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 美得令人心醉的100首乐府诗
- 王光波
- 10938字
- 2021-11-28 12:31:46
我们以为爱得很深、很深,来日岁月,会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假若情感经不住时光的考量,仅仅是以容貌来作为量尺,还不如不曾相逢。
相思愁苦谁人懂
汉民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1],皎皎河汉女[2]。
纤纤擢素手[3],札札弄机杼[4]。
终日不成章[5],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6]一水间,脉脉[7]不得语。
【注释】
[1]迢迢:遥远。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在银河南。
[2]皎皎:明亮。河汉女:指织女星,在银河北,与牵牛星隔河相对。河汉,银河。
[3]擢:伸出。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4]札札弄机杼:摆弄着织机,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5]终日不成章: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6]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7]脉脉:含情凝视的样子。
幸福并不复杂。饿时,饭是幸福,够饱即可;渴时,水是幸福,够饮即可;累时,闲是幸福,够畅即可;穷时,钱是幸福,够用即可;困时,眠是幸福,够时即可;爱时,牵挂是幸福;离时,回忆是幸福。
当牛郎和织女天上地下分别时,每年都期盼一朝得见,或许有了这牵挂,才是幸福,而有了长久的分别,依靠彼此的回忆亦能得到幸福。《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描绘的正是牛郎和织女间不朽的神话。
夜空中,牵牛在银河南,织女在银河北,两颗星之间路迢迢难相会。织女伸出白皙的手弄着织机,发出札札的织布响,相思之苦扰得她哪有心织布,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眼泪却下雨般落个不停。这里“终日不成章”化用的是《诗经·小雅·大东》里的“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写尽相思愁苦。再看眼前银河的水清又浅,相距的路又有多远?虽只隔一道清澈的水,但她和牛郎只能含情凝视而无法交谈。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已被后人嚼烂,却仍然不朽,很多很多年以后,人们都不曾忘却这古老的想念。早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已写到过牵牛星和织女星,《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里更说织女是神女。本诗作于东汉后期,牛郎织女离隔的故事此时大概有所定型,后来经过民间流传又产生了不同的故事情节。本诗虽然描写天上牵牛和织女,独特的一点却是视角落在地上,人们望着牵牛、织女二星,其实是在抒发自己对遥远的征夫、游子与爱人的相思苦。世间的离人千千万,远隔千里以致讯息都无法传递,有的甚至终生无法再见,哀愁和苦情不言自喻。
诗中六句不断推出叠音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不断推进语气和情感,令诗句浑然天成,意蕴深沉。虽无一句写世人,但后面像是在写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又像是一位思念亲人的茕影,极是动人。
清风明月是殇情风物
汉民歌《伤歌行》
昭昭[1]素明月,辉光烛我床。
忧人不能寐,耿耿[2]夜何长。
微风吹闺闼[3],罗帷[4]自飘扬。
揽衣[5]曳长带,屣履[6]下高堂。
东西安所之[7]?徘徊以彷徨。
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
悲声命俦匹[8],哀鸣伤我肠。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佇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注释】
[1]昭昭:明亮。
[2]耿耿:心不安貌。
[3]闺闼:指内室。
[4]罗帷:纱帐。
[5]揽衣:犹“掖衣”“穿衣”。
[6]屣履:犹今口语“趿拉着鞋”。
[7]安所之:何往。这句是说往东还是往西。
[8]命俦匹:招呼伴侣。
诗人独爱明月,但明月最爱的是谁却鲜少有人知晓,懂明月的人,古今像是只有张若虚,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与海潮,既有情牵又符合常理。所以像是李白、苏轼,也不过是埋怨明月的爽约,把它当成不吐露芳踪的倩影,不懂它的真情。
《伤歌行》的明月无人懂,它却懂得女人的心。素白的月亮闪着昭明的辉光透过窗纱照在睡床上,想给她以抚慰,可是她无心赏月,反而被辉光扰得不成眠,嫌起夜的久长。月光原宥了她的矫情,实因知她过于忧伤。
她不但嫌月光,也嫌好风吹入了闺闼,连床边的罗帷也跟着飘飘扬扬。月光、微风、罗帷一起来舞,使她的心绪更加不宁,怎能躺得住,只好起身披上衣服,也不梳妆打扮,穿鞋向外面走去。她并没有目的可言,就是彷徨不定,无法确认自己要干什么,心无所寄,身无所托。“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只能是在房内的月光中走来走去,以待天明曙至。此时的她其实极其苦闷。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她在堂屋里彷徨之际,忽见夜空里一只孤鸟“翩翩独翱翔”地向南飞去。在飞行中还不时地发出凄厉的悲鸣,她知晓孤鸟的鸣叫是在哀呼不知走失了还是被人类捕获的伴侣,一时感物怀思,泣涕沾裳,由孤鸟想念起那人,只觉得鸟的哀鸣在划破夜空的同时也划破了自己的心。她再也悲情难抑,痛哭失声,忍不住道一句:人世间如此不平和悲凉,苍天你何以视而不见?
