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天不老,情难绝
- 美得令人心醉的100首乐府诗
- 王光波
- 9497字
- 2021-11-28 12:31:46
千千结中是情网,网住的是千百年来矢志不渝的痴男怨女,为爱情发下天崩地裂的毒誓。
那个凄婉悲怆的故事
汉民歌《公无渡河》
公无[1]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注释】
[1]公:犹说,老夫君、老头子。无:不要。
“十六年后,在此相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这句话已镌刻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杨过与小龙女的情深义重被各类笔者嚼烂,却没有人否认他们为爱情而殉情的勇气。“殉情”这一词汇从生来开始即带逝去,仿佛印证它的凉薄,《梁山伯与祝英台》《帝女花》,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全成了它的牺牲品。中国古代最早广为流传的少数民族关于殉情的故事就是这段“公无渡河”。
据《古今注》记载:一天早晨,朝鲜看守渡口的军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癫人提着葫芦向滔滔的河水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前面的急流之中,那人的妻子追在后面急急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追赶不及,疯癫人终究掉进滚滚河水淹死了,他的妻子操起了箜篌,一边弹一边唱:“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弹唱的声音极其凄怆,曲罢歌终之后,妻子纵身投进急流中殉丈夫而去。
子高回到家中把这件感人的事和歌向妻子丽玉做了描绘,丽玉悲伤至极,按照丈夫的描述把词曲写下来,并弹拨箜篌唱起了《公无渡河》歌,凡听到歌声的人没有不落泪吞声。后来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家女儿丽容,曲子的名字叫《箜篌引》,永远载下那段回忆。
《箜篌引》是现存朝鲜古代诗歌中首个汉译诗,最早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见到,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中都有记载。虽短短十六字,前两句尚且重复,但词句里蕴含的老妻烈烈真情及那个凄婉悲怆的故事着实令人感佩。
李白、陆游、杨维桢等许多文人皆曾用《公无渡河》为题作诗词哀悼这对夫妻。唐人李咸用的诗更别有况味:“有叟有叟何清狂,行搔短发提壶浆。乱流直涉神洋洋,妻止不听追沈湘。偕老不偕死,箜篌遗凄凉。刳松轻稳琅玕长,连呼急榜庸何妨。见溺不援能语狼,忍听丽玉传悲伤。”即便今天聆听这几句,眼前仍是会模糊地出现一位白发老妇一边踉跄奔跑一边嘶哑怆呼。有了矢志不渝,人间才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好。
深爱无以复加
汉民歌《上邪》
上邪[1]!我欲与君相知,长命[2]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注释】
[1]上邪:天啊。上,指天。邪,同耶,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2]命:使。
每次听到别人的离合悲欢,总是忍不住叹惋,如花美眷不过是字里行间的灿烂,并非开到荼䕷的决绝,让人如何相信一生不变的誓言。可是所有关于“爱有多深,心有多痛”的落寞之语,在《上邪》的跟前都显得无力。明人胡应麟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言情到了极致,所有的忧伤不过是无病呻吟。
有人愿意相信《上邪》是一首诗,但更多的人相信它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天哪,我要和你相知相爱,我们的爱情永远不会衰减。连绵的群山陷为平地,东流的江水尽都枯竭,严寒的冬日雷声震震,炎热的酷暑大雪纷纷,天地交合世界混沌,直到所有的事情发生,我才敢放下对你的爱成为永绝!怎样的深挚之爱,痛恻之爱,痴狂之爱,才能写出如此天崩地裂的文字。主人公呼天为誓,只有这些事情全部发生,自己才能把爱搁置,才能在灵魂的印记里消除刻骨铭心的爱,她设想的情况事事荒谬,件件离奇,实无可能发生,所以在她的心里,深爱无以复加,痛爱至死不渝,断爱绝无可能。
