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诗

一、《红楼梦》诗词汇成一部精美的人生诗话,它的梦幻风格独特,虚无意境突出,辩证哲理深邃,值得深深品味

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美。艺术家展现这样的美,画家靠色彩,音乐家靠音乐,文学家靠语言文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除了用散文之外,也靠诗词歌赋。《红楼梦》的散文美,诗词更美。美需要探寻,于是有了这部《〈红楼梦〉诗词译注》。

《红楼梦》诗词,千娇百媚,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红楼梦》中有诗、词、曲、赋、歌、诔、偈语、联额、灯谜、酒令、乩文、揭帖等,应有尽有。就诗论诗,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就其功用来说,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就其写作方法来说,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应制的、拟古的,五花八门,兼备众体。

《红楼梦》诗词,歌咏赞颂了大观园的环境美、人物美、心灵美,描写了大观园的春光秋景,也展现了大观园的百人百性、千人千面。读《红楼梦》,要领略书中多种多样的东方女性美,要通过品评书中每一首诗的意境美来欣赏人物的内在精神美,深入品味“红楼人生”的种种滋味:有情的,无情的;冷漠的,热情的;偷情的,滥情的;自恋的,恋人的;自欺的,欺人的;自杀的,杀人的;知恩图报的,忘恩负义的;遁入空门的,从空门被抢的;“情情”的,“情不情”的。看看每个人是怎样排遣自己那点痴情,从而做完自己那首生活之诗和那个如诗之梦的。

北京大学原教授、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说过:“以世法读《红楼梦》,则不知《红楼梦》;以《红楼梦》观世法,则知世法。”这说的就是《红楼梦》的社会认识价值。

(一)《红楼梦》卷首诗是作者体验人生的辛酸泪

《红楼梦》第一回有一首诗,是评价《红楼梦》全书的。这首诗写得非常有特点、有深意,富于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这是一首古风诗。首句不入韵,上下句平仄不相对,两联之间平仄也不相黏。全诗大意是:《红楼梦》整部书写的都是无稽的荒唐故事,字里行间浸透着我体验人生流过的辛酸泪水。看过书的人们都说我用情太痴,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痴情是什么滋味呢?

何谓“荒唐”?广大、无边际为荒唐,后谓说话浮夸不实际或行为放荡。古代的小说曾被认为是荒唐之言,就是因为其含有梦幻色彩、梦幻风格。

何谓“辛酸”?辛酸就是辣味和酸味结合的感觉。这是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通感,引喻为悲痛苦楚。作者对贾家这个家族的没落,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命运,对当时社会的崩塌,只有辛酸泪一把。“辛酸泪”是悲剧语言,他眼睁睁地看着黛玉(和晴雯)被送往死亡之墓,眼睁睁地看着宝钗守寡,眼睁睁地望着宝玉出家,最后只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部《红楼梦》,写的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何其辛酸也!怎能无泪?

作者为什么心酸?因为他看到身边更多的局中人还未醒悟!

(二)妙玉论诗,看透了人生

我们再从妙玉论诗讲起。《红楼梦》中人物对诗的理解,各有各的妙处。妙玉只不过是一个在贾府栊翠庵带发修行的尼姑,但是她对诗却有她独特的理解。她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表面上是在说诗,实际上是在说虚无的人生。她把彼时之人生看透了,说得太深刻了。试问,人生自古无论穷富,谁最后不是“馒头馅”,旧时人死后被埋入坟中,坟头状似馒头(古代馒头有馅)。所以说,妙玉不是在评论诗词格律,而是在品味人生。由此可以看出《红楼梦》确实是一部人生诗话。

妙玉所引这两句是谁的诗呢?是宋朝诗人范成大的诗,出自《石湖诗集》卷二十八《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范石湖作诗引用的是六朝的故事:智永以书法得名,宾客造请,门阈穿穴,以铁固其限,故人号曰“铁门限”。书中引作“铁门槛”。经妙玉这么一引用,就好像专门针对贾府了。因为贾府就有一个铁槛寺,旁边还有一个馒头庵。由此可见曹雪芹的引用笔法之高超,寓意之深刻。

(三)《红楼梦》的“护官符”就是一首政治讽喻诗,是当时百姓观察社会的放大镜

曹雪芹写《红楼梦》,写了三件宝贝:一是通灵宝玉,二是“护官符”,三是风月宝鉴。“护官符”是来自民间的一件宝贝,反映的是民意。它是观察官场兴衰的放大镜。它与贾瑞照过的风月宝鉴有异曲同工之妙,照得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既有繁华的过去,也有腐败的现在,并照得出其灭亡的未来。“护官符”实际上是一首政治讽喻诗。

什么叫“护官符”呢?这是一个在衙门当差的门子教给贾雨村的“为官之道”,名称就带有讽喻性,说的虽然是民谚俗语,含义却一语中的。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原籍现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现住者五房,余在籍)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护官符的文字意义是:

贾府的繁华确实不假,用白玉砌成堂屋,用黄金装饰马。

即便当年秦王的阿房宫,方圆三百里范围,也住不下金陵一个保龄侯史家。

东海龙宫缺少白玉床,龙王都得来请金陵王家帮忙。(书中贾蓉就向凤姐借过王家陪送的玻璃炕屏)

丰年好雪,事业繁荣,薛家的奢华已经到了视珍珠如土、黄金如铁的程度。

至于护官符的认识价值,过去有人说,其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是《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现在看来,那样讲,太拔高了。曹雪芹还不懂什么叫阶级斗争。其实这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通用的为官之道。作者主要是借此布置贾府的社会关系网。无论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哪一族,括弧里的文字都说明其根系众多、盘根错节、互相勾连,大厦将倾是一致的。《红楼梦》就是这样透露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的。这里边渗透着曹雪芹否定封建贵族世系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二、《浮生着甚苦奔忙》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之前,《凡例》的末尾有一首诗,涉及对人生以及对《红楼梦》的评价。我们根据古诗首句命名习惯,暂拟题目曰《浮生着甚苦奔忙》。这首诗揭开了《红楼梦》人生苦短的帷幕,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伟大的人生哲学命题:浮生着甚苦奔忙?表面看这首诗很消极,其实很深刻。《红楼梦》是悲剧,贾府衰败了,林黛玉死了,贾宝玉也出家了。贾府将来怎么样,不是不能去想象。《红楼梦》诗词就是要翻来覆去地想象,曹雪芹不是要中国人彻底失去信心,而是盼望中华民族彻底改革,召唤新一代青年人,该散场的散场,该奔忙的奔忙。后代的续家有各种各样的想象,有说贾宝玉跟史湘云结婚的,有说薛宝钗改嫁贾雨村的,有说兰桂齐芳的。我们说都有一定道理。悲剧是警示后人的苦药。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会灭亡的,中华民族总会挣扎改革、变法图新。所以毛泽东主席谈起中国的时候总说中国文学史上还有一部《红楼梦》。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全诗大意是:世间的人们为什么这么苦苦地奔走忙碌呢?再盛大的筵席最终也要散场呀。人间千般悲喜都等于是梦幻和渺茫,从古至今人们做的都是同样荒唐的一个梦。不要说只有女子的衣衫上泪痕浓重,还有一个情痴,胸怀抱有更长的忧伤和怨恨。《红楼梦》字字都是作者的血泪,十年增删的辛苦是不寻常的。

林黛玉居然死了,但是她浴火重生了,因为她的才女形象流传于世。她的诗虽然焚化了,但是她的诗意还在,呼唤后人继续追求。

《浮生着甚苦奔忙》这首诗反复强调《红楼梦》是一场浮生之梦,也就是众生之梦。

什么叫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庄认为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同时称人世为浮世。“着”(zhuó),附着在东西上,引申为为什么。

胡适、俞平伯认为这是曹雪芹总结《红楼梦》创作艰辛的诗,也有人认为不是曹雪芹的诗,而是脂砚斋批注《红楼梦》的诗。我们点到为止,不做争论,就诗论诗加以点评。这是作者警示后人的哲理诗,值得深思。

三、歌咏大观园的诗

红楼之梦从天上做到了地上,落在大观园里。大观园是金陵十二钗的活动平台。歌咏大观园的诗,是大观园女儿的亮相诗。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在贾府的主要活动场所。大观,本意是洞达透彻地观察,引申为景物盛大壮观。典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在此代表中国18世纪封建贵族家族的一般活动平台,所谓“典型环境”者也。

(一)题大观园 元妃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元妃是贾府权势的象征。这首诗是元妃总题大观园的纲领性诗句,写的是大观园的规模和气势。这是一首表示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诗。这是一首显示美中寓丑的诗。

这首绝句的字面大意是:这样山环水绕的花园设计精巧,构造精美,这是花了多少工夫才建成的呀。天上的宫殿,人间的美景,都集中在这里了,美丽的花园应该赐一个名字叫“大观园”。“锡”(xī), 《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赐”。

元妃当场所题匾额是“顾恩思义” ,意思是作为臣子,应该追念和感戴皇帝的恩德和仁义,暗含不应这样奢华。这样看《红楼梦》,才能看得懂。

元妃所题联语是——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对联的大意是 :

皇天后土开启了宏大的仁慈,全家人(包括仆人)都感恩戴德。

从古至今罕见难逢的典礼从此流传,普天之下都蒙受恩典荣耀。

“被”,承受。

可是贾府没有遵照这个原则生活,所以必然覆灭。

元妃所题园林之名是“大观园” 。

原来的“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黛玉住。

原来的“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怡红院”——宝玉住。

原来的“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宝钗住。

原来的“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李纨住。

大观园的建筑名称自此始定,主人公的住址和特性也昭示出来了。他们享了人间不该享的福,他们的思维也与众不同,异化出当时人间还没有的启蒙思想。悲剧就是“新生”之剧。我们从元妃的“元”字读出了“怨”字。她自觉地位并不巩固,感到家人过分享受,因而有些怨情。此联的隐义,还可参考“红楼梦舞曲”理解。

元妃省亲,率先开笔作诗,吟咏大观园,能看出她是一个很有文化品位的女子;她鼓励弟弟、妹妹们写诗,要随意发挥,不可有所缚,能看出她倡导宽松学风,重视文风自由。可这些都无法改变她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二)《旷性怡情》迎春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这是迎春作的诗,歌颂了元妃及为迎接元妃而修建的园林景致,属于应制颂圣之作。

第一句说,大观园建成之后,各色景致齐备,设计精巧奇特。“精奇”之中有“惊奇”感。

第二句说,我奉命不好意思地题写了“旷性怡情”这个匾额的题诗。羞题旷怡就是并不旷怡,寓“无福消受”之意。迎春是个不会激动的人,从其诗中用词,就能感觉到她心中的平淡。

第三句说,谁能相信人间竟然有这样美好的景致。连她这个目睹之人都不敢相信,谁还敢信呢?

第四句说,到此一游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呢?虽如此说,心里仍然有点堵,不自在。

迎春写园林,起得平平,收得平平,无波无澜。

(三)《万象争辉》 探春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这是贾探春奉命题写的一首诗。

第一句说,这座名园修成之后,气势巍巍,高耸入云。有高而必危之感。

第二句说,我奉命题咏,尽管才学浅薄,也顾不得惭愧了。探春此句有向权力靠拢的之意。

第三句说,精微玄妙的景色,一时难以说尽。足见其美异常,暗含过分之感,书中探春是个有探索精神的姑娘,她先有所思了。

第四句说,特别是贵妃的临幸,果然让世间万物生辉添彩。这都是皇权引出的变化。第三、四两句写园林,并不是很具体。

第四句点题,说贵妃光临,万象争辉,是典型的颂圣之语,适用于欢呼场面。贾探春明白这种礼节,后来作者让她也做了王妃,虽然远嫁,但毕竟是贾府出路最好的一个。

在程甲本和脂评本中,探春所作七绝《万象争辉》在程乙本被当作李纨所作,改成七律《文采风流》。今从脂评本和程甲本。这就是版本差异。

(四)《文章造化》 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文章造化》是惜春所题。“文章”,指斑斓的色彩,古代规定青赤相间为“文”,赤白相间为“章”。“造化”,指天地创造化育万物。题目的含义是,大观园的景物风光色彩斑斓,简直是天助神造一般。

第一句说,山水广阔逶迤,延伸到千里之外。这是以小景借大景的审美理念,说大观园的广与狭。

第二句说,亭台楼阁,高耸挺拔,直插五色祥云之中。这是说大观园的高与下。

第三句说,大观园沐浴着日月光泽,在皇恩浩荡之中修成。此乃颂圣之语。暗含不合理之感。

第四句说,美丽的景色,缤纷耀眼,巧夺天工。内含过分之感,将来必有不祥之兆。

惜春的修养与众姐妹不同,她会画画儿,懂透视,注重色彩,她有出家的念头,心存造化,她采用了“五云”“光辉”“文章”“造化”之类的词语,让人感到她已经开始有点儿悟了。她悟出了非分之感。她后来出家的念头在这里已经初见端倪。

惜春写园林,用了“日月光辉”“文章造化”这样的词,比较模糊、空虚,都是大概之言的堆砌,是应景之作。

(五)《文采风流》 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文采风流”,这个词语经常指人的风度。但这里指大观园景物多姿多彩,风光秀丽。据脂评本和程甲本,这首诗应该是李纨作的,程乙本改成了探春所作。本书仍从脂评本和程甲本,承认这是李纨的诗,因其符合李纨的身份和风格。

第一句中,“秀水明山”指大观园风景秀丽的山水。“抱复回”,迂回曲折。

第二句中,“风流文采”,文采风流,风光旖旎;“胜蓬莱”,景色优美超过蓬莱仙山。“蓬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此句暗指不是人间应享之福。诗人有过分之讥。

第三句中,“绿裁歌扇”指用绿色绸子裁成的歌舞扇子。典出赵子昂《纪旧游》:“落红无数迷歌扇,嫩绿多情妒舞衣。”“迷芳草”,与芳草的颜色一样美丽,令人眼花缭乱,分不清楚。梦也。

第四句中,“红衬湘裙”指用湘绣做的裙子,衬着红色的丝绸与花朵。“舞落梅”,舞蹈起来,裙子上的梅花漫天飞舞,就跟落梅飞舞一样。幻也。

第五句中,“珠玉”形容美好诗句。典出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表明此情此景,原来并非人间所有。

第六句中,“神仙”指的是元妃。“何幸”,元妃光临大观园,对于全家老小,特别是众姊妹,是何等的荣幸。“下瑶台”,离开神仙居住的场所来到人间。“瑶台”,据说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该句意为美得过分,暗含“过犹不及”。

第七句说名贵的园林一旦经过贵妃游赏,便身价倍增。其实,这便是身为人臣,过分招摇,不合理之处。

第八句说大观园从此有了皇家气派,不再允许普通人随便出入了。贾府的奢华靡费,连李纨都感到过分了。

李纨对元妃的歌颂,略欠含蓄,比较直露。

(六)《凝晖钟瑞》 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凝晖钟瑞”字面意义是,凝聚着阳光,集中着祥瑞。“晖”,阳光,比喻皇恩。“瑞”,吉兆。这些都是歌颂皇恩的词语。同样是颂扬,宝钗的诗是含蓄浑厚的。

第一句说,风光美丽的大观园建在帝都的西城。

第二句说,今日的大观园风和日丽,祥云笼罩。“华”,光华,环绕在日月周围的光晕。

第三句说,高大的垂柳欢喜地迎接从仙山幽谷迁徙来的黄莺,指的是元春进宫受封为贵妃。典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第四句说,修长的翠竹时刻恭候着凤凰飞来栖息,比喻元妃归省,光宗耀祖。相传,凤凰喜食竹实(即竹米),呈现祥瑞。“修”就是长,“篁”就是竹。“高柳”对“修篁”,都是在欢迎“有凤来仪”。“凤来仪”,就是凤凰来仪。凤凰来舞且有容仪,呈祥献瑞。

第五句说,贵妃的文采风流在省亲之夕表现得更加昭著。“文风”,指的是贵妃提倡文学、注重礼仪的风气。“著”,昭著。“宸游”,原指皇帝外出巡游,这里指贵妃游幸。皇帝的居处叫宸,贵妃也可称宸妃。

第六句说,孝道教育在贵妃归省时更加发扬光大。

第七句说,皇妃的聪明才智充分体现在她所写的《题大观园》的诗句之中了。“睿藻仙才”,是常用的颂圣之语。“睿”,明智,古代歌颂帝王的字眼。“藻”,辞藻,泛指诗文。“盈彩笔”,用典。南朝齐国文人江淹,曾梦见仙人授五彩笔,文思大进。这三字程高本改为“瞻仰处”。

第八句说,自己才疏学浅,感到惭愧,(有元妃的《题大观园》诗作在前)哪里还敢再作文赋诗呢?“自惭”一词更显得宝钗沉着老练。宝钗是客,是表妹,与探春不一样,探春是亲妹妹,可以“奉命何惭学浅微”,宝钗文学水平再高也要给自己留退路,留身份。曹雪芹的人物设计真是惟妙惟肖了。

(七)《世外仙源》 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世外仙源”,指人世间以外神仙居住的地方。典出唐代王维《桃源行》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此处指大观园。诗以匾额为题目,也含有颂圣的基调。宝钗的诗趋实,黛玉的诗趋幻,但黛玉的诗率先从繁华的梦幻中觉醒,醒在第八句,示意繁华将成过去。

第一句中林黛玉称大观园为名园,故意设问,引人注意。

第二句说大观园像仙境一样,不同于人间。

第三句说贵妃的《题大观园》,借助山川的钟灵秀丽,成就了一部优秀的诗篇。相传唐代张说到岳州后,诗写得更好了,人谓“得江山助”。本诗借此典故来歌颂元妃。

第四句说贵妃临幸,增加了大观园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新气象,成全了一次文学雅集(指元妃令众姐妹兄弟大观园现场写诗)。

第五句说芳草的花香融汇了金谷美酒的清香。用典贴切,赞美了这次诗词雅集。相传晋代石崇家有金谷园,尝宴宾客于园中。

第六句说就连娇媚的鲜花都盛开,来欢迎玉堂里的美人(贵妃)光临游幸。“媚”,向人献妩媚之态,这是用拟人写法来写鲜花。“玉堂人”,指元春。妃嫔所居之处曰“玉堂”。

第七句说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荣幸,能够得到贵妃归省的恩宠。“邀”,叨(tāo)受,幸蒙得到。

第八句说家里家外宫车往来频繁,形容皇恩浩荡,热闹非常。暗用《阿房宫赋》之典。

同为写园林之作,黛玉此诗,用词借典,明显高于其他姐妹。

(八)《有凤来仪》臣 宝玉谨题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有凤来仪”这座建筑后来改称“潇湘馆”。潇湘馆的特色是竹子多,成了林黛玉的住处,也成了林黛玉的符号。从诗中能看出宝玉的梦很美,不愿醒来。

第一句说秀美如玉的竹子刚刚结出了果实。

第二句说正好等待凤凰的来临。“堪宜”,足可以。“待”,等待。今天等待元妃光临,明天等待林黛玉来住。

第三句说一竿一竿的竹子青翠得都要滴下绿色的露水来了。

第四句说一片一片的绿竹叶,透出一丝一丝的清凉。每一簇竹叶都由三片小竹叶组成,活像一个“个”字。

第五句说竹林挡住迸上台阶的泉水。“迸”,就是溅。“砌”,就是台阶。

第六句说竹林同时能够阻挡屋中鼎炉熏香的气味穿过帘子飘散到外面去。

第七句意谓对风讲话:“风儿呀,请你不要使劲地摇动竹子,以免摇碎了竹子映在窗上的影子。”

第八句说不要让清碎的竹影搅乱了主人的白日美梦,但愿白日好梦做得长久。此诗中所言之梦,是宝玉的梦,还是黛玉的梦?应该说是潇湘主人黛玉的梦,她希望梦能做长久,但实际上是做不长久的。

(九)《蘅芷清芬》 宝玉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蘅芷清芬”这座建筑后来改称“蘅芜院”,是薛宝钗的住处。“蘅芷”,杜蘅和白芷,都是香草名。“清芬”,就是清香。这首诗暗中含有宝钗的影子。

第一句说蘅芜布满净苑。“净”,有的版本为“静”,含有宁静、清净的意味。“苑”是园林。

第二句说藤萝、薜荔帮助满院生香。物境助诗境,自然美向人文美渐变。

第三句描写蘅芜苑的异草香花以牵藤引蔓者为多,花色柔和,衬托三春青草。

第四句说香气不断,一缕香气氤氲(yīn yūn)布满净苑。柔软而又别有力量,自是另一种美。

第五句说藤蔓萦绕如同轻烟,迷漫曲径。万绿之丛衬托宝钗一点之红。

第六句说花草上香冷的露水滴满回廊。暗中呼应宝钗是个冷美人。小说中也有冷香丸。

第七、八两句,谁说在那池塘萦曲环境优美的地方,只有谢灵运才会在梦中写出“池塘生春草”那样生发灵感的美诗。

这是宝玉奉命所作第二首诗。全诗重点描写蘅芜苑的香草。尾联用典,意在感谢大姐姐的关怀与爱护,表示只有在大姐姐的启发下才能作出好诗来。宝玉以谢灵运自喻,以谢灵运梦中启发他生发灵感的堂弟惠连喻元妃。但是蘅芜苑后来毕竟成了宝钗的住所,所以诗中意境指向宝钗。

(十)《怡红快绿》 宝玉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怡红快绿”,字面意义是怡情于“红”,快意于“绿”。从诗境的美学来讲指的是红色的海棠与绿色的芭蕉,令人赏心悦目,快意舒怀。诗的情境是,黛玉和宝钗是这个院子的常客和精神寄托。

这个处所后来改称“怡红院”,是宝玉的住所。怡红院的景色特点在于芭蕉与海棠两种特色鲜明的植物相互映衬。此景依宝玉说是:“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暗指宝玉的生活没有黛玉不成,没有宝钗也没有趣味。

首联“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说幽深的庭院整日一片宁静,海棠和芭蕉成双成对,像两个美人一样争奇斗艳。

颔联“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说芭蕉叶像绿蜡一样润泽,在春光里亦舒亦卷,红色的海棠在夜色里仍然绽放未眠。此联典故见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钱珝(xǔ)的《未展芭蕉》,全诗原文是:“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宝玉的诗出句“春犹卷”三字从本诗化出。出句说的是黛玉,对句说的是宝钗。

颈联“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说那株海棠花就像那凭栏的美人垂下的绛色衣袖,山石旁的芭蕉就像倚石的少女被笼罩在青烟之下。出句写的似乎是宝钗,对句写的似乎是黛玉。

尾联“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说海棠和芭蕉在春风里相对而立,不懈比美,它们的主人应该懂得怜惜和爱护它们各自的美好姿态。黛玉和宝钗在爱情上是对立的。“东风”一词,照应第八十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话就是黛玉说出来的。在爱情上黛玉战胜了宝钗,在婚姻上宝钗战胜了黛玉。主人应该是宝玉。“应解怜”,深层次理解应是要主人做出选择。

此诗的拟人写法和用典俱佳。读此诗,既能欣赏自然美,又可享受人文美。

(十一)《杏帘在望》 宝玉(林黛玉代拟)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杏帘在望》这首诗是曹雪芹故意安排林黛玉代替贾宝玉写成的。稻香村是大观园的边缘地带,入住其中的李纨也是大观园的边缘人物。“杏帘”,酒家卖酒的幌子。为什么叫杏帘?一说酒幌多为杏黄色,一说酒幌多挂于杏树枝头,所以叫杏帘。

首联“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破题,衬托出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此乃远望之景。

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写菱角和荇(xìng)菜飘摇,鹅儿戏水,穿桑过榆,燕子绕梁。这些都是名词性结构组成句子,没有动词和形容词构成谓语,属于古代典型的“鸡声茅店月”句法。这是近观水面与树间之景。

