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木县志(1987-2012)
- 神木县史志编纂委员会
- 9087字
- 2024-11-02 20:12:33
第二十四章 水利
第一节 机 构
行政机构
神木县水务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水务工作的职能部门。1983年,名为神木县水利水保局,2011年4月,更名为水务局,负责全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工作。下属水利水电工作队等14个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
水利水电工作队 1983年,水利、水保分设后,负责全县各种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另外,还有人饮工程(其中,包括人饮井窖和联合国儿童基金的人饮改水项目)、电力抽水站工程、中小型水库工程、配合水保队的小流域治理工程、沿河护岸工程、小型灌溉渠道建设及改造工程等。2001年后,抽调工程技术骨干参加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2010年有职工38人,其中干部26人,工人12人。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4名,助理工程师17名,其他系列的初级、中级职称人员14名。
水土保持工作队 1983年1月,成立水土保持工作队,为县水利局下属科级事业单位。同年5月,设立队党支部。主要职责负责全县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的编制,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农田基本建设和大中型淤地坝建设;水保工程的测量、规划、设计,以及淤地坝维修工程,重点、试点小流域综合治理,治沟骨干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2012年有职工36人。
一云渠管理处 1984年机构改革时,一云渠管理处降为股组级,1985年,恢复为科级事业单位,仍隶属县水务局。主要任务是负责一云渠灌区的灌溉管理,渠道维护、绿化、建筑物设施的维修和水费的征收工作(从2008年起免收水费)。截至2010年,一云渠管理处编制人员19人,实有19人。
二云渠管理处 1984年机构改革时,降为股组级,1985年8月,恢复为科级单位,隶属县水务局。1990年3月,设立二云渠管理处党支部。主要任务是负责二云渠灌区的灌溉管理,水利设施的维修,渠道的养护、绿化和水费的征收工作。编制11人,至2010年实有8人。
红花渠管理处 1984年机构改革时,降为股组级,1985年8月,恢复为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水务局。主要任务是负责红花渠灌区的灌溉管理,水利设施的维修,渠道的养护、绿化和水费的征收工作。
高惠渠管理处 1984年机构改革时,高惠渠管理处降为股组级,1985年,恢复为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水务局。1987年2月,设立管理处党支部。主要负责高家堡镇、乔岔滩办事处3000多亩和桑树渠10000亩土地的灌溉管理,水利设施的维修,渠道的养护、绿化及水费的征收工作。
石窑店渠管理处 1984年机构改革时,降为股组级单位,1985年,恢复为科级单位,隶属县水利水保局。1990年5月,设立管理处党支部。主要负责石窑店灌区的灌溉管理,水利设施的维修,渠道的养护、绿化和水费的征收工作。编制7人,实有8人。
防汛抗旱办公室 1989年6月成立防汛办,隶属于县防汛指挥部;河道管理站成立于1990年7月,与防汛办合署办公,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属水务局的科级事业单位,单位编制18人。
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1989年9月成立,为县水利水保局水行政执法单位。有干部职工34名,实有在职人员26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5人。1997年12月,成立了“水政监察大队”,2003年6月成立了“节约用水办公室”,三块牌子,一套人员,合署办公。
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站 1990年成立,为水利水保局执法单位,2000年,根据工作的需要,又成立了“神木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察大队”“神木县水土保持监测站”,同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站3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具有独立的执法主体,是全县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专职机构。
流域治理办公室 2003年6月,成立流域治理办公室,属水务局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县中、省投资的流域治理项目和坝系工程建设项目的计划编报和组织实施。有干部职工16人。其中,干部13人,工人3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7人。
渔政监督管理站 2004年2月成立,编制6人,有职工2名,其他人员没有配置。