史料中曾记载,汉初长沙王吴芮为庆祝四十岁生日与妻子毛苹泛舟湘江,二人回忆起青年时在家乡瑶里的爱情生活,感触很深。毛苹是位大才女,面对同甘共苦多年的丈夫随口吟咏了这首《上邪》的诗。吴芮听罢心潮澎湃,留言将来夫妻亡故后要葬到家乡瑶里的天台,与父辈祖在一起朝迎旭日东升,暮送夕阳西下。就在这一年,夫妇双双无疾而终,成为埋进历史的谜案。不管这一说法是否真实,这首诗成就了深情绝唱,“短章之神品”,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敦煌曲子词中有《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干。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内容和表现手法明显受了《上邪》的启发。
世人如斯爱《上邪》,为的该是“哪怕席卷整个世界,彼此再分不开”的决然与气魄吧。
愿双飞双宿,长相厮守
南朝·梁·卫敬瑜妻王氏《孤燕诗》
昔年无偶去,今春犹独归。
故人恩义重,不忍复双飞。
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双燕比翼齐飞是夫妻和谐的象征,许多人写诗文吟咏双燕,无非是想道出自己此刻的恩爱有多么羡煞旁人,往往忘却了双燕变得形单影只时,孤燕该怎样生存。卫敬瑜妻王氏咏孤燕时,又该有怎样的心痛。
寻迹《南史·孝义传下》,可以找到王氏写这首诗的原因——王氏是南朝梁人,幼读诗书,聪明娟秀,后嫁给了襄阳的卫敬瑜。夫妻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曾对着自家庭院屋檐上的一双燕子发誓永生相爱,做燕子那样的比翼鸟。但越缠绵的爱越易生悲,不久卫敬瑜竟一病不起去世了,王氏悲痛万分几乎追随夫君殉情而去,此时她才只十六岁,父母及公婆怜惜她太过年轻不想让她守寡,都劝她再择人改嫁,她坚决不从,最后竟然把耳朵割下来以示矢志不渝,父母和公婆只好任由她守寡。
这年春天,燕子都从南方飞回,王氏发现自家屋檐的巢里只回来一只燕子,知道另一只已遭不测。孤燕发出的叫声显得那样凄惨,她触景生情,想起丈夫死后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觉泪打湿了衣衫。她对檐上孤单的燕子生出一份亲情,把它看成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伙伴。
秋天的时候燕子将要南飞,王氏在那只孤燕的脚上系了一根鲜明的彩丝,盼它明春如期归来。第二年春,那只燕子竟带着彩丝飞回来,仍是不择新偶地苦守孤身。王氏有感于燕子和自己一样苦命和忠贞,含着眼泪吟下这首“昔年无偶去,今春犹独归。故人恩既重,不忍复双飞”。
一只失去配偶的可怜燕子,去年形单影只地从主人家的筑巢飞走了,今年春暖的时候仍然独自飞回。它为什么不寻找新的配偶双宿双飞呢?那是因为顾念旧偶深重的恩义,不愿另择配偶,因而孑然一身。燕子的天性就是对伴侣专一,它们双飞双宿,长相厮守,一旦丧偶,留下那只便永作孤燕。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此来说王氏恰到好处,十年生死,所有流殇往事,化作不尽的逆流。
你心是否如我心
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
渊[1]冰厚三尺,素雪[2]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注释】
[1]渊:深潭。
[2]素雪:白雪。
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是写道:“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说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尘缘得来不易,然而已结下的尘缘要如何经营大概才是最难的吧。
在确定的爱情面前,女人往往沦为弱势群体,这首“渊冰厚三尺”道尽女人誓言为爱坚贞的心意,却不知付出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
三尺清潭玉冰非由一日之寒而成,像女人长久痴恋结下的冰晶一样的贞心;茫茫白雪覆盖千里之远,象征着她迢迢路遥而绝不会改变的洁心。她的心如她的人一样冰清玉洁,纤尘不染,爱恋专一。诗中的女人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形容自身情比金坚,倒是少有的比喻。用冰心玉魄比喻还嫌不够,她想给深爱的人更直观的爱情誓言,直接告诉他:“我心如松柏。”
《论语》里面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是历尽劫难而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的象征,热恋中的女子对恋人矢志不渝,唯有松柏才能堪比她对爱情的坚定。她想对他说:松柏经霜是不会凋谢的,风雪中傲然屹立的苍松翠柏,它的坚贞让人钦佩。我对你的爱不仅如冰雪般洁白无瑕,还如松柏一样坚定不移,长青不衰。