这首小歌让人忆起黄庭坚的那句“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只是黄庭坚的笔下,清风明月是可爱的;《伤歌行》中女子的心中,清风明月徒然是伤情的风物。两种心情,一在天上一在地下,何止天壤之别。
有段歌词写的真切:“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里。真的要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爱情既然不再,相见争如不见。
每每梦中仍在想念
汉民歌《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1]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2]不相见。
枯桑[3]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4],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5],
呼儿烹[6]鲤鱼。中有尺素[7]书。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9]。
长跪[8]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注释】
[1]绵绵:延续不断,形容草,也形容对远方人的相思情。
[2]展转:辗转,经过许多地方。又或形容不能安眠。
[3]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4]媚:爱。
[5]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6]烹:煮。假鱼本不能煮,为了词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7]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
[8]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9]末二句的“上”“下”指书信的前部分与后部分。
在思念面前,人人都要投降,所以宁愿来生化作一棵树,永远站立,不会为一切悲欢动摇。
河畔的青青草色已不记得承载了多少思人的忧伤,它本让人怀着愉悦,但在少妇的眼里却徒增愁绪。绒绒青草铺向了天际,思夫之情沿着绵绵绿意一直伸向远方,被思情之苦折磨着的她意识到了“远道不可思”,极力要驱除空劳的妄想。
思妇的苦情从未间断,每每梦中仍在想念,似与丈夫相见,情景真切自然,仿佛他就在自己身旁触手可及,然亦真亦幻似昏似醒时,忽觉梦中的丈夫早已离开去了他乡,即便相见却不得见,对方怕是辗转在异乡间。
黄粱一梦终须醒,相思之苦反转浓,她悲凉地道出了塞满胸心的怨苦——“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败的桑树虽已没有了叶,尚且知道天上的冷风在吹;海水虽然广大不被冰冻,却也知道天气已变寒冷;远行的丈夫难道不知家中妻子对他痛苦的思念吗?瞧瞧左邻右舍,别人家的丈夫进入家门,一家和和乐乐,嘘寒问暖,甜甜美美;唯有自己独守空房,冷落凄清,没人给以安慰。
难道真实的生命唯有用时间丈量一切寂寞,只有承受,才觉得不痛吗?
终于,有一天丈夫托远方的客人给捎来了尺素书,刻有“双鲤鱼”的信夹做得很精致,显示了丈夫对寄信的郑重。少妇欢乐无比,即刻跪坐床头读起了书信,急切地想知道里面的内容。然而她失望了,信中丈夫只告诉她努力加餐,注意身体,却没提到归期,反而要彼此长相忆。
仅是“长相忆”,流淌了多少无奈,未来不知要催生多少忧愁。
《饮马长城窟行》是可以入乐的《乐府诗》,本属于《民间乐府》。后世评价“行”体:“步骤驰骋,疏而不滞曰行。”此诗的首段采用顶针连缀修辞,前一句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读起来荡气回肠,行云流水,殷切缠绵,真切悠远,难怪被称为乐府诗中最为传颂的“闺怨诗”。许多名人会忍不住拿其一二句,为自家作品增添生趣。
管叫相思缠身,不舍不离
汉民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1],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2]。
道路阻且长[3],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4],游子不顾反[5]。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6],努力加餐饭!
