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木县志(1987-2012)
- 神木县史志编纂委员会
- 13425字
- 2024-11-02 20:12:33
第二十三章 林业
第一节 机 构
行政机构
林业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职能部门。至2012年底,内设机构枣杏办公室。下设单位有:林业工作站、天然林保护管理办公室、林木种苗管理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森林警察大队、苗圃、水磨河国有林场、大柳塔国有林场、尔林兔国有林场、公草湾国有林场、新民国有林场、臭柏资源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全系统共有国家正式职工373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32人,林业技术人员209人(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38人,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163人),林业技术工人132人(技师9人,林业高级工48人,中级工47人,初级工28人)。
事业单位
林业工作站 1950年7月,原西北军政委员会陕北防沙林场神木分场改称神木县林业工作站。1986年3月,更名为神木县林业技术推广站。1990年1月,复称神木县林业工作站。1984年、1989年,先后恢复栏杆堡、花石崖林业分站。1991年5月,分别成立马镇、店塔、瑶镇3个林业分站。各分站均无人员编制和经费。2001年8月,成立县林业工作规划设计队。2003年11月,成立神木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办公室,属正科级事业单位,与林业站合署办公。200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林业厅《关于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新建神木镇、锦界、孙家岔、花石崖、栏杆堡等5个林业分站,设站长各1名,工作人员4~5名。县林业站属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60人。至2012年,共有职工64人。
林木种苗管理站 1976年,原神木县林木种子站改称林木种苗工作站,与县林业站合署办公。1981年3月分设,1990年1月,更名为神木县林木种苗管理站,属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25人。至2012年,共有职工22人。主要负责全县林业生产苗木、种子的检验和质量管理,建立各乡镇的树种采集基地,收购和推广优良树种,引进外地优良适生树种。
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1985年4月成立,与林业站合署办公。1991年3月分设,属副科级事业单位。2003年,建成国家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标准站,核定事业编制23人。至2012年,共有职工20人,主要承担植物检疫、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防治的组织管理,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森林警察大队 1983年,成立神木县公草湾林业派出所,1985年,迁址县城郊,更名为神木县公安局城郊林业派出所。1989年,成立神木县公安局尔林兔林业派出所,均为事业单位,受县林业局和县公安局双重领导。主要负责宣传、贯彻林业政策,维护林业生产正常运转,依法查处各种违反《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行为。2005年10月,两个林业派出所合并为“神木县森林公安警察大队”,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5人。2012年底,有干警18人。
天然林保护管理办公室 2003年11月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同时,成立神木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和神木县湿地保护管理站,三块牌子,一套机构。核定事业编制48人。2012年底,共有职工38人。主要职责是保护、管理、繁殖天然生臭柏,积极开展科学实验,研究人工繁殖臭柏技术。保护区涉及大保当、锦界、高家堡、尔林兔14个乡镇19个行政村,总面积14574公顷。其中,有林地131.8公顷,灌木林地12802.6公顷,未成林地32.5公顷,宜林地736.1公顷。
2012年,神木县有尔林兔、大柳塔、水磨河、公草湾、新民5个林场和县苗圃,称“五场一圃”。主要承担育苗、造林治沙、森林保护等任务。国有苗圃地3263亩,有职工197人。从1998—2012年,全县“五场一圃”共育苗8000多亩,共提供各类苗木12000万株。
第二节 动植物资源
植物品种及分布