表明了这样的心迹,她也盼得到对方的心意,问一问,他待她是不是也能如冰雪一样洁净,如松柏般坚贞?或许她心里尚有一点忐忑,把握不准他的心究竟怎样,所以给他,也给自己留下了问号。许多感情总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女子的这封二十字的“山盟书”不知能否承载两人相守的锦书。
生死不渝,谓为动人
南朝民歌《欢闻变歌·之五》
锲臂饮清血[1],牛羊持祭天。
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2]。
【注释】
[1]锲臂饮清血:割手臂滴血而饮以盟誓。锲臂,用刀子刻手臂。
[2]罢:停止。怜:爱。
《淮南子·齐俗》说:“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北方胡人置酒于人头骨中互饮盟约,南方越人割臂饮血盟约,中原人饮牲畜血盟约,虽是方式各异,但都是为了宣誓守信。山盟海誓,在哪里都相同。本诗就是一对恋人对即将步入的婚姻进行着极其庄重的盟誓:“锲臂饮清血,牛羊持祭天。”他们依俗宰杀了纯色的牛和羊,放在供桌上向上天献祭,让苍天见证和保佑他们的婚姻。香案的炉里有九炷香在燃烧,祭祀的场面庄严肃穆。
一碗清酒摆在桌上,男人先伸出手臂用刀子切割手腕,鲜血一滴滴落在酒碗里。女人更是神情冷肃地切臂滴血,她的心在战栗着,数滴血象征的是自己对婚姻爱情纯真高尚的情操。怀着对天地的感激首先饮下了半碗和着酒的“清血”,她将酒碗交给他的男人,让他把剩下的一饮而尽。清代珠泉居士《雪鸿小记补遗》写道:“姬向与闵某善,有锲臂盟。”“锲臂”这种盟约是较重的,若是违背,也是丢弃了人格。
这首诗没有以海为誓、以山为盟,不是“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绝语,而是“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即使生命到了尽头,形骸化为尘土,相爱也不会停止。让人听得出是相爱的精神永恒,竟胜过了“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境界。
古代的女子生活多依附男子,因而她们对待爱情婚姻比男子承担着额外的风险,这首诗以女人的角度叙写婚姻誓约过程,可见女人要比男人更重视婚誓。她的婚誓以饮下对方的鲜血来表示二人融为一体,生死不渝,谓为动人。
北宋词人张先在《千秋岁》中写过:“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千千结中是情网,网住的是千百年来矢志不渝的痴男怨女,为爱情发下天崩地裂的毒誓。
形单影只何以独活
南朝民歌《华山畿》
华山畿[1],君既为侬[2]死,独生为谁施[3]?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注释】
[1]畿:山边,山脚下。
[2]侬:我,吴地方言。
[3]施:施用。
《古今乐录》中说《华山畿》是南朝宋少帝时的一个曲子名,还叙写了曲词的由来,那是段动人的故事:
当时南徐地方有一名士家子,因事经过华山要去往云阳。他到华山脚下一家客店时见店家的女儿十分美丽,喜欢得不能自持,又不好跟人家直说,结果得了相思病。回家后在被追问下,他如实告诉了母亲害病的原因。母亲就寻到华山脚下,对那少女说出了儿子的病况。少女脱下围裙嘱咐母亲偷放在他的褥子底下,说这样就可以解去相思。母亲照做后儿子果然病情见好,可是儿子偶然发现了少女的围裙,睹物思人,竟把裙子吞进肚里而死。
儿子死前嘱托母亲下葬前载棺木去华山旁让他再看一眼那少女,当棺车到了少女家门口后,牛就再不肯拉车离开,鞭子抽打它都不动。少女知道了情况,便说:“稍等一会儿。”她回房沐浴化妆完毕才出来,悲声唱道:“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她刚唱完,棺木应声而开,少女见之一跃入棺。家人怎样叩打,棺木再无动静,两家只好把二人合葬。世人叹少女的义烈,遂把这坟墓称为“神女冢”。
“你对我钟情,我对你也有情,只因你是世家子门户不当而已,谁想到一面之缘你就用情如此之深。你既然为我而死,便知你对我爱得浓烈而坚贞,我又何惜微躯不死而追去。世上情有千万种,有一种叫生死相随,你以命殉我,我便拿命还你。”这断腕般的爱情让人骇然。
以前日本有一对青年男女,因为爱情不得果,双双投入火山口殉情。未能缠缠绵绵一世,求得轰轰烈烈瞬间永恒。烈爱惊人也悚人。
元好问写《摸鱼儿·雁丘词》,也是道逢捕雁,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问遂买下大雁的尸体葬于汾水边,号“雁丘”,以祭奠双双殉情的大雁。即有:“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相伴的爱人离去,形单影只何以独活。双雁与《华山畿》中男女,虽为隔世,却成知音。
尽管贪欢,亦得一生所爱
南朝民歌《读曲歌》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1]。
愿得连冥[2]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注释】