【注释】
[1]重行行:行了又行,走个不停。
[2]天一涯:天一方。两人各在天之一方,相距遥远,无法相见。
[3]阻且长:艰险而遥远。
[4]浮云蔽白日:以浮云喻邪,以白日喻正,想象着游子在外被人所惑。蔽:遮掩。
[5]不顾反:不想着回家。
[6]弃捐勿复道:什么都撇开不必再说了。捐,弃。
任何事的结局总是想象比现实美丽,相逢如是,离别亦如是。元人陈绎曾作《诗谱》,对《行行重行行》的评价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一切都是真,唯有结局不能美好。这本是一首东汉末年动荡岁月里的相思乱离歌,丈夫离家远去并长久不归,妻子深情而凄苦地怀念伊人,娓娓地道着思夫情,读来确觉真挚,却不懂背后的咫尺天涯。
行又行,总是向远处行去,你我本是活着的夫妻却需要长久的别离。我居此一方,你在那天际,相隔相离千万里。路途艰险又遥远,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北马南去仍依恋北风,南鸟飞北还筑巢在南枝,你我分离的时间越来越久,衣带渐宽人越来越瘦。浮云悠悠遮住白日,他乡的游子难道不生归思。无法诉完太多的想念,只叮嘱你保重身体莫受饥寒。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是这种心灵创痛的感人呼唤,越过了千百年,得到了深深的同情和惋惜。
这首汉乐府很有特色,开篇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个“重”字连接递进,在古诗中实属罕见。“行行”已是走了又走,却用“重行行”再渲染远离。仔细品读,这句还兼有时间久远的意味。有人评说这句“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也正是这一句往往让读诵者一见即深印心中,经久不忘。“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北方胡地的马南来以后,仍然对北风依恋着,南方越地的鸟飞到北地,筑巢时仍然选择南向的树枝。这两句不但对仗工稳,把握事物准确,且托物寓意,譬喻极为贴切:鸟兽尚且眷恋故土,何况是人?难道丈夫就不思念故乡吗?
因为有相爱,所以有伤害。故而才有这样的诗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明明知晓生前死后身边人来去匆匆,却宁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管叫相思缠身,不舍不离。不过,诗中的夫却是不同的,如果没有时代的离乱,这对鸳鸯料想也会于乡野自由戏水。因此,有时伤害一段感情的罪魁祸首可能是一个时代。
漫漫无尽的长路
汉民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1],兰泽[2]多芳草。
采之欲遗[3]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4]。
同心[5]而离居,忧伤以终老[6]。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赠。
[4]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无尽头。
[5]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6]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暖风融融,丽日高照,一条流水经过的湖泽,宽大的荷叶密密实实把整个水面都遮蔽了,好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杨万里的好诗只那么几首,写荷算是一绝了。一朵朵的荷花盛开着,在花叶的隙间几只小舟出没,一群女子正进行着一年中最快乐的采莲活动。
她们兴高采烈的面庞及得上荷花娇艳,一边采莲子,一边折几枝荷花嬉闹。一些少妇说话口无遮拦,正调笑着几名少女,问她们采荷是不是回去送给心上人,实则少妇们是自己采荷回去准备送给夫君,再问:“花美还是妾美?”
自然在夏秋交季的馈赠不仅是荷塘里的一切,还有岸芷汀兰、幽幽芳草,早吸引了女子们的目光。她们分别采了不少异花香草放入篮中,并捡好看的插上发髻,彼此取笑说闹,阵阵戏谑响彻整个湖泽。
就是这般欢乐的情景,却并未感染其中一人。同伴们采摘兰花打扮自己,要把荷花赠心上人,她虽然也随着采了又采,几乎盈筐,可是这些花儿草儿在她手中并没有可托之人,打扮也没可赏之人,因为她的思人远游在外,天南地北不能见,思情忍不住袭上心头。同伴们见到的是她满面戚容,听到的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她的思绪越过高山大河,穿过草原林莽,甚至要伸向丈夫身边,想象着他此时一定也带着忧伤回望故乡的方向,见不到自家的居舍,也见不到湖泽中采莲的自己,所能见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遮掩千山万水的浩渺烟云。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淡淡的一句寄语,既是女子的心声,也是游外丈夫的心声,亦是天地间不曾老去的离怨。
周紫芝在《鹧鸪天》中写道:“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若把梧桐换成荷叶,把细雨化成思妇的泪珠,叶叶声声道的岂止是别离。
凄苦诉说不完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1]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2]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3]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4],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5]。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6]?