据2001年普查,神木县共有林木品种21科,33属,81种。按用途分类,有用材林26种。其中,本地品种有侧柏、杜松、旱柳、小叶杨(水桐)、青杨(河北杨)、白榆(山榆)、刺榆(钉子榆)、桑(黄桑、荆桑)、刺槐、中槐(白槐)、臭椿(白椿)、无患子(油患)16种;引进品种有华北落叶松、云杉、垂柳、龙爪柳、箭杆杨、新疆杨、加拿大杨、北京杨、合作杨、樟子松10种。经济林22种。其中,本地品种有杏、山杏、桃、山桃、樱桃、海棠、果秋秋、红海棠、白海棠、野海棠、山荆子、沙梨、杜梨、海棠梨、梨枣、赞皇大枣、龙眼葡萄18种;引进品种有胡桃(核桃)、鸭梨、苹果、花椒等4种。风景和观赏树种有12种。其中,本地品种有玫瑰(徘徊花)、石榴(月季石榴)、绣线菊3种;引进品种有月季、紫月季、黄蔷薇、白蜡、夹竹桃、梓树、五角枫、槭树、长柄扁桃9种。灌木和半灌木25种。其中,本地品种有:臭柏、千头柏、麻黄、沙柳、乌柳、小红柳、柽柳(红柳)、柠条、紫穗槐、白圪针、野蔷薇(马茹茹)、黄蔷薇、沙枣(刺柳)、沙棘(醋柳)、丝棉木(白杜月芽)、木瓜(文冠果)、酸枣、枸杞、沙蒿20种;引进品种有花棒、踏郎、白柠条3种。
北部风沙草滩区主要适生树种有:樟子松、旱柳、杨树、云杉、长柄扁桃、山杏、苹果、沙枣、沙柳、花棒、踏郎、紫穗槐、柽柳、沙棘、柠条、臭柏等。
中南部黄土丘陵、土石山区主要适生树种有:油松、侧柏、杜松、刺槐、榆树、枣树、杨树、柳树、苹果、梨树、桃树、李子、柠条、火炬、花椒等。
城镇、街道、庭院主要适生树种有:桧柏、侧柏、樟子松、油松、垂柳、垂槐、云杉、垂榆、五角枫、红花槐、杨树、白蜡、龙爪槐、中槐、玫瑰、丁香、红叶李、金叶莸、刺梅、红叶小 、爬墙虎等。
野生植物资源:截至2012年,神木县林业用地58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1.5%。造林保存面积440万亩,森林覆盖率38.4%。其中,用材林8.6万亩,防护林35.4万亩,经济林 20万亩,灌木林299.9万亩,其他20.4万亩,苗圃地0.334万亩,宜林地360.6万亩。活立木蓄积达115.6万立方米。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有沙生植物:沙柳、黑沙蒿(油蒿)、苦参、牛心卜、柠条、臭柏、黑格兰、长柄扁桃(黑樱桃)、麻黄、沙竹、沙米;盐碱地植物:蒲草、芦苇、水葱、盐蒿、马蔺;其他植物:狗尾草、茵陈蒿、旋风草、侧柏、杜松、酸枣、沙枣、野枸杞、黄刺梅、柽柳、油松等31种。
臭柏属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沙柳、柠条、踏郎是防风固沙先锋树种。苦参、麻黄、马蔺、茵陈蒿药用价值高。
野生动物资源
至2012年,神木县野生动物主要有73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2种,三级保护动物3种。
兽类:野兔、鼠分鼠(盲鼠、地羊)、跳鼠、狐獾、刺猬、松鼠、黄鼠狼(黄鼬)、黄羊、狐狸、野狼、石貂、猞猁。
禽类:遗鸥、野鸡、石鸡、野鸭、麻雀、白脖鸦、啄木鸟、燕子、布谷鸟、猫头鹰、木鸽、金雕、乌鸦、红嘴乌鸦、山斑鸠、鸳鸯、白天鹅、鹭鸶、大雁、喜鹊、野雀、鸭鸽、秃咕咕、臭柏鸟、水雀、画眉、大鸨。
第三节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森林资源保护
林木保护 1985年,成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简称“森防站”),与县林业站合署办公。1991年,县森防站分设,成为专职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机构。1990年以后,县上加大对出入境森林植物,诸如木材、果品、花卉、药材等的检疫力度,禁止被病虫害感染的森林植物出入境。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监测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在大保当臭柏林区设立了侧柏毒蛾测报点,在马镇、万镇、沙峁、贺家川4乡镇各设一个枣树病虫害测报点。这些测报点的设立,为防治林木病虫害提供了重要依据,并被省林业厅确定为省级中心测报点。1996年,对沿黄河4乡镇枣树大面积发生病虫害进行了集中防治,防治面积达6万亩。2002年,对水磨河芦草沟工区1.5万亩沙柳林进行了集中防治。经过多次集中防治,使森林毁灭性的病虫害得到了遏制,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古树名木保护 境内的古树名木主要有古油松、臭柏。
县城东南30公里的栏杆堡镇高家沟村,有一棵古油松。其树高25米,冠幅30米,胸围长7.4米,胸高直径235.5厘米,材积40立方米,占地1.06亩,树龄大约在2000多年。其生长环境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东经110°40′,北纬38°51′,海拔1270米。其土壤为壤土,母质为黄土,厚达170米。据当地人讲,该树属人工栽植。多年来,为保护古油松,县林业局配备护林员专职保护。2002年投资5万元,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围栏立碑、修剪枯枝、防病防虫、浇水施肥、建高位水池等。尽管如此,该油松之冠终因年代太久,树干枯糟,于2002年6月15日(端午节),被大风折断,结束了她漫长的生命。
