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时代商业银行转型
- 张春子 张晓东
- 8123字
- 2021-01-13 15:48:53
经济增长仍具有稳定基本面
尽管面临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但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中国经济将延续企稳向好态势,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环境的基本面仍具有较好基础。
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前列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了几十万亿元的投资,2009—2010年经济快速反弹。但是到2010年刺激政策开始偏紧,导致2012—2016年出现“四降一升”的矛盾,即经济增速下降、通胀率下降、企业利润下降、税收下降、金融风险上升,主要反映在中国经济出现了需求不足造成的通缩性下行趋势。2012—2015年,货币政策尽管强调稳健中性,但一直在进行适应性调整,特别是在2015年,进行了5次降息和5次降准。在财政政策上大搞基建投资。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刺激政策的负面效果就是房地产出现泡沫,不同部门宏观杠杆率迅猛上升。许多企业不断加杠杆,但挣的钱还不够还银行利息。由于担忧房价继续上涨,居民也在房地产加杠杆,挤压了居民在其他消费品上的消费能力,消费后劲明显不足。
上述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近年来投资和消费双降的局面。经济运行的现实表明,中国经济并未真正进入所谓的“新增长周期”,一段时期的金融政策和监管从紧趋严对经济产生了较强的收缩效应,需要根据未来经济发展环境综合实施各项宏观、中观和微观调整措施。有学者认为如果一些地区和部门改革措施和创新力度不够,经济发展就会出现重回旧的发展模式的现象,因此必须不遗余力地按照党中央要求持续推进包括数字中国在内的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
尽管未来10年国际环境会极端复杂,但只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依然光明。只要持之以恒地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九大报告精神以及十九届各中全会推出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措施,将中美贸易摩擦和未来各个领域的战略博弈压力变为动力,加强在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领域的创新力度,尽快建设内循环经济体系和内外循环协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机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就会有另一个美好、高质量的40年经济增长。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形势,在着重提升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再度上升为重要课题,政府需要持续适应性调整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稳定高质量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总基调为相机抉择
近年来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已经持续发生重大调整。2018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政策组合是“宽财政+宽货币+宽信用+稳基建+稳杠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财政政策从2018年年初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转变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防范经济失速风险之意很明显。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9年工作做了周密部署,强调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好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调要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根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积极财政政策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措施。重点是下调增值税和制造业税率,适度提高赤字率至2.8%。2019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会议提出2020年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社会政策要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寓管理于服务之中。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未来几年,预计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战略部署的落地,中国经济增速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内,我国所具有的超预期的经济增长韧性将进一步显现。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灵活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的趋势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货币政策开始在总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向偏松方向适当调节,适度增加流动性投放,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处在合理水平,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实际上,从2018年年初开始央行就在微调货币政策。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0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则进一步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地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总的来看,在胜利实现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未来几年,面对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以及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力起步的历史使命,货币政策大方向就是稳健和更加灵活适度。
一是降准释放流动性。2018年1月17日降准释放4500亿元,4月17日降准释放4000亿元,6月1日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6月24日降准释放7000亿元,7月18日额外给予中期借贷便利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10月7日,央行再度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在扣除16日到期的国库现金定存后,释放的增量资金约6000亿元。2019年,央行通过3次降准,已经综合运用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等货币政策工具,维持了市场流动性的相对充裕。截至2020年8月,本年度央行已经有3次降准,释放流动性18000亿元左右,继续推动银行负债成本降低,加大定向支持力度,降低其融资成本。
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如果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持续加大宽松货币力度,则必然进一步加大国内降息降准压力,适当降低基准利率也可能是未来货币政策应当考虑的工具之一。预计未来几年,央行将主要通过调控政策利率推动贷款利率的下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对国内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变化趋势的研判,优化信贷政策,合理布局资产负债等金融资源。