颈联“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写一畦一畦的韭菜泛着绿光,十里广阔的水稻散发着清香。此联既有视觉上的“绿”,又有味觉上的“香”,而且是从丰收的角度来写的。在宝玉和黛玉的眼里,大观园是美好的,这是他们的天堂。如果元妃知道此诗乃黛玉所写,一定会对她印象更深的。

尾联归题颂圣,“盛世无饥馁”,这是必须说的话,纯属交际应酬之语。“何须耕织忙”却是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即便是皇亲国戚,坐吃山空也要大厦将倾。前途在哪里?眼前之景似乎毫无希望。冥冥之中希望似乎应该在“耕织忙”之景。林黛玉最后一笔设问,无须回答。这话说的是耕织是吃穿之本。没有耕织,百姓哪里来的吃穿呢?贵族子弟只懂消费不懂生产,这叫不知稼穑艰难,不知吃穿从何而来。林黛玉和贾宝玉等人的爱情为什么成为悲剧,其主观原因在于,他们所轻视的、不屑的,正是他们所依靠的。林黛玉此言,到底是看不惯稻香村的建筑设计思路,还是说耕织才是这个家族复活的出路呢?令人深思,难下定论。这应是反话,黛玉在盛世迷雾中隐约看出了家族毁灭的端倪。她在这场盛会中的表现并不是欢呼雀跃的,而是默默思考的。给凤姐托梦的是秦可卿,给宝玉代拟诗境的是林黛玉,都是先归太虚销号的人。这也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谜。冷眼旁观不受待敬(待见)的秦可卿和林黛玉看出了一点奥妙。这细节,很微妙。

林黛玉的朦胧理想是什么呢?好像是这首诗的耕织诗境。她想与贾宝玉到这样一个环境中去生活,可这是连她自己都不太清楚的一个地方。这是很模糊的一个地方,是梦中之景。

四、贾雨村的《对月有怀》

贾雨村者,假语存也。贾雨村是《红楼梦》一书穿插故事的机杼人物。就全书而言,他是个恩将仇报的小人,但是小人也不是生来就是坏人,他有他的发展心路,不要过早否定他。

贾雨村是个书生,他要求取功名,他要成家立业,他要娶妻纳妾生子传宗,这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这也是贾雨村的一场小梦,不能不允许他做,更没有必要在此过早骂他。贾雨村寄居庙中,碰上甄士隐,是侥幸,甄士隐的丫鬟娇杏碰上贾雨村也是侥幸(娇杏就是“侥幸”的谐音)。娇杏原来只不过是甄府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撷(xié)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处。贾雨村不觉看呆了。此时的贾雨村也只能寻一个如此水平的小妾。

话说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以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我们暂拟题目曰《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这是贾雨村的“愿愁”诗。有愿,又有愁。

第一句说,尚未占卜长久以来的愿望。“未卜”,没有占卜,不能预知。“三生愿”,指与娇杏成婚的愿望。“三生”,佛教认为人能转世托生,故有前生、今生、来生之说。说三生,表示盼望已久,而且是当前最大的愿望。“卜”, 《说文·卜部》:“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纵)横也。”泛指用以预测吉凶的迷信行为,如卜卦、求签问卜。

第二句说,连续增添一段新愁。“频”, 《广韵·真韵》:“频,数也。”《字汇·页(xiè)部》:“频,连也。”杨树达《词诠》卷一:“频,副词,屡也,连也。”“频添”, (中秋满月给诗人)时时增添心事。诗人把娇杏的事儿时时挂在心上。“愁”, 《说文·心部》:“愁,忧也。从心,秋声。”“一段愁”,一宗愁事,即为将来娶娇杏而发愁。典出李白《长门怨》:“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第三句说,自己愁闷起来的时候,时常皱眉头。“闷来”,愁闷起来。“时敛额”,时常皱眉头,就是发愁。“敛”, 《说文·攴部》:“敛,收也。从攴(pū),僉(qiān)声。”《尔雅·释诂下》:“敛,聚也。”唐王勃《饯韦兵曹》:“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第四句说,(娇杏)走开之后,几次回头回顾贾雨村。“行去”,走开。“几回头”,离开的时候,几次回顾贾雨村。

第五句中,“自顾风前影”由顾影自怜脱化而出,风前自顾身影,形单影只,生活落拓。“顾”, 《说文·页部》:“顾,还视也。从页,雇声。”《玉篇·页部》:“回首曰顾。”

第六句“谁堪月下俦”说,谁能成为我的终身伴侣呢?或曰,我怎能配得上这门亲事呢?有人将“谁”解作“何”,也通。“谁”, 《说文·言部》:“谁,何也,从言,隹声。” “俦”,五代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人部》:“俦,匹俪也。”《玉篇·人部》:“俦,侣也。”“月下俦”,月下老人牵定的明媒正娶的伴侣。据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四·定婚店》记载,韦固夜经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固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答曰: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后世因此称主管婚姻之神为月下老人或月下老。《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后来也称媒人为月老、月下老人、月下老儿。

第七句说,蟾光如果有意撮成这段姻缘的话。“蟾光”,月光,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集·三·锦带书·十二月启·太簇正月》:“飘飘余雪,入箫管以成歌;皎洁轻冰,对蟾光而写镜。” 有时也说蟾宫,指代月宫。《全唐诗》所录袁郊《月》:“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有时也说蟾桂,传说月中除了蟾蜍,还有桂树。唐李贺《歌诗编·四·巫山高》:“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有时也说“蟾宫折桂”,寓有科举及第之意。《红楼梦》第九回:“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了!'”《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cūn)乌,而月中有蟾蜍。”注:“蟾蜍,蝦蟆。”古代传说月中黑影为蟾蜍,是后羿妻奔入月中的化身。

第八句中,“先上”,请先照耀玉人楼。“玉人”,美人,此处指娇杏。点明所怀。

书中有一联语: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用反向思维解说社会人情,有诙谐幽默之感。古代社交场合,下人顾盼之举属于非礼之举,这也是“一着错”而侥幸得福的事。

曹雪芹给贾雨村这个人物写的这首诗还是很讲究的,不是漫画类型的打油诗。首联便是对仗之句。颔联、颈联,对仗都很合乎法度。整首诗势如流水,用典贴切,功底可见一斑,反映了贾雨村此时的上进情怀。此时的贾雨村,刚刚出场,尚未步入仕途,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不能用后来的变化来批判这首诗。以前有人为了批判贾雨村,随口说这首诗是“歪诗”,那是以世俗之法看《红楼梦》,因而不知《红楼梦》。人生是有发展变化的,不能以死否定其生,也不能以终否定其始。

五、贾雨村的对月寓怀诗

书中说道,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说,月亮每月逢三五日(即十五)便团圆。“时”(時),时日。《说文·日部》:“时,四时也。从日,寺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日部》:“将之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

“圆”字是下平声一先韵。作者大概是根据七言首句可以用邻韵的惯例,将之与上平声十四寒的“栏、看”通押。程乙本改作团。脂评本都从团圆。

第二句说,月光充盈,充满宇宙。“晴光”(有的版本作清光),晴朗的月光。言“护”者,说月光沐浴着玉栏杆。

第三句中,“天上一轮”,指圆月。“才捧出”,刚刚冒出海面的云彩。

第四句中,“人间”与“天上”相对。“万姓”,就是万众百姓。“仰头看”,以羡慕的眼光瞻仰观望。字面是说月亮,实际是暗喻自己。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把自己尚未显贵时作的《咏月》诗念给徐铉听,念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两句时,徐铉以为显露了帝王之兆,大为颂扬。雨村诗仿此。所以甄士隐恭维他,说“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

过去论者多因此批判雨村的政治野心,我们认为,这首诗从第一联看,有时来之气,从第二联看,有运转之象。主要还是暗示自己从此时来运转,会令人间万姓仰头而看。世间这种人是很多的,曹雪芹是在描写贾雨村的“出场亮相”,给甄士隐一个好印象:“必非久居人下者”。有人理解为暗示贾家正如明月高悬,令雨村羡慕,可备一说,似乎牵强一些。

士隐资助雨村进京赶考,雨村不管黄道黑道,起早便走了,说明雨村办事不按常理出牌,不以世俗为念,而以实惠为务。士隐在家,丢了女儿,家里又失了火,只好投奔岳丈家避难,光景不济,贫病交加。这段公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故,得人帮助者往往不思报恩,帮人上进者却不得好报。这表明世风不正,暗示贾雨村将来是个忘恩负义、唯利是图之人。

六、《红楼梦》第二回的回前诗

《红楼梦》第二回的回目是“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二回有一首回前诗,诗云: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这首诗说贾雨村曾经考中又被参,但是不服输,还在到处钻营,利用贾府关系企图重新发迹,冷眼人(《红楼梦》中比较客观的一个局外人)要演说荣国府的人事兴衰了。

第一句似乎是写贾雨村因贪腐被参丢官,先输一局,但还不至于输到底。

第二句“香销”大概指贾夫人仙逝。“茶尽”大概指在林府教书的差使也做到头了。“逡巡”说贾雨村仍在仕途上彷徨。

第三句表面说荣国府的盛衰,实际又可联系贾雨村的官场沉浮。

第四句说,欲知贾府的兴衰,乃至贾雨村的兴衰,须问旁观冷眼人,即冷子兴也。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红楼梦》给贾雨村的出场铺垫得非常充分。一个贾雨村、一个孙少祖,都是为贾府准备的掘墓人。

七、(第四回)《捐躯报国恩》

第四回正文开头有一首题诗,是讲贾雨村的,见于《乾隆抄本百甘回红楼梦稿》。此诗不但程高本没有,也未见诸其他脂评本,故也有人疑其为评诗。从诗的格律和意境来看,应当是曹雪芹所作。吴世昌先生主张它是原有的。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第一句是一般读书人的口头禅,即说自己一心只想捐躯报国恩。无论是被参的还是候选的,口头上都说自己怀才不遇,表态说自己尚未报答国恩,不能退隐。

第二句写贾雨村的心态,虽然至今尚未报答皇恩,毕竟身躯尚在,还有机会。

第三句说眼前风物多情,诱惑多多。

第四句说还指望君恩加身,飞黄腾达。

贾雨村有贾雨村的人生之梦,初入仕途即因贪腐而遭参罢(被参劾、被罢官),如果改过还有机会,但是贾雨村好像没有改过的迹象。

这首诗是一首仄韵律诗。声律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

第四句第三字“或”应该用平声,拗而不救。韵字“在”属于去声队韵,“待”古代属于上声海韵,今归入去声。

八、《春困葳蕤拥绣衾》

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

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

这首诗有多个版本,是第五回的回前诗,写贾宝玉魂游太虚幻境的精神状态。

第一句说贾宝玉春思萌发,精神萎顿,怀抱着秦氏的绣花被子进入梦乡。“春困”,谓春日精神疲倦,也指青年男女性成熟期的无可奈何情绪。“葳蕤”,本意为枝叶繁盛纷披貌,有时也引申为萎顿貌。“拥”,怀抱。“绣衾”,绣花的被子。

第二句说贾宝玉在梦中恍惚随着仙子告别红尘。“恍”,恍惚,糊里糊涂。“仙子”,指警幻仙子,书中说似乎就是秦氏。“别”,别离。“红尘”,泛指繁华的世界,即人世间。

第三句说贾宝玉随同那个人在梦幻中进入了华胥神仙世界。“问谁”,犹“同谁”。“幻入”,即梦游。“华胥境”,即仙境。华胥是庖牺氏的母亲,遇异迹而孕,生了庖牺。《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第四句说引导宝玉进入梦幻世界的是个千古风韵宜人的人物(可卿),是个引诱年轻人造孽之人。“千古风流”这个词在《红楼梦》中,既不是歌颂,也不是贬斥。“千古”,指千古一人,世间少有。“风流”,风韵宜人。“造孽”,佛教用语,做坏事(将来要受报应),也说作孽,曹雪芹在诗中用这个词就是鞭笞用情过度之人,要细细品味词中深意。《红楼梦》中的人物,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都是曹雪芹笔下那个社会的人。

九、(第五回)仙歌《春梦随云散》

(宝玉)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

格式基本入律。大意是:春天的梦境像浮云一样容易消散,缤纷的落花随波逐流,渐渐远逝。奉劝那些痴情的青年男女们,何必寻找那些无谓的烦恼呢?

这是一首律绝,字面上是劝人要看破“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的红尘,不要觅闲愁。

所谓“春梦”,就是青春之梦,就是“红楼”梦。春梦虽然是美好的,但是不会太长久,必将随云而散。常言道,地上的红尘,天上的飞云,再好看、再繁华,也是追寻不到结果的。“飞花”比喻大观园的十二钗。花儿虽然是美丽的,可一旦落花飞尽,也只落得逐水而逝。“寄言”就是赠言。赠言众位儿女,趁着大好春光,好好读书、识字、练习女红,而不要无故觅愁寻恨。

这是曹雪芹的隐喻之语,属于诗谶之类的语言。

十、(第七回)作者自题诗《十二花容色最新》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此诗甲戌本、戚序本在第七回正文开头,前有“题曰”字样,冯其庸序本附在校记之中。一般认为是曹雪芹写的标题诗。

第一句说,十二支堆纱花的颜色最鲜艳。“十二花容”,字面上指的是周瑞家的替薛姨妈分送给众姊妹戴着玩的“宫里头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十二枝”。凡言“十二”,必然双关十二金钗。“花容”,花的样式、扎法。

第二句说,不知谁是爱惜花儿的人。

第三句说,与此花相逢如果要问她姓什么。

第四句说,家住江南本姓秦。落在一个“秦”字上,即“情”字。

那么,谁是惜花人呢?这个怜惜女儿命运的人,指的应该是贾宝玉。跟宝玉有联系的人,又姓秦的,是指秦可卿。

本诗第三、四句所引两句古诗来自《玉台新咏》南朝梁代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诗》:“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遥见疑花发,闻香知异春。钗长逐鬟髲(bì,假发),袜小称腰身。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工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

诗中“未嫁先名玉”的“玉”,本指汝南王爱妾刘碧玉;“来时本姓秦”中的“秦”,本来指的是《陌上桑》所咏之秦罗敷,都是古代绝色美人。曹雪芹引用古诗,能够切合小说“情”境,使读者忘记这是古诗,倒与秦业(情孽)、秦可卿(情可亲)、秦钟(情种)联系起来。联系宝玉探视秦氏之病的情节,便可约略知晓这首诗的情思笼罩在何人身上了。

十一、(第八回)《古鼎新烹凤髓香》

这首诗见于甲戌本第八回正文的开头。这是作者写的标题诗。这一回故事写了宝玉探望宝钗,还写了宝钗看宝玉的玉,宝玉看宝钗的金锁,并对比玉上和锁上的字样,发现本是一对儿。作者是在补充描写宝钗不光是个冷美人,还是个有风度的女孩儿,她对宝玉是有恋情的。

古鼎新烹凤髓香,哪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第一句说,(宝钗)用古式铜鼎刚烹好了名贵的凤髓香茶。

第二句说,(宝玉)怎禁得又用翠绿的酒杯斟满玉液琼浆呢。翠斝(jiǎ),泛绿色的古式三足酒杯。

第三句说,不要讲穿着绫罗绸缎的美女(宝钗)没有婀娜的风姿仪态。“绮”(qǐ),素地织纹起花的丝织物。“縠”(hú),有皱纹的纱;引申为衣着华丽的女子,即宝钗。“风韵”,女子优美的风姿和仪态。

第四句说,请看眼前的金锁女娃(宝钗)和戴玉儿郎(宝玉)正好是一对。

十二、(第八回)嘲顽石幻相诗

贾宝玉那块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这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嘲”,用言语相戏或讥笑。《说文新附·口部》:“嘲,谑也。”《玉篇·口部》:“嘲,言相调也。”后又引申为吟咏之意。例如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本诗题目之“嘲”,既有讥讽调戏之意,又兼有吟咏之意。

所谓“后人”有诗,是作者假托之词,实际就是作者所写。

第一句说,女娲炼石的故事已经够荒唐的了。

第二句说,有人又向人间演绎大荒山青埂峰这顽石的故事,就更加荒唐了 。

第三句说,世间万物(包括顽石),如果一旦离开那清幽灵秀的真境界,或者说“真如境界”(佛教认为,世界上有一种神秘的精神本体,叫“真如”,唯此才是真实、永恒的,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第四句说,幻相就来亲附在人的臭皮囊之上。顽石变幻成通灵宝玉之后,就亲附在(贾宝玉)这具臭皮囊之上。

第五句说,要知道运数一败,金锁也就没有光彩了。“好知”,应当知道。“运败”,运数衰败。“金无彩”,金锁无光彩。

第六句说,可叹时运乖舛,连那宝玉也不发光了。(隐寓金玉良缘也不会幸福)“堪叹”,可叹。“时乖”,时运不好。

第七句说,从古到今死了的人无数,白骨堆如山,姓甚名谁一时也考证不出来了。

第八句说,究其身份,无非也是大家公子和千金小姐。

十三、散文诗描写:不是诗赋,胜似诗赋

《红楼梦》的诗词美,书中的散文诗同样也很美。曹雪芹描写人物之美,展示生活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用的都是如诗如画的散文诗。例如要表现宝玉的独特性,常常通过黛玉的眼,像摄影家一样拉近镜头来特写贾宝玉,这样的散文不是诗赋,胜似诗赋,意境极美。

(一)写黛玉眼中的宝玉,如诗如画,显得特别俊美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宝玉转身去换了衣裳。一时回来,再看,就更美了: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些文字采用四六节奏,是短小精悍的骈文,与散文夹杂使用,效果超过诗词,极美。

(二)写宝玉眼中的黛玉,尤其娇美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弯”(彎),本义是开弓,《说文·弓部》:

“彎,持弓关矢也。”引申为量词,用于弯状物,如一弯新月。“似蹙非蹙”,像是皱眉又不是皱眉,美在似皱非皱之间。“蹙”(cù),紧迫,《说文新附·足部》:“蹙,迫也。”引申为聚拢,皱缩。唐慧琳《一切经音义》:《考声》:“蹙,聚眉也。”“罥”(juàn),本义是捕取鸟兽的网,《说文·网部》:“罥,网也。”也泛指悬挂缠绕。罥烟眉,像一缕轻烟挂在眉梢,形容眉毛非常好看。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两弯”对“一双”; “似喜非喜”对“似蹙非蹙”,好像高兴又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心事似浅却深。“含情目”,饱含深情的眼睛。

“态生两靥之愁”大意是,美好的姿态全生在含愁的面容上了,连两个酒窝都盛满了忧愁。“态”(態),神情姿态,《说文·心部》:“态,意态也。”“靥”(yè),面颊上的小圆窝,《玉篇·面部》:“靥,靥辅。在颊前。” “愁”, 《说文·心部》:“愁,忧也。从心,秋声。”

“娇袭一身之病”意思是,娇弱的样子由病而来。“娇”,娇嫩。“袭”,因袭、承受,这里是落下病根,由……而来的意思。

“泪光点点”,指眼泪如珍珠,闪闪发光。

“娇喘微微”,身体娇嫩,连喘气都有些微弱。这是古代特有的柔弱美。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娴静不动时如同映照在水里的美丽花朵。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行动时就像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

“心较比干多一窍”,心眼比比干还多一个窍,言黛玉极其聪慧。

“病如西子胜三分”,言黛玉的病弱柔美胜过西施。

(三)写宝玉眼中的宝钗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罕言寡语,人谓藏愚;(藏智巧于愚讷的外表之中)

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拙于应世而淡泊自守)

(四)宝玉与金锁相比较

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宝钗看毕,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宝玉看宝钗的项圈,也是诗意盎然。

金锁上的字样: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这宝玉和金锁就是金玉良缘的文化底蕴。

曹雪芹的散文描写如诗如画,尤其是人物描写,惟妙惟肖,极其传神,足见其写作功底深厚,值得我们学习。

十四、骈文欣赏:宁府的园子景色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这是一段描写秋景的骈文。

骈文的首要特点是四六节奏,所以又叫四六文。这段骈文的节奏是:四、四,例如“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六+虚), (六+虚),例如“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六、四,六、四,例如“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四、四,四、四。四、(六+虚),四、(六+虚)。四、四,四、四。

骈文的第二个特点是句法,上下两句结构相同,词语对仗,称为骈偶。例如“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

骈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上下两句平仄交替,例如“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但节奏有时可以通融。

这样一段节奏整齐、平仄有律、讲究对偶的骈体文字,描绘这样令人心醉的美景,正好走过凤姐这么美丽的佳人,又恰巧碰上贾瑞这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登徒子,美丑相激,矛盾凸显,真是宁府败落的一个写照。

十五、秦可卿之死

(一)(第十三回)《一步行来错》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

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此诗见于靖藏本第十三回回前。庚辰本写在第十一回之前。第十三回回目是“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题目节奏是三二三。有人误会此诗是讲述贾瑞的,我们认为这是说秦可卿的诗。

第一句说,(秦可卿)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句说,(秦可卿)再回头已是百年身殒。

第三句说,古今因风月情债而痴情的人和事,教训惨痛。“风月鉴”一词在这里是一般意义,指古今所有因风月情债而痴情的人和事。(贾瑞的遭际并不是痴情)

第四句说,多少人为此饮泣黄泉之下。

即使可卿有错,那也是被迫的、屈从的。封建社会的女子,就是男权信手拈来,又随手掷去的玩物。

(二)(第十三回)秦可卿的诗联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秦可卿没有作过诗,这一副诗联,道出了大观园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也间接反映了贾府由盛及衰的历史命运。有的学者认为秦氏在贾府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少奶奶,说不出这样的话。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只有秦氏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因为秦氏也是年轻人,她虽然没有参加过大观园的诗社,却是个冷眼旁观人。她看出了贾府的现状是在走向衰败。

所谓“三春”,原意应该是指春季的三个月,或者单指季春(春季的第三个月),这里隐指元春的三个姊妹:迎春、探春、惜春。“诸芳”,各种花卉,此处指各位金钗,兼指初春繁华光景。“尽”,衰败,指富贵荣华到头了。贾府的华丽盖子实际上是秦可卿之死揭开的,道出了“盛筵必散”的结局,讲出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危局道理。秦可卿在理家上看得也很远,甚至比凤姐更胜一筹,她还想出了应对办法,一旦家族败落,子孙还可回家读书、务农,有个退路。可惜这都只是她的幻想而已。

这副诗联比其他所有的诗都深刻。好诗不在多,而在精辟。

(三)(第十三回)回末诗联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上联说,挂金印穿紫袍的千万个男子哪个能治国。

下联说,穿红裙戴金钗的一两个女子却治家有方。

“金紫”,指代为官男人。“裙钗”,指代持家女子。

贾府的现状已经是阴盛阳衰了。在曹雪芹看来,因为金钗不掌政权,所以才保持了善良的本性,男人一旦混入政权就会腐败,反倒不能正常掌权。

十六、(第十七、十八回)《豪华虽足羡》

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这首诗见于己卯本第十七回、庚辰本第十八回、戚序本第十七回正文的开头,应该是作者写的标题诗,内容是写贾元春归省的。语言虽然浅显,蕴意却很深刻。对于贾府这样的人家,外人看虚名,内中人才能识甘苦。元妃处在深宫,离别时还是对父母提出了退步抽身的劝告。只有作者才能理解彼时之元妃。脂批夸:“好诗!全是讽刺。近人谚云:‘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真骂尽无厌贪痴之辈。”

全诗大意为,元妃归省的豪华排场虽然值得羡慕,盛筵散后的离别却十分难堪元妃封贤德妃的虚名虽然仍在,哪个人能够体会其中的甘苦呢?