臭柏,又名爬地柏,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耐寒、抗旱、抗风沙等特点。其适应性特别强,匍匐生长,枝条向四处延伸固定流沙,是防风固沙的先锋常绿灌木,主要分布在非洲及中国的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神木县大保当一带臭柏林是中国保存面积最大的一块,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5~10公里。据记载,1940年初,臭柏资源面积达到267平方公里,覆盖度在70%以上,后受樵采、放牧、病虫危害、风蚀老化等损害,现仅存7666公顷,覆盖度为28%,呈哑铃形分布在固定、半固定沙灌地带。1976年,为保护濒临灭绝的臭柏资源,建立起全国最大的臭柏自然保护区,1985年更名为“臭柏自然资源保护区管理站”。一方面,采取划定保护范围、禁牧、禁垦、防治病虫害(人工和飞机灭虫相结合)等措施,大力保护臭柏资源;另一方面,拓展资源面积。先后多次进行臭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上沙造林实验,均获得成功,并应用于生产。1990年以后,累计飞播造林7万亩,人工造林1.1万亩,栽植防风障760万米。其面积位居中国第一、亚洲第二。
至2012年,县内臭柏资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3.16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9.169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29.703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64.291平方公里,是国内保存面积最大的一块。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神木县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环境多样,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遗鸥、金雕为国家一类保护野生动物。境内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始于1970年以后。2001年,开始筹建红碱淖湿地遗鸥自然保护区,使遗鸥、金雕得到了良好的保护、繁育和发展。同时,扩大与省内外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全县野生动物保护的发展和进步。红碱淖成为全世界遗鸥最大的种群栖息地。
境内野生动物区系组成主要是适应于荒漠和草原的种类。有哺乳类动物33种。其中,啮齿类16种,代表着县境内的优势类群,且以沙鼠、跳鼠为优势种类。食肉目中的荒漠猫、虎鼬和石貂为神木县特有动物,黄羊则为县内仅有的有蹄类动物。全县鸟类共有132种。其中,大鸨、石鸡、毛腿沙鸡及荒漠鸣禽、凤头百灵、角百灵、小沙百灵,都是以适应荒漠生活为其主要特征的典型代表。此外,县内陆湖泊丰富,水禽达40余种,以遗鸥、大天鹅、斑嘴鸭、白琵鹭等为珍稀种类,优势种有遗鸥、大白天鹅、赤麻鸭、斑嘴鸭、红嘴鸥等。两栖、爬行类中以黑斑蛙、花背蟾蜍、中国林蛙、草原沙蜥、丽斑麻蜥和虎斑游蛇为常见种类。
2001年4月12日,在红碱淖举办了陕西省首届爱鸟节启动仪式,通过宣传教育,初步扭转了人们“野生无主、谁采(猎)谁有”的旧观念。同时,对境内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普查,依法查处了破坏野生动物的行为,开展了对野生动物的救治和科学研究。2000—2001年,先后成功地救治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金雕2只,遗鸥8只;抢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3只,制作遗鸥标本4个,并对遗鸥进行了环志鉴定。
表6-23-1 神木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统计表
开发利用
神木县森林旅游、湿地开发,以及野生动植物的利用起步较晚。中南部乡镇红枣经济林的开发利用成为神木县的主导产业。马场梁和卧虎寨10万亩常绿树基地的建设,为神木县开辟森林公园奠定了基础;红碱淖湿地珍稀水禽形成了丰富的湿地景观;县城东西两山常绿树群已具备了开辟森林公园的条件。
枣林
第四节 植树造林
神木县工程造林主要有“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长城沿线造林等。1990年以后,除了集体造林外,还通过“五荒地”拍卖,由个体承包造林,实行“谁造谁有,允许继承,允许转让,永久不变”的所有制形式,鼓励大户造林。1996—1998年,大力开展灭荒造林,经过几年的努力,成为灭荒县。1999年8月,贯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批示,县委、县政府提出,用12年时间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新神木,并逐步得到了实施。至2012年,以工程管理形式营造的工程林有:枣杏主导产业、退耕还林、绿色长城、绿色通道(长廊)、北缘林带(陕蒙边界林)、“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形成了全县绿色的主框架。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全国十大防护林工程之一,从1978年开始实施,至2010年,共实施了4期33年,其中第一期8年(1978—1985年);第二期10年(1986—1995年);第三期5年(1996—2000年);第四期10年(2001—2010年)。2011年开始实施第五期。
