- 中原智库论丛(201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成果
- 喻新安
- 12062字
- 2020-11-29 16:58:50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2012~2013年河南文化发展态势分析与预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1]
2012年,河南文化建设亮点纷呈: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显著,188家国有文艺院团已全部完成改革任务,第一批39家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企改制;文化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投入持续加大;文化精品创作喜获丰收,电影《铡刀下的红梅》等7部作品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产业保持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河南文化建设将继续保持好的态势和好的趋势,文化事业积极推进,文化改革继续深化,文化产业持续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提高,占GDP的比重预计达到1.9%左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面展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积极推进。
一 2012年河南文化发展态势分析
(一)文化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在推动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河南不断探索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深入对文化的认识理解,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从方法论高度提出的“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的文化观,是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新要求。全省各界从思想认识、生产创作、文化体制、管理服务等方面对“四个文化”进行深入探讨,积极探索文化强省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新路径。通过对“四个文化”学习探讨,增进了心理认同,达成了发展共识,为加快文化强省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了发展动力。《河南日报》推出的“新九论”,再促思想解放。自2012年8月起,《河南日报》相继刊发《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等9篇系列政论文章,深刻阐明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深入探讨了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发展途径等一系列对中原经济区及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新九论”营造出浓厚的思想解放和舆论引导氛围,推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加快发展,促进了文化发展观念的变革。
(二)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显著
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顺利完成。河南省188家国有文艺院团已全部顺利完成改革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实现了中央确定的阶段性改革任务。改制后,文艺院团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一批演艺企业快速成长,一批优秀作品迅速涌现。
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稳步推进。河南省把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与整合出版资源、优化报刊结构结合起来,“关停并转”一批不符合资质或严重亏损的报刊,提高报刊集中度,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已顺利完成第一批39家非时政类报刊和大河网的转企改制工作。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整合,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报刊集团化战略成效明显。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商丘日报报业集团、中原报业传媒集团等四大报业集团实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基本完善。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和158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有9个省辖市和118个县(市、区)实现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三局合一”,有6个省辖市完成电台电视台合并。全省18个省辖市本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已经完成。通过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形成统一高效的执法信息化平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明显增强,文化市场监管效能大幅提高。
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扮演重要角色。河南省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紧扣“文化改革发展试验”这一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胆先行先试,加大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各试验区作为河南文化发展排头兵,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积极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扶持壮大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搭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全面升级,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三)文化民生工程积极推进
河南省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使基本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努力实现文化共建共享。
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2011年,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12.1亿元用于文化建设;其中文化部、财政部拨付2011年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8703万元,用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省财政设立省级“三馆”免费开放资金735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配套资金2325万元,有力地支撑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全省已建成119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142个公共图书馆、202个文化馆(群艺馆)、226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万个行政村基本上都有了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农村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共完成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15个、县级支中心152个、村级服务点46475个,基本实现了全省四级全覆盖。全省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正在逐步推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和流媒体手机广播电视进一步融合。
着力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提档升级。在全省范围内广泛组织开展了“欢乐中原”“送欢乐下基层”“舞台艺术送农民”等公益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县以下规模的文艺活动2400多场,文化下乡活动30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30000多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惠民工程的演出阵容和演出质量提档升级,不少高水平的演出都免费向群众开放。全省各地突出特色打造出了“百城万场”“春满中原”“欢乐中原”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广场文化活动不仅活跃和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而且成为新的文化惠民工程。
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文艺精品创作喜获丰收。河南省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积极性显著提高,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在2012年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中,河南省报送的电影《铡刀下的红梅》、电视剧《湖光山色》、戏剧《苏武牧羊》《水月洛神》、歌曲《家的牵挂》、广播剧《农民工司令》和文艺类图书《焦裕禄》等7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朱安女士》《红旗渠》《大红灯笼》《英雄不老》及二胡协奏曲《太行随想》等分别获得国内大奖。
(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文化产业各领域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各项指标均大幅提升。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下同)实现增加值454.37亿元,同比增长23.8%,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底,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305个,比上年增加109家;从业人员54.02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增长17.4%,远高于全社会从业人员2.6%的增长速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的0.87%,比上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8.41万元,比全部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4.35万元)高4.06万元,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4.77万元)高3.64万元。