监督检查站2010年有干部职工34人。其中,干部24人,工人10人,高级工程师2人,领导班子3人(站长1人,副站长2人),下设15个镇(办)水保监督管护所、629个村水保监督管护小组。全县水土保持区划共分为两个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涉及7个镇,面积5485.7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涉及8个镇,面积2149.3平方公里,县境内的所有工矿企业均指定1名领导负责本单位水保监督工作,全县形成了县、镇、村3级水保监督管理网络体系。
常家沟水库管理处 常家沟水库管理处为县水务局的科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常家沟水库的运行管理,包括为工农业生产供水、大坝防汛及工程维修、水源保护等。编制9人,实有人员8人。2005年开发旅游产业,招商成立锦苑旅游公司。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
神木县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1.48×108立方米/年。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自产水量为7.50×108立方米/年、入境水量为3.98×108立方米/年;1999—2010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18×108立方米/年,全县现状地表水资源量为8.68×108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量为7.44×108立方米/年;全县现状水资源总量为9.19×108立方米/年。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水库)可利用量为1.30×108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不含水库)可开采量为1.94×108立方米/年,全县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24×108立方米/年。
全县现状水资源总取水量为1.42×108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0.69×108立方米/年,地下水开采量为1.20×108立方米/年,两者的重复量为0.47×108立方米/年。区内以地下水开发利用为主体,工业是用水大户,煤矿矿坑排水量为0.31×108立方米/年,煤炭相关企业用水量为0.46×108立方米/年。
表6-24-1 2012年神木县供水设施统计表
开发利用
神木县水资源总量为14.0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806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2083立方米。天然资源人均水资源量指标较高,但是,由于时空分布的不均匀及各种自然因素的制约,水资源的可利用障碍较多,水资源利用率低。截至2010年,全县有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5座,总库容1068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898万立方米;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1.95万亩。其中,有五处国营灌渠,有效灌溉面积3.92万亩,其余为民营渠道。抽水站780处、灌溉面积6.8万亩,有机电井920眼、灌溉面积1.23万亩。
瑶镇水库 该水库是秃尾河上游的中型水库,位于神木县锦界镇瑶镇村,南距榆神公路13公里,东距神木县城43公里,是陕西省重点水利工程。由陕西省计委批准立项,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神木县瑶镇水库供水有限公司建设经营。功能是防洪、工业及城市供水,兼顾旅游、农业灌溉和生态建设用水。控制流域面积77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9125万立方米,总库容1060万立方米,调节库容622万立方米。水库最大坝高28.4米,坝顶宽4米,坝顶长325米。主坝长125米,工程由浆砌石重力坝、泄水洞、引水洞三部分组成。泄水洞设计下泄流量36立方米/秒,引水洞最大引水流量3.3立方米/秒;副坝长200米,为均质沙坝,采用土工膜防渗。水库大坝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2001年9月29日开工,2002年11月20日引水洞以下主体工程完工,向锦界工业区试供水成功;2003年6月底主体工程完工,8月底全面竣工。完成主要工程量:土方14.8万立方米,开石2.2万立方米,砌石2.8万立方米,砼14.5万立方米,钢筋制安303吨。库区淹没土地1910亩,房屋5788平方米,迁移人口226人。工程概算总投资4038万元,年供水量7648万立方米。
采兔沟水库 该水库位于秃尾河中游干流上,距神木县城40公里、榆林市70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339平方公里。主体建筑由拦河砂坝和导流泄洪洞组成,为中型规模III等水利枢纽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最大坝高33.8米,坝顶宽8米,坝顶长668米,最大坝底宽215米,总库容7281万立方米,正常高水位淹没面积5平方公里。水库集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于一体,设计日供水能力15万吨,年供水总量5445万吨。2005年9月1日开工,2008年11月30日完工。水库投入使用后,需向下游提供1万亩水地灌溉用水和生态需水外,以95%保证率向待开发的煤化工工业区日供水13万吨,向河道日泄水量2万吨。