二是加大银行信贷投放力度。为缓解银行表内信贷需求压力,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18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相比6月28日的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删掉了“保持中性”以及“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表述,并叠加了“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央行日前鼓励中期借贷便利配低评级债。在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民企座谈会之后,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央行通过“三支箭”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第一支箭”是增加民营企业的信贷,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第二支箭”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债;“第三支箭”是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
2019年,货币政策比较宽松,央行适度放松了信贷增速、利率定价等指标的考核弹性,进一步增加了银行信贷投放额度。2019年2月中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完善股票发行和再融资制度,加快民营企业首发上市和再融资审核进度,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体制机制改革,结合民营企业合理诉求,研究扩大定向可转债适用范围和发行规模。扩大创新创业债试点,支持非上市、非挂牌民营企业发行私募可转债。深入推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稳步推进新三板发行与交易制度改革,促进新三板成为创新型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债券发行,加大民营企业债券投资力度等。
从贷款结构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稳中有升,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放缓,贷款结构优化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原定2020年年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的过渡期正式结束,但是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冲击巨大,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年底。但公募理财债券基金、公募分级基金的规范整改不做延期。公募分级基金继续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规范整改。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延长使得表外信贷受到挤压的态势有所缓解,表外转表内的态势将进一步延续。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的背景下,2020年人民币信贷将继续维持较高增速,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人民币贷款新增12.09万亿元,外币贷款新增774亿美元,预计全年人民币新增贷款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万亿元。未来几年,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稳定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向中速增长平台的回归,人民币信贷增速将有所下降。
三是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在对同业业务、表外业务、理财业务等加强整治和支持民营经济过程中,银行资本占用的需求会加大,资本补充压力会加大。2018年2月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已经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尽管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持续提升,但仍然有部分股份行和城商行达标压力较大。
2019年1月17日,银保监会批准中国银行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永续债正式开闸。永续债发行有利于银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夯实风险抵御能力,优化资本结构,丰富债券市场投资品种,促进资本市场健康良性发展,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2019年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风险能力。一方面,对商业银行提高永续债发行审批效率,降低优先股、可转债等准入门槛,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多种资本补充工具;另一方面,引入基金、年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银行增资扩股,支持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债券市场交易。
2019年11月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深化中小银行改革,重点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2020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冲击,支持振兴实体经济,银行业信贷投放在不断提速,但由于利差收窄和向实体经济让利等多种原因导致银行业利润增速明显下降甚至呈负增长,资本占用和消耗将不断加大。尽管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年底使银行面临的表外回表压力有所缓解,但仍难以抵消资本消耗不断加大的趋势的影响。
2020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补充资本金将成为未来几年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适时、适量补充资本金对于保持银行健康稳定发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至关重要。
四是精准发力。考虑到中国经济面临的经济下行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内外压力,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加重视降杠杆节奏和力度,解决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对中小企业、普惠金融、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倾斜支持。2018年以来,央行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银行信贷供给存在的约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综合运用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措施,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中国货币政策将保持高度独立性和灵活性,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强化“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进“六新”建设的要求。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壁垒逐步高垒,科技摩擦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发展内循环经济将是未来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主要战略方向。在内需已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货币政策应将稳定国内经济运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内需和促转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及满足国内其他相关的政策需求放在首位。
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
未来几年财政政策主要是大规模减税降费,提升赤字率和赤字规模,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等。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的影响,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2020年的财政政策重点包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扩大政府投资规模。