项目带动工程持续深入。文化项目招商取得新突破,第八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签约25个项目,投资额达196.39亿元;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推进建设之中;以郑州华强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进入收获期;10个旅游产业集聚区、6个旅游度假区及10个超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
新兴文化业态势头正旺。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三个动漫产业基地领跑河南新兴文化产业,带动全省动漫、网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动漫产业集聚区,已入驻80多家企业;全省动漫衍生品突破2000个品种,动漫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原文化成为动漫“宝藏”,众多挖掘中原历史文化、反映中原人文精神的动漫影视作品陆续推出。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快速发展。
二 2012年河南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一)传承创新区建设积极推进
为积极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河南省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机遇,积极探索以省部合作、省企合作的方式,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省部合作进展顺利。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签订了《加快河南教育发展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与科技部签订了《科技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协议书》,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合作协议》。此外,还与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签署一系列备忘录。这些协议的签订将有效推动河南文化繁荣发展,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省企合作成就斐然。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深圳华强集团签署《共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之上,郑州市人民政府与深圳华强集团签署了《共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框架协议》,通过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的落地建设,将有效带动河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升河南文化产业整体水平,在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此外,河南省政府还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中国电信集团签署相关合作框架协议等。这些协议将从资金支持、文化传播、新兴业态发展等方面助力河南文化建设。
(二)文化成为重要民生工程
河南省政府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每年的“十大重点民生工程”,不仅有力推动了文化建设,而且成为河南文化建设的一个显著亮点。在2012年确定的“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中,明确将“文化惠民工程”列入其中,包括“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文化民生工程,涵盖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精品生产、文物保护、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不仅有效弥补了河南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而且更直接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出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使城乡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文化建设的福祉。
(三)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
依托科学的项目规划,加大文化招商引资力度,为河南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是河南2012年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以深圳文博会为例,前五届河南省签约总额仅为25.96亿元,而2010年举办的第六届文博会,全省总签约额为137.12亿元,是前五届的5.28倍,并且项目类项多样化,投资来源多元化;2012年第八届文博会河南以“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主题,重点推介了广播影视、文化演艺、文化休闲娱乐、工艺美术、文化用品制造五大类别的88个项目,成功签约25个,总签约额则达到196.39亿元;其中开封东京梦华苑项目投资金额达到35.42亿元,位列全省签约投资金额第一。河南还充分利用新郑黄帝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等具有较高知名度文化节会的平台,打破原有以经贸招商为主的格局,积极推出文化项目招商,加大文化引资力度。如2012年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签约项目117个,吸引投资总额达到1007.3亿元。
(四)中原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
大力弘扬中原文化,是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内容。2012年河南文化交流可谓是精彩纷呈,进一步提升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一是依托国家平台推进中原文化对外交流。河南组建艺术团在2012年分别赴布隆迪、乌干达、厄立特里亚、阿联酋、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和文化交流。二是依托知名文化品牌优势推进中原文化“走出去”。发挥少林品牌影响力,组派嵩山少林寺武僧团赴海湾地区、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等地进行演出,在德国和奥地利举办“少林文化节”,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三是依托丰富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开展文物交流。2012年河南省博物院与西班牙达利博物馆和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馆等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加强双方在考古研究、文物展览、科技保护、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在洛阳龙门石窟举办首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坛”,来自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希腊等国家和国内的20多名专家学者,集中探讨了文物保护中的复建问题。四是依托特色文化优势推动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对台文化交流中,充分发挥豫剧优势,与台湾豫剧团联合举行“2012两岸豫剧联演”活动。
三 2012年河南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河南文化建设的基本态势总体向好,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策跟进相对滞后
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宏观政策支持相比较,一些实施层面的跟进政策还比较滞后,对如何在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划与部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总体规划亟待出台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出已历时一年有余,有关方面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进行了系列理论研究,各地市也都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寻找自己的地位,蓄势待发。但对于如何具体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还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顶层规划,缺乏应有的总体设计。
2.推进力度有待加大
目前,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究其根本在于推进力度不够。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既然无章可循、无例可参,就应该在制定科学规划的同时,依托文化实践,在具体的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进行探索。
3.区域合作亟待开展
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自然会涉及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统筹开发,这就要求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区域合作,打破行业、条块、区域等人为因素对文化资源的分割和对文化协作的束缚。不仅要在河南省内实现区域合作,更要求在中原经济区框架内实现河南省与周边地区在文化建设层面的通力协作。
(二)体制机制存在制约
“先行先试”是国务院《指导意见》赋予河南的政策优势,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和落实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
1.文化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调整
河南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如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等方面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步伐还落后于其他省份,改革后的文化单位如何转变职能、适应新的角色等还有待进行体制规范,文化管理部门依然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等现象,亟待进行深度改革和持续探索。
2.文化主体所有制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河南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整体结构仍是国有多而民营少,大型文化企业更是缺少民营企业,民营资本、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力度不够,亟待调动民营资本、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积极性。
3.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等进入文化领域的机制不完善,网络文化服务、动漫企业服务、艺术中介机构等新兴文化业态扶持机制不健全,河南文化市场主体不仅总体数量偏少,而且整体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偏弱,产业主体结构布局不合理,亟待加强对它们的扶持和培育力度。