第一项骨干工程,是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建设范围共涉及明长城沿线,及以北的大柳塔、孙家岔、中鸡、尔林兔、瑶镇、大保当、高家堡、解家堡、麻家塔、乔岔滩、店塔、神木镇共12个乡镇,总土地面积3893平方公里。该项目区内主要建成了绿色长城林带,绿色长廊北缘边界林带和成片固沙林。
第二项骨干工程,是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工程。涉及中南部店塔、神木镇、高家堡、解家堡、花石崖、太和寨、栏杆堡和瓦罗8乡镇,该项目区主要营造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
东山绿化
第三项骨干工程,是沿黄河的马镇、贺家川、沙峁、万镇4个乡镇。主要组织青年民兵营造以红枣为主的黄河护岸林工程。
第四项骨干工程,是营造固沙护岸林工程。沿境内的两条主要河流——窟野河和秃尾河两侧各1~2公里,营造护岸林。
第五项骨干工程,是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和用材林。
通过上述五项骨干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造林324.4万亩(其中,防风固沙林214.4万亩,经济林10万亩,水土保持林80万亩,农田防护林20万亩),保存面积194.6万亩,共完成投资3354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60.58万元,地方配套300万元,群众投劳折合资金32379.4万元。
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实施,县域基本形成了“三横、两纵”的防护林框架。三横:即北部防风固沙林带,东北起于大柳塔镇,经中鸡、孙家岔、尔林兔镇;西南至大保当镇,累计造林198.4万亩;中部水土保持林工程,东北由永兴起,经店塔、麻家塔、西沟、解家堡、高家堡镇,西南至乔岔滩乡,累计保存面积80万亩;南部黄河护岸林,东北由马镇起,经沙峁、贺家川,西南至万镇,累计造林面积16万亩。两纵:窟野河、秃尾河两岸护林带,累计造林16万亩,使沙化和荒漠化进一步扩大、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有所遏制,改变了过去“沙进人退”的局面,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
“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了较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全县累计营造农田防护林10700公里,保护农田15万亩,林网控制率达85%以上;营造牧场防护林20万亩,保护草场50万亩,不仅使产草量亩均增产12.5%,同时还提高了草原质量,新增固沙林214.4万亩,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营造水土保持林80万亩,土壤侵蚀模数由工程实施之前的3万~5万吨/平方公里·年,降为1万~3万吨/平方公里·年。例如,公草湾林场碱塘沟村在二期工程建设中营造的1500亩油松,现已成林,每年至少可拦截泥沙4万吨,使林区及周围小气候明显改善;期内共新增林地194.6万亩,每年可涵养水分32433立方米。
经济效益 从1987年工程实施之初到2012年底,全县新增活立木蓄积约15万立方米,基本解决了县内生产、生活用材,若按300元/立方米计算,可创产值4500万元;全县林粮间作面积发展到10万亩,林粮间作幼林和成林平均亩产红枣及其他杂果100公斤,年可创产值2000万元。全县新增灌木林128万亩,年可产薪材25600万公斤,年创产值640万元。林副产品得到长足发展,全县有经济林18万亩。其中,红枣16万亩,按可挂果的面积计算,全县年可产鲜果1500万公斤,可创产值3000万元。如果将薪材和林副产品的年产值累加,“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所创造的年产值可达3640万元。
社会效益 通过工程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林业产业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
防沙治沙工程
1989—1993年,实施一、二期治沙工程,共治理流沙1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8万亩,飞播造林37万亩,经省、地有关部门验收,北部风沙区林草覆盖度达79.6%,造林保存率达78.6%。1990年,被榆林地区林业局列为治沙造林免检县。1991年,受到林业部三北局的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治沙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经过几代人的奋战,使643万亩流沙披上了绿装,初步形成了一条环绕矿区、城镇的绿色屏障,为发展农、牧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2012年底,同50年代相比,6级以上大风年均次数减少6.6次,平均风速由3米/秒降到1.1米/秒,沙尘暴由每年18天降为8天,无霜期由160天延长到181天,流沙移速由4~12米/年,变为基本固定。同时,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保护农田50万亩,治沙造田23万亩,沙区人均粮食由20世纪50年代的100公斤提高到668公斤,保护草场300万亩,新发展草原50万亩,羊子存栏数达45万只,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黄河护岸林工程