[1]乌臼鸟:一种候鸟,天明时比鸡叫得还早。
[2]冥:黑夜。
近代人在点评南朝乐府时,说其几乎都是情歌,五言四句,语境清新亮丽,抒情委婉含蓄,多以双关比喻。回过头细读这首《读曲歌》,半点含蓄的意味也没有,料想没有比这更直白表达一晌贪欢的语言了。
传说有一只神鸡居住在东南桃都山的大桃树上,太阳刚露头照在树上,天鸡见到就叫一声,于是天下的鸡就都随之鸣叫报晓。但这小诗中的主人公要打杀鸣鸡,个中一定有难言之隐。而乌臼鸟是一种候鸟,春季回到繁殖地会鸣叫着寻找配偶,它们的叫声充满了生机,春温中的女性应该喜欢这些小鸟才是,可是她为什么要用弹弓把它们打飞轰走?是因为这种鸟从不懒惰,天明时比鸡叫得还早吗?原来她是不希望雄鸡和乌臼鸟按时报晓,愿黑夜接二连三地继续黑下去,一年总共天亮一次才好。她盼着永远是黑夜,甚至让时间就停留在与情人欢娱这一刻。
世上不是乌啼、鸡鸣天才亮,而是天将亮才乌啼、鸡鸣,她深陷在和恋人的情爱中,由情痴而出现失智,产生愠怒,把恨欢愉时间短的怨气投注到了禽鸟的身上。
“欢娱恨短”是人之常情,感情到了极处,谁都会有这样的臆想。喜极而痴,忘乎所以,语无伦次,她或许就是那种至情至性之人,也正因这样,她才拥有独特的魅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亡国之人犹记得当年在故国的无忧生活,却不知梦中身是客,现实由不得选择。但愿《读曲歌》的少女非“梦客”一场,尽管贪欢,亦得一生所爱。
等待爱人的采撷
南朝民歌《青阳渡》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曹植笔下的洛神其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此番惊世绝艳只在梦中能见,既为神女,自不落凡俗,所以曹植才求不得。仙人之姿,正是“御宇多年求不得”,还不如人间少女,至少看得见摸得到,真实娇俏。这首《青阳渡》看似写荷,其实却隐含着一位怀春少女,人比花娇。
青青的荷叶覆盖着根下的澹澹绿水,红艳艳的荷花亮色夺目,暖风吹来,花与叶摇曳生姿,清露结成的水珠如珍珠纷纷滚落,使得一池妖娆更加灵动。在红绿接天的熙攘中一张胜过花美的面庞从中出现,看得连花儿都呆了。拨着荷叶的少女脚踏小船,莲藕似的手臂轻轻划动着双桨,悠然地穿越密聚的叶丛,她的罗裙也是绿色的,几乎与荷叶一色裁下来,荷花朵朵抢着在她的两边开放,似要掩去少女的容色,却难胜青春嘉年,夺不走她的大好芳华。
两支并蒂莲花迎面而来,少女一见怦然心动,似看到了自己与心爱的人并肩而坐的样子。有人说,遇见并蒂花,爱情就会美满,这并头莲下的根藕也一定是相连的吧。
相信爱情的真谛,于是人间有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愿望。少女说出的不是海誓山盟的爱情宣言,但她对爱情的深信不疑,难有人逾越。此处借用席慕蓉写莲的诗句:“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
在最美的时刻等待爱人的采撷,是每个女子埋藏在心头的热望。你若懂得,便不要来得太早,或太迟。
双眼看顾着爱人
南朝民歌《三洲歌(二首)》
送欢板桥弯,相待三山头。
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
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
《旧唐书·音乐志》里说,流传下来的《三洲歌》是南朝商客在巴陵和三江口之间往还的生活中作的情歌,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口吻不像宦游的商客,无疑是出自女子,更像行商的妻子或情人所唱的歌。
商人重利轻别离,金钱的诱惑有时远胜于爱人的情。面对远行的爱人,送行和待归便成了商女们经常面对的伤心事,“板桥弯”则成了送别的代名词。南宋《建康志》记载,板桥在建康城南三十里,送行一直送到那样远,足见她对爱人的恋恋不舍。反过来迎接的地方是“相待三山头”。三山在建康城西南的长江南岸,商女在那里登山望远,翘首以待爱人归来,犹如望夫山上盼郎回,盼望之情切可知。
“送别”和“相待”地点都在城外数十里,可见行商离开的时间必是很长才如此接送;商女平日也定是孤寂难熬,才对远行的人如此依恋和企盼。也由此,使得她们平素经常守在江边看无数商船来来往往,却不见那个思念的人。一边想着爱人是为了家计顺风随流远去逐利;一边也隐隐疑惑他是否去追逐风流韵事而不愿回家。
这两首诗的灵魂人物经常在三山头等待,直到所有商船都隐进山的暗影里,仍不见爱人出现,她因深爱着他而产生生怕他有外遇的纠结,折磨得她寝食难安思虑重重,最终甚至设想自己像比目鱼一样双眼看顾着爱人,追随他远行千里再不分离,还决心等他回来后再次外出时,一定要与他同行以摆脱离别的苦。
两首诗的内容和韵脚浑然一体,放在一起去理解才显得合适,才能完整地表达商女生活的孤清和对爱人的深厚感情。
时光斗转,白居易写下《琵琶行》时,不知是否因看到《三洲歌》才有感想,过去的人不懂商女的悲伤,留下白氏这位知音人,在两百多年以后道出商女的心声。可能《三洲歌》中的商女与白氏笔下的商女身份不同,然而遭遇又何尝不同呢?