表6-24-2 2012年神木县小(二)型水库工程统计表
第三节 饮水工程
人畜饮水
2005年起,神木县共投资4980.32万元,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其中,中央资金2295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098.4万元,市级配套资金421.6万元,县级配套资金307.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857.52万元,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84926人。其中,50万元以下项目240处,总投资4654.95万元,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79029人;50万以上项目5处,总投资325.37万元,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5897人。
县城供水
1987年,县自来水管理站转为自负盈亏企业单位。1997年,划归水利局主管,2010年6月,更名为神木县自来水总公司。2012年,有职工202人,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不包括西水东调工程交付使用的资产,该资产价值4亿余元),日供水能力3万多吨,下辖城区分公司、新村分公司、西沙分公司、人饮净水厂、安装分公司等5个分支机构。
1998年以后,随着神木经济的飞速发展,县城人口急剧增加,为解决城区用水供求矛盾,自来水公司争取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1800多万元,用于水源建设、管网铺设和改造。至2010年5月前,城区有供水水源地4处,分别为五龙口大桥、窟野河水源、麻家塔沟水源、老龙池水源,综合供水能力达到每日20000立方米,供水面积20平方公里,供水人口近20万人,供水普及率100%。2010年5月26日,西水东调工程竣工,从瑶镇水库取水,经21公里隧洞、17公里Φ630输水管道、近15公里Φ800输水复线管道,新建水厂交付自来水总公司使用,在供水设施硬件发展的同时,自来水公司经济效益连续几年递增30%,多年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
乡镇供水
县境内共有5家镇(办)自来水公司,分别是神木县自来水公司、店塔镇自来水公司、大柳塔便民自来水有限公司、神木县神海水务公司、神木县天池供水公司,分别承担着当地的供水服务。还有1130个饮用水取水口,供居民安全用水。
水源保护
瑶镇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由神木县政府委托陕西省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保护区分区划界工作,并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09年1月23日正式批准。该水源地位于神木县锦界镇境内秃尾河上游瑶镇村附近,距离锦界工业园区13公里,以工业用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生态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三级保护区域。
采兔沟水库水源地位于锦界镇采兔沟村附近秃尾河中游干流之上,距瑶镇水库13公里,主要任务是为大保当工业区供水,并兼顾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2008年,神木县委托陕西省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采兔沟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此规划方案划定三级保护区域。
第四节 护岸工程
截至2012年底,全县河流堤防总长91.8公里,按重要程度和水系划分:黄河、窟野河干堤58.8公里,支流及秃尾河堤防33公里;按堤防结构划分:浆砌石堤防46.6公里,铅丝笼堤防12.2公里,柴柳护堤8公里,其他堤防29公里。
黄河沿岸堤防
黄河由府谷县白云乡流入神木县境,沿马镇、沙峁、贺家川、万镇4个乡镇的东南边缘流至界牌村,进入佳县地。流长98公里。流域面积包括4个乡镇,219个村庄, 10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
神木县黄河沿线地处县境南部山区,经济发展滞后,沿线堤防工程防护标准偏低,多为简易的零星农田防护堤,多集中在马镇一带。20世纪90年代,神木县总结多年的防护经验,适应黄河河底较深的情况,采用铅丝修建护岸。马镇段从葛富到盘塘全部建成,下游贺家川段刘家湾、柳林村和万镇镇万镇村也有零星铅丝护岸,总长12.2公里。
窟野河堤防
窟野河发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拌树河,由北部偏东方向流至石圪台进入神木县境。房子塔以西的河流称乌兰木伦河,房子塔以东的河流称㹀牛川河,两河在房子塔相汇后称窟野河,流至县境南沙峁头村入黄河。全长221公里,县境流长159公里。县境流域面积386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1.2%。全河比降3.44‰,㹀牛川至河口段4.28‰,㹀牛川以上2.43‰。