浅显之语,道出深刻之意。

十七、(第二十三回)四时即事诗 贾宝玉

四时即事诗,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特点所作的四首诗。

(一)《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春夜即事》是就春夜之景而作的一首诗。“即”, 《说文·(jié)部》:“即(卽),即食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即,犹就也,就食也。”“即事”,属于动词,就眼前的事务情景(作诗或绘画),例如“春夜即事诗”。

第一句说,彩霞般的红色绸缎被褥,在彩云般的轻柔纱帐里任意铺陈。“霞”, 《说文新附》:“霞,赤云气也,从雨,叚声。”霞是日出日落前后天空及云层上因日光斜照而出现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绡”(xiāo), 《说文·糸部》:“绡(綃),生丝也。”用生丝织成的缯帛,后常指轻纱薄绢或有纹饰的丝绸织物,这里指代用丝织物做成的被褥。“云幄”,像云朵一样的帐子。“幄”,形如宫室的帐幕,《小尔雅·广服》:“覆帐谓之幄。”“任”,任意。“铺”,铺被卧。“陈”,陈设张挂帐幕。这句写出了宝玉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描写了春意盎然的起居环境。

第二句说,隔着宅院听不真切胡同里的巡更梆子声。“巷”,街里中的道路,也指住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古谓里中道为巷,亦谓所居之宅为巷。”“隔巷”,有人解作隔着胡同,可隔着胡同就是另外的宅院了,打更的应该是在胡同里走动,所以还是应该说隔着宅院听见了胡同里的梆子声。“蟆(má)更”,蝦蟆更的简称。“蝦”, 《辞源》注xiā, 《现代汉语词典》(简化字虾)注há。“蝦蟆”,蛙和蟾蜍的统称。蝦蟆叫声似击木柝之更梆声,故称打更敲梆子声为蝦蟆更,简称蟆更。“听未真”,听不真切,形容主人似睡非睡蒙眬未醒的状态。

第三句说,主人在枕上感到微寒,原来窗外已经下雨了。“枕上轻寒”,夜间枕上感到的凉意。“窗外雨”,是轻寒之因,诗句因果倒置。

第四句说,主人看到眼前屋中陈设如春色一般华丽,联想到梦中思念的人。“梦中人”,梦中思念之人(应该指林黛玉)。

第五句说,泪眼盈盈的蜡烛不知为谁而哭泣。“盈盈”,犹汪汪。“烛泪”,蜡烛因燃烧而流淌的油膏。“因谁泣”,因为谁而哭泣。这是思念兼体贴之语。

第六句说,花儿上的露水点点滴滴,就像少女的愁容,大概是为我生气而成吧。“点点”,有的版本作“默默”,指少女的红颜被点点泪滴所染呈现出的愁容。“花愁”,花儿的愁容。“为我嗔”,因为生我的气而现出点点愁容。

第七句说,小丫鬟自幼娇懒惯了。“自是”,本来就是。“小鬟”,年轻的丫鬟。“娇懒”,娇气懒惰。“惯”,习惯成自然。

第八句说,簇拥被卧蒙上头脸,不耐烦(宝玉的)说笑频繁不止(笑语频发)。“拥衾”,谁拥衾呢?有人说是丫鬟,有人说是宝玉。不耐的主语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宝玉,也有人说是小丫鬟。我们认为应该是小丫鬟。“拥衾”就是娇懒的一种表现。“不耐”的主语也是小丫鬟。“不耐”,不耐烦。“笑言频”的主语又是谁呢?有人说是宝玉,也有人说是小丫鬟。我们认为是丫鬟嫌宝玉笑言频。因为睡不着的是宝玉,发困的是丫鬟。

(二)《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夏夜即事》是以夏夜景色为题材写成的一首即事诗。

第一句说,夜间刺绣疲劳而睡的美人已经进入梦乡。“倦绣”,因刺绣而疲倦。“佳人”,暗指袭人。“幽梦”,隐隐约约的梦境,深沉而香甜的梦。杜牧《郡斋独酌》:“寻僧解幽梦,乞酒缓愁肠。”“长”,这里指时间,梦长则天将亮。

第二句说清晨的事。“金笼”,金丝编的鸟笼。“鹦鹉”,虚实兼指,既指鸟笼里的鹦鹉,也指贾府的丫鬟鹦鹉。“唤茶汤”,鹦鹉学人说话,招呼丫鬟送漱口的茶水和洗脸的热水。

第三句说,窗户被月光照得通明,好像打开了名贵的梳妆镜。“窗明”,指月光皎洁。“麝月”,虚实两指,实指月亮,例如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共嫦娥竞爽。”虚指丫鬟麝月。“宫镜”,宫廷用的名贵梳妆镜匣,典出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第四句说,卧室里云雾缭绕让人闻到御用檀香的味道。“室霭”,卧室因熏香而形成的雾气。“檀云”,点燃檀香而形成的云雾,也指丫鬟檀云。“品”,品评,此处指闻到。“御香”,宫廷皇家使用的名贵熏香。典出杜牧《阿房宫赋》:“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第五句说,琥珀杯中倾倒出来的都是美酒。“琥珀”,松脂化石,红褐色,半透明,常做成水杯或酒杯。“荷露”,指以花露命名的美酒。“滑”,容易下咽,形容好喝。

第六句说,打开栏杆开窗户,接纳柳树摇摆吹来的凉风。春柳摇摆送风,如同玻璃栏杆迎风。“玻璃”,一种碧绿有光泽的矿物,有版本译作琉璃,与现代的玻璃不是一回事。“槛”(jiàn),栏杆,诗中指用玻璃做成的窗户栏杆。“纳”,开窗迎风为“纳”。“柳风”,柳梢飘摆形成的夏风。“凉”,让人感到凉爽。琥珀和琉璃也都是丫鬟名。景中有美人,美人在夏景之中。恍惚看的是风景,又恍惚看的是美人。

第七句说,园里水亭子上,处处飘动着女人的齐纨裾裙。“水亭”,水边亭榭。“齐纨”,古代齐国出产的纨、绸类丝织品。“动”,丝绸类衣裙因风飘动,这也是在写凉快。

第八句说,红楼的窗帘卷起,看见美人正在卸妆。“帘卷”,帘子卷起来。“朱楼”,美人住的红楼。“罢晚妆”,卸晚妆。“帘卷朱楼罢晚妆”写出了红楼之美,可谓诗眼。在这首诗里,女子卸妆的动作、形象已经作为主体意象被发现、描写,成为美学欣赏的对象,这是中国美学在文学领域里的进步。

(三)《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秋夜即事》是以秋天夜晚的景色为题材写成的一首诗。

第一句说,秋夜的绛芸轩里停止了喧哗。“绛芸轩”,宝玉原来的住室名称,迁入大观园之后作者仍然这样称呼。“绛云”,深红色的云。“轩”,常用于比较讲究的住宅或书房名称。“绝”,戛然而止,言秋夜之静谧。“喧哗”,多人说笑声。

第二句说,月光如流水透过红色的窗纱。“桂魄”,月的别称,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流光”,月光如水。“浸”,浸透。“茜(qìan)纱”,红色的纱,可做窗纱。“茜”,茜草,根可用作大红染料,因而借指红色。绛和茜都突出住处的颜色。

第三句说,石阶上的裂缝布满了青苔,可容仙鹤安然入睡。“苔”,苔藓类植物,喜欢生长在潮湿的石缝中。“锁”,布满。“石纹”,石头的裂缝纹理。“容”,容纳。“睡鹤”,栖息的鹤。鹤属于仙鸟,置于此处,形容环境优美。

第四句说,井沿上的梧桐树沾满露水,树叶飘落打湿了栖息的神鸦。“湿”,露水打湿。“栖鸦”,夜晚栖息之鸦,乌鸦在古代并不是不吉祥的鸟,常被称为神鸦。“睡鹤”“栖鸦”,都是在写秋天晚上的安静。

第五句说,抱来被卧的婢女打开并铺好绣着金凤的被子。“衾”,被子。“婢至”,婢女到了。“舒”,铺好。“金凤”,绣着金凤图案的被子。典出《西厢记》红娘抱被铺床一事。

第六句说,倚着栏杆的佳人回到屋内,卸下镶着翠玉珠花的簪子。“槛”,栏杆。“落”,卸下(有人理解作“丢落”)。“翠花”,翡翠簪花。

第七句说,寂静的夜晚睡不着是因为酒渴(因喝酒而感到口渴)。

第八句说,重拨余火再烹一杯新茶。

(四)《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第一句说,梅花开,竹叶凉;梅魂竹影入梦乡,时已三更夜尚长。梅魂开篇,表示天气已凉。

第二句说,盖着华丽的毛毯和鹴雁羽绒被卧,仍然睡不着。“锦罽(jì)”,织成花纹的毛毯。“罽”,毛织品,类似毛毯(民间也叫栽绒)。“鹴”(shuāng),雁类鸟。

第三句说,一庭松影静悄悄,只看见几只仙鹤在庭中。

第四句说,梨花般的瑞雪落满大地,再也听不见黄莺鸣叫了。

第五句说,女孩儿穿着翠袖的衣衫禁不住寒冷,连诗意也冷淡了。

第六句说,公子穿着貂裘,还觉得酒力太轻,难以御寒。

第七句说,令人欣慰的是侍儿知道尝试着去煮茗茶取暖。

第八句说,扫来一些新雪当水,及时烹新茶。

十八、(第二十五回)癞和尚与跛道士肖像诗

在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中,有时候丑也是一种“美”,要学会欣赏描写丑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京剧舞台上常说“无丑不成戏”。

(一)癞和尚肖像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

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

第一句,“鼻如悬胆”,这是古代描写男子鼻子长得好看,鼻子直垂而鼻头圆如胆囊,古代认为这是福相。“两眉长”,也是寿相(民间认为长眉是长寿之相)。

第二句说,两眼有神异之光。“目似明星”,眼睛像启明星,炯炯有神。“蓄宝光”,存蓄神异的光芒。

第三句说穿着破烂。“破衲(nà)”,僧衣叫衲,用许多块破布缝合而成,所以又叫“百衲衣”。“芒鞋”,一种特制的草鞋。“无住迹”,没有固定的住址,行踪不定。

第四句说表象不堪。“腌臜”(ā zā),肮脏。“更有”,还有。“满头疮”,癞头疮。

第一、二句写和尚的福寿之相,第三、四句写和尚的外部幻象,又脏又癞。内外矛盾、美丑统一于一身。人称怪人,实是神人。

(二)跛道士肖像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第一句,写道士两脚高低不平,写一个“跛”字。人的肢体美学原则是平衡则美,失衡则丑。

第二句,写浑身拖泥带水,仪表不合常规则丑。

第三句,写家住哪里,故意设问。

第四句,写家在神山圣水边。“蓬莱”,神话中的仙山,在东边的渤海。“弱水”,传说是我国西部绝远之地的水域之名,鹅毛不浮,故曰弱水。忽东忽西,言其住处飘忽不定。

这一首诗,怪中出美,与前一首互相照应。这两个人物在《红楼梦》中有串联情节的作用。这就是美中不足归丑角,丑能生美问老庄。林黛玉吃药,薛宝钗吃药,贾宝玉丢玉,都跟这一僧一道有关联。他们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沟通天人之际。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现实主义作品之中,插入这样一条带有神秘色彩的联线,更多的还是为了避免卷入清朝残酷的文字狱。在中国几千年的民间传说中,这样“不露相”的“真人”形象一直存在,读者也易接受。

十九、(第二十六回)哭花阴诗

书中说,林黛玉无端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心中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第一句说,林黛玉的才华和容貌世间少有。“颦”,黛玉眉尖若蹙,《庄子·天运》有美女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句。宝玉送她一个表字叫颦颦,大家昵称其为颦儿。

第二句说,独自怀抱幽怨深沉的芳情和孤傲的操守走出绣房。

第三句说,伤心的呜咽之声尚未结束。

第四句说,已经使得落花满地、鸟儿惊飞了。化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典故。

此诗乃是为下文黛玉作《葬花吟》所做的铺垫。

二十、(第二十七回)《葬花吟》 林黛玉

《葬花吟》是林黛玉的伤春之作,是她含着血泪吟就的一首抒情诗,名为咏花,实为写己,通篇低沉伤感,哀婉凄切,如泣如诉,令人顿觉万分悲凉。

“葬”, 《说文·茻部》:“葬,藏也。从死在茻(mǎng)中。”《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葬花吟》的时令背景: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

《葬花吟》的个人感情背景:林黛玉自幼丧母,投奔外祖母家寄养,虽属血脉至亲,毕竟是寄人篱下。她喜散不喜聚,少笑而长泣。当别的女孩子欢欢喜喜祭花神的时候,孤独而又敏感的林黛玉却因遭受冷遇而独自吟诵了这首《葬花吟》,表达其心中的苦痛、哀叹、抗争与悲鸣。

花儿有其值得吟诵的物质内涵与生死逻辑:花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颜色。一般来说,花儿谢了要结籽实,传承物种基因。花儿担负着物种延续的历史责任,又集天下美丽于一身。花在古籍中常用“華”字,花是后起的俗字,《广韵·麻韵》:“花(華),俗,今通用。”《广雅·释草》:“花,華也。”

花是普天之下公认的美物,值得吟咏,值得歌颂,但是林黛玉没有歌颂其开,而是祭奠其谢。如若花开是大自然的婚礼,那么花谢就是大自然的葬礼,她悼念的是花谢花飞,而不是歌颂花开花艳,这就是林黛玉的性格。她吟诵此诗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显示不同的存在,控诉不该有的存在,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是对心爱之人的呼唤。你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的《葬花吟》可以说是林黛玉的自悼词,吟唱的就是“花落人亡”的悲叹。这首东方咏叹调,写得太深刻了。清朝诗人明义有诗《题红楼梦》,专门评论《葬花词》。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我们讲评《葬花吟》如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大意是,花儿凋谢了,落花被风吹得漫天飞舞,花的红色也没有了,花的香气也消退了,还有谁怜爱呢?“谢”, 《玉篇·言部》:“谢,辞也,去也。”后来引申为凋落。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大意是,蜘蛛丝飘游在空中,软软地连在一起,飘落在春天的台榭之中;飘落的杨花柳絮,也轻轻地粘在一起,扑入绣楼的窗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大意是,闺中女儿惋惜春光将尽,满怀忧愁的心绪无处释放排遣。“暮”, 《说文》:“莫,日将冥也,从日在茻中。”今俗作暮。“愁绪”,忧愁的心绪。“释”, 《说文》:“释,解也。”引申为消除。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大意是,手里拿着花锄走出绣房,强忍悲悯之心踏着满地落花走来走去。“忍”,我们解作“强忍”。“来复去”,走来走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大意是,柳条和榆钱也各自散发出芳香的气味,而不管桃花飘落与李花飞扬。“柳丝”,春天垂柳的枝条。“榆荚”,榆树的果实,俗称榆钱。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大意是,桃花李花明年还能再开,谁能知道明年的闺房里还有谁呢?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大意是,阳春三月燕子衔来带有落花的泥土刚刚筑成香巢,可是一到秋天梁间的燕子就飞走了,真是太无情了。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大意是,尽管明年还有花开花谢供你啄衔花泥,你却不知道那时绣房佳人已去,梁间已空,旧巢早已倾覆了。“啄”,鵮(qiān),鸟类取食的动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大意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风如刀,霜似剑,无情地摧残,使得花儿开了就谢。比喻恶劣环境对黛玉的压迫。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大意是,花开明媚鲜艳能有几时呢,一朝花谢就到处漂泊、无处寻觅。“明媚鲜妍”,指花开的样子明媚又鲜艳。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大意是,花开之时有色有香容易被人看见,凋谢之后红消香断就难以找寻了,这可真让我这个台阶之前的葬花人愁闷啊!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大意是,独自倚着花锄暗自洒泪,泪洒在花瓣落尽的花枝上,留下斑斑血迹。(典出湘妃哭舜,泪洒斑竹事。跟杜鹃啼血也有关系)身倚花锄更有伤心态。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大意是,杜鹃啼血已尽,只无语面对黄昏,我扛着锄头回家,关上重重院门。“无语”,不再啼叫,指累了、乏了,据说杜鹃的叫声像说“不如归去”。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大意是,清冷的灯光映照着墙壁,佳人刚刚入睡,寒冷的雨水又敲打着窗户,被窝一时也温暖不过来。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大意是,人们奇怪我为什么事情这么伤神,一半是因为爱惜春天,一半是因为恼恨春天。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大意是,爱惜春天悄然来到,恼恨春天忽然离去,来的时候不言不语,去的时候也悄无声息。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大意是,昨天晚上庭外发出了悲凉的歌声,谁知道那是花魂还是鸟魂在歌唱呢?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大意是,无论是花魂还是鸟魂,都难以挽留,春天过后,飞鸟已无声,落花更含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大意是,希望我的胁下生出双翅,随着落花飞到天的尽头。“胁下”,大致相当于腋下。“翼”,翅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大意是,天的尽头,不知那里可有埋葬落花的陵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大意是,不如用锦囊收集凋谢后如瘦骨般的花瓣,用一捧净土把它曾经无限风流的花瓣埋葬。“艳骨”,美丽的花瓣留下的遗骸。“抔”(póu),捧。“一抔”,一捧。“风流”,美丽的风姿。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大意是,既然它洁净地来到这个世界,那就还让它洁净地离开这个世界吧,强于掉进泥坑和沟渠受污染。“污淖”,污水烂泥。“陷渠沟”,陷落在沟渠之中受污染。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大意是,你今天死去我来收葬,我却无法预测自己何时死亡。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大意是,我今天葬花,人都笑我痴情,他年葬我的又会是谁呢?“侬”,吴语地区(以苏州方言为标准)女子自称“我”为“侬”。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大意是,试看春归花落去的时候,便是红颜少女伤心死去之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大意是,一朝青春耗尽红颜衰老,花儿也落了,佳人也殁了,那就人花两逝,谁也不知道谁了。

春天是美好的,当其来也,万紫千红,莺歌燕舞,赏之令人鼓舞;当其去也,落英遍地,绿葬其红,观之令人惆怅。花季少女,青春正炽,一旦绿肥红瘦,立觉香消玉殒,神智颓唐。《葬花吟》不是交响乐,而是箫琴合奏;不是西方的感叹调,而是东方的孤鹤鸣。《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为人称道,广为传颂。

二十一、(第三十四回)《题帕七绝〈三首〉》 林黛玉

《题帕七绝〈三首〉》是林黛玉独自吟咏内心思绪的抒情诗。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第一句说,眼眶里徒然蓄满了眼泪,天天无端往下流淌。

第二句说,暗自抛洒眼泪,心中到底是为了谁呢?

第三句说,这一尺见方的薄纱手帕,劳驾你记挂赠送给我。“尺幅”,一尺见方。“鲛”(jiāo shāo),薄纱手绢。传说海中有鲛人(人鱼类)在海底织绡(丝绢),既薄且细,他流出的眼泪会变成珍珠,因此人们常用鲛来指拭泪的手帕。“解赠”,解随身之物来相赠。

第四句说,叫人怎么能够不悲伤呢?“焉得”,怎么能够。

林黛玉诗的基调就是一个“悲”字。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第一句说,如同抛珠滚玉般的眼泪只能偷偷地流淌。“抛珠滚玉”,形容眼泪接连不断,而且晶莹珍贵。“潸”(shān),泪流不断的样子。

第二句说,整日无心做事,整日赋闲而无聊。“镇日”,整日。

第三句说,枕头上、袄袖上的泪痕接连不断,难以擦干净。“拂拭”,擦拭。

第四句说,就任它那么斑斑点点地留着吧。“任”,任凭。“他”,指泪痕。“点点与斑斑”,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斑”,斑点。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第一句说,彩色的丝线也难把脸上的泪珠串联起来。“彩线”,彩色的丝线,也有人解作“丝帕”,我倒认为还是丝线为妥。“珠”,泪珠。

第二句说,湘妃哭舜的泪痕已经模糊了。“湘江旧迹”,相传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是舜的两个妃子。《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竹悉为之斑。”

第三句说,我的窗前也有千百竿竹子。

第四句说,不知它们的竿上可曾留下我的泪痕。“不识”,不知。“香痕”,带有香味的泪痕。“渍”(zì),浸染。从典故中的湘妃竹,到潇湘馆窗前之竹,难为她跨越时空的这一番联想。

这三首诗是黛玉题在宝玉派晴雯送来的旧帕子上的。总体写爱情,但是重点在写一个“泪”字,表达诗人非常丰富的内心感情,可是环境险恶,连泪都得“偷潸”,越“偷潸”,越“难拂”“难收”。他们最向往的是自由、幸福,他们最鄙弃的是礼教、功名。宝玉、黛玉的爱情是在泪水中泡灭的。

这三首诗表达了黛玉跟宝玉忠贞的爱情,黛玉与其说是在为自身命运而哭泣,不如说是在为两人的爱情而哭泣,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宝玉的命运而哭泣。这是黛玉第一次解剖自己的心志,真诚表达自己对宝玉的爱情。爱情是纯洁的、坚贞的,笔调是凄切的、哀婉的,控诉是悲恸的,通篇充满了悲剧色彩。

二十二、(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一)探春给宝玉的信

有一天,探春诗兴大作,给宝玉写了一封信,建议成立一个诗社,全文如下:

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这是按古人书信格式写成的。“娣”,女弟,即妹妹。“探”,探春。“春”字为姊妹泛称,所以自称为“探”。“谨奉”,恭谨地呈献。

二兄文几,书信抬头,大意是:小妹探春(将拜帖)恭谨地呈献在二哥的几案上。“文几”,古代书房中放在身旁的小桌。古人通信时,无论是长辈还是平辈,为了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习惯上不直呼其名,而是指称对方身边处所、事物或方位等,表示尊敬,例如皇帝陛下、总理阁下、太守足下、父母亲大人尊前、膝下。

“霁”,雨雪后初晴。“讵(jù)”,岂,怎。“漏”,古代计时工具。“漏已三转”,相当于“夜过三更”。“桐槛”,梧桐树下(水井之边)的栏杆。“采薪之患”,也说采薪之忧,自称有病之婉辞,言病不能采薪,谦辞。“采薪”,砍柴,指不能干轻便的家务活儿,属于小恙。

“真卿墨迹”,颜真卿的书法手迹。“痌瘝( tōnɡ ɡuān)惠爱”,引申为关心爱护。“痌”,痛,“瘝”,病。

“处名攻利敌之场”,处在争名夺利的环境中。“些山滴水”,一点山水。“远招近揖”,征召远处的朋友,揖让近处的同志(志同道合之人)。“投辖攀辕”,就是挽留客人。古代为了挽留客人,把客人车轮间的辖键拔掉投入井中,以免车行,叫投辖;为了挽留客人攀扯住客人的车辕不让车走,叫攀辕。

“窃”,谦称自己。“同叨(dāo)”,共同沾光受益。“栖处”,住处。“泉石之间”,山水之间。“兼慕”,同时羡慕。“薛林之技”,薛宝钗、林黛玉的诗词技艺。

“风庭月榭”,风吹习习之庭,月光朗朗之榭。“帘杏溪桃”,帘外开满杏花,溪边开满桃花。“醉飞吟盏”,即飞盏醉吟,也就是喝起酒来,吟起诗来。“莲社”,也叫白莲社。东晋释慧远与慧永、刘遗民、雷次宗等共十八人结社于庐山东林寺,同修往生净土之法,又掘池植白莲,因号白莲社。当时陈郡谢灵运恃才傲物,少所推重(虽年轻却被众人推举、看重),一见远公,肃然心服。为凿(谢灵运为远公凿)东西二池种白莲,求入净社,远以灵运心杂不许。后人撰《莲社高贤传》,列名者一百二十三人。“须眉”,男子。“直以”,直接把。“东山”,山名,在浙江省上虞县,东晋谢安曾经隐居于此,后世常用东山指隐居,有时指代谢安。“脂粉”,女子。

“棹(zhào)雪而来”,踏雪而来,乘兴而来,见《世说新语》王子猷冒雪夜乘小舟“乘兴而来”访戴安道之典。“扫花以待”,扫净庭中落花等待您。见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句。

