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动力加速调整

长期以来,投资和进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巨变,经济增长动力将加速转换。

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17年消费年均名义增长9.9%,比GDP增速高1.4个百分点。2017年消费占GDP的53.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8%,均超过一半,意味着中国经济由投资主导转为消费主导。从国内外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2008—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105.7%,贸易依存度从2008年的66.4%下降到2017年的33%,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也从2008年的7.7%下降到2017年的1.3%。但相比而言,我国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平均值12个百分点以上,大力推动内需增长,加快国民经济内循环的市场潜力巨大。在中美贸易摩擦仍存在诸多不确定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更是应对贸易摩擦冲击和国际环境巨变的强国固本战略。2018年出台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和《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推动国内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在房地产挤压消费,居民杠杆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

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1649亿元,比2018年名义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为372260亿元,增长9.0%。2019年,网上消费增长迅速,全国网上零售额为106324亿元,比2018年增长16.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85239亿元,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7%;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0.9%、15.4%、19.8%。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消费行业和居民消费行为造成重大影响,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2256亿元,同比下降11.4%。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为155869亿元,下降10.9%。

但是,得益于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自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线下消费大幅收缩,但网上消费等数字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速,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为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43481亿元,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2%;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8.8%和17.3%,穿类商品下降2.9%。线上消费的快速增长为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遇,近几年随着信息科技和金融科技的进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微信、支付宝等新型支付的交易量及交易金额实现大幅增长,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加快了金融业务线上化发展步伐。根据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平台的数据,从2020年年初到2020年9月15日,商业银行机构退出列表中合计有2087家银行网点终止营业。同时,90%以上的银行业务可以通过线上办理。

习近平主席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了启动国内经济消费内循环的重大战略决策,消费在内循环中将发挥重要的牵头作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这意味着扩大内需市场是推动“双循环”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国家必将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国家进一步加大开放市场力度、增加进口、降低税赋和费用、优化国民经济内循环机制、提高消费者福利等政策的效力将不断释放,从而有利于对国内消费起到提振作用。同时,较大幅度地下调和取消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通过扩大进口把消费需求留在国内市场,也有利于促进消费持续升级。

2018年7月1日之后降低进口整车和零部件关税,给未来汽车类消费增长带来积极作用。为保持国内汽车消费持续增长,有必要调整不合时宜的汽车购买摇号等限制性消费政策,扩大汽车消费对于零售、旅游、石油、玻璃、轮胎、钢铁等行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将综合收入所得的基本减除标准提高到5000元/月(6万元/年),可能对消费有积极影响,但影响有限。

从长远看,随着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增加,进口关税大幅度降低效应的显现,房地产价格的平稳,以及服务业市场的加速开放,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潜力仍非常大,消费将持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未来10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衰退,新出生人口持续下滑。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等学者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出生人口将降至不到1100万人。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老年人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老龄化社会的根本特点就是消费提高、储蓄和投资降低,从而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引发消费结构变迁,比如医疗保健占比将逐渐提升。

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国家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未来10年,随着消费者数字化需求快速上升,过去分散割裂的企业经营形态弊端日益凸显。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工商企业,为了谋求在新世界、新经济中更长远的发展,都必须拥抱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

新基建投资对经济具有较强拉动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478亿元,比2018年增长5.4%。从环比增速看,2019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44%。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11159亿元,比2018年增长4.7%。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内外经济暂停键的影响,投资增速有较大幅度的回落。2020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1603亿元,同比下降3.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7867亿元,下降7.3%。从环比增速看,2020年6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实现5.91%的增长。其中,第一产业投资8296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投资85011亿元,下降8.3%;第三产业投资188296亿元,下降1.0%。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增速开始回升,预计2020年全年投资增长3%左右。未来几年,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外需市场承压,出口相关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下降,但作为宏观逆周期调控手段,投资对于经济的提振作用至关重要。预计“十四五”期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河北雄安新区开发、海南大开放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等基建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普华永道预计,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60万亿元,围绕数字经济的新基建投资将对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新基建实际上就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为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行业的众多领域。2020年以来,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大部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动经济复苏的同时,都相继提出了大力投资新基建的计划。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数字经济是国民经济“双循环”的主要着力点,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乘数效应可期。预计2020—2025年,新基建能带动投资11万亿元,平均增速为10%,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进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

2019年以来,尽管有中美贸易摩擦的巨大冲击,但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增长3.4%。其中,出口增长5%,进口增长1.6%;贸易顺差为2.92万亿元,扩大25.4%,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态势。2020年,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经贸活动受到空前冲击。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4.24万亿元,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下降3%,进口下降3.3%。整体来看,外贸进出口好于预期,从2020年6月开始,出口、进口双双实现正增长。2020年前三季度,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影响,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0.7%,好于预期,累计进出口总值年内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预计全年增长1%~2%。

未来几年,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转变,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效应将凸显,“稳外贸”的必要性再次提升。国家主席习近平2018年11月5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进口的商品和服务总额将超过40万亿美元。其中,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未来3~5年,预计我国将吸收6000亿美元外国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

长期来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仍具有几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我国劳动力储备仍然充足。二是企业优势,参与外贸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三是配套优势,技术设备配套成熟。四是市场优势,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体达4亿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和住房等大宗固定资产性消费需求的被满足,将释放更多的一般消费潜力。五是开放优势,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共有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包含55个片区,大部分片区重点发展3~6个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现代商贸及金融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在提速。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将支持北京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随后,国家又批准湖南和安徽建立自由贸易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我国自贸区数量达到21个。六是政策优势,我国已经把“稳外贸”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举措等。同时,随着国家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拓展国外布局,稳固欧盟和日本市场,开拓“一带一路”新市场,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投资的协同发展,带动企业走出去,中国进出口贸易仍然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变革正在推动全球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引发贸易格局的深刻调整。数字化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增长点,数据流动成为新的贸易标的,数字平台成为新的贸易体系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载体,但也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来源。

中国信通院推出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8年全球数字贸易额已经达到29314亿美元,10年平均增速为5.8%,占比最高的数字贸易主要是工程研发、保险金融、知识产权等。全球化智库与韩礼士基金会在北京联合发布的《数字革命:中国如何在国内外吸引数字贸易机会》报告预测,如果充分利用数字贸易,中国数字出口将从2017年的约1.6万亿元,增加到2030年的5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207%。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服务进出口总额达2718.1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了4.56倍。2019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中国有217家企业上榜,总估值为9413.79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未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将以数字贸易和科技创新为主要方向,推动数字贸易试验区、大数据交易所和数据跨境流动监管3项建设,促进数据建设有序流动,围绕科技创新推出一揽子政策。重点发展数字贸易、文化贸易、商务会展、医疗健康、国际寄递物流、跨境金融等产业,打造临空经济创新引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