【注释】
[1]摇落:凋残。
[2]慊慊:空虚之感。
[3]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4]援:执,持。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5]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
[6]河梁:河上的桥。
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凝霜,候鸟南飞……一切都被深秋的肃杀笼罩着。女子的脸色一如天色般冷凝,孤寂而又深情地对着远方低喃:“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你离家已久,思念让我柔肠寸断,想来你每天也在伤心地思乡吧,可又是什么原因使你长久滞留在外呢?是战事紧急还是修筑繁忙?是受了伤还是生了病?一时间,她不愿再想也不敢再想。
孤寂女子的背影,是思君不敢忘的写照,圈圈点点的湿痕落在衣襟上,哪怕一个侧影,给人的依然是神伤的感觉。在秋风秋月的秋晚,怅惘的心绪用一个“愁”字怎能了得?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凄凉的清商曲,口中吟出的却是急促哀怨的短调。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想弹一支抒发悲情的曲调,也无以成音。
张爱玲说过,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这里所开出的花,是不是泪花呢?
凄苦地怀思远人,抬头仰望夜空,见银河转向西天方知夜已很深。面对索然的夜空品味着离别的苦痛,作为一个弱女子,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这些?在期许上天赐予希望时,她仰视的双眼忽然落在银河两岸的牛郎和织女上,想着两人与她同病相怜,人生到底遭遇了多少罪责才会受到这样的惩罚。
《燕歌行》的哀伤让人无法联想它是出自魏文帝曹丕之手,他是政治家,是帝王,从字里行间却看不到慷慨激昂、风发意气,反而是诉说不完的凄苦。明代钟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
男子笔下的悱恻缠绵,原来这般深沉。诗句笔致委婉,语言清丽,千回百转的惆怅令不少大家赞叹。清代吴淇评价其“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王夫之的评价更高,“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竟得古今无二的美名,可见诗情的别致。在古辞中本无《燕歌行》一体,可能由曹丕始创;这首诗是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诗的创作影响深远。
望穿秋水,难知归期
南朝·陈·徐陵《长相思(二首)》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1]。
龙城远,雁门寒[2]。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长相思,好春节。梦里恒啼[3]悲不泄。
帐中起,窗前咽。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
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4]雪。
【注释】
[1]皋兰:在今甘肃省境内,古丝路重镇,陇西要冲。
[2]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境内,为汉代匈奴大会祭祀之所。雁门: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