“此谨奉”,以上意见恭谨地呈献给您。

这封信真值得细读,当时的女孩居然以吟诗作赋为乐,而且这么认真,十分可敬。这份心加上这次结社作诗,就把探春的形象树立起来了。

【附录】 十三元常用字

自古举子怕元韵,因为元韵太窄,韵字不多。举子们有“该死的十三元”之说。这次吟诗用的正是十三元,所以附于下,供大家参考。

元原源鼋园猿辕垣烦繁蕃樊翻幡暄萱喧冤言轩藩魂浑温孙门尊樽存蹲敦墩屯豚村盆奔论坤昏婚阍痕根恩吞沅媛援燔蹯爰蘩袢番反谖涣埙鸳宛掀昆琨鲲扪荪飧髡跟垠抡芫阮袁怨蜿臀饨喷纯

(二)《咏白海棠》蕉下客(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蕉下客是探春的雅号。书中所咏白海棠是落叶乔木,属蔷薇科,一般春季开花,花为白色或淡粉色,各地花匠栽培,就形成了许多品种。本诗题目是《咏白海棠》,要求限韵,规定是限门、盆、魂、痕、昏五个韵字。

第一首作者是探春,她是个有个性的姑娘,判词说她“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所以她作出来的诗,就要体现这一点。她写的白海棠盛开于雨后新晴的日子,具有高洁的精神和纯净的肌骨。

首联出句“斜阳寒草带重门”,意在写景,用诗境体现诗意。“斜阳”就是夕阳,写的是夕阳下的草,形容大观园姑娘们将来的命运。“带重(chóng)门”的“带”字费解,有人解作关门的“关”,有人解作连接,我们解作虚掩。“带重门”,就是把一重重门都虚掩上,写海棠的矜持自重。对句“苔翠盈铺雨后盆”,着意写“盆景”之“盆”,这也是所咏海棠的生存环境。“苔翠”是苔藓的翠绿之色。“盈铺”是铺满。“雨后盆”,雨后潮湿的气候使海棠盆容易长苔藓。有人说苔翠是海棠枝叶的翠绿颜色,非也,因为海棠通常是先开花后长叶,此时正开花的海棠,还没有翠绿的叶子。这是写长满苔藓的盆景古老名贵,写其与世隔绝的物境,反映了探春在大观园生活的束缚之感和冲破牢笼的内心世界。出句写大环境,对句写小环境。海棠本身尚未露面。

颔联出句“玉是精神难比洁”,写海棠的精神品格高尚。古人爱玉,用玉来比喻海棠的圣洁无比。海棠颜色白如玉,这里并非专门强调它的白,而是强调它的精神品格纯洁胜过玉,连玉都难以比拟。典出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其二·再用前韵》:“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之后,宋代诗人杜谨言《梅林分韵得旧字》诗中也有“玉雪为骨冰为魂,气象不与凡木同”的诗句。对句“雪为肌骨易销魂”,写海棠的花朵是雪铸成的肌骨,容易让人陶醉。“销魂”,观之令人痴迷陶醉。

颈联出句“芳心一点娇无力”, 写海棠的气质美。“芳心”指海棠花蕊芳香四溢。“一点”,生活中有的时候小胜过大、无力胜过有力,这也是美。“娇无力”,娇艳无力,美如少女。对句“倩影三更月有痕”,指海棠美丽的身姿在三更月光的映照下更加美丽。

尾联出句“莫谓缟仙能羽化”,不要说穿着白色丝绸衣服的仙子一定会飞升天外。“缟”(gǎo),白色丝织品。“羽化”,道家认为修炼成仙可以升天,这叫羽化。作者把海棠看成缟衣仙子,并且觉得她能够飞升天界,但是又不愿意她飞升天界。对句“多情伴我咏黄昏”,多情的她正陪伴我在黄昏吟诗呢。典出唐代刘兼《海棠花》诗:“良宵更有多情处,月下芬芳伴醉吟。”探春不愿意成仙,愿意在人间多做一些事情。她曾在大观园搞过一次小范围的承包责任制,她也抗拒过凤姐抄检大观园,打了王善保家的一个耳光,她是一个有改革精神的少女,具有叛逆性格。

(三)《咏白海棠》蘅芜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薛宝钗是闺门淑女型的女性,住在蘅芜院,号称蘅芜君。她的《咏白海棠》反映了她的贤淑之美,体现了她含蓄浑厚、端庄大度的性格。

首联出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写海棠珍重自己美好的姿容,也可以理解为宝钗珍重自己的芳姿,白天也要合上院门。“珍重”,写出宝钗成熟稳重的性格,矜持,庄重,有身份。“芳姿”,写出宝钗的容貌与品位。“掩”,虚掩而不关(院门)。对句“自携手瓮灌苔盆”,写宝钗亲自携带手瓮浇灌长满苔藓的花盆,写宝钗珍重自然、爱惜海棠的性情。

颔联出句“胭脂洗出秋阶影”, 海棠花像洗去胭脂的美人一般,摆在秋天的台阶前,显露出本来的纯洁身影。宝钗平常就不大搽脂抹粉,喜欢以素颜见同伴。对句“冰雪招来露砌魂”,白海棠洁白如冰雪,但是花心部分略有一点点淡红色,洒过水之后,就像露水把海棠搽抹的胭脂都冲刷掉了,使得海棠越发白净了,连台阶上都好像沾上了海棠的魂。

颈联出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淡雅到极点才知道白海棠花的本分最美丽。该句以宝钗的品格写白海棠的品格,简直恰到好处,人花一体,真乃传神之笔。对句似乎可以理解作对林黛玉的批评,“愁多焉得玉无痕”,即便是花美如玉也禁不起整日愁烦,怎能不受伤害呢?泪多花必损,美玉也生痕。宝钗有没有愁呢?也有。但是她能自持。这是宝钗高于黛玉的地方。

尾联出句“欲偿白帝凭清洁”,如果想报答秋神白帝的恩赐,那就全凭自己的清洁。白帝,古代神话传说中五天帝之一,是掌管西方之神,五行属白,季节属秋,故以白帝代指秋天。对句“不语婷婷日又昏”,默默心静,亭亭玉立,日有所悟,不觉黄昏。这就是宝钗的生活和修养。

咏物诗是为了抒情,抒情是为了言志。宝钗之志,比德于玉,如谦谦君子,真乃诗如其人。

(四)《咏白海棠》怡红公子(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宝玉的诗,歌颂白海棠白净浅淡,如雪似玉。

首联出句“秋容浅淡映重门”,说秋海棠姿容浅淡映照重重院门。“秋容”,主要说明海棠的色调是白色,因为秋神是白帝,实际说的是白海棠的花容,白海棠开花色调浅淡,但是光彩照人,满院生辉。从某种角度讲,这也是红楼女儿们在大观园的光彩。对句“七节攒成雪满盆”,写海棠花洁白得像一盆雪。为什么说“七节攒成”?那是形容海棠枝杈繁多、花团锦簇。这也向我们透露出白海棠是比较高的木本海棠,不是草本海棠。但是一般说浮屠都是说七层,这里可能有宝玉皈依佛门的影子。

颔联出句“出浴太真冰作影”,写海棠花美丽得像太真出浴。太真是唐明皇妃子杨贵妃入道观修行时的道号。“冰作影”,由洁白的冰构成太真的身影,用太真比喻海棠花,用海棠花比喻宝钗。对句“捧心西子玉为魂”,说海棠美到无可形容,就像捧心蹙额的西施美到以玉为灵魂,比喻黛玉。“西子”,西施,犯心痛病时常捧心而行,古人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病态美的形象。出句似乎在写宝钗,对句似乎在写黛玉。

颈联出句“晓风不散愁千点”,说晨风吹不散海棠的愁绪。夜里花瓣内敛,如同含愁不展。花儿多,当然花心也多,花愁更多,“千点”言其多也。宝玉在秦氏房中见到过《海棠春睡图》。对句“宿雨还添泪一痕”,说晚上的雨水给海棠增添了一抹泪痕。在宝玉眼中,风云雨雾之下似乎都是美人的影子。出句理解为黛玉晨妆生愁,对句理解作黛玉宿雨添泪。

尾联出句“独倚画栏如有意”,说海棠好像独自凭倚画栏、心有所思。对句“清砧怨笛送黄昏”,说海棠静听远处的寒砧怨笛,送走了黄昏。“清砧”,清脆的洗衣捶衣之声,指平常人家的劳作之声。黄昏之后,夜已微凉 ,劳作者必有清凉寒冷之感,故曰“清砧”。“清砧怨笛伴泪痕”,世事不平则笛音必有怨声,怨声必闻于有怨之人。黄昏送走则入夜,入夜则怨更深。

宝玉写出了海棠的冰影玉魂。诗中既有出家的征兆,也有对宝钗和黛玉的欣赏与爱恋。

(五)《咏白海棠》潇湘妃子(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林黛玉住潇湘馆,她的《咏白海棠》署名潇湘妃子。她的诗写出了她的气质和风韵。

首联出句“半卷湘帘半掩门”,写海棠的个性,也可以理解为花的主人的情态,有点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这句写出了黛玉的生活习惯,为了养花而半卷湘帘。“湘帘”,一般指用湘妃竹编成的竹帘,因为黛玉住的是潇湘馆。“半掩”,半关半掩,这是为了护花,也是为了看花。这首诗中,花就是人,人就是花,海棠就是林黛玉。对句“碾冰为土玉为盆”,纯洁的人养纯洁的海棠花,养纯洁的花就要用纯洁的土,所以“碾冰为土玉为盆”,真是超凡脱俗,语出惊人。

颔联出句“偷来梨蕊三分白”,说白海棠之所以那样白,是因为偷来了梨花的三分白净。对句“借得梅花一缕魂”,说海棠花之所以那么香,是因为借来了梅花的一缕芳香。这一“偷”一“借”别开生面。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有诗曰:“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曹雪芹的诗是有出处的,句句有典,家学渊源。

颈联出句“月窟仙人缝缟袂”,写白海棠通身洁白,就像月窟里的仙子缝制白色丝绸衣服一样。“缟”,白色丝绸。“袂”(mèi),衣袖,指代衣服。对句“秋闺怨女拭啼痕”,说海棠就像秋闺怨女正在擦拭泪痕。古人多悲秋,怨女多泪痕。什么叫怨女?待字闺中,幽怨而生,没有合适配偶的女子。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宫中有怨女,则民无妻。”

尾联出句“娇羞默默同谁诉”,写海棠花像一位娇羞的少女默默无声,心中纵有千般幽怨又同谁诉说呢?对句“倦倚西风夜已昏”,写白海棠就像一个疲倦少女,迎着西风,倚在窗前,送走黄昏。字面上写的是白海棠,实际写的是林黛玉本人的思想和情操。

当时众人看了,都道是黛玉这首为上。

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依李纨的评论,林黛玉的诗“风流别致”,薛宝钗的诗“含蓄浑厚”,蘅芜第一,潇湘第二。探春赞成,宝玉心有保留。作为社长,李纨评诗的水平,体现了她的鉴赏力。

(六)《咏白海棠》史湘云次日补作之诗(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海棠结社当日湘云没有到场,第二天来了补作两首。史湘云有自己的个性,她不像宝钗那样工于心计,也不像黛玉那样多愁善感。她是一个性格开朗、随缘随分、自解心结的女孩子。她的诗中说“也宜墙角也宜盆”,就是她的自我写照。脂砚斋曾说“观湘云作海棠诗,如见其娇憨之态”。

首联出句“神仙昨日降都门”,说神仙昨日降临都城。“神仙”指谁?白海棠。“都门”,京都之门,指代都城。因为大观园在京城鼓楼西,有人说是都中里门,也可以通。对句“种得蓝田玉一盆”,说海棠花和蓝田玉一样洁白美丽。“蓝田”,山名,在陕西省东部蓝田县,古代盛产美玉,名为蓝田玉。“玉”指谁?还是白海棠。

颔联出句“自是霜娥偏爱冷”, “自是”,本是;“霜娥”,青霄玉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所以说她偏爱冷。对句“非关倩女亦离魂”,说这棵海棠非常美丽,虽说与古代倩女离魂的故事无关,可是海棠还像离魂倩娘一样漂亮。“倩女离魂”,典出唐代陈玄祐传奇小说《离魂记》,故事说衡州张镒曾经答应将女儿倩娘嫁给外甥王宙,后因王家势败,便将女儿又许给他人,倩娘因此忧郁成病,王宙愤然离去。倩娘的灵魂也随同王宙一起去四川,与他生活了五年后回家看父母,这时从房间跑出久病的倩娘,与回家的倩娘相抱,合二为一。原来病榻上的只不过是倩娘的躯体而已,跟王宙出逃的是倩娘的灵魂,这会儿终于灵魂附体了。这是一个抗拒包办婚姻的故事。后来诗文中便把女子因为爱情而死称为“倩女离魂”。本诗把海棠比作离魂的倩娘。

颈联出句“秋阴捧出何方雪”,秋天的阴云从哪里捧出了皑皑白雪?“秋阴”,秋天的阴云。“捧出”,因为海棠尊贵,所以说捧出洁白如雪的海棠。“何方雪”,秋天一般不下雪,所以说何方雪。对句“雨渍添来隔宿痕”,说昨夜的雨渍留下了伤心的泪痕。“隔宿痕”,秋雨在一夜之间留下了大自然的痕迹——白海棠上的露珠。

尾联出句“却喜诗人吟不倦”,说非常高兴各位诗人不知疲倦地歌咏白海棠。对句“岂令寂寞度朝昏”,岂肯让海棠寂寞地度过从早到晚的时光?“岂”,岂肯。“朝昏”,从早到晚。湘云抱怨宝玉他们结社赛诗不去叫她。

(七)《咏白海棠》史湘云次日补作之诗(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首联出句“蘅芷阶通萝薜门”,从长满杜蘅、白芷的台阶通向藤萝薜荔掩映的房门,路上都可以栽培海棠。对句“也宜墙角也宜盆”,说海棠花适应性很强,这是自叙,意即湘云本人对生活的适应性很强。“蘅芷”,均为香草,“蘅”,杜蘅;“芷”,白芷。“萝”,藤萝;“薜”,薜荔,均是蔓生植物。“宜”,适合。这里仅仅提出墙角和盆两种可能,其实人生有许多不定数,在以后的生活中,湘云要接受命运的种种考验。

颔联出句“花因喜洁难寻偶”,海棠花因为喜欢洁白难以找到伙伴,对句“人为悲秋易断魂”,观花人因为悲秋容易伤神断魂。“悲秋”,因为秋天的物候萧索而伤悲。“断魂”,极度悲愁。这句诗说为人要磨炼自己多方面的适应性。诗如其人,似乎透露了湘云的婚姻天机。

颈联出句“玉烛滴干风里泪”,像玉一般温润的蜡烛滴干了蜡油,好像美人迎风流干了眼泪。对句“晶帘隔破月中痕”,隔着水晶珠儿做的门帘看那海棠在月下的影姿,更显模糊朦胧。“玉烛”,比喻海棠花的质地柔美。“滴干”,既有室内蜡烛滴油之意境,又比喻海棠花夜间滴露之柔情。“风里泪”,既可以想象成蜡烛迎风滴泪,也可以想象成海棠花夜间挂露。“晶帘”,水晶穿起来的门帘,从帘内可以望见帘外之景。“隔破”,因为水晶帘有缝隙,所以说隔破。“月中痕”,月光照射下的海棠花形状。典出唐代韦庄《白樱桃》(一作于邺诗)诗句“王母阶前种几株,水精帘外看如无。”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湘云自有湘云的苦衷。她夜以继日地忙针线活儿已经滴干了风里泪,隔着晶帘她还看不清自己将来的前途。

尾联出句“幽情欲向嫦娥诉”,深远寂寞的心情想向嫦娥倾诉。对句“无奈虚廊夜色昏”,无奈那虚静无人的走廊里,夜色已经昏暗起来了。结尾讲出湘云寂寞的情怀。

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都说:“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

二十三、(第三十七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菊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秋季开花,品种很多,为著名观赏植物。黄菊白菊入药。菊花凋萎时,有落花瓣的,也有不落花瓣的。《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落瓣的菊花。

传说北宋诗人苏轼拜谒王安石,未见之前见其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轼认为菊花开过并不落瓣,于是便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当时王安石变法的政策不为苏轼等人所支持,在朝野之上掀起反对变法的浪潮,因此王安石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到黄州后,在重阳节游园时终于见到了落瓣的黄花,后悔耍小聪明丢了人。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是一篇极好的诗论。薛宝钗主张作诗要立意清新,尤其是她的主宾虚实之论颇有过人之处,本书既然讲诗话就不得不学习了。这是宝钗在睡觉前与湘云的一场对话。

湘云笑道:“我如今心里想着,昨日作了海棠诗,我如今要作个菊花诗如何?”宝钗道:“菊花倒也合景,只是前人太多了。”宝钗想了一想,说道:“有了,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是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便用‘菊’字,虚字就用通用门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也没作过,也不能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

湘云笑道:“这却很好。只是不知用何等虚字才好。你先想一个我听听。”宝钗想了一想笑道:“《菊梦》就好。”

湘云笑道:“《菊影》可使得?”

宝钗道:“《问菊》如何?”

湘云拍案叫妙,因接说道:“我也有了,《访菊》如何?”

宝钗道:“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二十四、(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这场诗赛安排在藕香榭。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

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湘云念道: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泻竹桥。

“芙蓉”,这里指荷花。“影破”,由于船归而荡破水面形成涟漪,打破了荷花的影像。“兰桨”,用木兰制作的船桨。“归兰桨”,兰桨归。

“菱”,菱角。“藕”,指荷花根茎。“香深”,香味浓郁而且深藏水下。“泻竹桥”,菱藕的香味随着流水从竹桥下涌泻出来。

(一)《忆菊》蘅芜君(薛宝钗)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菊有菊的个性,菊也有菊的命运。薛宝钗有薛宝钗的苦闷,薛宝钗也有薛宝钗的期望。薛宝钗《忆菊》,借回忆去年菊花盛开时节的繁盛景象,以抒发目前生活的寂寥凄凉。薛宝钗住在蘅芜院,雅号蘅芜君,故乡金陵,客居贾府大观园,她也有自己的青春浪漫时期,后来与贾宝玉结婚,她的爱情似乎成功了,可是贾宝玉又出走,遁入空门。这些虽是后话,在这首诗中却影影绰绰已有暗示。本诗包含了薛宝钗的回忆、期盼、怅望、寂寞和苦闷。她有所忆,但是忆而不得,故有所闷;闷而不解,故有所梦;梦而有知,故有所痴;痴而有病,故有所期。

首联出句“怅望西风抱闷思”说,在萧瑟的秋风中,心怀愁闷的思绪,怅然遥望远方。我们看看宝钗用的这些词语,就可以明白《红楼梦》大旨言情的特点了。“怅望”,怅然遥望。“西风”,就是秋风,就是秋景。“抱”,心怀。“闷思”,愁闷的思绪。

对句“蓼红苇白断肠时”说,蓼花红、苇花白的时候,指夏末秋初,正是青春浪漫的时期,但在薛宝钗正是衷肠寸断的时候。因为宝钗要写秋愁,而不是写春困。什么代表秋?菊花。这时菊花将开而未开。所以她回忆起去年的菊花来,才令人断肠。“蓼(liǎo)红”,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小色红,聚成穗状(俗曰水红花)。“苇白”,芦苇开花为白色。这是夏末秋初之景,尚无菊花。菊花才是秋天的特色代表。

颔联出句“空篱旧圃秋无迹”说,空树(已无叶的干树枝)做成的篱笆,旧时的花圃,入秋以来尚无一朵菊花,也不见秋之踪迹。对句“瘦月清霜梦有知”说,天上一弯缺月,地上一片清霜,夜晚一场幽梦,梦中才能见到菊花。“瘦月”,未满之月,不是团圆之象。宝钗到底是在忆人,还是在忆菊呢?好像是在回忆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应该拥有的另一半。宝钗是为宫廷选秀而来京城的,后来薛蟠出事才耽误了。因此宝钗的思想比较复杂,她在大观园里的地位尚未坐稳,前途也不明确,所以梦见的是“空篱旧圃”、“瘦月清霜”。

颈联出句“念念心随归雁远”说,念念不忘金陵老家的心,随着南归的大雁越来越远。对句“寥寥坐听晚砧痴”说,空虚寂寞地听着远方的捣衣砧声,越听越痴。回忆由远及近,由怅惘到坐听。人总要回到现实中来。她到底是“念念心随归雁远”呢,还是“寥寥坐听晚砧痴”呢?她自己尚未理清。砧声在诗文中总是和怀念丈夫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推测宝钗在想念什么。

尾联出句“谁怜为我黄花病”说,有谁怜惜我为了思念黄花而生病呢?薛宝钗在渴望知音。“黄花”典出李清照《醉花阴》词:“人比黄花瘦。”对句“慰语重阳会有期”说,令人欣慰的是重阳节我和菊花一定会相会的。宝钗相信她的婚姻会成功。我们不能剥夺宝钗做梦的权利。

本诗的物境与情境相辅相成。物境是怅望西风,情境是抱闷思。物境是蓼红苇白,情境是断肠时。物境是空篱旧圃、瘦月清霜、秋无迹,情境是梦有知。物境是归雁远,情境是念念心随。物境是晚砧,情境是听痴。物境是黄花病,情境是谁怜。物境是重阳,情境是慰语有期。颔联的空篱旧圃,令人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尾联的黄花病,联系重阳节,看得出这是在忆菊,但是忆而不得。宝钗的诗,写得比较深沉。实际上她是在忆故乡,忆童年,想象幸福的生活。读者似乎看见了宝钗恍惚是在寡居之中追忆她所钟爱的人——冥冥中离她而去的贾宝玉。这首诗为后来宝钗守寡做了铺垫。

(二)《访菊》怡红公子(贾宝玉)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宝玉作的是《访菊》。贾宝玉住怡红院,所以号曰怡红公子。“访”,《正字通·言部》:“访,相寻曰访。” “访菊”,是寻访菊花的意思。贾宝玉虽然是个文弱的大家公子,但他毕竟是个男子,所以他用了两个用手和脚的动词“访”和“种”。

首联出句“闲趁霜晴试一游”说,在闲暇之秋日,趁着晴天于霜后清晨,去野外寻访菊花。对句“酒杯药盏莫淹留”说,不要因为饮酒吃药耽误行程,延滞逗留。此联意思是把一切闲事都放下,赶快去寻访菊花。“淹留”,滞留。

颔联写有所发现。出句“霜前月下谁家种”说,霜前月下的花圃,那是谁家种了菊花?对句“槛外篱边何处秋”说,栏杆外的竹篱边上,那是哪里来的菊香秋色呢?