从沿窟野河流经的大柳塔镇区、孙家岔镇区、燕家塔工业区、店塔镇区、神木新村到城区工业经济集中区和人口密集区,两岸都采用浆砌石或砼护岸河堤工程防洪措施,防御洪水危害,保护两岸人员、土地、工厂安全。
大柳塔窟野河堤防工程位于窟野河上游支流乌兰木伦河左岸,右岸为中鸡镇李家畔村,为国家级能源基地神东公司所在地,沿线有以堤防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结构为浆砌石直立和斜卧式,设计防洪标准50年一遇,堤防总长12公里。
乌兰木伦河与勃牛川河两河交汇后称窟野河,所处位置为店塔镇辖区,是窟野河流域经济发展较早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引入的神华电力公司,带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动了该河段防洪工程的建设。店塔段堤防标准按工业区防护标准设计,防护等级为50年一遇标准,堤防总长10公里。
神木城区窟野河堤防工程全长8.59公里,北起石壑则,南至四支河,断面为斜卧式挡墙和护坡相结合形式。共动用土方182万立方米,石方9.7万立方米,投资6800万元。工程分两期完成,一期于1996年3月至6月施工,南起二郎山大桥,北至五龙口桥,长4776米。二期于1999年4月至6月底实施,全长3810米。防洪堤工程位于县城西,窟野河左岸,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相应洪峰流量为16600立方米/秒,属四等四级工程。
秃尾河堤防
秃尾河发源于县境锦界镇瑶镇村的宫泊海子,宫泊沟、谷丑沟两大支流在乌鸡滩汇流后称秃尾河。流经瑶镇、高家堡、乔岔滩等地,至万镇河口岔村入黄河,全长140公里。全河比降3.87‰,其中,谷丑沟以上3.47‰,谷丑沟至开荒川段4.53‰,开荒川以下3.18‰。流域面积237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4%。为防范秃尾河上游段凌汛的侵害,结合河床沙基太深的特点,主要以群众创造的沙柳护岸。而在中游高家堡和乔岔滩两镇(办)所在地,则主要建有少量河堤防洪,总长8公里。下游基本没有任何防洪工程,处于原始行洪河道状态。
第五节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2012年底,全县总土地面积7635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700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7.8%。全县水土流失侵蚀模数平均为14500吨/平方公里,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达1.0176亿吨。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2012年,全县有林地面积750万亩,草地面积(天然草)180万亩,封禁面积30.92万亩,流域总治理面积2240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3.4%。水土保持区域分为三个区,即北部风沙草滩区,土地面积3940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51.6%,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面积287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37.7%,南部黄河临谷丘陵区,土地面积819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10.7%。
治 理
2012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基本农田47万亩。其中,水地19.72万亩、梯田17.35万亩、沟堤地2.5万亩;至此,农田堤防300.95公里,有淤地坝1634座、淤地8.02万亩、拦泥库容25273万立方米、坝控面积51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专项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2平方公里,造林63.2万亩,种草23万亩,经济林7.8万亩,封禁治理12.6万亩,建成基本农田20万亩,治理度达到了40%以上。截至2011年12月27日,神木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4.7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7.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林57.5平方公里,经济林8.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种草40.2平方公里,封山育林20.9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3.4平方公里,加固提高31.3平方公里,新建和加固维修淤地坝74座。
窟野河重点支流治理 窟野河主要支流由北到南有乌兰木伦河、㹀牛川、考考乌素、常家沟、永兴沟、芦草沟(麻家塔)、城西沟、呼家圪台沟、阳崖沟岔河、大路沟、解家堡沟、河津寺沟、燕岔沟、牛栏沟、清水坪沟、王家沟、贾家沟、温家川等。流域西北部属强度水土流失区,侵蚀模数在15000~20000吨/平方公里·年;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极强度流失区,年侵蚀模数在20000~40000吨/平方公里·年;局部大于40000吨/平方公里·年。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加剧,年入黄河泥沙近1亿吨。