黄河护岸林防护工程涉及马镇、沙峁、贺家川、万镇等4个乡镇126个村,全长98公里,主要以青年民兵为突击队,在沿黄河岸5公里范围内展开,工程实施总面积735.5万亩,土壤以黄绵土、沙淤土为主。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为1.5~2万吨/年·平方公里。1985年开始营造黄河护岸林,至2000年,已实施三期。第一期1985—1990年,造林10.3406万亩;第二期1991—1995年,造林5.5万亩;第三期1996—2000年,造林3.991万亩。三期共造林19.8316万亩。2001年,把青年黄河护岸林纳入“保护母亲河行动”。 1988年、1989年、1990年连续三年,被陕西省青年营造黄河防护林指挥部评为先进县。该项工程由团县委组织,林业、水利、武装部配合实施,乡镇负责营造。造林主要树种为枣树、柠条、杨树、花椒等。黄河护岸林的实施,控制了水土流失面积,保护了农田、道路,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田林网建设工程
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区域涉及高家堡、麻家塔、孙家岔、大柳塔、中鸡、尔林兔、瑶镇、大保当8个乡镇。截至2012年底,全县有农田、牧场防护林带10700公里,折合39000亩。这些防护林带的建设,不仅固定了流沙,保护了农田,促进了农牧业生产,而且改善了小气候,提高了粮食产量。昔日的风沙盐碱地,今日变为粮副示范基地。
飞播造林工程
神木县从1986年开始实施飞播造林工程,到2012年底,累计完成飞播造林141.4万亩。争取上级投资2611.8万元。按工程项目分:“三北”防护林工程68.6万亩,投资333.6万元;生态工程33.1万亩,投资662万元;天然林保护工程39.7万亩,投资1616.2万元。飞播面积主要分布于北部沙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部颁一、二级标准。其造林速度快、面积实、效果好,创造了神木县林业生产建设史上的奇迹,特别是在治理大沙、远沙有着人工治理无法比拟的效果和速度。
表6-23-2 1987—2012年神木县飞播造林统计表
城区绿化工程
神木县城处于峡谷地带,总面积20平方公里。1982年,成立城区绿化委员会,专门负责城区绿化工作。主要采取两山绿化、城镇街道绿化和机关庭院绿化“三步并进”的措施,形成了以乔灌、花草有机搭配,绿化、香化、彩化、美化紧密结合,层次多样,城区、郊区为一体的城市绿化体系。
“两山绿化”工程 涉及神木镇、麻家塔、店塔、栏杆堡等4乡镇40个行政村,总规划面积10万多亩。东山北起石壑则,南至单家滩,东至石堡墕、张庄、王庄、沙湾沟、榆树峁沟,总长20公里,东西宽1~3公里。西山北起滴水崖,南至石窑院、酸刺沟,西至窝窝庄、墩梁峁、前梁、呼家岭、高庄则、猴塔,总长18公里,宽1~2.5公里。绿化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取水困难,且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十分严重,可视范围80%为裸露岩石、纵横沟壑,造林难度较大。
1991年秋开始实施到2005年,共分四期工程实施。一期工程1991年秋—1997年秋,二期工程1998年春—2000年秋,三期工程2001年春—2005年秋,四期工程2006春—2010年秋。县财政共投资5500万元,累计投劳50万个,打造石坑、垒石造坑130多万个,栽植树木约400万株,其中,以侧柏、油松为主的树木143.52万株,保存129.11万株,保存率为83.7%。
街道、环城道路绿化工程 1990年以前,由城区绿化委员会负责,绿化树种主要有杨树、柳树、圆柏、侧柏、国槐等;1990年成立园林绿化管理所,专门从事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绿化树种以侧柏、圆柏等常绿树种为主,搭配垂榆、紫花槐等,使城市街道呈现出“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新景象。至2012年,共投资2500万元,道路绿化总长100公里,行道树存活17800株,种草坪99080平方米,绿篱12100米,河堤坡面绿化12万平方米。
机关庭院绿化 2000年以后,各部门、各单位重视机关环境的综合治理,积极参与和支持绿化工作。至2012年底,绿化总面积达21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7.5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为神木城区创造了一个舒适、幽雅的生活、工作环境。
生态环境工程