颈联出句“蜡屐远来情得得”说,穿着涂蜡的木屐远道而来,性致高昂得意。“蜡屐”,涂蜡的木屐,古代木屐有齿,便于登山,也可踏雪。“情得得”,情致特别高。“得得”,犹特特、特地之意,此处表示兴致很高。典出唐末五代名僧释贯休《禅月集·陈情献蜀皇帝》诗句:“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对句 “冷吟不尽兴悠悠”说,天冷吟诗,诗意不尽,兴致盎然而悠长。“冷吟”,秋游吟诗感到寒冷,故曰冷吟。“兴悠悠”对“情得得”。“悠悠”,长远,无穷无尽。此联写诗人性致特高,十分得意。

尾联出句“黄花若解怜诗客”说,菊花如果能够怜惜诗人,对句“休负今朝挂杖头”说,请不要辜负今天共赏菊花、对饮菊花酒的好机缘。“挂杖头”,典出《晋书·阮籍传》:“阮修尝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肆便独酣饮。”“杖头”,杖头钱的省略语,有的版本作“拄杖头”,有体弱多病拄拐杖的味道。结尾有点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这是一种主流世界外的感觉。此联写但愿黄花怜诗客,不要让我空走一趟。

贾宝玉的访菊,有点“无事忙”的味道。在宝玉的心中,菊花似乎是林黛玉的化身。寻访的是菊,呼唤的似乎是林妹妹。

(三)《种菊》 怡红公子(贾宝玉)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种”,栽种。《广韵·用韵》:“种,种埴也。”

首联出句“携锄秋圃自移来”,写作者自己携带锄头到秋圃移栽菊花。这是栽苗,不是撒种。对句“篱畔庭前故故栽”,在篱边庭前特意栽培。“故故”,解作特意,例如宋徐铉《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诗:“别念纷纷起,寒更故故迟。”

颔联出句“昨夜不期经雨活”,没想到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所栽的菊花都活了。对句“今朝犹喜带霜开”,今天早晨让人高兴的是菊花全都顶着霜开放了。

颈联出句“冷吟秋色诗千首”,在清冷的天气,面对一片秋菊美景,一时诗兴大发,连吟千百首诗歌。“秋色”,由菊花形成的秋天景色。对句“醉酹寒香酒一杯”,我微带醉意,在这清冷的天气,面对菊花的香气洒酒一杯。典出杜甫《不见》:“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恭敬地祭奠。

尾联出句“泉溉泥封勤护惜”,我用泉水浇灌它,用泥土培植它,殷勤呵护怜惜它。对句“好知井径绝尘埃”,须知人们只有在这样的菊园之中的田间小路上, 心灵才能净化,才与尘世决绝。该句还是微微显露出些出家的信息。

(四)《对菊》 枕霞旧友(史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对菊”就是相对而赏菊的意思。作者是史湘云,据贾母讲,史家原有枕霞阁,所以大家就给她取了一个雅号叫“枕霞旧友”。只有史湘云才能这么大胆地对菊而赏。

首联出句“别圃移来贵比金”说,从别的苗圃移栽而来的菊花贵重如金。她本人就是一位别圃移来之客。对句“一丛浅淡一丛深”说,这一丛颜色浅淡,那一丛颜色较深。色彩斑斓,方不负秋色。

颔联出句“萧疏篱畔科头坐”说,诗人在万物萧疏的秋季,不戴帽子,无拘无束地坐在竹篱旁边,潇洒俊逸。对句“清冷香中抱膝吟”说,全身心地沁润在菊花的香气中,抱着膝头吟诗,神情自得,怡然自乐。“科”,古文中用如摘、脱,引申为头上不戴帽子。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湘云敢于不拘礼法,性格豪爽洒脱。

颈联出句“数去更无君傲世”说,遍数百花,再也没有比菊花君您更傲世的品种了。“君”,代第二人称。对句“看来惟有我知音”说,看来只有我是您的知音了。湘云为人豪迈爽朗、豁达大度,敢于面对现实,适应性较强,就像菊花,秋天也能开花。

尾联出句“秋光荏苒休辜负”说,请不要辜负荏苒逝去的秋季时光。对句“相对原宜惜寸阴”说,我们相对欣赏,本来就应该珍惜每一寸相守的光阴。《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湘云每来一次大观园,都非常珍惜。

(五)《供菊》 枕霞旧友(史湘云)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所谓《供菊》,就是将菊花插在瓶中、放在几案上,供观赏,这是古人常用的赏花方法。

首联出句“弹琴酌酒喜堪俦”说,弹琴饮酒心情快乐,有菊花做伴更是惬意。“酌酒”,斟酒,饮酒。“喜堪俦”,非常喜欢弹琴饮酒之时有菊花为伴。“俦”(chóu),同伴。对句“几案婷婷点缀幽”说,亭亭玉立的菊花插在瓶里,供在几案上,增添了室内的幽雅。

颔联出句“隔座香分三径露”说,隔着座位就能闻到菊花的香气,这香气之中分明还带着园中三径的露气。典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庭院中的小路。典出汉赵岐《三辅决录》卷一:“蒋诩(xǔ)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对句“抛书人对一枝秋”说,我抛开书本,对着一枝菊花出神(吟起诗来)。

颈联出句“霜清纸帐来新梦”说,秋霜清冷,纸帐宜人,菊花引我进入新梦。对句“圃冷斜阳忆旧游”说,花圃寒冷,斜阳夕照,令人回忆尚未折菊供菊之前那赏菊的美好情景。“纸帐”,纸做的帐子,用藤皮茧纸缠于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拆缝;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帐上常画梅花、蝴蝶等为饰。如宋朱敦儒《樵歌·鹧鸪天》词:“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间。”

尾联出句“傲世也因同气味”说,菊花傲世不群,也因与我气味相投、性情一致。对句“春风桃李未淹留”说,菊花即便在春风桃李的繁华季节也不会滞留,而是喜欢在秋天开放。

(六)《咏菊》潇湘妃子(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咏菊》是林黛玉写的,她要歌咏菊花的什么品行呢?主要咏菊花的千古高风。怎么咏呢?我们一联一联欣赏。

首联写从早到晚林黛玉为诗情所困扰,无法抑制,急需抒发。出句“无赖诗魔昏晓侵”说,无可奈何的诗情如魔似咒地从早到晚折磨我。对句“绕篱欹石自沉音”说,或绕着篱边散步,或倚着石头沉思,自哦自吟。“无赖”,无奈,无可奈何。例如《玉台新咏·南北朝(陈)·徐陵·乌栖曲(其二)》:“唯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诗魔”,诗兴不能自制,犹如入魔。例如白居易《醉吟(其二)》:“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昏晓侵”,从早到晚侵扰我。“欹”(qī),同攲(qī),倾斜,凭倚。“欹石”,倚靠石头。“沉音”,沉吟。首联咏诗兴,不是她找诗,而是诗来找她的麻烦。

颔联写诗人俊秀超群的才情。出句“毫端蕴秀临霜写”说,笔尖上蕴含着灵秀,面对寒霜,描写菊花。“毫”,毛笔。陆士衡(陆机)《文赋》:“或操觚(ɡū,古人用的写字板)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蕴秀”,蕴含着聪明灵秀,有的版本作“运秀”。“临霜写”,一般解作面对着寒霜描写菊花,也有人解作临摹如霜之菊。对句“口齿噙香对月吟”说,口齿间噙着一股香气面对着月亮吟诵菊花。有的版本“口齿”作“口角”。“噙香”,含着香气。颔联咏才情,咏创作。从诗句的用词上能看出这是个女孩儿在创作,这是林黛玉在描写自己写诗时的才情。

颈联抒发自我怜惜的哀怨和无人理解的愁绪,是全诗情意表达的重点。出句“满纸自怜题素怨”说,满纸写的都是平素自我怜惜的怨恨,也有人把“素怨”解作秋怨。“素”有洁白、高洁之意,不是平素之意。对句“片言谁解诉秋心”说,谁又能理解片言只语倾诉出来的愁思呢?“秋心”二字,合成一个“愁”字。这一联与《红楼梦》卷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相映成趣。颈联咏愁绪。

尾联是诗人的自诩和全诗意境的升华。出句“一从陶令平章后”说,自从陶渊明评论了菊花的品格以后。对句“千古高风说到今”说,菊花的高风亮节被千古传诵,流传至今。“一从”,自从。“陶令”,指代陶渊明,因为陶渊明做过彭泽令。“平章”,评论。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芳菊开林间(或本为“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或本为“姿”),卓为霜下杰。”尾联咏高风。择词用典,抒情表意,画面俱佳,乃夺魁之作。

(七)《画菊》 蘅芜君(薛宝钗)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首联出句“诗余戏笔不知狂”说,吟诗之余又胆敢拿起画笔随意挥洒一番而不知狂放。这既说明宝钗多才多艺,又反映了宝钗为人谦逊。对句“岂是丹青费较量”说,哪里是真的要苦苦构思来作一幅丹青国画呢(只是随意泼洒而已)? “诗余”,吟诗之余。“诗”作动词用。“戏笔”,随意挥洒,游戏笔墨。“不知狂”,不自量力,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轻狂。“岂是”,哪里是。“丹青”,红色和青色两种绘画颜料,指代绘画创作。“较量”,构思计虑。

颔联出句“聚叶泼成千点墨”说,用泼墨之法泼成千点浓墨,聚成茂盛的枝叶,换句话说,聚集千百点笔墨画成茂密的叶子。对句“攒花染出几痕霜”说,簇聚笔墨晕染出层层雪白如霜的花瓣。用泼墨之法把菊叶画得非常茂密,叫聚叶。用晕染之法,簇聚许多花瓣,不用线条勾画,利用宣纸化水吸墨性好的特点,染出物象成花,叫“攒花”。一般说写意绘画之法。“霜”,指代菊花瓣,菊花瓣一瓣瓣地分界如痕,所以说几痕霜。

颈联出句“淡浓神会风前影”说,笔墨浓淡有致,全凭心领神会展现秋风之下的菊花身影。对句“跳脱秋生腕底香”说,灵巧的手腕散发出秋天菊花的香味。“跳脱”,旧读tiáo duó,本指手镯,后来引申为灵巧活脱之意。《全唐诗话》:“(文宗)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即今之腕钏也。'”

尾联出句“莫认东篱闲采掇(duō)”说,千万不要把它误认为是东篱下真的菊花伸手去采摘。对句“粘屏聊以慰重阳”说,把它贴在屏风上勉强还可以告慰重阳节的寂寞心情。全诗颇有自我调侃的味道。曹雪芹本是大画家,所以写来如斯。真菊花是美的,画出来的菊花也是美的,画菊花的人更是美的。宝钗是多才多艺的美人。

(八)《问菊》 潇湘妃子(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问菊》是林黛玉所作。问什么?问“秋情”。什么是“秋情”?内容包含中间两联所说的情况,广而论之为万物,狭而论之为众人,压缩言之,就是“秋菊的情怀”,甚至可以说是潇湘妃子的秋思秋情。

首联出句“欲讯秋情众莫知”说,想要打听秋菊的情怀,大家都不知道。《说文·言部》:“讯,问也。”扣题目“问菊”之“问”。“秋情”,秋菊的情怀,内容包含傲世态度、寂寞情怀,凝而聚之就是以秋菊为代表的秋天景象。“众”,广而论之为万物,狭而论之为众人。“莫知”,没人知道。对句“喃喃负手叩东篱”说,喃喃自语,两手背后,去问东篱的菊花。“喃喃”,不停地低声自言自语。“负手”,双手背后,搭于臀上,俗称“倒背手”。“叩”, 《洪武正韵·宥韵》:“叩,问也。”“东篱”,指种菊花的地方。典出晋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颔联出句“孤标傲世偕谁隐”说,像你这样孤高傲世能够同谁一起隐居呢?“孤标”,清俊特出。例如唐代皎然《咏敡(同“扬”)上人座右画松》诗:“贞(有版本为“真”)树孤标在,高人立操同。”(孤标此处指树)又《旧唐书·杜审权传》:“尘外孤标,云间独步。”(孤标此处指人)“傲世”,高傲自负,轻视当世和世人。“偕隐”,共同退居不做官。“偕谁隐”,与谁共同隐居。对句“一样花开为底迟”说,一样都是开花,你为什么开得迟呢?“为底”,为什么。“底”,何。“迟”,指开花晚。秋菊不愿意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凑热闹,林黛玉也是喜散不喜聚,别人高兴时她伤心,这是菊花的个性、林黛玉的特性。(问菊问出特性来了)

颈联出句“圃露庭霜何寂寞”说,菊圃结满露水,庭院落满寒霜,是多么寂寞呀!“圃露”,园圃的露水。“庭霜”,庭院里的秋霜,表示天气转凉,万物萧瑟。“何”,何等,多么。“寂寞”,从万物到人间都肃静萧条之意。对句“鸿归蛩病可相思”说,大雁南飞,蟋蟀蛰伏,你可想念他们?“鸿归”,大雁南飞。“蛩病”,蟋蟀冬眠蛰伏。“可”,是不是。“相思”,思念。(问菊问出人情来了)

尾联出句“休言举世无谈者”说,不要说世间没有谈心之人。“举世”,全社会。“谈者”,交谈的人。对句“解语何妨话片时”说,如果你能听懂人的语言我们不妨聊上一段时间。“解语”,能听懂而且能说话。典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把杨贵妃比作解语花。“何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话”,交谈。“片时”,片刻。林黛玉以秋菊为知音,可见她多么傲世,多么不容于世,但是她仍然有朋友可以谈心。她心中有谁呢?余意不尽。

(九)《簪菊》 蕉下客(贾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所谓“簪菊”,就是把菊花插在头上,这是当时的风俗。《乾淳岁时记》说:“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史正志《菊谱》也说:“唐(李绰)《辇下岁时记》载: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诗曰:‘黄花插满头。'”这在当时主要是男生的时尚,女生反而较少参与,只有勇敢者才能出头簪菊。

首联出句“瓶供篱栽日日忙”说,为了在瓶中插菊,又在篱边栽菊,天天忙碌。对句“折来休认镜中妆”说,折来菊花插在头上,就跟平常镜中的模样不一样了。“瓶供”,插在瓶中供观赏。“篱栽”,栽到篱笆边。“休认”,不要误认为。“镜中妆”,平常镜中照出来的女儿妆(原来插戴珠簪之类首饰)的模样。重阳节插菊主要是男生的习俗,探春要插上菊花,就有点故作男儿妆的样子了。

颔联出句“长安公子因花癖”说,长安公子杜牧爱菊花成癖。“长安公子”,指杜牧,京兆(长安)人,祖父杜佑做过宰相,故人称杜牧为公子,其诗《九日齐山登高》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所以说他有花癖。对句“彭泽先生是酒狂”说,彭泽令陶渊明先生是个嗜酒狂徒。陶渊明爱菊嗜酒。据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传》记载:友人颜延之曾留二万钱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所以称他为“酒狂”。

颈联出句“短鬓冷沾三径露”说,因为簪菊短鬓上都沾染上了三径的菊露。为什么短鬓能够沾上三径露呢?因为簪菊,菊上有露,可见“三径”指代菊花;因为是露,所以说“冷沾”。对句“葛巾香染九秋霜”说,葛布头巾也染上了秋菊的清香。“九秋”就是秋天,因秋季三月共九十天。“九秋霜”,指代菊花。“香染”,染上(什么)香。

尾联出句“高情不入时人眼”说,高尚的情操不能入世俗人的眼。对句“拍手凭他笑路旁”说,任凭他随便在路旁拍手取笑。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dī)。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另有版本为“翁”)醉似泥。”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

贾探春办事敢为女儿先,她心怀建功立业的男儿志,敢以杜牧和陶渊明自比,不怕“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这才是果敢的贾探春。

(十)《菊影》 枕霞旧友(史湘云)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首联出句“秋光叠叠复重重”说,秋天阳光下的菊影重重叠叠。对句“潜度偷移三径中”说,随着阳光的转移,菊影也在庭院之中不知不觉地慢慢移动。这是写阳光下的菊影。

颔联出句“窗隔疏灯描远近”说,灯光隔着窗户把菊花的影子照得有远有近。对句“篱筛破月锁玲珑”说,篱笆的空隙把月光筛破,像是用条条片片竹编的笼子锁定了玲珑的菊影。

颈联出句“寒芳留照魂应驻”说,寒秋芳香的菊花留下了美好的照影(即影像),菊花的灵魂也应该永远驻留在菊影之中。对句“霜印传神梦也空”说,霜地上的菊影虽然能够传神,但毕竟是空灵的。就像湘云的婚事一样,想象起来好像非常美好,可终归是一场梦,像影子一样很快就消失了。“霜印”,指菊影。“传神”,菊影似花,确能传神,但是菊影更似梦,毕竟成空。

尾联出句“珍重暗香休踏碎”说,应该珍重暗中散发香气的菊影,不要无端踏碎它。对句“凭谁醉眼认朦胧”说,无论是谁,醉眼蒙眬的,都看不清哪里是菊花哪里是影子。史湘云曾经醉卧芍药圃。“暗香”,晚上的菊花。“休踏碎”,告诫人们要留心,不要踏碎菊影。“凭谁”,无论是谁(都很难做到)。“醉眼认朦胧”,醉眼迷离能看得清朦胧的菊影。史湘云精神似菊,命运似影。

(十一)《菊梦》 潇湘妃子(林黛玉)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菊梦》题目的含义就很耐人琢磨,是菊花的梦,还是林黛玉自己的梦?是人在梦里,还是菊花在梦里?需要认真思考。林黛玉最有资格做菊花梦。字面上是写菊花的梦,其实写的是林黛玉自己的梦,也是《红楼梦》中一小梦。

首联出句“篱畔秋酣一觉清”说,篱笆旁边的秋菊一觉睡去,梦境非常清幽。“篱畔”,菊花生长之处,落实题目中的“菊”字。“秋”,秋天,指代秋景。“酣”,酣畅地睡去,进入梦乡。“一觉”(jiào),从睡到醒为一觉。“清”,梦境清幽,落实秋酣的“酣”字。对句“和云伴月不分明”说,梦中陪伴月亮在云中飞翔,醒后回忆,却又不甚分明。“和云伴月”,写人在梦中与云共舞,伴月同飞。“不分明”,说不清是彩云追月,还是月逐云飞,有点太虚幻境的味道。唐代张贲(bēn)《和鲁望白菊》:“有时南国和霜立,几处东篱伴月斜。”

颔联出句“登仙非慕庄生蝶”说,梦中“和云伴月”登入仙境,并非羡慕庄生化为蝴蝶。对句“忆旧还寻陶令盟”说,怀念过去,是为了寻找爱菊的陶渊明,想与他结为盟友。“登仙”,和云伴月,梦魂翩跹,仿佛成仙,是梦中感觉。登仙在古代诗文中常常用作死亡的委婉语,这是林黛玉归册的谶语。“非慕”,不是羡慕。“庄生蝶”,庄子在梦中化为蝴蝶之事。《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 “蘧蘧然”,惊喜的样子。元代柯九思《钓月轩》写蝶梦诗曰:“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万物万性,各有所盟。字里行间有“木石前盟”的影子。

颈联出句“睡去依依随雁断”说,睡着之后,梦魂依依不舍地随着南归大雁愈飞愈远,直到望穿双眼而梦断 。对句“惊回故故恼蛩鸣”说,蟋蟀的悲鸣声把我从梦中惊醒,常常感到烦恼。“睡去”,睡着。“依依”,追随不舍的样子。“雁断”,雁去梦断。“惊回”,惊梦回醒。“故故”,屡屡,时时。“恼蛩鸣”,对蟋蟀的悲鸣声感到烦恼。这是黛玉梦魂还乡之谶。

尾联出句“醒时幽怨同谁诉”说,醒来之后的忧愁哀怨能跟谁倾诉呢?对句“衰草寒烟无限情”说,只有向周围的衰草寒烟寄托我的无限情怀。“幽怨”,幽深的哀怨。“衰草寒烟”,秋天的枯草和凄凉的、飘渺如烟的薄雾。该句有点魂归故里的味道。

林黛玉的一生就是一场菊梦。全诗写梦而未用一个“梦”字,甚合咏物诗的诗法。林黛玉的咏菊诗,在菊花诗社位居魁首,她的《咏菊》《问菊》《菊梦》寄托了她高洁的情操、孤标傲世的气节、幽怨寂寞的哀思,而且均是以菊拟人,直抒胸臆。

(十二)《残菊》 蕉下客(贾探春)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残菊可以理解为贾府败落的象征。

首联写残菊的季节。出句“露凝霜重渐倾欹”说,到了天寒、露凝、霜也重的时候,菊花的花枝就渐渐倾斜蔫倒了。对句“宴赏才过小雪时”说,宴饮赏菊才结束,又到了小雪节气。这是叶凋枝败的季节,象征贾府由盛而衰的状况。“倾欹”,歪斜。

颔联写残菊的具体形象。出句“蒂有余香金淡泊”说,花蒂上还有剩余的花瓣,但金黄的颜色已经淡了。对句“枝无全叶翠离披”说,花枝上已经开始落叶,绿色显得稀疏而披离。“离披”,披离,散乱。该句写出大观园气象开始衰败,前景不乐观了。

颈联写菊残之后的自然环境。出句“半床落月蛩声病”说,西落的月亮只能照到半个床位(床,此处不是睡觉的床,而是屋外赏菊而坐的坐榻,非卧榻),蟋蟀的叫声已经有气无力了。对句“万里寒云雁阵迟”说,万里寒云的天空,大雁的行阵飞得也很缓慢。这有点像探春远嫁的谶语。

尾联写诗人对明年的期望,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出句“明岁秋风知再会”,明年的秋风吹起的时候,不知还能否再见。“知”,有人解作知,有人解作不知。例如古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里,知就是不知。对句“暂时分手莫相思”说,暂时分手不必过分思念。诗文情结是分手。

二十五、《红楼梦》里关于菊花诗的评论

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黛玉道:“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

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冷圃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齿噙香’句也敌的过了。”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 ‘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宝钗笑道:“你的‘短鬓冷沾’, ‘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湘云道:“‘偕谁隐’, ‘为底迟’,真个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李纨笑道:“你的‘科头坐’, ‘抱膝吟’,竟一时也不能别开,菊花有知,也必腻烦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这十二首菊花诗,形成一个完整的“菊花谱”,而且不限韵,自由写作,即兴吟就,比起上一次海棠诗社的诗来,诗风要开放、进步很多。

二十六、(第三十八回)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 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

(一)《螃蟹咏》 宝玉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贾宝玉的《螃蟹咏》有点幽默,采用了传统说法。他的诗意在吃蟹喝酒的兴趣上,是为了给大家增添一些宴集(宴饮集会)笑料。

首联出句“持螯更喜桂阴凉”说 ,吃螃蟹的宴会在桂树阴凉下举行最好(因为秋季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对句“泼醋擂姜兴欲狂”说,吃蟹的时候,碗碟里先倒上醋,然后再捣碎生姜,鲜美的口味引起与会者的兴致,使其如醉如狂。

颔联出句“饕餮王孙应有酒”说,贪吃贪喝的王子王孙更喜欢有酒。对句“横行公子却无肠”说,横行无阻的螃蟹外形可怕,却没有什么坏心肠。“饕餮”(tāo tiè),传说中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也比喻贪吃的人。“王孙”,封王者的子孙,也泛指一般贵族的子孙,这里指宝玉自身。“横行公子”,指蟹,化用金人元好问《送蟹与兄》诗句:“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螃蟹无肠是自古以来的误会,如晋代葛洪《抱朴子·登涉》:“称无肠公子者,蟹也。”其实蟹有肠胃,只是胃在甲壳内壁有一个白囊,肠在脐内是一个黑色隆起物,跟一般动物的肠胃不同,人们不易发现罢了。

颈联出句“脐间积冷馋忘忌”说,螃蟹脐下积聚着太多的阴寒之物,我因为嘴馋就忘了禁忌。在沿海地区渔民的孩子都知道,蟹脐、蟹腮、蟹肠胃绝不可吃。对句“指上沾腥洗尚香”说,手指上沾的腥味洗后还有余香。

尾联出句“原为世人美口腹”说,吃螃蟹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对句“坡仙曾笑一生忙”说,苏东坡居士也曾自嘲说一生就是为了吃而奔忙。“坡仙”,东坡居士。苏轼《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二)《螃蟹咏》 黛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黛玉的诗与宝玉的诗格调基本一致,对螃蟹并无敌意,以善意相待,字里行间充满赞赏意味。

首联出句“铁甲长戈死未忘”说,蟹死后还没忘记舞动蟹甲蟹钳。此句赞美螃蟹宁死不忘战斗的精神。对句“堆盘色相喜先尝”说,堆在盘中的熟螃蟹,橙红色相非常美丽,非常高兴我能首先尝到新鲜美味的螃蟹。“色相”,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一切物体的形状外貌都是色相,此处指熟蟹的橙红之相。

颔联出句“螯封嫩玉双双满”说, 蟹鳌之内肉嫩如玉,两只蟹螯双双饱满。“封”,装有。“嫩玉”,形容肉质鲜美。对句“壳凸红脂块块香”说,蟹壳里的蟹黄像红脂一样,块块饱满喷香。“红脂”,指母蟹蒸熟后,其腹内的脂状物变为橙红色,即蟹黄。

颈联出句“多肉更怜卿八足”说,更喜欢你那多肉的八条腿。“卿”,第二人称昵称,相当于“您”。对句“助情谁劝我千觞”说,谁来助兴,劝我狂饮千杯美酒呢?