[3]恒啼:长时间啼哭。
[4]陇头:陇山,借指边塞。
长相思,思长安。李白笔下的《长相思》令很多人无法忘记这段来自南朝的古曲,诸如白居易、晏几道、李煜、欧阳修、纳兰性德这些惯写好诗好词的文坛巨匠都曾在“长相思”的曲目上一争长短。
可是,躲在光鲜背后的仍旧是段悲伤的往事,长相思,思的是那不归人。
汉朝末年北方边塞战事频发,需要征集大量军兵参与战争和常备守边,因而无数百姓遭受生死离别,作者徐陵笔下的女子也是不幸的一分子,丈夫应征入伍去了边防,她望穿秋水,难知郎君的归期。但听传闻说丈夫所在的队伍近来又奉皇命去皋兰山戍边。一旦换防,回家更加遥遥无期,这一消息对家中妻子来说不啻噩耗,令她万分沮丧。
龙城极远,雁门极寒。龙城在塞外的鄂尔浑河流域,那里的气候极冷,路途也极远;雁门关地域荒凉凄冷,对戍卒来说也是苦寒。想来边关哪一处不是凶险之地,新近得知丈夫又去皋兰的消息,旧愁之上又添新愁,使她急剧消瘦,之前适身的衣带都变得宽松许多。想起以往夫妻恩爱的日子心中更加酸楚,不禁凄呼:“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夫君在家时经常拥搂着自己的腰检验是丰满了还是消瘦了,如今伊人不在身旁,谁还能够如此体察关心她的变化呢?思及此,更是泪如雨下。
漫长的冬日过去了,家乡的大地换上了春装,女子白日里或许由春意感染缓解了愁情,可是夜里睡觉时竟悲啼不止,是梦见丈夫归来,喜极而泣?还是梦中她去了边关,劝丈夫尽快归来?又或是梦见丈夫战死在沙场,因而悲痛地长哭不止。
惊梦醒来,一边哭着一边瞧着窗外朝霞中垂杨细柳和飘飞的柳絮随风舞摆,睹物思人,顿觉柳絮和柳丝随风飞散还有重聚的机会,而自己的命运还不如飘荡的游丝,实为可悲。此时春日,洛阳的牡丹花即将开放,花中之王在思妇的眼里恍惚化作了陇头的皑皑白雪,念及丈夫仍在那寒冷之地受苦,思念再重重。
这两首《长相思》内容相衔接,近似后代词的上阕和下阕,放在一起,情致叠加,韵味十足,道出了感情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和别离,是一次又一次的遗忘和开始,一旦扯上儿女情长,就有说不完的地老天荒,哪怕相隔万水千山,依然心照不宣。
天天思念,夜夜伤情
北朝·齐·邢邵《思公子》
绮罗日减带[1],桃李无颜色。
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注释】
[1]日减带:衣带日渐宽。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自是懂柔情之人,写相思好像写公文,情趣倒半分不曾清减。古来讲爱情,情也悠悠,恨也悠悠,思妇“绮罗日减带”都因从来相思苦。
诗中的她是位艳如桃李千姿媚的少妇,少女时代曾被夸赞“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而对自己的美貌一向自诩并自爱;嫁的郎君也是玉树临风,百里挑一;夫家生活则是庭院楼阁,珍馐绮罗。夫妻间恩恩爱爱如胶似漆生活了几年,越觉柔情蜜意不可分离时,天却越不遂人愿,丈夫突然去了远方且久久不归,少妇独守空闺又如何能安宁。
丈夫走后,她天天思念,夜夜伤情,寝食不安,坐卧不宁,日久之后明显消瘦,原本合适的束带已不随身。虽然穿的是绫罗绸缎,但日渐瘦弱的身体越来越承受不住这好看的衣服,只好一点点地剪去重缝以便适体,原本玲珑浮凸的身子穿着剪瘦的衣服不再是婀娜多姿。以往是顾影自怜,如今是顾影自伤。
多日不曾照镜子的她突然揽镜自照,不但身姿变形,脸竟也憔悴不堪。原有桃李般鲜艳的容颜因忧思不解,如花似玉的青春也少了光泽,褪了颜色。瞧着镜中的自己,几乎认不出了,她悟到了春光会远去,青春不可留,丈夫离别已漫长,何以还能留住花容玉貌?
久久观望镜中的那人,忍不住痴痴地说:这还是以往那个被人赞羡的绝丽女子吗?她忍不住呼唤夫郎:岁月匆匆,这样苦苦地思念你,你也不回家,等到异日你真的回来了,还能再从眼前这一片凋零里辨识起我昔日的美丽吗?