第一,加快支出进度,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政府将适当加大财政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促进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金额和数量稳定甚至回升,提升PPP项目落地率和投资额。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和《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等相关政策,显示政府更加重视大城市在城市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财政政策的关键是要增加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国家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及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密集地区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
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预计政府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下调增值税税率,强化竞争中性,内外资企业适用同样的纳税标准。加大财税优惠力度,对高技术产业、关键仪器研发和购进提供税前扣除优惠。推进个税改革,显著降低中产阶级、工薪阶层的税费负担。
第三,适度提升赤字水平。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冲击、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三大攻坚战”的完成、GDP增速大幅下挫等形势,我国财政赤字率已经提高至3.6%以上,安排一般预算赤字3.76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财政赤字达到3.76万亿元,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从当前宏观环境看,财政赤字突破3.0%并在未来几年保持相对高水平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在发达国家赤字率已经突破3.0%时,我国大支出、大财政要求下无须墨守3.0%的赤字率警戒线;另一方面,中央政府适当加杠杆,减轻地方政府、企业、居民的杠杆压力,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第四,实施宽财政政策。预计政府将持续采取减收增支“双管齐下”的宽财政政策,在适当降低基础设施资本金比例后,财政部又提前下发2020年专项债1万亿元,全年新增在3.75万亿元左右,并且会引导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以有序推进PPP模式,提高社会资本投资能力,为稳投资、稳增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除银行贷款和债券外,短期内地方政府融资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制约点和突破口。同时,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还发行了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随着资金的逐步到位,基建工程等项目的集中开工释放需求,有效地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同时通过对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实施定向税费减免,大幅降低进口关税,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生活福祉。
第五,减轻企业负担成为重点。根据2018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财政大发力的着力点是减税和地方专项债提速,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包含两大举措:“聚焦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加快2018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结合2017年未使用的限额,2018年下半年专项债发行额达1.2万亿元,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已定减税降费措施切实落实到位,确保社保费现有征收政策稳定,同时部署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有效投资,以扩大内需推进结构化民生改善,确保外贸增长和通关便利化措施。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要把科技创新和扩大就业政策引向深入,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等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拖欠企业的款项年底前要清偿一半以上,同时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2020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2021年。预计2020年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真正有市场潜力、有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将保持稳定增长,推动国内市场大循环。
产业政策将更加精准发力
为适应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将加快从总量性去产能为主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为主。一是政府继续坚持“住房不炒”政策。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下决心解决好“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等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和快速下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差别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精准性,促进房地产长效机制落地。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继续坚持“房住不炒”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第二年没有单独提出房地产问题,也没有强调“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
二是把握和控制好治理整顿“影子融资”的节奏和力度。防止其收缩过快造成大面积债券违约和对经济下行压力“雪上加霜”,对真正能够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规范合理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予以鼓励和支持。2019年我国成功化解了包商银行、锦州银行、恒丰银行等个别中小银行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经济金融风险的强大能力,因此金融防风险任务在“三大攻坚战”中的位置被排在了最后。几年来中央一直强调的“结构性去杠杆”调整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意味着去杠杆可能暂告一段落。预计未来监管部门还可能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标的资产适用范围,完善各类型资产证券化操作模式和实施环节的标准化要求,简化审批和实施流程,加速推动高质量的证券化项目落地。监管机构可能鼓励市场投资机构积极提高信用分析水平,促进信用定价科学化,避免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出现,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政策出台过程中更加注意部门间协调。
三是对同业业务和非标投资采取差异化的监管要求。适度放宽政策掌握的尺度,推动不同银行的差异化监管,对同业和非标资产规模占比相对较低、风险管控能力较强、经营管理较为规范的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适度调整监管要求。国家会密切关注和控制短期外债的规模及其增速,对部分企业境外过度举债加强管控。房地产短期调控重点是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加大人口流入压力较大城市的住宅用地供应量,给予符合监管规定、资质良好的大型房企通畅的融资途径。在国家收紧对房地产企业融资政策的背景下,未来几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房地产信贷也将随之适度回落,但考虑到房地产行业涉及行业众多,以及对整个经济和金融业的重要作用,房地产市场投资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成为重要调控目标,地方政府将拥有更大的权限,部分城市很可能将根据当地情况适时放松限购、限售条件。预计政府将健全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完善配套设施和物业服务,创新住房租赁项目投融资合作模式,为个人申请租赁住房提供财税优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