尾联出句“对斯佳品酬佳节”说,面对这样的美味佳肴,应该多喝几杯,以酬谢重阳之佳节。对句“桂拂清风菊带霜”说,桂树枝梢迎风拂动,菊花瓣上还带着秋霜。

最后,诗意落在秋景秋意上。诗与美食相映成趣。

(三)《螃蟹咏》 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本回标题就是“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重点来看宝钗怎样讽和。

首联出句“桂霭桐阴坐举觞”说,桂花的香气如云似雾,桐树成荫宴饮成席,在座者举觞痛饮。“霭”,云气。“桂霭”,桂花香气形成的氛围。“桐阴”,梧桐树下。对句“长安涎口盼重阳”说,全长安城的馋酒人都盼望重阳节快点到,好喝菊花酒。这是写宴会气氛。“长安涎口”,引用杜甫《饮中八仙歌》诗句“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车口流涎”。

颔联出句“眼前道路无经纬”说,螃蟹横行,批评它对待眼前的道路不分经纬,无横无竖,行为各色。对句“皮里春秋空黑黄”说,螃蟹肚里本来富有《春秋》,但是徒有黑黄,并无诡秘之术,终于被人吃掉。“皮里春秋”,肚子里有部《春秋》,后将口头上不做任何评论,心里却有所褒贬,称为“皮里春秋”。“空黑黄”,螃蟹有黑黄脂膏脏器,似乎心有诡秘之术,实际上外强中干,不免落釜丧命。

颈联出句“酒未敌腥还用菊”说,吃螃蟹光饮酒还不能解除腥味,还要用菊花酒压一压。对句“性防积冷定须姜”说,螃蟹性属寒凉,为防止食后积冷,一定要用姜。“积冷”,就是吃螃蟹也要防止积冷受寒。

尾联出句“于今落釜成何益”说,平常横行霸道,今天落到锅里煮熟被人吃掉,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对句“月浦空余禾黍香”说,月光照耀下的水滨只有稻谷的香味了,再也没有横行霸道的螃蟹了。农庄有稻田养蟹的习俗。

这首诗是宝钗对封建社会当权者的深刻讽刺,诗意比宝玉和黛玉的诗就深刻得多。尤其是第二联,“无经纬”“黑黄”等用词,把小说中惯于搞阴谋的小人、野心家刻画得惟妙惟肖、入骨三分;不仅如此,最后一联用“落釜”指出,这些横行霸道、心怀诡计的伪人,最后都必然灭亡——“落釜”。

二十七、(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悲秋——《秋窗风雨夕》

那一天,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黄、长、凉押韵)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速、绿、烛押韵)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檠、情、声押韵)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力、急、泣、沥、湿押韵)

黛玉把这首诗的题目定为《代别离》,可是此诗真正的题目是《秋窗风雨夕》,写的具体景色是“秋窗”,是“风雨”, “风雨”指代林黛玉生活的具体环境;写的具体时间是“夕”, “夕”象征贾府的现状。这首诗表达了林黛玉在风雨交加的秋夜,孤独、寂寞、悲凉的心绪。这“秋”字可谓搜索枯肠,堪称题眼。全诗用了十五个“秋”字,像丹青泼墨一样渲染秋天萧索肃杀的悲惨气氛,构思非常精巧。恰如宋吴文英《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诗句所言。“秋”字在古代的含义非常宽泛。五色以白为秋,五行以金为秋,方位以西为秋,五音以商为秋。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大意是,秋天的花儿惨淡,草儿也枯黄了;昏黄的灯光照映秋窗,秋夜显得特别长。“耿耿”, 《说文·耳部》:“杜林说,耿,光也。从光,聖省声。”后引申为悲伤,《增韵·耿韵》:“耿,耿耿,忧也。”例如北宋林逋《送马程知江州德安》:“酒酣无复耿离肠,一路之官尽水乡。” 这里是灯光虽有却不亮,心绪混乱而不宁之意。黛玉在第一联就用了四个“秋”字。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大意是,已经感觉到秋窗之外的秋色无休无尽,哪里还能承受得住风雨又来增添秋意的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大意是,助长秋意的风雨来得这般迅速,惊破了秋窗之内美人在秋梦当中梦见的(春夏才有的)绿色之景。“助秋风雨”,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说风雨助秋。“秋窗”,代指秋窗之内的美人。“秋梦”,秋天的梦,应该是萧索的梦境。“绿”,草叶茂盛时的颜色。王维《山中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大意是,怀着秋天的伤感情绪不忍入眠,独自向屏风那边移动流泪的蜡烛。“泪烛”,蜡烛燃烧时熔化的蜡油如泪。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大意是,熔化的蜡烛摇摇晃晃点燃了窄窄的烛盘上的蜡油,牵动了我的愁肠与怨恨,搅动了内心的离别之情。“爇”(ruò),点燃。《说文·火部》:“爇,烧也。”“短”,窄。“檠”(qínɡ),蜡台。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大意是,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吹入,哪里的秋窗没有风雨侵扰呢?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大意是,绫罗的被褥抵挡不住秋风的威力,深更半夜的漏声好像催促得风雨更加急促。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大意是,通夜的风雨不断,好像是陪伴灯前这个寄人篱下的人在哭泣。“脉脉”(mò),细雨连绵。“飕飕”,风声。“离人”,指背井离乡之人,这里指寄居贾府的林黛玉。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大意是,在秋天,烟雨迷蒙的小院变得更加萧条,竹林稀疏,窗扉虚掩,雨点滴沥,心绪凄凉。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大意是,不知这凄风苦雨什么时候停止,我的泪水和着雨水,已经湿透了窗纱。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这一词名中,“代别离”是乐府旧题,“代”,就是拟、仿作的意思。全诗围绕一个“秋”字,把风雨交加的秋夜写得萧条凄冷,把此时此景中流泪无眠的少女映衬得无比孤独、忧伤,是一首触景伤怀的佳作。

【附录】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史料只载他是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扬名京都,曾任兖州兵曹。《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

【题解】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这首诗是诗人张若虚从一个空守闺房的女性思念远方的离人(或解作游人思妇)角度来写的,思想感情细腻而深沉,表达了诗人心游四海、足历八荒的博大胸怀。根据《红楼梦》故事,宝玉曾因外出遇险迟归,黛玉的思念与此近似。黛玉写的虽是《秋窗风雨夕》,不过离情别绪依然。

二十八、(第四十八、四十九回)香菱向林黛玉学诗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黛玉主张“立意第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林黛玉又主张要“多读”,这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林黛玉说中间两联对仗是“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可能是曹雪芹(或者是抄书人)的笔误,应该是“实的对实的,虚的对虚的”才对。但是薛宝钗夜拟菊花题也有过实字虚字之说,可以比照深思。

二十九、(第四十八、四十九回)《咏月三首》 香菱

(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咏月三首》是香菱向黛玉学诗的作业。这是第一首,用语直白,不善含蓄,通篇堆砌辞藻,勉强成章。

首联出句“月挂中天夜色寒”说,月亮挂在天空,夜色中透出一丝寒意。对句“清光皎皎影团团”说,月光清明皎洁,月面团团圆圆。

颔联出句“诗人助兴常思玩”说,诗人们为了助兴常常想着玩赏月亮。“助兴”,观景以助诗兴。“玩”, 《广韵》注:五换切,去声换韵,玩赏。对句“野客添愁不忍观”说,客居村野之人害怕增添愁绪,不敢观赏月亮。“野客”,离开城市住在村野之人,多指隐士。“添愁”,增加愁绪。“不忍观”,不忍观月圆,害怕回忆往事。这是香菱特殊的感受。

颈联出句“翡翠楼边悬玉镜”说,圆圆的月亮就像挂在翡翠楼边的玉镜。“翡翠楼”,豪华的楼。“玉镜”,比喻月亮。对句“珍珠帘外挂冰盘”说,又像珍珠帘外挂着一个冰盘。“珍珠帘”,用珍珠穿成的、豪华的门帘或窗帘。“冰盘”,比喻月亮的色泽、形状如同冰盘。

尾联出句“良宵何用烧银烛”说,这么美好清朗的夜晚,哪里还用得着点燃银色的蜡烛呢?“良宵”,美好的夜晚。“何用”,哪里用得着。“烧银烛”,点燃银白色的蜡烛。对句“晴彩辉煌映画栏”说,晴朗的月光辉煌地映照着画廊的栏杆。“晴彩”,晴空月亮的光彩。香菱初学写诗,尚不会用词,才会有月光“辉煌”之语。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这是第二首,水平比第一首有进步。请注意,香菱三首诗都离不开一个“寒”字,这是由她的身份和感受决定的。

首联出句“非银非水映窗寒”说,(月色)既不是银光也不是水光,却比银光和水光照得窗户还明亮,明亮之间透出一丝寒意。“非银非水”,指月光。对句“试看晴空护玉盘”说,请看万里晴空佑护着一轮明月,那明月就像一个白净的玉盘。“护”,维护,佑护。

颔联出句“淡淡梅花香欲染”说,淡淡的梅花香气沁人心脾。“淡淡”,梅香清淡。“香欲染”,染字虚用,因为不是讲色,而是讲气味。用染色这个动词,表达气味的扩散,如同染色,意思是香气袭人,沁人心脾。对句“丝丝柳带露初干”说,月光照得一条条柳枝好像露水刚刚被晒干。“丝丝”,一条条。“柳带”,柳条。

颈联出句“只疑残粉涂金砌”说,月光照在台阶上那么明亮,只怀疑台阶上涂了一层残粉。“残粉”,涂抹得不匀的粉。“砌”,台阶。“金砌”,涂了金粉的台阶,金粉就是铅粉,铅粉是白色的,妇女化妆用或者画家绘画用,不是金黄色的。对句“恍若轻霜抹玉栏”说,月光好像一层清霜抹在玉栏上。对句说轻霜,更证明金砌是白色的。

尾联出句“梦醒西楼人迹绝”说,梦醒之后西楼附近已经没有人迹了。对句“馀容犹可隔帘看”说,隔着珠帘还可以看到残月的余容,指即将坠落的月亮。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首联出句“精华欲掩料应难”说,美好的月光,云彩想遮掩住它估计也很困难。这既是在写月,也是在写香菱这个人。“精华”,月华、月光。“欲掩”,如果精华是主体形象,那么“掩”是被动用法,理解作云彩欲掩月亮之光华。对句“影自娟娟魄自寒”说,月亮的外形那么美好,月亮的魂魄又那么清寒。“影”,月亮的影像。“娟娟”,美好的样子。“魄”,指初月或残月的微光,月别称“桂魄”。(有人说,魄在这里指月亮的质。不好理解,比较生硬)我们认为可以理解为月亮的魂魄,影指月亮之形,魄指无形之月。

颔联出句“一片砧敲千里白”说,一片捣衣的砧声,敲得千里月光如同白昼。此句化用李白《子夜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句而来。对句“半轮鸡唱五更残”说,五更鸡叫的时候,西方只剩半轮残月了。

颈联出句“绿蓑江上秋闻笛”说, 披着绿草蓑衣的离人在秋江之上闻笛思乡。“绿蓑”,披着绿草蓑衣的离人。对句“红袖楼头夜倚栏”说,穿着华丽的女子,夜晚在绣楼倚靠着栏杆思念丈夫。“红袖”,穿着华丽的女子。“夜倚栏”,有所思念的样子。

尾联出句“博得嫦蛾应借问”说,这种情景博得了嫦娥同情询问。“博得”,取得、获得。“借问”,生活中用为敬辞,意思是询问。对句“缘何不使永团圆”说,是因为什么不让天下有情人永远团圆呢?“缘何”,因为什么。“团圆”,程高本作“团”。香菱学诗和被害致死形成对照。身为家奴,再有才华,还是被恶主迫害致死。

【附录】

中秋月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魄”,指初月或残月的微光。

三十、(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姑娘们要在芦雪广(ān,同“庵”;有版本注作yǎn)争联即景诗,说着,一齐来至地炕屋内,只见杯盘果菜俱已摆齐, 墙上已贴出诗题“韵脚”格式来了。宝玉、湘云二人忙看时,只见题目是“即景联句, 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萧韵。”

凤姐儿笑道:“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

凤姐:一夜北风紧,(1)

李纨: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2)

香菱: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3)

探春:无心饰萎苕。价高村酿熟,(4)

李绮:年稔府梁饶。葭动灰飞管,(5)

李纹: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6)

岫烟: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7)

湘云: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8)

宝琴: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9)

黛玉: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10)

宝玉: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11)

宝钗: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12)

湘云: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13)

宝琴: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14)

湘云: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15)

宝钗: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趁步,(16)

黛玉:翦翦舞随腰。煮芋成新赏,(17)

宝玉:撒盐是旧谣。苇蓑犹泊钓,(18)

宝琴:林斧不闻樵。伏象千峰凸,(19)

湘云:盘蛇一径遥,花缘经冷聚,(20)

探春:色岂畏霜凋。深院惊寒雀,(21)

岫烟:空山泣老鸮。阶墀随上下,(22)

湘云: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23)

黛玉: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24)

湘云: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25)

宝琴: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26)

湘云:海市失鲛绡。(27)

黛玉:寂寞对台榭,

湘云:清贫怀箪瓢。(28)

宝琴:烹茶冰渐沸,

湘云:煮酒叶难烧。(29)

黛玉:没帚山僧扫,

宝琴:埋琴稚子挑。(30)

湘云:石楼闲睡鹤,

黛玉:锦罽暖亲猫。(31)

宝琴:月窟翻银浪,

湘云:霞城隐赤标。(32)

黛玉:沁梅香可嚼,

宝钗:淋竹醉堪调。(33)

宝琴:或湿鸳鸯带,

湘云:时凝翡翠翘。(34)

黛玉:无风仍脉脉,

宝琴:不雨亦潇潇。(35)

李纨:欲志今朝乐,

李绮:凭诗祝舜尧。(36)

(1)“一夜北风紧”(仄仄平平仄), 这是第一句,凤姐只有这一句,属于仄起仄收式.第三字“北”小拗。

(2)“开门雪尚飘”(平平仄仄平),首联可以不对仗,但是必须押韵,押二萧韵,用现代汉语说,押韵母是“āo”。“入泥怜洁白”(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入”小拗,“洁白”二字古代为入声,合乎格律。白雪下在地上为“入泥”,显得特别可爱。

(3)“匝地惜琼瑶”(仄仄仄平平),与“入泥”句必须对仗,格律诗两联之间要相粘。“有意荣枯草”(仄仄平平仄),注意原著书上的印刷格式是双句在前,单句在后。“匝”,环绕,一圈。“匝地”,遍地。“惜”对“怜”,都是怜惜之意。“琼瑶”与“洁白”相对,“琼瑶”原意为美玉,这里形容洁白晶莹如琼瑶的雪。“洁白”,也指代洁白的雪。

(4)“无心饰萎苕”,大雪下在芦苇上不是有心来装饰芦苇花的。“价高村酿熟”说,村中的酿酒刚熟,价钱很高。“无心”与“有意”相对。“饰萎苕”与“荣枯草”相对。“荣”,使枯草春季繁茂。“饰”,装饰。“萎苕”(tiáo),枯萎的凌霄花(或芦苇花)。

(5)“年稔府粱饶”, “年”,年成。“稔”(rěn),丰收。“府”,府库。“粱”,泛指粮食。“饶”,丰富。“葭动灰飞管”, “葭”(jiā),芦苇。“葭灰”,用芦苇茎管内的膜制成的灰。“灰飞管”,律管内葭灰飞动。古代测试节气的器具叫“灰管”,也叫“灰琯”,把葭灰分别放入十二律的管内,对应某一节气时,某一乐管内的葭灰就会飞动。诗句是说当时到下雪的节气了。

(6)“阳回斗转杓”, “阳回”,时至冬至,阳气复生。“斗转杓”(b iāo),北斗七星的三颗柄星叫“杓”,冬至节气,杓转正北。“寒山已失翠”, “失翠”,寒山下雪则失去绿色。

(7)“冻浦不闻潮”说,结冰的江边之地听不见涨潮之声了。“冻浦”句对“寒山”句。“易挂疏枝柳”, “易挂”的主语是“雪”。“疏枝柳”,柳树的稀疏的枝条。

(8)“难堆破叶蕉”, “难堆”的主语也是“雪”。与“易挂”相对,叙述雪的造型。疏枝柳容易形成雪树挂,破叶蕉却难成雪堆之形。“麝煤融宝鼎”, “麝煤”,有香味的煤,指优质木炭。“融宝鼎”,把宝鼎烧热。第一字“麝”小拗。

(9)“绮袖笼金貂”与“麝煤”句相对。这句大意是有美丽花纹的衣袖,笼在金色貂皮做成的套袖之中(两只手抄在其中)。“光夺窗前镜”说,大地的雪光夺目,甚至超过了窗前镜光的明亮度。

(10)“香粘壁上椒”“香”,花椒之类的香味。“粘”,黏合。“壁上椒”,古人以椒和泥涂壁,称“椒房”,取其繁衍多子之意。这句大意是若以白雪和泥涂壁的话,白雪都能沾上花椒的香味。“斜风仍故故”说,斜风仍旧频频地刮着。“故故”,屡屡。

(11)“清梦转聊聊”,这句对“斜风”句。“清梦”,清楚的梦。“转”,转变,反而。“聊聊”,断续,稀少。“何处梅花笛”,宝玉诗中用落梅隐喻飞雪,何处吹起《梅花落》的曲调。“梅花笛”,用笛子吹出的《梅花落》曲子。

(12)“谁家碧玉箫”这句对“何处”句。“碧玉箫”,用箫吹出《碧玉歌》的曲调。“碧玉”,本是汝南王的爱妾,据说汝南王曾作《碧玉歌》。“鳌愁坤轴陷”, “鳌”,相传驮负大地的神龟。“愁”,发愁。“坤轴”,地轴,神话传说以昆仑山为地轴。“陷”,地陷。诗句大意是驮负大地的神龟担心雪下得太大,大地承受不了,会发生地陷。

(13)“龙斗阵云销”,这句与“鳌愁”句相对,大雪纷飞如玉龙相斗。“阵云销”,天上的浓云消散了(龙战已毕)。典出宋张元《咏雪》:“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野岸回孤棹”, “野岸”,荒凉的江岸。“回孤棹”(有的版本作“回孤鹤”),孤舟回到江岸。“棹”(zhào),船桨,指代船。这里引用《世说新语》关于王子猷冒雪乘舟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的故事。

(14)“吟鞭指灞桥”,这句对“野岸”句。这里引用唐相国郑綮(qìng)吟诗的故事。据《全唐诗话》载:“ 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 “赐裘怜抚戍”, “赐裘”, (皇上)恩赐皮袍;“怜抚戍”,爱护戍边的将士。

(15)“加絮念征徭”这句与“赠裘”句相对。“加絮”,在棉衣中增加棉絮。“念征徭”,顾念服役之人的劳苦。“坳垤审夷险”, “坳垤”(ào dié),低洼、凸起之地。“审夷险”,在下雪天走路,要审视平坦和不平之处。

(16)“枝柯怕动摇”,这句与“坳垤”句相对。该句大意是下雪后树杈有雪最怕摇动,因为一动就会往下掉雪。“皑皑轻趁步”, “皑皑”(ái)霜雪洁白的样子。“轻趁步”,女子散步轻盈的样子,喻飞雪轻盈状。这似乎是宝钗等闺秀的礼法之步。

(17)“翦翦舞随腰”,黛玉用“翦翦”句来对宝钗的“皑皑”句,如同两人在登台表演,各逞其才。“翦翦”,寒风不大却很凌厉的样子。“舞随腰”,女子轻轻扭动腰肢曼妙起舞的样子,以轻盈舞姿喻飞雪曼妙状。“煮芋成新赏”,煮熟的芋头成了赏雪的尝鲜食品,暗以山芋的纯白比喻飞雪之色。

(18)“撒盐是旧谣”说,撒盐的说法是旧时的典故。据《晋书·列女传》载:谢安侄女谢道韫(yùn)乃王凝之妻,天雪,安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旧谣”,旧日的歌谣,古代的典故。“苇蓑犹泊钓”, “苇蓑”,长满芦苇和蓑草的湖泊。“犹”,还。“泊”,停船,停靠。“泊钓”,指容纳钓客,有人钓鱼。该句由柳宗元《江雪》诗意而来。

(19)“林斧不闻樵”说,林中听不见砍柴之声。“伏象千峰凸”,意思是雪漫原野,好像俯卧的大象,千山万岭都显得更加突出。毛泽东有“原驰蜡象”之诗句。

(20)“盘蛇一径遥”,湘云的“盘蛇”句与宝琴的“伏象”句相对,大意是路上的积雪被踩踏之后,就像一条盘曲前进的蛇向远方延伸。“花缘经冷聚”,大意是雪花因为冷才聚在一起。

(21)“色岂畏霜凋”,这次联句的主题是咏雪,所以上句的“花”和这句的“色”都指雪。雪花洁白的颜色岂能因为害怕霜冷而改变或消逝?“深院惊寒雀”,大意是深院之中遍地是雪,寒天之下没有鸟雀的觅食之地,它们因此而感到惊恐。

(22)“空山泣老鸮”, “空山”句与“深院”句相对。“泣老鸮”(x i ā o),鸱(chī)鸮因为大雪无处栖身、无法觅食而啼泣。“阶墀随上下”说,大雪虽覆盖了台阶,但上下层次仍十分明显。“阶墀”(chí),台阶以及台阶上的平地。“随上下”,因为台阶有竖切面,所以显出“随上下”的观感。

(23)“池水任浮漂”,雪花在池水上任意漂浮。“照耀临清晓”,大雪照耀着,晴空就像即将破晓一样明亮。

(24)“缤纷入永宵”, “缤纷”,凌乱而繁多。“入永宵”,进入长夜。“诚忘三尺冷”,忠诚的手提三尺剑的将士忘记了寒冷,保卫着边疆。刘邦曾自诩“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25)“瑞释九重焦”,瑞雪兆丰年的吉祥消释了皇帝的焦虑。“九重”,帝王所居之处,门有九重,代指皇帝。见宋玉《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句。“僵卧谁相问”,袁安卧雪,还有谁会去慰问呢?《后汉书·袁安传》注引《汝南先贤传》载,天大雪,袁安僵卧家中不出,洛阳令还特意前往家中看望慰问他。

(26)“狂游客喜招”,大意是雪天狂游客也有人喜欢招待。“狂游客”,在非常条件下任性出游的人。“喜招”,是被动用法,容易被人欢喜地招待。“客”是招待的对象。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代的王元宝每逢大雪就让仆人扫雪开路,招客饮宴。“天机断缟带”, “天机”,天上神女用的织布机。“断缟带”,形容大雪飘飘从天而降,好像天机上被剪断的缟带坠落到地上。“缟带”,白丝织成的带子,比喻雪色洁白。

(27)“海市失鲛绡”,湘云的“海市”句与宝琴的“天机”句相对。“海市”,即海市蜃楼现象。“鲛绡”,相传海底鲛人织成的丝绢,比喻雪洁白柔美。

(28)“寂寞对台榭”,写出了黛玉的精神特色,她经常面对台榭出神。“清贫怀箪瓢”, “清贫”是湘云的未来命运,“怀箪(dān)瓢”是湘云的品格情操。典出《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宝琴的出句“烹茶冰渐沸”与湘云的对句“煮酒叶难烧”互成一联。烹茶用雪水,开锅比较慢。煮酒烧柴草,被雪沾湿很难烧着。“冰”,指雪。“渐”,慢慢地。“沸”,水开。