4.投融资有待进一步多元化
目前,河南文化资金的投入仍然是以政府投融资为主体,政策投融资为补充,市场投融资为辅助,三者之间缺乏协调与互补,市场投融资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造成了河南文化事业资金投入过低和文化产业资金投入缺口过大的现象。加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税收优惠政策、金融信贷支持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河南文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亟待推动投融资的多元化。
5.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河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文化人才总量偏少,后备文化人才储备也严重不足,并且人才结构不合理,导致缺乏文化领军人物,高端文化人才、新兴文化业态人才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人才严重匮乏,亟待健全完善文化人才队伍结构。
(三)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当前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与文化需要不能有效对接,造成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产品多,精品少
当前,文化产品的种类已经十分齐全,文化产品的数量也已经相当可观,但是文化产品的质量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造成文化产品与当前的审美风尚、消费期待等产生错位,加之盲目生产、片面追求数量的增加,导致缺乏文化精品,难以激发消费欲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2.雷同多,创新少
由于刻意追求降低文化生产成本,导致产品生产低水平重复、相互抄袭严重;由于缺乏创意人才、科技人才等的支撑与储备,导致内容单一、形式陈旧;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导致创意激发与转化严重滞后;等等。这就导致文化产品多数趋于雷同、大同小异,缺乏审美个性与审美风格,文化产品整体创新严重不足,导致其严重滞后于已经和正在提升的文化消费水平。
3.人口多,消费少
受文化消费观念、文化消费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品与消费需求不对接等因素的影响,河南实际文化消费仍然偏低偏少,还停留在潜在的待开发状态。相对较低的文化消费制约了河南文化市场的发育,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娱乐消费仍缺乏刚性,人们还缺乏主动的文化消费意识,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挖掘并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二是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低,城乡文化消费水平差异较大,新兴文化消费品和传统文化消费品发展极不平衡;三是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设滞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不够高,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远未建立。
(四)文化投入有待加强
1.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偏低
河南2006年开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到2008年增加到3000万元,之后一直都是3000万元。“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累计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仅为1.7亿元。有的省份虽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比较晚,但是基数较大,增长较快,如同为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每年8000万元,山西为5000万元,其他像河北每年2亿元,江苏每年1亿元,山东每年7000万元。由于资金数额有限,僧多粥少,难以满足众多文化企业的需求。
2.文化企业科技投入偏低
从全省的文化产业科技投入情况来看,2011年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仅0.53%,远远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比重0.71%的水平。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企业R&D投入比重小于1%时,企业就没有发展后劲,在市场上难以生存。河南省文化企业科技投入偏低严重制约了文化产品的提档升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2013年河南文化发展趋势展望
2013年,河南将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充分利用国务院《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赋予的政策优势,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积极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有效推进区域文化的合作发展。尤其是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将取得较大进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预计将达到1.9%左右,文化建设的好态势和好趋势将得以保持和持续。
(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关键所在。在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河南文化体制改革开始真正进入深水区:188家国有文艺院团经“转企改制、划转、撤销”等虽然完成改革,但改革后的文艺院团、传承保护机构等如何激发内部活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切实肩负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等问题,还有待在内部管理体制、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改革虽已顺利完成,但还有接近89%的任务尚待完成,可谓任务艰巨,困难重重;部分省辖市和县(市、区)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三局合一”改革还未完成,部分省辖市尚未完成电台电视台合并。已经完成的省辖市和县(市、区)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机制、明确职责权限;等等。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改革的任务更艰巨、更繁重。
(二)创新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国家赋予河南的责任与使命,理应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第三个年份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论证和现实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完成针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正式出台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各市县则依据总体规划,对在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过程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有条不紊地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落地与深化;围绕“三个倡导”,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统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切实全面抓好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夯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基础;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支撑;打造与提供优秀文化产品,抓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关键,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建设的齐头并进,切实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城乡文化一体化顺利推进
以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抓手和切入点,有效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统筹发展。打破传统的农村村落自然分布的格局,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在有效引领“三化”协调的同时,实现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的有效对接,全面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依托集中居住的现代化社区,更好地落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精神,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基础设施,开展规模化的现代文化活动,推动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理念,实现现代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村节会习俗的传承与集中展示,加强对古民居、古庙宇、古村落等特色建筑的保护与保存,以及对古地名、古遗址文化的发掘与保护等。另外,以新型农村社区的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考评指标,可以有效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免费向农民提供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区域文化合作进一步加强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囊括5省30市3县(区),区域面积达到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年底总人口达1.79亿。这为河南依托中原经济区进行同质、同类或相近属性的文化资源整合、重大文化项目联合招商引资、文化产品及相关文化要素流通等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毗邻市县的合作为例,济源市与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四市便可以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以特色文化开发利用为例,洛阳市与山东菏泽市在牡丹文化的开发利用方面便可以进行互惠合作;以文化产品的流通为例,以具有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的郑州市为核心,搭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传播体系,将郑州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会展、文化物流等网络中心,以促进整个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产品流通,加深经济区内的文化合作。