1998年以后,县生态办组织实施生态环境工程。该工程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山川秀美、共建绿色家园为目标,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达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以市场导向为原则,遵循“粮下川、林上山,羊子进圈,农民致富”的思路。至2006年,8年共造林种草25.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8万亩,人工种草2.32万亩,飞播造林14万亩,飞播种草3万亩,固沙面积达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万亩。至2012年底,全县共实施了白家坬、九务会、采兔沟、麻家塔、柳树沟、高仁里峁、菜园沟、马场梁、沙区飞播等重点流域(沙区)的治理工程,较大地改善了实施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红枣基地建设工程
枣树是神木县中南部山区的乡土树种,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是全县群众受益最大的经济林。1978年后,农村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政策引导下,黄河沿岸的马镇、沙峁、贺家川和万镇4乡镇,红枣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1980年以后,县委、县政府确定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为红枣商品生产基地,红枣生产又迈进了一步。199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在进一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红枣确定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主导产业,红枣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至2012年底,红枣基地已由最初的黄河沿岸的马镇、沙峁、贺家川、万镇四乡镇248个行政村的优生区,扩大到中部的瓦罗、栏杆堡、太和寨、花石崖、乔岔滩、高家堡、神木镇和解家堡八个乡镇396个行政村的适生区。全县共有12个乡镇638个行政村栽植枣树,面积达24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达18万亩。红枣品种已由工程实施之初单一的木枣,发展成为以木枣为主,梨枣、赞皇大枣为辅的10余个品种。截至2012年底,全县红枣产量已达4500万公斤。伴随着红枣产量的增加,红枣初级加工企业应运而生,乌枣、烤枣、酒枣产品成为神木县的特产,远销沿海地区。
绿色长城工程
绿色长城工程在明长城两侧1公里,东北从店塔镇、神木镇起,西南至高家堡镇、乔岔滩止,全长42公里的范围内实施,涉及神木镇、店塔、高家堡、麻家塔、解家堡、乔岔滩6个乡镇,39个行政村。总规划土地面积12.6万亩。其中,农业用地25722亩,林业用地66213亩,牧业用地21384亩,其他用地11181亩。该工程属榆林市重点工程,于1999年秋季启动,到2006年底,共计完成造林59827亩,占规划任务的90%,共计投资245.6万元。其中,中央、省投资50万元,地方财政投资195.6万元。
绿色长廊工程
绿色长廊工程(亦称绿色通道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共涉及榆神路、锦大路、神万路、神盘路、榆神高速、包茂高速、神府高速、包西铁路、210国道等9条交通道路绿化长度410公里,涉及15个乡镇110个行政村,总投资11100万元。其中,榆神高速绿化里程25公里,栽植樟子松94200株,河北杨1.5万株,总投资4020万元。锦大线(锦界—大柳塔)渉及3个乡镇,21个行政村,总长54.3公里。道路两侧各30米造林,栽种樟子松1.35万株,垂柳1.35万株,旱柳5.42万株,杂交杨5.42万株,紫穗槐6.54万株,踏郎21.68万株,搭障蔽48.78万米,完成造林面积4500公顷,总投资163.748万元。神万路(神树沟—万镇)途经5个乡镇,42个行政村,全长96.4公里。道路两侧共栽植侧柏2.41万株、油松2.41万株,还栽有枣树、紫穗槐等树种,总投资161.62万元。神盘路(神木—盘塘)途经3个乡镇35个行政村,全长58公里,面积1249亩(其中沙土59亩),共栽紫穗槐、柠条731712株,总投资42.7678万元。榆神路(榆林—神木)途经4个乡镇,12个行政村,全长42公里,公路两旁各30米是绿化带,油松、侧柏各行5米,行状混交。紫穗槐、臭柏、沙棘、黄刺玫块状混交各30米,杨树栽3行,各5米,总投资240万元。
陕蒙边界林带建设工程
陕蒙边界林带(亦称北缘林带)位于神木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涉及尔林兔镇、中鸡镇、大柳塔镇,全长138公里,造林宽度为1公里,土质为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1987年开始实施,1999年纳入工程管理,每年建设任务2000亩。
退耕还林(草)工程