(30)“没帚山僧扫”说,雪下得很大,淹没了山僧扫雪的扫帚。“埋琴稚子挑”也是说雪大埋没了古琴,小孩子在挑琴。挑是个什么动作?显然不是弹奏动作,是稚子把琴从雪里搬出来打扫干净。

(31)“石楼闲睡鹤”, “石楼”,鹤栖处所。“闲睡鹤”,闲鹤睡,鹤因闲而睡。“锦罽暖亲猫”, “锦罽”(jì),花纹漂亮的毛毡。“暖亲猫”,猫咪在毛毡上取暖。

(32)“月窟翻银浪”, “月窟”,就是月宫仙境。“翻银浪”,空中飘雪,在月光下看,如翻银浪。“霞城隐赤标”, “霞城”,也说“赤城”,一般指的是浙江天台县的赤城山,其山土色皆赤,状似云霞,望之如雉堞(dié,城墙凹凸之形的凹处),故称“霞城”。“隐”,隐没。“赤标”,赤色的标识。赤标隐没,说明积雪深厚。另外,直隶宣化府有赤城县,在长城附近。

(33)“沁梅香可嚼”, “沁梅”,雪沁梅花,寒香可嚼。传说宋时曾有铁脚道人常常和着雪咀嚼梅花,说:“吾欲寒香沁入肺腑。”这表达的是林黛玉的思想感情。“淋竹醉堪调”,用白雪洗涤过的竹子做成的琴,调出的音色令人陶醉。这展示的是薛宝钗的思想感情。两人在此相遇斗诗。

(34)“或湿鸳鸯带”, “或湿”,有时飞雪打湿。“鸳鸯带”,绣有鸳鸯图案的丝带。“时凝翡翠翘”,有时凝结在翡翠首饰上。

(35)“无风仍脉脉”, “无风”,雪下得温和。“仍”,继续。“脉脉”,连续不断。“不雨亦潇潇。”,雪快结束了,但是天上还是有雪花儿飘洒。“不雨”,不下雨雪了,此处指不下雪了。

(36)“欲志今朝乐”, “志”,记载。“凭诗祝舜尧”, “舜尧”,圣主在世,天下太平。想要记载今天的欢乐,凭借以今天的诗歌,祝福天下太平。

三十一、 (第五十回)赋得红梅花三首

(一)《咏红梅花》(得“红”字)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邢岫烟的《咏红梅花》分韵得“红”字,红字在东韵,那就要押东韵。这首诗首句入韵,而且依例首句用“红”字。我们注意到,此诗咏红梅花,但是全诗七言八句没用一个“梅”字。

首联“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说红梅花开得早,不怕冷,赶在桃花、杏花尚未开的时候,就迎风冲寒抢先开放了。这就把梅花的品格提高到桃、杏之上去了。

颔联“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用梅花的典故来写梅花开得早且繁茂。出句“魂飞庾岭春难辨”说,梅花好像从大庾岭飞来,使人难辨此时是春天还是冬天。也有人说是梅花飞到大庾岭去,则冬春难辨。“魂”,梅花之魂,指梅花。“庾岭”,指大庾岭,在江西省,山上多栽梅花,也叫“梅岭”。对句“霞隔罗浮梦未通”说,梅花开得如同红霞,阻隔了罗浮山会见梅花仙女的美梦之路。“霞”,红梅如霞。“罗浮”,罗浮山,在广东省东江之北,据说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曾在梦中遇梅花仙女,以淡妆素服与之欢宴歌舞。“梦未通”,花开太盛阻隔入梦之路。也有人说赵师雄遇见的梅花是白色的,这里是红色的,所以说“隔”,说“梦未通”。

颈联“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写梅花形象之美。出句“绿萼添妆融宝炬”说,梅花的绿萼在下边衬托红花,好像燃烧的宝炬。宋范成大《次韵知郡安抚元夕赏倅厅红梅》:“午枕乍醒铅粉退,晓妆初罢蜡脂融。”另说,梅花绿色者称“绿萼梅”, 《增补事类统编·花部·梅》萼绿仙人注引《石湖梅谱》:“梅花纯绿者,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萼绿华云。” 典故当中是绿色梅花,眼下是红色梅花,所以说“添妆”。“妆”。红妆。红妆像什么?像燃烧的大蜡烛。“融”,燃烧。“宝炬”,大蜡烛。对句“缟仙扶醉跨残虹 ”说,大雪纷披的梅枝,像白衣仙女跨过即将消失的彩虹酒醉而归。“缟仙”,白衣仙子。“扶醉”,醉而需人扶,理解为趁着酒醉。“跨残虹”,跨越即将消失的彩虹。“残虹”,喻被白雪覆盖尚露残红的梅花。南朝江淹《赤虹赋》云“寂火灭而山红,余形可览,残色未去”,即借虹喻花红。

尾联“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收题带评价。出句“看来岂是寻常色”说,雪地梅花不是寻常的颜色,是白里透红相衬之色。“岂是”,难道是。对句“浓淡由他冰雪中”说,红妆素裹是浓还是淡,任由冰雪和梅花相衬来决定。

邢岫烟投奔邢夫人,寄居大观园,后来许配薛蝌,目前尚未出嫁,经济拮据,囊中羞涩。从诗中可以看出她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尾联,可以看出境遇不佳,然而品质高洁。

(二)《咏红梅花》(得“梅”字)李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李纹是李纨的妹妹,投奔李纨住进大观园,度其为人近似李纨。

首联出句“白梅懒赋赋红梅”说,懒得歌颂白梅却来歌颂红梅。“白梅懒赋”,即懒赋白梅。“赋”,歌颂。对句“逞艳先迎醉眼开”说,红梅为了显示自己的艳丽,迎着我的陶醉之眼,首先开放。“醉眼”,因赏红梅而陶醉的眼。

颔联出句“冻脸有痕皆是血”说,红梅在冰雪中开放,脸蛋冻得发红,泪痕都带血色。“冻脸”,红梅在雪中开放,好像少女的冻脸。“有痕”,有泪痕。“血”,红梅雪后泪流如血,喻其色红。典出苏轼《定风波·咏红梅》:“自怜冰脸不时宜。”对句“酸心无恨亦成灰”说,梅花的内心深处是酸楚的,即使没有怨恨也会化成灰尘。“酸心”,梅花结子味酸,这是梅花的另一面。色美心酸,无恨成灰,有点像李纹的人生命运。“成灰”,无论有恨无恨,早晚必定成灰。典出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颈联出句“误吞丹药移真骨”说,一般说来梅花是白色的,今天的梅花这样红,莫非是误吞了神仙的丹药改换了骨骼?“丹”字双关义是“红”。典故出自宋方子通诗句“紫府与丹来换骨”。对句“偷下瑶池脱旧胎”说,要不然就是蟠桃仙女私自下瑶池,脱了蟠桃的旧胎成了梅花。

尾联出句“江北江南春灿烂”说,江北江南因为梅花盛开显得春光灿烂。对句“寄言蜂蝶漫疑猜”说,奉劝蜂儿蝶儿不要把梅花的红色当作桃李之花乱猜疑。(现在仍是寒冷季节,并非桃李开花的春天)

(三)《咏红梅花》(得“花”字)薛宝琴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馀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薛宝琴是宝钗的堂妹,也是皇商贵族出身,投奔薛姨妈而来,客居大观园,年轻漂亮而且有才华,深得贾母喜欢,更受姐妹欢迎。

首联写红梅枝疏花艳。出句“疏是枝条艳是花”说,疏密相宜是梅枝,艳丽夺目是梅花。“疏”,梅花枝条修剪得疏密相宜(不仅仅是稀疏)。“艳”,鲜艳夺目。对句“春妆儿女竞奢华”说,好像改换春装的女儿们在争比漂亮和奢华。“春妆”,脱去冬装改换春装,以示青春浪漫。也有人说就是“红妆”。“儿女”,偏重指女儿。“竞”,竞赛。“奢华”,奢侈豪华。这种语言和思想与宝琴的出身有关。

颔联写红梅的环境闲雅。出句“闲庭曲槛无余雪”说,闲雅的庭院、曲折的栏杆,没有雪白的梅花。“闲庭”,闲雅清净的庭院。“曲槛”,曲折的栏杆。“馀雪”,喻指白梅。对句“流水空山有落霞”说,流水潺潺的空山之中却有落霞一般的红梅。“流水空山”,山环水绕之地。“落霞”,比喻红梅。

颈联写红梅的幽雅与神气。出句“幽梦冷随红袖笛”说,梅花幽雅的梦在寒冷的雪天随着女孩的笛声愈飞愈远。“幽梦”,幽雅的梦。“冷随”,在寒冷中追随。“红袖笛”,女孩的笛声。对句“游仙香泛绛河槎”说,梅花的香气好像游仙乘槎漫游绛河而到处飘散。“游仙”,古代传说中游历天河的仙人。“香”,梅花散发的香气。“泛绛河槎”,即泛槎绛河,在绛河乘着筏子泛游。“绛河”,传说在日南十万里,波如绛色,是仙界之水。乘槎本应在天河,因歌颂红梅故而改说绛河。“槎”(chá),渡河渡海的筏子。典出《博物志》,说海与天相通,于是有人乘槎上了天河,还遇见了牛郎织女。

尾联评论红梅的高贵品格。出句“前身定是瑶台种”说, 梅花的前身一定是瑶台的品种。“前身”,前生。“瑶台”,神仙居住的地方。“种”,品种。对句“无复相疑色相差”说,不要再怀疑姿色、品相有多大差别。“无复”,不要再。“相疑”,怀疑。“色相”,梅花的形象。“差”,红梅花与阆苑仙葩的差别。

三十二、(第五十回)《访妙玉乞红梅》贾宝玉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丫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这首诗的题目是《访妙玉乞红梅》。访的对象是妙玉,乞的对象是红梅。作者是贾宝玉。

首联写来访时机和目的。出句“酒未开樽句未裁”说,酒樽尚未打开,诗句也没有推敲好。“樽”,盛酒器,一般解作酒杯,也可以解作酒篓、酒坛。“裁”,斟酌构思。对句“寻春问腊到蓬莱”说,为了寻找春天,访问腊梅,来到蓬莱仙境(指栊翠庵)。

颔联写红梅的仙气。出句“不求大士瓶中露”说,不敢奢求观音大士瓶中的甘露。“大士”,佛教称菩萨为大士,这里指妙玉。“瓶中露”,观音的宝瓶里盛有甘露,可以解救人间灾难。对句“为乞嫦娥槛外梅”说,只为乞求嫦娥槛外的梅花。“嫦娥”,指代妙玉。“槛外”,妙玉自称槛外人。“槛”(kǎn),依照邢岫烟所述,妙玉所谓槛外人的槛,应该是门槛的“槛”,不是栏杆之意。槛内、槛外,恰恰是宝玉和妙玉在传帖时的称谓。

颈联写乞红梅的虔诚。出句“入世冷挑红雪去”说,大冷天折几枝红梅到人世间去。“入世”,把栊翠庵(仙境)的梅花拿到诗社去算作入世。对句“离尘香割紫云来”说,才离开尘世到这里来折几枝红梅。从诗社到栊翠庵来是离尘。“割紫云”,折红梅。“香割”,折带着香味的梅枝。

尾联写乞红梅的艰难。出句“槎枒谁惜诗肩瘦”说,有谁来怜惜我这骨瘦如柴的诗人呢?“槎枒”,树木的枝杈,形容骨瘦如柴。“诗肩瘦”,诗人寒冷耸肩的样子。典出苏轼《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对句“衣上犹沾佛院苔”说,衣裳上面还沾着佛院的青苔呢。“佛院苔”,形容走路艰难不易。

宝玉此诗,浑然天成,诗与生活融为一体。

三十三、(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林黛玉作过咏海棠和咏菊花的诗,尚未尽兴,于是决心重建桃花社,作了一首《桃花行》。《桃花行》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回。这时,海棠诗社散了已经一年了。时逢初春时节,大家诗兴又发,于是林黛玉要建桃花社,碰巧赶上探春的生日,所以就耽搁了,只有林黛玉独自发表了一篇歌行体的长篇咏物抒情诗《桃花行》。《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在格调上基本是一致的。《葬花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总象征,《桃花行》则是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必将夭亡而作的诗谶。只要一看文字便知作者非黛玉莫属,所以书中写“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在交谈中说这是“哀音”。这可以看作林黛玉的内心独白,因此诗文需要明白如话,流畅自然,不受近体诗律的束缚,所以她用“行”这种乐府古诗的体裁,体例如《长歌行》《短歌行》等。

桃花是春天和爱情的标志,桃花开了又落了,爱情萌生了又毁灭了,大观园兴盛了又萧条离散了,这就是《桃花行》的主旨。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1)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2)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3)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4)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5)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6)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7)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8)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9)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10)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11)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12)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13)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14)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15)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16)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泪痕!(17)

(1)“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的桃花已经开放,春风柔和,吹得万物复苏;帘内美如桃花的少女,因为春困,早晨懒得梳妆。

(2)“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帘外是桃花,帘内是人,人与桃花相隔并不远,却无法互通。

(3)“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东风有意揭开窗帘,桃花想看一看帘内的人,可帘子就是卷不起来。

(4)“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帘外的桃花仍旧在开,帘内的人却熬煎得比桃花还瘦。李清照有“人比黄花瘦”的词句,林黛玉新创了“人比桃花痩”之语。

(5)“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桃花如果懂得怜惜美人的辛酸,也会发愁;花与人隔帘相对,内心消息其实风一吹就透,可惜无人揭开这层帘栊。

(6)“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一旦风儿吹透湘帘,美人就会发现满园鲜花盛开,庭前春色会更加让人伤情。“湘帘”,用湘妃竹做成的窗帘。

(7)“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闲静的院落,青苔满园、门儿虚掩;夕阳斜照,美人独自依凭着栏杆。

(8)“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凭栏之人向着东风抽泣,穿着红色纱裙的人儿悄悄依傍着桃花默默地站立。“茜裙”,红色的裙子。茜草根可做红色染料,这里作红色解。“偷傍”,悄悄挨着。

(9)“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桃花桃叶交错而生,纷繁复杂,花儿吐露红颜,叶儿翠绿如碧。“绽”,开放、吐露。“凝碧”,凝聚碧绿之色。

(10)“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千万株桃花如同被雾包裹、被烟封锁一样,如火光照映楼台墙壁,恍惚如同一片红霞。“烘”,烘烤。“红模糊”,如同红云一片,分不出个数。

(11)“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桃花盛开,犹如烧破了织女的织布机,鸳鸯锦落到了人间的地上;少女的春梦正酣,要移走珊瑚枕才能梦醒。“天机”,天庭仙女的织布机。“鸳鸯锦”,织有鸳鸯图案的锦缎。“春酣”,春梦正浓。“欲醒”,正要醒。“移珊枕”,挪动珊瑚枕头。典出元张宪诗《席上 得“摇”字》:“珊瑚枕暖人初醉,鹦鹉笼寒舌未调。”

(12)“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侍女用金盆送进水来,香泉的清水照见美丽的容貌,洗脸时脸上的胭脂都感觉寒冷。“蘸”,在液体中沾一下就拿出来。“影蘸”,蘸着清澈见影之水洗脸。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13)“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胭脂这么鲜艳跟什么相类似呢 ?只有桃花的颜色与人的眼泪相融合才会与之相似。“何相类”,与什么相类似。

(14)“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如果将桃花与珠泪相比较,那么就算人的泪水长流成河,桃花仍然妩媚。

(15)“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含着眼泪去观赏桃花,眼泪容易干枯,眼泪一干,春天结束,桃花也就憔悴了。

(16)“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憔悴的花儿遮掩憔悴的人,花儿飞落,人也疲倦了,天色也就黄昏了。

(17)“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泪痕。”一声杜鹃鸣叫,春意归去,寂寞的窗帘之内徒然留下少女的泪痕。

这首诗是桃花的倾诉、林黛玉的呼吁。诗如其人。

三十四、(第五十回)诗谜

(一)松塔 (宝钗)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打一物

“镂”,雕刻。“檀”,檀木,木质坚硬,适于雕刻家具。“锲”(qiè),雕刻。“梓”,落叶乔木,可以做家具,也可以做木刻底板。“岂系”,难道是。“良工”,优秀的工匠。“堆砌”,泥瓦匠用砖石瓦块堆积垒砌而成。“梵铃”,佛寺或宝塔檐角上悬挂的铃铛。

这个谜语的谜底,有人说是纸鸢,有人说是松塔。从第一、第二句来看,虽然有点像雕刻而成,但分明是说自然之物,不是真的由良工堆砌而成,所以非常像松塔,吊在松树上,好像风雨之中的梵铃,吊在佛塔上,虽有其形而无其声。《红楼梦》里的谜语诗,主要不是张扬谜底,而是暗寓情境。宝钗为人,思想深刻,行事有礼,出言有层次。她生活态度矜持而自然,不事雕琢,并不爱花草,真的像个天然生成的松塔。她爱宝玉,并且最后争得了宝二奶奶之位,但是宝玉还是出了家;她不理解宝玉,有夫妻之形而无夫妻之实;风风雨雨半世相处,连一声梵铃声都没有听到(更不要说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之音了)。这是一时不经意的谜语,却道出了日后的命运。这就是《红楼梦》里的诗谜,这就是曹雪芹的谜语诗。

(二)琴筝 (宝玉)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这个谜语的谜底,有人猜是纸鸢之带风筝(琴筝)者,有人猜是风筝琴。根据幼年放风筝的记忆,笔者猜测这是带哨的风筝,风一吹就有音乐之声。

第一句说风筝飞得很高,让人感到天上人间阴阳相隔、消息不通,音讯渺茫。明写风筝,暗写人事,其内涵是宝黛爱情结局凄惨。第二句,“琅玕”(lánɡ ɡān)是竹的代称。黛玉住潇湘馆,潇湘馆的特点是有竹林,而风筝骨架是用竹子扎起来的。琅玕本是玉石,似珠,传说昆仑山有琅玕树。诗词作品中常用琅玕指竹,例如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又如宋苏过《斜川集·从范信中觅竹》诗:“十亩琅玕寒照座,一溪罗带恰通船。”在这里琅玕就是如玉如翠的竹子。“琅玕节”,有人主张是竹子生长的季节。民间每年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流行放风筝。所谓“放风筝”,也叫“放晦气”,放了就不再收回。“谨”,谨慎小心。“隄”即“堤”(dī),堤防、堤围,有堤坝之意。提防什么呢?提防过了琅玕节(或者风筝节)人们因要放飞晦气而会放飞风筝。“鸾音鹤信”,指天上的风筝传来的音乐之声,代表仙界传来的消息,也往往指仙逝之音。黛玉死的时候似乎有天籁之音。“须凝睇”(dì,斜着眼看),需要仔细注视,目不转睛地关注。“唏嘘”,字面是对风筝的赞叹之声,饱含对天界仙界的关注之意。竹、玉、音,都隐寓着对木石前盟的怀念,对黛玉飞升的叹息。

(三)走马灯(黛玉)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黛玉此谜语诗的谜底,有人猜是走马灯。

第一句说,像这样的千里马用不着拴上紫缰绳。“騄駬”, (lù ěr),古代骏马之名,相传是周穆王的八骏之一,是仙界的千里马。黛玉认为好马不需要缚紫绳,如果有必要,也能够“驰城逐堑势狰狞”。她认为她心中的宝玉是一匹神马。“何劳”,哪里用得着。“缚”,拴。“紫绳”,拴马的缰绳,比喻系印的紫绶、朝廷控制人才的蟒袍玉带等。

第二句说,它非常勇猛地跨越城池。“驰城逐堑”,飞奔跨越城池。“势”,气势。“狰狞”,凶猛的样子。“势狰狞”,奔跑起来的气势很勇猛。从此句看,谜底应该是走马灯。

第三句说只要主人发出指示,便动如风雷。比喻宝玉这样的人才,需要社会有人赏识才能发挥作用,就像走马灯,要有合理的间架,马儿才能转动。“风雷动”,风闻雷动。可能暗指贾府要发生什么大变故。

第四句字面指神话传说中的瀛洲、方丈、蓬莱三座神山。传说因为这三座神山随波飘动,所以天帝就派了十五只巨鳌来驮它们。后世正月十五灯节京都搭起的“灯山”,也叫“鳌山”。“独立名”,独占鳌头,万众赏识,这可以理解为宝玉中举,也可以理解为黛玉的最终归宿,可能是谶语,指黛玉仙逝归册之后的情榜名声;也有人说是骏马的名声。谶语、谜语都很难猜准确。我们的介绍仅供参考。我们总的认为,这是黛玉对宝玉的夸赞,是知音的理解。

(四)镜子(宝玉)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镜子。镜子南面而坐,照镜子的人必须北面去照。照镜子的人忧伤,镜子里的人也忧伤;照镜子的人欢喜,镜子里的人就欢喜。谜语里“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引用的是《孟子·万章》句,“象”在《孟子》原文指的是舜的异母弟,谜语里指的是照镜子的人。这个谜语从《孟子》原文变化而来,贾政开始还夸奖过,后来听说是宝玉作的就不言语了。镜子也象征宝玉心中的梦想如同“镜中花”,是虚幻的空影,无法成为现实,可望而不可及。

(五)竹夫人(宝钗)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竹夫人,也称竹奴、青奴,是用竹篾编成的竹笼,中空,透风,是盛夏之际放在床席上取凉祛暑的卧具。第一句“有眼无珠腹内空”,有人说是讽刺宝钗的,可自己设谜去讽刺自己,不合逻辑。我们倒觉得像是对竹夫人的客观描写。第二句“荷花出水喜相逢”,夏天大汗淋漓时才赤身相抱,意思是到夏季才相逢。第三句“梧桐叶落分离别”,是说到秋天就分别了。第四句“恩爱夫妻不到冬”,是说形式上如同恩爱夫妻,实际上到不了冬天就分离了,暗喻着宝钗与宝玉的婚姻到不了头。

三十五、(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薛宝琴将素习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 作了十首怀古绝句,内隐十物, 自然新巧。诗虽作得不错,“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可明明前面说的是猜谜,等到薛宝琴把这十首诗作出来之后,也没有人猜出来谜底,更古怪的是从此就没有谁再提起过。曹雪芹也没有在书中明示或暗示过这十首怀古诗的谜底。那么,这十首怀古诗的谜底究竟是什么?几百年来,很多人为此绞尽脑汁,但是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真正具有说服力的人人认可的答案。现在看来,曹雪芹抑或另有寓意。这十首诗可能同时是《红楼梦》大观园女子的哀歌。十首怀古绝句,名为“怀古”,实为“悼今”;名为“灯谜”,实为“人生之谜”。

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赤壁,即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大军于此。“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由于现实生活中有了某种感念,经过赤壁旧址,触发灵感,于是借古抚今,聊发感慨,又不愿把话说透,就明作谜语,暗藏玄机,让人去猜。猜来猜去,启发读者思考,达到深入理解现实、针砭时弊的作用。有人说是蚊子灯,有人说是香炉,仅供参考。

第一句说,赤壁之战曹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折戟沉尸几乎阻断了长江流水。

第二句说,曹军战舰上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写着将帅姓名的旗帜。“徒”,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名姓”,古代军队竖起的将帅旗帜上的姓名。“载空舟”,载于空舟。