只为与你相聚一欢
南朝民歌《杨叛儿》
欢欲见莲时,移湖安屋里。
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
细看这首小诗里的双关和夸张,才知道它是一首香艳的情歌。“欢”是对情人的爱称;“莲”和“怜”同音,寓意为被爱的女人;莲的别名“芙蓉”,与“夫容”谐音,寓意自然是丈夫、男人;“莲子”与“怜子”谐音,“子”的古意可为“你”,“怜子”即是“喜爱的你”。由此下来,吟诗便如同说:“亲爱的人,如果你急迫地想我了,请你把湖塘移来我的房间,荷花朵朵绕床开放,你抱着喜爱的我躺在床上,莫怕花儿围观,它们为我们的爱添欢。”
南朝民歌中有相当数量的采莲诗,都是爱情诗,其中有的大胆香艳,令人咂舌。有一首《子夜歌·夏歌》:“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一路解下来:“在月色下抚摸着你的脸,夜夜都和你温存。”个中的情色意味,连孔子都要大呼“非礼勿视”。
《旧唐书》上说,南朝萧齐隆昌年间,女巫的儿子杨旻从小随母在宫中生活,守寡的何太后看着他越长大越好看,禁不住与他偷情。后来纸包不住火,太后终于失去了杨旻,痛苦难当。事情传到民间,童谣便戏唱道:“杨婆儿,共戏来所欢!”人们又讹传成了“杨叛儿”,尔后《杨叛儿》演变为西曲歌的乐曲之一,差不多专门来歌唱爱情,可见人们对宫闱里艳史很是青睐。本诗里偷欢的男女未必是世俗所不允许的,不过私下里的激情拿出来说,香艳自不可少。
撇开诗中艳事不谈,假如上天许人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一刹那尝遍所有的甜蜜和悲凄,即便是偷情也可以,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发生,不辜负来之不易的良辰美景。
自古红颜多薄命
南朝民歌《苏小小歌》
我乘油壁车[1],郎骑青骢马[2]?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注释】
[1]我:一作妾。油壁车:古人乘坐的一种车壁用油涂饰的车子。
[2]青骢马:青白杂色的马。
可以跨越千年的美丽,在时光的淬炼下如同美玉一般沉淀下来。数千年惊才绝艳的女子就是这样将自己镌刻在尘世,写下一段段有关伊人的往事。这首为南齐才女苏小小写的歌,是她的爱情。
“我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他们在什么地方定下的爱情盟约?是在城西陵墓的松柏之下。”带着两段爱恨情怨的苏小小长眠在杭州城西的古冢里,时人经过时忍不住叹息,亦忍不住为她问出了当年未曾诉说的恨。
余杭的苏小小玲珑如玉,吟诗如珠,因父母早亡,少女时在西泠桥畔的小楼里以诗会友,成了钱塘一带色艺双全的著名诗妓。一日,她乘坐油壁车赏春惊到了贵家公子阮郁骑的青骢马,两人由此邂逅而一见倾心,从此形影不离。阮父得悉此事用计把儿子骗回金陵,关闭起来。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在一个疏懒的秋日,她在湖滨遇到文武双全的书生鲍仁,模样酷似阮郁,小小爱屋及乌,拿出自己的积蓄赠送鲍仁,鼓励他进京赶考。然而,长久的思念折磨致使小小香消玉殒。小小的丧礼正在举办时,鲍仁忽然来访,原来他已金榜题名并出任滑州刺史,怀着深深情愫匆匆赶来要与她相约白头,却不想生离死别,忍不住抚棺大哭,把她送葬在西泠桥畔,后来还常来为她扫墓。