治理中因地制宜,开展流域内营造防风固沙林,并在缓坡沙面地、盖沙梁地、川滩地大面积造林种草,防风固沙;采取引水拉沙造田、引洪漫地、打坝淤地、发展水地等办法扩大基本农田。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针对中下游沟壑密度大的现状,推行打坝淤地、发展坝地。在河流两岸新修水地,在缓坡地修水平梯田,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红枣主导产业。截至2012年,窟野河流域区内累计建成基本农田45.5万亩,新建拦泥淤地坝2400座。其中,建成治沟骨干工程60座,中型淤地坝478座,小型淤地坝1862座,栽植水保林110万亩、经济林26.3万亩、水保种草53.7万亩,建成堤防25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0平方公里,治理度达23.4%。
窟野河流域治理 一期项目是,在神木水文站至贺家川镇温家川水文站之间选择的4条小流域,4条小流域为分布在窟野河左岸的呼家圪台沟、牛栏沟,右岸的柳沟、阳崖沟。这4条沟均为窟野河的一级支沟。一期建设期为5年(2000—2004年),项目区总面积为374.7平方公里,占神木—温家川区间总面积的27.8%。项目区涉及神木镇(西沟、永兴办事处)、栏杆堡镇、解家堡办事处3个镇办,78个行政村,4003户,农业人口17015人。人口密度45人/平方公里。项目区人均耕地6.8亩,原有骨干工程12座,中小型淤地坝103座,有基本农田758公顷,水保林3083公顷,经济林145公顷,水土保持种草保存面积706公顷。1999年底,项目区的治理度仅为15.06%。
根据黄河上中游管理局〔2001〕61号文件,对项目区柳沟等4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初步设计批复,核定4条小流域5年综合治理面积90平方公里。其中,梯田401.21公顷,水地24.88公顷,乔木林986.16公顷,灌木林3628.66公顷,经济林474.54公顷,人工种草3445.9公顷,配套建设淤地坝45座,治沟骨干工程40座,水窖177眼,沟头防护40处。项目建设总投资4146.2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44万元,地方匹配1353.9万元,群众自筹648.31万元。
截至2012年,治沟骨干工程(2000—2003年)批复26座,已竣工23座,占计划任务的88.5%,正在施工3座。治沟骨干工程累计完成土方231.3万立方米,石方3.86万立方米,完成总投资13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93.3万元。坡面治理完成新修基本农田238公顷;完成人工造林5969.6公顷,占计划任务的117.3%,其中,乔木林1742.3公顷,灌木林3594.8公顷,经济林632.5公顷;完成人工种草3520.5公顷;完成中小型淤地坝36座。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9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5%,坡面治理完成总投资226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7.2万元。累计完成中央投资1500.5万元,到位资金950万元,到位率63.3%。
贾家沟坝系治理 贾家沟小流域位于神木县东南约5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2′~110°54′,北纬38°47′59″~38°42′63″。属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下游右岸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96.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93.22平方公里。涉及太和寨、贺家川镇2个镇(办)23个行政村。流域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I副区,地貌以黄土梁峁状丘陵为主,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万吨/平方公里·年,年产沙量290万吨。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800.5米~1268米之间,相对高差为467.5米。地层以白垩系的砂岩为主,土覆厚度为10米~50米的黄土。流域内土地利用:农地2802.22公顷,其中,坡耕地2531.82公顷。基本农田270.4公顷,其中,梯田109公顷,川台地及坝地159.39公顷。林地954.3公顷,其中,乔木林180公顷、灌木林676.1公顷、经济林98.7公顷;人工草地285.05公顷,荒地2976.1公顷,未利用地2033.02公顷;其他用地858.82公顷。人均土地2.2公顷,人均耕地0.58公顷,人均基本农田0.06公顷。