五 2013年河南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河南文化建设在2013年要再上新台阶,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关文件精神,针对制约河南文化发展的瓶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文化强省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一)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生动力。河南的文化体制改革,在根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稳步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赋予河南“先行先试”的权利,以及与文化部、中国文物局等部委的合作共建优势,对制约河南文化建设、制约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的体制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交流合作、文化领域投融资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通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消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为河南文化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强大发展动力。
(二)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发展
在文化建设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就是要强调利用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战略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制定科学、系统和切实有效的整体战略规划,推动整个文化建设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协调的快速发展。具体到2013年的河南文化建设,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出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纲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整体战略性规划,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奠定政策基础,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就省级层面而言,要立足中原,着眼全国,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放在全国文化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对各部门各地区来讲,则是要准确定位,并制定具体措施,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承担历史责任,将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落到实处。二是强化顶层设计意识,制定具体的文化发展规划与战略。结合河南文化发展现状,应抓紧制定文化资源整合战略、文化科技融合战略、文化投融资战略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战略,通过四大战略的制定为河南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
(三)加强区域文化合作发展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的整体性、战略性文化定位,这就内在地要求必须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观念、实现区域文化合作发展。一是应尽快成立区域文化合作发展协调办公室,建立区域文化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用以协调中原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省市乃至与其他国家相应级别行政区划的文化合作,协调中原经济区内部及省际的文化合作,协调河南省内各市县之间的文化合作。二是尽快形成区域文化合作的有效模式,通过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推进文化合作发展。如依托文化品牌促进区域文化合作的模式,可以促使南阳与襄阳在“诸葛亮”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实现共赢,促使洛阳与菏泽在“牡丹”花卉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实现双赢,促使商丘、三门峡融入开封—郑州—洛阳“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实现多赢等;依托同类、同质文化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文化合作的模式,有效打破文化资源的条块分割、行业分割与区域分割,可以推动河南省内南阳、洛阳、许昌、安阳等地的“三国”历史文化等资源整合;依托构建文化产品传播共享模式,既可搭建影视类文化产品的播出共享平台,又可建立快速便捷的文化产品物流系统,以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的人口优势和交通优势。
(四)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就是要求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河南通过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在实现文化产业集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一定经验、发现了一些问题。2013年要实现河南文化产业在规模化、集约化与专业化方面的有效提升,应壮大现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通过对试验园区落户企业性质、规模的提升,相关优惠政策的兑现与落实,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加强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导文化产业布局、文化企业分布结构调整、产品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发挥文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文化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布局,实现文化龙头企业的优势技术、品牌效应等的共享与最大化;通过相关中小企业的发展,拉长特色产业链条,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通过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使产业集聚区成为重大项目实施的载体、文化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和文化产业集约发展的平台,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
(五)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就是要求文化发展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之路。高新科技的转化率与贡献率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与产业效益。高新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既可以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又可以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拉动传统文化业态升级,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目前,河南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严重不足,因而要加强技术引进,通过财政、税收、用地等优惠措施,针对亟须产业升级和产业扩展的文化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建立文化科技评估机制,以各种方式引进高新文化科技,迅速弥补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以便有效地发挥文化科技对河南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强化项目带动,通过申报“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等,设立河南省的文化科技创新项目,让项目、工程成为具体抓手,以项目促进河南科技机构、科技人才等科技力量的整合;通过文化科技项目的设计、研发和实施,培养文化科技队伍和文化科研管理队伍。要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平台,如搭建公共文化技术服务平台,组建文化科技交流中心,打造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等,提高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转化率,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所带来的科技创新契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
(六)打造文化人才创新高地
人才是实现文化发展繁荣的核心要素。实现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加快文化强省建设,都离不开健全的文化人才队伍。河南是人口大省,潜在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河南目前的状况是,文化人才储备不足,文化领军人物、高端文化人才及新兴文化业态人才十分匮乏,打造文化人才创新高地,已经成为推动河南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应进行详细的文化从业人员调查统计,根据文化人才实际状况,优化现有文化人才队伍;应注重文化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对接,一方面通过与教育部合作,争取高等教育招生等方面给予河南政策倾斜,将与教育部签订的《加快河南教育发展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落到实处,为培养文化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省内教育资源的整合,通过专业调整、师资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文化人才。应根据文化发展的战略需求,进行人才引进,尤其是要注意引进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注重引才与引智相结合;要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宽松的文化氛围,用环境凝聚人才。通过一些重大政策的实施,优化发展环境,树立文化人才理念,重视文化人才,爱护文化人才,让人才成长和才能的发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保障,让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原载2014年河南省“两会”参阅资料《河南发展报告》)
[1] 课题组组长:卫绍生:执笔:卫绍生、李立新、郭海荣、宋艳琴、席格、齐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