《韩非子·说难》有“色衰而爱弛”之言,这诗中的女子怕也想到了这一点,在那个男权时代,女子是俯仰依人、无法自立的弱者,虽是闭月羞花之貌也要顾虑色衰后被遗弃的威胁。
有句话说的不假:我们以为爱得很深、很深,来日岁月,会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假若情感经不住时光的考量,仅仅是以容貌来作为量尺,还不如不曾相逢。
果然,爱是伤人的
南朝民歌《攀杨枝》
自从别君来,不复著绫罗。
画眉不注口[1],施朱[2]当奈何。
【注释】
[1]注口:点口红。“注”在这里是“点”的意思。
[2]施朱:涂抹淡红色的面粉。
好像女人天生就比男人更注重外表,所以穿红戴绿、描眉画唇、涂脂抹粉、梳髻簪花诸多饰美法差不多都是用来形容女人,有道是“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女子问郎君自己打扮漂亮否,邀宠的姿态纤毫毕露,若是哪天有男子如此这般发问,才让人感到肉麻。
在这首诗中,能够感觉到女子对情人的感情甚深,她极尽修饰只为了让情人更爱恋自己,心中装满的也是对恋人的浓浓爱意。女为悦己者容,从来万般修饰纯为伊人的到来,尝过柔肠百转的滋味,尝过情意深深的销魂,她的所有美的一面,包括对自己妆容越来越高的要求,全是为了情郎。可惜自打情人离开以后,她还有什么心情穿绫罗绸缎,打扮起来又给谁看?
从前“画眉”“注口”“施朱”是每天晨起精心做的事情,眉要描成柳叶状,鬓角要梳理得美感,口红要涂得撩人,面粉要搽得如云,哪怕出现一点儿瑕疵也不放过。如今却毫无心情整理脸容,描完了眉却忘了点唇膏。果然,爱是伤人的。
宋人万俟咏有首雅词《诉衷情》:“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山遥遥无尽,水汩汩无边,山长水远望不到头,相思也如此。爱人不见了,再美的容颜依然会被无涯的山水和无涯的归期消磨到老。
《诗经·伯兮》中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春秋时代的可怜女人自从爱人去了东方便不再修饰,弄得头发乱蓬如蒿,她不是没有香油香膏,只不知此后要为谁妆容。《攀杨枝》的女子也借《伯兮》作比,为自己惆怅,可怜自己尚不如春秋时的那位女子。时时不忘已经远去的人,她的心被苦苦思念完全占据。尽管全无修饰打扮,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忠贞不渝的爱情,足以使她美丽动人。
罗兰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先要使自己现在或将来百分之百的值得他爱,至于他爱不爱你,那是他的事,你可以如此希望,但不必勉强去追求。”与这首小诗里的傻傻的女子甚是契合。为了爱而失去自我,有时看起来蠢得很,却让人不得不动容。
爱有时很自私
南朝民歌《子夜歌·我念欢的的》
我念欢的的[1],子行由豫[2]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注释】
[1]欢的的:形容十分欢喜。
[2]由豫:犹豫不决。
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得到的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得到的是一段神伤;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成就的是荒唐往事;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换来的是回首叹息。
当女子毫无保留地对男子痴心一片,如若对方值得,哪怕一个天上一个人间也值得。但若对方犹豫不定,畏首畏尾,这段感情是否值得保留,便需要商榷了。此首诗中的女人将自己的感情倾尽给男子,换来的则是对方行为、情绪的犹豫不定,她忍不住问:难道这是男人的共性吗?因爱情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她只能满腔怨愤。不过由于太难割舍,早已深陷其中,她又怕自己的激愤责备反会把他推得更远。
女人心,海底针,心中的千千结,换了外人是说不明白的。女子心思烦乱,陷入了极端矛盾中,眼前的事物也分明化作了她和对方。她以裹在莲塘上的雾来比喻胸怀宽阔的男子,把自己比作莲花。想象他到底爱不爱她这朵莲花吗?跟着又把男子想做无形有影的雾,因他总是给自己不确的答复和态度,像雾一样难以琢磨。他的心则像雾裹着的莲实,烟笼雾锁中不分明。
她嗔怪男子态度不明,这种或喜或悲、患得患失的感觉恰是诗中要传达的情意,同时也可以看出,女子对爱情的热烈和忠贞,唯盼求得心安。
泰戈尔说过,若爱一个人,就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他(她),并给对方自由。若女人有此等胸怀,便不惧情殇了。爱有时伟大,有时又很自私,但若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之下求得忠烈的爱情,未尝不可。
让人如何不想他