截至2004年底,小流域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7.65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6.71%。有中小型坝51座,总库容774.80万立方米,可淤地144.30公顷,已淤库容445.30万立方米,已淤地89.7公顷。坝系结构尚未形成,整体防洪能力差。需要新建和配套一批控制性的骨干坝,提高坝系整体防洪能力,确保坝系的安全运行和淤地、滞洪、灌溉等效益的发挥,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当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创造条件。
根据流域道沟特征、水土流失特点和沟道工程现状,针对坝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论证,确定贾家沟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以骨干坝控制为重点,大力发展坝系高效农业,建立一个高标准、高效益的坝系工程。通过方案比选和可行性分析论证,推荐坝系工程建设配置方案:新建骨干坝14座,配套加固骨干坝2座,控制流域面积41.44平方公里,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5.8%。流域骨干坝工程总库容达到2643.14万立方米,其中,滞洪库容量686.95万立方米,拦泥库容量1955.22万立方米,可淤地面积达到195.03公顷。
粮副基地建设
1991年,经国家计委同意,省计委立项,建设榆林地区商品粮副食品基地综合开发工程,并将此列为国家以工代赈重点工程之一。神木县也被纳入了这一工程之中,并在当年开始实施。该项目包括大保当镇、锦界镇、中鸡镇和大柳塔镇、尔林兔镇、高家堡镇、店塔镇、神木镇等8个镇办的82个村,总受益人口7.2万人。经过六年的艰辛努力,神木县北部风沙区粮副基地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到1996年底,通过田、林、路、井、渠、电、排、农业技术等综合治理,累计完成井灌建设面积5.79万亩,新打多管井900眼,中深井15眼。配套电机水泵732套,架设高压电线220公里,安装变压器106台,砌筑U型渠道116公里,开挖排水沟480公里,修整田间道路193公里,栽植护田林网165公里,各种树木16.5万株,修建3.5万伏变电站一处,架设3.5万伏高压线36.9公里,修建抽水站等小型水利工程8处,盖井房685间,累计完成土石方工程250.3万立方米,砼4163立方米,投工投劳110万个,完成总投资170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10万元,群众自筹692万元。逐步形成“以灌溉农业为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水、电、渠、林、路和科技相配套,农林牧齐发展”的区域性综合开发新格局,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的发展。
第六节 防汛抗旱
1989年,神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由临时机构改为常设机构,为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县水利水保局。单位设立之初,有工作人员4人,办公地址在水务局院内。1994年迁址原县委党校院内,1995年,迁回县水电队大院。至2012年设总指挥、政委、指挥各1名。
配有三套防汛通信系统:一是公用网的有线电话和传真,二是防汛无线专网的电台(全县共有防汛电台2部),三是移动通信(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城区建有两处防汛预警报警系统,配备有扩音器、报警器、高音喇叭、发电机等,汛期由专人值守。
第七节 水政管理
审批程序
1989年9月,成立神木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1990年9月,更名为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为隶属县水利水保局的下属行政执法单位,有在职人员26人。1997年12月,成立了县水政监察大队。2003年6月,成立了节约用水办公室。
至2010年,累计审批申请水资源工程6处,发放取水许可证6本,换发取水许可证1本,项目水资源论证8家。至2012年,累计审批申请水资源工程165处,发放取水许可证165本,换发取水许可证110本,项目水资源论证55处。
水保监督
全县水土保持区划共分为两个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涉及7个镇,面积5485.7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涉及8个镇,面积2149.3平方公里。县境内的所有工矿企业均指定一名领导负责本单位水保监督工作,已形成了县、镇、村三级水保监督网络体系。共编制和审查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319个,案件查处30个,先后争取水保生态返还治理资金6232万元。涌现出柠条塔煤矿等一批全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曾先后获得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晋陕蒙监督局、陕西省政府、榆林市政府等各级奖励20余次。其中,2001年4月,被水利部验收为全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与管理规范建设达标县。2011年9月,又被水利部验收为全国水土保持能力建设达标县,全省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