1999年,神木县被国家纳入首批退耕还林示范县,县政府首先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当年完成榆林市下达退耕还林(草)总面积11.6万亩任务。其中,退耕还林4.1万亩,还草2万亩,荒山造林5.5万亩。全部通过国家验收,合格率为100%。截至2012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6.42万亩,荒山造林面积50.1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完成投资4426万元,政策兑现3.8812亿元,全县612个行政村23000户农民受益。完成县级投资退耕还林造林2万亩。
天然林保护工程
神木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始于2000年,共涉及19个乡(镇)、5个国有林场、大保当臭柏林自然保护区和县内各林业站所辖天然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为2000—2010年。其中,第一期为2000—2005年,第二期为2006—2010年。天保工程实施期内的主要建设任务是森林保护管理115万亩,飞播造林80万亩,封山(沙)育林2.5万亩,人工造林0.6万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52人。其中,第一期实施森林保护管理115万亩,飞播造林40万亩(2000—2002年27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人工造林0.6万亩(2000—2002年每年0.2万亩);第二期实施森林保护管理115万亩,飞播造林40万亩,富余人员全部得到安置。
义务植树
1980年以后,义务植树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为重点,以绿化荒山荒坡荒沙和“四旁”植树为主,采取以工程造林大会战与四旁植树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县城则以城市绿化、美化为中心,建立了二郎山、吴家塔、二中山坡等三个植树区。树种多以侧柏、油松、臭椿、火炬、臭柏、杨树、旱柳、榆树及经济树种等适生树种为主。1982—1991年,共植树1334.12万株。其中,农村“四旁”植树1190万株,义务植树135万株,城区义务植树9.12万株,保存2.37万株,保存率为26%;1992—2001年,共植树1136.95万株。其中,农村四旁植树996.3万株,义务植树113.8万株,城区义务植树26.85万株,成活17.13万株,成活率为63%;2003—2012年,共植树1000万株。其中,城区义务植树50万株,成活率80%以上,全县义务植树面积10万余亩。一个以防护为主,多林种结合,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的生态防护经济混合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表6-23-3 1990—2012年神木县造林面积统计表
续表
第五节 林业技术
育苗
1985—1987年,每年育苗面积仅为1800亩,年产各类苗木不足1500万株,年出圃苗木数量少,有些场圃苗木严重积压,给林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至1990年,县内先后开展了“三北”一、二、三期治沙造林工程,累计造林约110万亩。随着造林力度加大,苗木需求量增加,育苗又出现了转机,但育苗工作已由过去国营场圃、乡镇林场育苗为主,转为以国营林场育苗为主,育苗面积略有增加,育苗品种与造林需求基本协调一致,所育苗木基本上围绕全县造林治沙需求而定,未出现苗木滞销状况。199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造林绿化投资的加大,育苗工作由过去计划指令型变为市场经济型,育苗面积逐年增加。仅2000—2003年,全县育苗面积达到1万亩。2012年,育苗面积达到1.4万亩,培育的树苗品种主要有杨树、紫穗槐、榆、枣、臭柏、杏、油松、樟子松、侧柏、火炬、柽柳等。为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樟子松基地及长柄扁桃工程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苗木保障。
森林病虫害防治
据普查,神木县境内有林木病害42种,按树种分类,油松病3种,侧柏病2种,臭柏病3种,杨树病10种,柳树病2种,榆树病4种,白蜡病1种,火炬树病1种,沙柳病2种,柠条病1种,紫穗槐病1种,枣树病1种,杏树病4种,桃树病2种,苹果树病4种,核桃树病1种。至2012年,确认的仅有松落针病(松散斑病)、松苗倒病、臭柏锈病、杨灰斑病、杨黄锈病、青杨毛毡病、杨烂皮病、榆槲寄生病、沙柳根癌病、黑痣病、杏疔、杏假木紫芝、立木腐朽菌、杏槲寄生、杏细菌性穿孔病、苹果灰斑病、苹果腐烂病。其中,较多见和危害严重的是腐烂病、锈病和斑病等17种。
发现林木害虫有119种。最常见的森林害虫有:侧柏毒蛾、柳毒蛾、榆毒蛾、清杨枝天牛、沙柳木蠹蛾、芳香木蠹蛾、柳小吉丁虫、桃小食心虫、枣尺蠖、枣镰翅小卷蛾、日本腊蚧、杨圆蚧、柳蛎石蚧、柳蓝叶蝉、柳瘿蚊、蚜虫、红蜘蛛、枣飞象、大灰象、蚱蝉、柠条种子豆象、紫穗槐种子豆象等。危害严重的有松毛虫、天蛾、豆象、翅蛾、尺蠖等。地下害虫有:蝼蛄、蛴螬、小地老虎。
传统防治法 枣尺蠖(枣步曲),属鳞翅目异脉亚目尺蛾科,主要危害枣树,食枣叶。防治办法是清明节前在树周围挖蛹或冬季深翻灭蛹,或用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洒等。