南朝民歌《子夜歌·夜长不得眠》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1]。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2]。
【注释】
[1]灼灼:耀眼,光亮。
[2]虚应空中诺:对空中虚无召唤的下意识应诺。
南朝民歌盛行于南北朝时期,首写的两种感情便是极浪漫的爱与极悲伤的情。写浪漫的爱时,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什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统统抛诸脑后,好一顿柔情蜜意,男女间私相爱慕、冒犯世俗道德的偷情或是萍水相逢的示爱,全敢一并写出来,但也从侧面写出人对爱情的单纯、热烈、天真而痴情的追求,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夜长不得眠”,这首《子夜歌》写的就是位“不害臊”的少女,午夜辗转反侧无法成眠,其实是在想一个男人,一个暗恋的人。睁开眼他在面前,闭上眼他还在面前,让人如何能睡着。常言道,“欢愉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她在空室中熬的是相思苦,度的是暗夜长,寂寞痛苦无法得以消解。此时她的意识里只有“思念”二字,思念得心都几乎滴出血。
月光从窗子爬进来,少女默默地凝视着这枚大大的月亮,灼灼皎洁安静的明月应是给人以安慰,然而它并没有减去少女的忧思,反倒让她更加伤怀。圆月本是亲人团聚的象征,“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写的都是借千里月光寄托对人的思念。少女目视窗外的明月,想着所爱的人也该同戴月光,该也是同时在想念自己,思绪便飞向了远方。
联翩的浮想,她好像见了另一个视界——思念的人踏着月光从遥远的地方向她走来,慢慢进入到不知是梦境还是幻境的地界,她也茫然发呆神魂出窍,好像要与他牵手。忽然“闻散唤声”,朦胧中她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地呼唤自己的名字,声音散乱幽眇,但她听出那是情人的招呼声,顿时兴奋万分,情不自禁回应。可是一醒来发觉哪有人在呼唤,还是万籁俱寂的夜,还是皎洁的月光。望着月亮她又幻想那圆圆的“脸”生出了眉眼和嘴巴,弯弯得似在笑她的痴情。
说这首诗像一篇小小的日记抑或情书,也是合适的,满是少女怀春的心思,读来让人会心一笑。后两句“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奇思妙构,把一个少女对男人的痴恋描绘得深邃入骨,短短十字胜过千言万语,活灵活现,意味盎然。
同样的秋凉,同样的愁肠
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秋夜入窗里》
秋夜入窗里,罗帐[1]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注释】
[1]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应是指窗帘。
秋天悄然而至,秋夜伴着月光洒进窗棂,秋风带着惆怅进了每个人的心门。伤春悲秋是个不朽的话题,每逢秋节倍思亲,无论是离人游子,还是乡里的亲眷,就连文人雅士亦多在秋风秋雨中咏唱自己的愁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抛开刘禹锡在《秋词》中表露的喜秋意味,他的这句逢秋寂寥却是没说错的。
秋风在秋夜里撩开了独宿女子闺房的帘幕,增添了凉意,撩出人的愁情。窗帘与罗帐随风共舞,扰乱了闺房的秩序,同样扰乱了闺中人的心。秋夜这样不晓事,越是惆怅的人,越是给添烦愁事。飒飒秋风将独守空闺的思妇床帏吹得飘起来,寒凉的秋月把秋霜一样的光洒满床前,怎能不唤起她凄凉哀怨的情怀?
抬头看向明月,月光也仿佛由秋风吹进来,有意勾引人思妇的念想。仰望冷意濯然的月亮,想象着千里之外的丈夫也该是在仰头看月,思念家中的妻子,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忧伤。于此,让人仿佛见到了一个窗前月影下女子仰头望月的形象,由窗外可以看到这名思妇惆怅万端的剪影,饱含着深沉幽怨意蕴。诗的后半部短短两句十个字,便把思妇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清晰而又生动。
题目是一曲秋歌,内容也以凉秋为主要描述对象,全篇无一句写人的泪眼和叹息,却把女主人公的感情与秋风、明月等自然景物融汇在一起,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表现了思妇无尽的愁情,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实为情景交融的佳作。
后来再读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当就是借用了这首《子夜歌》的思乡曲。
同样的秋凉,同样的愁肠,人间愁情也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