传说小小死后芳魂不散,常常出没于花丛林间。到宋朝时有个叫司马才仲的书生在洛下梦见一美人掀帘而歌,问起她的名字,对方答是西陵苏小小。几年以后,司马氏再到杭州,听说在西泠桥畔有苏小小墓,才知是当年梦到的美人是谁,便找到小小墓进行祭拜。当天夜里他梦见与美人同床共枕,极尽燕好。美人还羞赧地告诉他,自己的思念终于得到了回报。若依这个传说,司马氏该是当年阮郁或鲍仁的转世化身。
“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白居易《疑梦·其一》)若一切故事的由来都不是梦,那结局为何却如梦般并不现实。苏小小的爱情在没有后世的虚构和幻想之下,终究是个没有答案的悲剧。还是冯梦龙看得透彻,所以才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肺腑之言。
苏小小在历代的影响都不小,“诗鬼”李贺写过一首《苏小小墓》,最为感人:“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李贺的诗向来是不想人懂的,可一旦让人懂得,就无法抑制了解的悲伤。
追求刹那的芳华
晋·刘妙容《宛转歌》
月既明,西轩琴复清。寸心斗酒争芳夜,千秋万岁同一情。歌宛转,宛转凄以哀。愿为星与汉,光影共徘徊。
悲且伤,参差泪成行。低红掩翠[1]方无色,金徽玉轸[2]为谁锵。歌宛转,宛转情复悲。愿为烟与雾,氛氲[3]对容姿。
【注释】
[1]低红掩翠:低首垂眉,举袖掩泪。
[2]金徽:指琴上系琴弦之绳。玉轸:指琴上的玉制弦柱。二者都借指琴。
[3]氛氲: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此处双关心绪缭乱。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刘妙容是晋代吴令刘惠明早逝的女儿。青年王敬伯由水路过吴地停船登亭弹琴赏月,这时一位美丽的妙龄女子来到,说:“我很喜欢你弹的曲子,愿和你一起弹琴唱歌。”于是就座抚琴歌唱。相对中两人情意绵绵,拂晓女子转身离去前,彼此赠了信物。船行至虎牢,王敬伯遇到吴令刘惠明,方知自己见到的是对方已逝的女儿。
一段书中的逸事成了《宛转歌》的由来,洋洋洒洒的诗歌也随浮动的纸张流淌在世人的耳畔:
明月在天,夜空旷远,溶溶光影,茫茫暮色,一切是那样的宁静,铮铮的琴音悠悠袅袅连绵不断,回响在整个江畔。女子听到这琴声立即被吸引住,再不想离开,不由自主地脚步向发出琴音的亭子移去,见是一位俊朗青年,心头更如鹿撞。鬼使神差般听到琴音,让她与眼前青年邂逅。既然是天作之合,她便主动出言相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然而,毕竟是一夜的偶然,明日将各奔东西,将来再见不可期,女子心痛如割,借琴音和歌声表达自己的爱慕和分离的痛苦。她既唱且弹,歌词大意是:愿这次邂逅的情,你我能记得千秋万岁,愿我们的心如群星投入天河一样永相依偎,如星光月影般互相融合,永远在一起徘徊。歌声如泣如诉,缠绵动人,不绝如缕。
歌罢,女子已是泪水纵横,不好意思地低首垂眉,举袖掩面,且悲且羞。她情意未尽,又唱到:我的歌声怎会如此,是心思哀哀泪成行;我的琴声是奏给谁听,情意宛转复又悲;愿我们的情能和这夜晚的烟雾一样,缭绕一体,容姿相对。她知道氤氲只是虚空中的云气,如幻如梦无可期待,但她憧憬的情可以自由自在,虽然稍纵即逝,却不受任何束缚。
多少人盼望多少事,可以善始善终,然则总有好的开始,最后却怅惘了之。于是有人舍弃了永恒,追求刹那的芳华,即使短暂一夜,同样写好了宛转的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