柠条豆象,属鞘翅目多食亚目豆象科,幼虫咬食种仁,或钻入种子内,主要危害柠条。防治办法是采收无虫种子,或用水洗种子防治虫害。
刺槐种子小蜂,属膜翅目广腰亚目种小蜂科。幼虫黄白色,主要危害刺槐。在种子内取食,被害种子失去发芽力。防治方法是在5月中、下旬,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洒;果荚内幼虫用溴、甲烷熏杀。
侧柏毒蛾,属鳞翅目异脉亚目毒蛾科,幼虫咬食柏叶,主要危害臭柏。防治方法是在5月上旬或6月中旬,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25%灭幼脲III号悬浮乳剂1∶20喷洒,对一至二期龄幼虫杀灭率可达100%。
柳天蛾,属鳞翅目异脉亚目天蛾科,主要危害柳、杨树叶。防治方法是采用捕捉幼虫或喷洒10%氯氰菊酯乳液2000~4000倍稀释液杀灭。
腐烂病,为病毒引起的病变,在树干上的某处皮变软并逐渐腐烂,主要危害杨、柳、苹果等树。防治方法是刮除患部病斑,涂以石硫合剂。
叶锈病,为细菌性病患,在叶背分布有黄粉状泡子堆,致使叶片枯萎脱落,主要危害杨、柳、椿、臭柏等树。防治方法是喷洒1%的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
松落针病(松散斑病),为病毒性病,使针叶受害早落,主要危害松树。防治方法是喷洒1%浓度波尔多液或65%的代森锌500倍稀释液。
杨树灰斑病,属病毒性病,使叶片全部变黑卷曲脱落,严重时可造成苗木枯死,主要危害杨、柳。防治方法是摘除病叶烧掉,也可在苗出土时或喷洒0.4%~0.6%的代森锌,或喷洒0.5%的波尔多液。
现代科技防治 随着林业科技的进步,新的防治办法不断推广应用。神木县常见的森林病害有幼苗立枯病、杨叶锈病、杨灰斑病,冠瘿病、松落针病、杨树烂皮病、杨树溃疡病、霉污病、圆柏锈病、桑寄生、菟丝子等。常见的防治办法有以下几种:
处理种子。在入种前经浸泡、消毒、拌药等方法,把带菌、带卵的种子进行无害处理,减少发病率。
加强苗木检疫。引入树种树苗通过检疫,减少或杜绝带病、带虫种子进入,防患于未然。
培养天敌,以虫治虫。现查出有67种捕食害虫的益虫,有名目的20种:即广大腿小蜂、蠋敌、舞毒蛾黑瘤姬蜂、长缘小蜂、纯兰春、红点唇瓢虫、多异瓢虫、斜斑鼓额食蚜蝇、二星瓢虫、七星瓢虫、大灰食蝇蚜、丽草蛉、中华广肩步甲、蒙古光瓢虫、绸纹虎甲、河源虎甲、小庭虎甲、锹形黑步甲、褐纹树蚁蛉、中华东蚁蛉。
化学防治。以不同浓度的不同农药、不同用量喷洒、涂株等,控制病虫为害。
诱杀或捕杀。主要用于虫害。按照某些害虫的趋光性,以灯、性诱等来捕杀,消灭害虫。
林业科技研究推广
树种引进与技术推广 1980年以后,引进樟子松、华北落叶松、白丁香、榆叶梅等树种,均获得成功。1990年以后,又引进河北赞皇大枣、山西晋枣、梨枣在本地栽植。
林业科技示范与推广 1980年以后,引进臭柏嫁接圆柏试验、臭柏嫁接杜松试验,伏天栽植8年生侧柏、圆柏试验,成活率分别达50%、100%、79%。1990年,县林业工程师黄宝民首次利用APT生根粉进行枣树根蘖苗归圃育苗试验,获得成功,开辟了神木县枣树造林苗木来源新途径。2001年,在神木县马场梁建立针叶树示范基地4305亩。该基地在实施中依据不同立地类型,采取造鱼鳞坑、圆形坑、漏斗坑、修水平沟、垒石填土等整地方式,应用容器育苗、容器盛水、地膜覆盖、美国干水和生根保水剂等抗旱先进造林技术,栽植以侧柏、油松为主的针叶树,平均成活率达95%以上,比正常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时任林业局局长刘国富还将常规的平底状鱼鳞坑改为半漏斗状鱼鳞坑,既聚集了水分,又节约了水分,还使有限的水分得到高效利用,在全省造林技术中属独创。
红枣栽培技术推广 全县在沿黄河4乡镇积极推广应用红枣“四项丰产”技术1.6万亩,年增产幅度达24.1%,虫果率由90%下降到5%。2000年以后,“丰产”技术已大面积推广,红枣经济占农民农业年总收入的75%。
飞播造林技术推广 1986年,第一次应用飞机播种造林获得成功。特别是阿芦太播区面积34615亩,有苗率达74%。经检查,达到部颁二级标准。这一应用成果受到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科学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等8个单位9名专家教授的好评,认为神木县飞播造林技术的成功应用,在国内外同类地区居领先地位。
大树移植器的发明与推广应用 1984年,高级工程师高振发经多年实践,研究发明了大树移植器。经地、县科技部门鉴定,取得了科技成果奖,2005年以后,已全面推广使用。
飞机防治病虫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从1978年开始,在实施人工防治森林林木病虫害的同时,应用飞机喷洒药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先后在林区防治了侧柏毒蛾病虫害等20余万亩,成效显著。该技术的应用控制和预防了臭柏林区病虫害的发生,保障了森林资源健康生长。
林业技术培训
截至2012年,共培训城乡人员543期,培训人员达5.6万人次。其中,培训育苗造林396期2.8万人次;培训红枣管理技术与病虫害防治31期1.4万人次;培训防护林规划实施37期0.5万人次;培训酸枣嫁接大枣技术21期0.2万人次;培训森林资源清查、调查人员26期0.5万人次;培训工程规划、设计、指导14期380人次;培训土石山地造林技术18期0.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