第三句说,一阵嘈杂的杀声之后,一把大火烧得曹军悲惨凄凉。“喧阗”(xuān tián),大声喧哗。“一炬”,一把火。“悲风”,悲惨的风。“冷”,凄凉。

第四句说,无数的豪杰英灵在江水中游荡。“无限”,无数。“英魂”,英灵。“在内游”,在江中游荡。

历史的发展,既有和谐稳定时期,也有血雨腥风时期;既有文明战胜愚昧的时期,偶然也有愚昧战胜文明的时期。当人们回首往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评论时,有时很难简单地说是和非。例如赤壁之战,谁是英雄?谁是奸佞?你是同情刘备三分天下,还是赞成曹操统一中国?抑或是希望孙权割据江东?前两句“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是历史;后两句“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是感慨。“英魂”包括谁?作者(宝琴)想什么呢?代笔曹雪芹想什么呢?我们读者又想什么呢?谁能说清楚呢?红楼诗谜不在于追求谜底,而在于渲染诗意。说此诗是在写大观园也不为过,因为大观园的水也很深;说此诗是在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衰败的全过程也有道理,因为四大家族虽然是名门望族,但在衰败以后,都难逃死亡的命运,如同赤壁中曹家人马一败涂地那样。历史上,赤壁之战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发挥,但是这首怀古诗字字珠玑,句句和“死”分不开,写得十分阴森凄惨。赤壁之战的败者是曹操,这也许是在暗示作者自家的命运,因为作者本人也姓曹。作为怀古诗的第一首,《赤壁怀古》把那种悲凉气氛渲染到了极致,起点实在是高!“无限英魂在内游”一句不仅暗示了金陵十二钗等各色人等的命运结局,而且很可能是下面各首怀古诗的内容提示。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交趾,西汉时郡名,辖境大约相当于今越南北部。

第一句说,用铜铸造的金钟能够振兴国家和整顿纲纪。“铜铸金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收兵器铸造金钟和铜人,这里借指马援建立了战功。“镛”(yōng),古乐器,铜铸的大钟,奏乐时表示节拍。

第二句说,威武的名声传播至海外及少数民族地区。

第三句说,马援的功劳当然很大。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前49年),字文渊,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王莽末年为云中太守,后依附隗嚣,继归东汉光武帝刘秀,参加攻灭隗嚣平定凉州的战争,曾于金城击败先零羌兵,率兵征伐交趾,封伏波将军、新息侯,后进击西南武陵少数民族时,染疫亡于军中。

第四句说,铁笛曲调为证,马援曾赋诗一首名曰《武溪深》,不必再说张良吹笛作楚歌扰乱项羽军心的事。“铁笛”,一种古代乐器,与笛相似。“子房”,即汉兴三杰之一张良,字子房。据说刘邦把项羽围于垓下,张良曾吹笛作楚歌,瓦解楚军士气,逼得项羽自刎。本句紧连上句,意思是说,以吹笛之事论功劳,马援本已很大,不要再提张良了。

第一句说这个东西是铜制品,第二句说这个东西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第三、第四句说这个东西是军中传达命令召集队伍的。有的专家猜这首诗的谜底是喇叭(唢呐),可供参考。也有一种可能,《交趾怀古》暗指贾元春。“铜铸金镛振纪纲”中的“铜铸金镛”隐指宫闱,语见汉张衡《东京赋》“宫悬金镛”,这也正好是在暗示元春的身份和地位。“铜铸金镛振纪纲”和元春判词中所说的“榴花开处照宫闱”有相似的意思。“声传海外播戎羌”一句和元春所作谜语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灯谜中说爆竹如雷,震得人妖恐惧,这一句说名声外扬,传播在疆域之外,都是在隐指元春封贵妃时的显赫声势。“马援自是功劳大”一句用了马援正受皇帝的恩遇而忽然病死于远征途中的典故,这一句和判词中所说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是同一个意思。可是到现在,元春的真正死因还无法找出,因此对最后一句“铁笛无烦说子房”的隐义就无从解释了。

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钟山,即今南京市东北紫金山。这个谜语的谜底有的专家说是被人耍弄的木偶,有人说是被人耍弄的猴儿。

第一句说,功名利禄什么时候跟你有过关系呢?“名利”,功名利禄。“何曾”,什么时候。“伴”,陪伴,伴随,有关联。“汝身”,你本身。“汝”,按字面意义,指周颙(yóng);按谜语关系,指木偶(或者猴儿)。周颙,字彦伦,南齐汝南人,曾为剡令、山阴县令而未尝为海盐县令。周颙一生仕宦不绝,并没有隐而复出的事。他在钟山所建隐舍,仅供休假之用。这首诗是按周颙曾经隐居过而写的。

第二句说,没有来由被朝廷征召出来到尘世(海盐县)做官。

第三句说,大概是尘世的牵连难以避免吧。

第四句说,那就不要埋怨别人常常嘲笑你。

孔稚珪(447—501),南齐会稽山阴人。官至南郡太守、都官尚书、太子詹事。他在《北山移文》中说,有个周子(即周颙)为了欺世盗名,曾到钟山隐居,但等到皇帝的诏书一到,他就“形驰魄散,志变神动”,趋炎附势,出山做了海盐令,因而受到山灵的嘲笑。

如果说作者另有寓意,那这首诗只能暗指李纨。李纨青春丧偶,心如朽木死灰,对外界之事一概不见不闻,所以“名利”的确不“曾伴汝身”。但是,李纨也并没有就这样庸庸碌碌一辈子,贾兰中举之后,李纨母以子贵,最后“戴珠冠,披凤袄”,与“被诏出凡尘”有意近之处。可这一切并不是李纨自己挣来的,而是贾兰的缘故,所以诗中有“牵连大抵难休绝”之句。“莫怨他人嘲笑频”讲的也和李纨判词中的“枉与他人作笑谈”大致是一个意思。

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淮阴在今江苏省淮阴市清江。当年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领此地。所以从题目便可意会此诗题材与韩信有关。

第一句说,胸怀壮志的人也要提防恶狗一样的坏人欺侮。“壮士”,本诗指韩信。“恶犬”,这里指恶狗一样的地痞流氓。韩信在贫贱时曾被恶少赖皮欺凌,甚至受过胯下之辱。

第二句说,韩信平定三齐被封为齐王时,他的社会地位就盖棺定论了。“三齐”,秦灭亡后,项羽把齐分为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号为三齐。韩信平定三齐后,当时楚汉相持不下,“天下权在韩信”,所谓“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齐人蒯通劝韩信谁也别帮,“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否则,“勇略震主者身危”(意思是功高盖主者必死无疑)。韩信不听蒯通之言,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封齐王,徙楚王,降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所杀。韩信在被处死前曾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第三句说,奉劝世俗之人不要轻视一时处在贫困中的人。

第四句说,韩信对漂母赐饭之恩一生都没忘。“一饭之恩”,韩信早年贫困,有一次在城下钓鱼,有个在河边漂洗丝绵的妇人看他可怜,没有饭吃,就给他饭吃。韩信封王后赐金千金,报答她的一饭之恩。“死也知”,至死不忘。

这首诗字面上写的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写他少年时被恶人欺侮,后协助刘邦打天下,立下不朽之功,拜将封王,位极人臣,最终还是不免一死。但是字面以下有可能暗写王熙凤。王熙凤曾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权倾一时,炙手可热,包揽词讼,高利盘剥,显赫一时。秦可卿死前给她托梦,告诉她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的道理,她没有在意,结果闹了个人财两空。“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像是说王熙凤曾施恩于刘姥姥,而刘姥姥“到死”也没有忘记王熙凤给她的“一饭之恩”。刘姥姥当初到贾府伸手告艰难,虽然得了凤姐二十两银子,却受尽了“轻鄙”,可到头来还是受尽她嘲弄的刘姥姥救了她的女儿巧姐。这告诉世人人生无常。

有的专家说,这个谜语的谜底是用以盛食品、器物,纳于棺中的纳宝瓶,也有人说是打狗棍。据京东地方志记载,死人入殓时,用一个罐子或瓷碗,盛一碗饭,插上一个用棉花捻成的棍棒,名曰打狗棍,放在棺材里,属于陪葬品。民间丧礼各地差异很大,很难说清楚。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广陵是汉朝所置郡名,隋朝改为扬州。隋炀帝杨广动用大批民工开凿运河,自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史家多批评其奢侈。历史上运河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一句说,隋朝的繁华转眼即逝。“蝉噪鸦栖”,字面表达的是生态良好、经济繁荣。“转眼过”,很快就过去了。

第二句说,隋堤风景近来如何呢?“隋堤风景”,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凿通济渠,两岸修筑御道,种植杨柳,后人称为隋堤,风景秀丽,为民造福,以利子孙。“近如何”?肯定是萧索了。以史论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大运河已于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给了它应有的尊重。

第三句说,就是因为占得一个风流雅号。“只缘”,只因为。“占得风流号”,隋炀帝占得一个风流皇帝的称号。

第四句说,惹得后世议论纷纷,争议特别多。“惹得”,招惹得后人。“纷纷”,议论很杂乱。“口舌”,因说话而引起的误会和纠纷。

这首诗字面上写的是隋炀帝的是非功过,他是一个是非特别多的皇帝,史书历来是否定多于肯定。《红楼梦》这首怀古诗,向人们提出一个重新思考的问题,值得反思。

字面之下应该是写晴雯的。晴雯与宝玉在怡红院共同生活仅五年八月有奇,所以诗中说“转眼过”。判词中说晴雯“风流灵巧招人怨”,跟本诗“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相合。

就结尾而言,有专家认为谜底是牙签。清代诗人有《柳木牙签》诗云:“取材堤畔削纤纤,一束将来市肆筵。好待酒阑宾未散,和盘托与众人拈。”就开头而言,也有人说是杨花,略备一说,仅供参考。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交汇的地方。据《古今乐录》记载:“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叶妹名桃娘,献之曾临渡歌以送之,后人因名渡曰桃叶。”这首诗字面上写王献之和桃叶别离的故事,情意重心落在“分离”二字上,充满无限悲伤气氛。这首诗隐喻贾迎春的可能性最大。迎春离开大观园之后,宝玉屡次到迎春的住处徘徊瞻顾,后来写了《紫菱洲歌》。“桃枝桃叶”象征宝玉和迎春的血脉关系。

作为灯谜,有的专家猜想是油灯。有人更进一步说是纱灯,桃枝是灯芯上的拨子,桃叶是灯耳。也有人说是手影戏。仅供参考。

第一句说,六朝古都(桃叶渡)的衰败情景。“衰草闲花”,指秋天的衰败花草。草是衰草,花是闲花。“映浅池”,倒影照映在浅浅的池塘之中。池已是浅池,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第二句说,万物生长有规律。桃叶长在桃枝上,但是桃枝桃叶总有一天要分离,这是自然规律。不用说王献之与桃叶要分离,就是秦淮名妓也是要散的。

第三句说,六朝的栋梁之才也多数如此(会像王献之那样与亲人离别,最终都是要散的)。先后在南京建都的有吴、东晋、宋、齐、梁、陈,著名人物不一而足。“梁栋”,栋梁,本指房屋的梁和柱,这里指著名大臣,如王献之等。“多如许”,多数如此。

第四句写物在人亡的悲凉。“小照”,桃叶当时的画像。“空悬”,白白挂着。“壁上题”,墙上题的诗。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青冢,汉王昭君的墓,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相传墓上草色如黛,故名青冢。《青冢怀古》自然要讲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名王嫱,汉元帝时宫女,后远嫁匈奴,为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昭君出塞自古相传是悲愁幽怨的,当前史家研究说昭君远嫁匈奴是自愿的。《红楼梦》写昭君出塞肯定有哀怨,文字中仍然有咽、愁、叹、羞。

第一句写,自然环境的迷茫幽咽,黑水为之不流。“黑水”,即黑河,在呼和浩特市南,《清一统志》记载:“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雾覆冢上。”“茫茫”,指黑河辽远,看不清楚。“咽不流”,因昭君之死而哽咽,以致阻塞不流。

第二句写,昭君出塞,一路琵琶语,弹出无尽的幽怨。“冰弦”,一种优质冰蚕丝制成的弦,精致耐磨,发音清脆。“拨尽”,弹拨穷尽。“曲中愁”,琵琶曲调中的忧愁。

第三句写,汉家制度的腐朽落后着实让人叹息。汉家制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宫女众多,元帝无暇挑选,让画家画像以供选择,造成王嫱终身遗憾;另一部分是汉朝实行的和亲制度,也曾长期遭人讥刺,历代戏曲演昭君出塞都是悲悲切切。近代历史学家翦伯赞肯定和亲总比战争好,有些历史学家也研究以为昭君远嫁是自愿的,但是《红楼梦》还是按传统观念写的昭君出塞,所以说“诚堪叹”(实在值得叹息)。

第四句写,汉元帝应该感到惭愧和羞耻。“樗栎”(chū lì),臭椿和栎树,古书认为这是不成材的树,这里指代汉元帝,认为其是不能安邦定国的昏庸之君。“应惭”,应该感到惭愧。“万古羞”,万古蒙羞。

这首诗有可能是写香菱的,樗栎指薛蟠那个不成器的家伙,汉家制度指薛姨妈那种愚昧可笑的治家之道,昭君出塞则指香菱自幼被人拐卖。

作为谜语,专家们都猜的是木匠工作用的墨斗。从墨斗的构造和用途来说,这个谜语很有水平。第一句说墨斗的构造,“黑水茫茫咽不流”,墨斗装的当然是黑水了;第二句说墨斗的使用方法,“冰弦拨尽曲中愁”,木匠取直要扯紧墨线,上下拨动,把墨线打在木头上,木匠靠墨线曲中求直。第三句说墨斗的历史,“汉家制度诚堪叹”,这是大约的说法,一般传说墨斗是鲁班发明的。第四句说任何不成材的木头在墨线面前都会感到惭愧,所以说“樗栎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马嵬,即马嵬驿,一般说马嵬坡,地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一提马嵬坡,就会想到杨贵妃。杨贵妃,小名玉环,幼时养于叔父家,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册封为寿王(玄宗之子李瑁)妃,之后,被玄宗度为女道士,住太真宫,道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册封为玄宗贵妃,极受宠幸,杨家一门因此显贵,其宗兄杨国忠为右丞相,三个姐姐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进逼长安,玄宗携贵妃杨玉环及其兄杨国忠等大臣,仓皇逃往四川。行至马嵬驿,发生兵变。将士要求杀死误国的杨国忠和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得杀了杨国忠,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卒年三十八岁)。全诗就字面而言译注如下:

第一句写,杨贵妃死后的凄惨样子。“寂寞”,人死如灯灭,独赴黄泉,焉能不寂寞?“脂痕”,脂粉的痕迹。“渍汗光”,渍于汗光,据说吊死的人都要憋出一脸汗,指杨贵妃脸上的汗水渍透了胭脂,留下了痕迹。

第二句写,一切荣华都成过去。“温柔”,当年杨贵妃以其温柔美丽而受宠,一旦失宠被杀,一切都化为乌有,付之东流。“东洋”,东流,为押韵变“流”为“洋”。

第三句写,历史传说中保留下来许多有关杨贵妃的风流事迹,所以说“只因遗得风流迹”。“遗”,遗存。“风流”,这里指与男女爱情有关的风韵。“迹”,传说故事等。

第四句写, 至今杨贵妃还给世间留有深刻印象。据传说,杨贵妃身上能发出一种奇异的气味,所以她的遗物上至今还有熏香的味道;另说其留下的香囊仍有香气。

可以说这首诗隐喻秦可卿,因为小说中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悬梁自缢的故事,也描述秦可卿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平和,被贾母赞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所以才有“温柔一旦付东洋”的句子。“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暗指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神游太虚境”的事情。

有人猜想谜语的谜底是肥皂,有人猜想是熏香盒。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蒲东寺就是普救寺,因地处山西省蒲州之东,故又名蒲东寺,这是我国古代小说戏剧虚构出来的地名。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都发生在这里。《西厢记》里最出名的人物是红娘,诗中叫小红,但这首诗可能是暗写金钏的。

第一句说,红娘的身份低贱。“小红”,即红娘。“骨贱”,骨子里低贱,换句话说就是本质上低贱。“最身轻”,身份最轻微。这一句表面上看是严词谴责,但实际上不一定如此。宝琴作为大家闺秀,若不责备红娘几句,则有失闺阁小姐身份,所以才用了“小红骨贱最身轻”这样很严厉的句子。但是这严厉的词语并不能说是曹雪芹本人对金钏的批判,他是不会对金钏持这种态度的。

第二句写,小红想尽办法撮合成莺莺和张生的婚姻。“私掖偷携”,瞒着老夫人偷偷为张生和莺莺传递信息。“掖”,塞进衣袋或夹缝里。“携”,携带。“强”,尽最大努力。“撮成”,从中调和、介绍,促其成功。

第三句写,红娘替人受难,被老夫人吊起拷问。戏剧里并无吊起拷打之事,“吊”字恐怕是迁就谜底而用。

第四句写,莺莺与张生已经携手同行。“勾引”一词也是为了适应谜底而言。

那么谜底是什么呢?有的专家说是鞭炮,有的专家说是骰子。骰子一般是骨制品,因此说身轻,一、三、五点都是红色,所以说是小红;第二句暗示骰子用于赌博;第三句表示骰子的用法;第四句说常用两个骰子一起玩。还有的专家说是鞋拔子。录以备考。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梅花观,这是汤显祖《牡丹亭》里虚构的寺院之名。南安太守杜邦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在牡丹亭梦遇书生柳梦梅,醒后相思致病而亡,葬于梅花观后的梅树下。后来柳梦梅寓居梅花观,与杜丽娘鬼魂相遇,悱恻缠绵,难分难解。杜丽娘复活,托柳梦梅挖出尸体,遂与柳梦梅结为夫妻。以梅花观为题怀古,人们必然想起牡丹亭的故事。

第一句写,杜丽娘的心上人到底在哪里呢?原诗“不在梅边在柳边”,大意是他不在梅树这边就在柳树那边。这是杜丽娘生前自画像上的题诗:“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这是杜丽娘的愿望。

第二句写,谁能拾得美女的画像,谁就是将来的蟾宫客,所以说“个中谁拾画婵娟”。“个中”,此中,这个院中。“画婵娟”,美女画像。

第三句写,将来的团圆绝不是和春香一起游园。既然说是团圆,不是父母儿女就是夫妻团聚,绝不是和丫鬟团圆。“莫忆”,不要回忆过去,而要向往将来。“春香”,杜丽娘的贴身丫鬟。“到”,随时跟从到场。

第四句写,一年之后、秋风再起之时,将有新的团圆。“一别”,告别,分别。“西风”,就是秋风。“又一年”,再过一年。

这首诗字面上写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字面下写的是一个谜语。有的专家猜想是扇子,“梅边”指春天,“柳边”指夏天,“西风”指秋天,人们从秋天不用扇子,直到第二年夏天才再次用扇子。

如果有寓意,这首诗应是写林黛玉的。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杜丽娘有相似之处,都是受封建礼教压迫,爱情理想未实现,抑郁而死。“梅边”暗指林黛玉(绛珠仙草), “柳边”暗指薛宝钗(柳絮如雪,“雪”谐音“薛”), “画婵娟”暗指宝玉、黛玉的爱情不合现实,是说贾宝玉虽然对林黛玉有爱情,但是到最后成了一场空,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也说贾宝玉的愿望终成空,贾宝玉只有在画中欣赏空空如也的爱情。但《牡丹亭》是个大团圆结局,林黛玉却是个大悲剧。 “团圆莫忆春香到”说黛玉的病挨不到春天,“一别西风又一年”,说黛玉之死离黛玉作《秋窗风雨夕》大约一年。对贾宝玉来讲,林黛玉不能像杜丽娘那样死而复生。

三十六、(第五十二回)真真国女儿诗 (薛宝琴述)

宝琴因念道: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1)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2)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3)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4)

(1)真真国是作者虚拟的国名。“昨夜”,指宝琴过去不久的生活经历。“朱楼”,就是红楼,指代宝琴幼年生活过的贵族之家。“朱楼梦”,薛家版的“红楼梦”。“今宵”,当下的生活场景。“水国”,岛国,环海之地。“水国吟”,指薛宝琴经历过的真真国女儿吟诗的奇异事件。首联“昨夜”对“今宵”, “朱楼”对“水国”, “梦”对“吟”。首联就对仗。

(2)“岛云”,由于岛国海水蒸腾而形成的云彩。“岛云蒸大海”,应该理解作“大海蒸岛云”,岛上的云雾笼罩着大海。“岚气”,山间的雾气。“接丛林”,连接着丛林。

(3)月亮本身并不分今古,但是每个人的感情不一样,对月发生的感慨也就深浅不一。典出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情”,每个人的感情。“缘”,因为。“自”,自有,本有。“浅深”,深浅。

(4)“汉南”,汉水以南,泛指江南。“春”,春色,借汉南柳指朱楼之柳色。“历历”,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大有忆旧伤春之感。“焉得”,怎能。“关心”,看到大观园的柳色,自然关心江南水乡的春色。尾句感慨流光易逝,人非物换,寄托诗人对江南、对家乡故园的思念之情。

薛宝琴转述的真真国女儿诗,实际上是宝琴姑娘自己的见景伤情、怀乡之作。这个小丫头把大家都骗了。

三十七、(第六十四回)《深闺有奇女》

这首诗仅见于苏联列宁格勒藏本第六十四回回目后、正文前。诗前有“题曰”字样。这首诗原来没有题目,我们按传统取第一句“深闺有奇女”为题目。

深闺有奇女,绝世空珠翠。

情痴苦泪多,未惜颜憔悴。

哀哉千秋魂,薄命无二致。

嗟彼桑间人,好丑非其类。

首联出句“深闺有奇女”指的应该是林黛玉。对句“绝世空珠翠”说她有绝世容貌、奇异才华,人品才情赛过珠翠,可惜幽居深闺,不善保养。

颔联出句“情痴苦泪多”说她用情太痴,多愁善感,苦于泪多。对句“未惜颜憔悴”说她不知爱惜身体,致使红颜憔悴。

颈联“哀哉千秋魂,薄命无二致”说,忽然念及千百年来已经死去的古代那些出名的女子,红颜薄命与林黛玉没有二致,令人哀叹。

尾联“嗟彼桑间人,好丑非其类”说,桑间幽会之人(例如尤氏姊妹),虽值得同情,但是美丑并非一类,无法同日而语,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桑间”,桑间濮上,指男女私下约会的地方。桑间在古代卫国濮水之上。《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沉于濮水。”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作者为林黛玉的《五美吟》所作的序诗。

三十八、(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悲题《五美吟》

黛玉说:“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

(一)《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西施,传说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越王勾践战败后把她送给吴王夫差,这是一种政治交易,也属美人计。吴国灭亡后,西施的结局有两说,一是随范蠡游于江湖,一是被吴国沉于江中。本诗取第二说,是死于江中,所以说“逐浪花”。(红学家中有人据此猜想《红楼梦》原稿黛玉之死是自沉于水中)

第一句“一代倾城逐浪花”说,一代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在吴国灭亡后,随着浪花消逝了。“一代”,一个时代。“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说倾国。语见《汉书·外戚传》李延年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第二句“吴宫空自忆儿家”说,可是吴国王宫里的人们至今还在空自想念和议论着这位美人。“空自”,徒然。“忆”,追忆。“儿家”,女儿家,译为她。西施把青春献给了吴宫,吴王享受了西施的美丽青春,西施享尽了“她本不该享受的”荣华富贵,后来吴国朝纲腐败,国家灭亡,吴国人因此恨西施,把西施沉入江水之中,以祭奠忠于吴国的伍子胥将军。那吴国人还追忆西施什么呢?追忆夫差与西施那个曾经繁华快乐的时代。西施与吴王之间有爱情吗?好像没有。她对得起吴国人吗?好像对不起。她对得起越国人吗?有人说对得起,有人说对不起。她是爱国者吗?似乎应该承认她是爱越国的。林黛玉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歌颂她。可是她毕竟是政治的牺牲品,林黛玉没有看到这一点。历史上总有一些说不清的问题,一个“忆”字都包括了。

第三句“效颦莫笑东村女”, 大意是莫笑东村效颦女。据传说,东村有一女曰东施,长得很丑,有时仿效西施颦蹙之状,以求美艳,结果更丑,当时传为笑柄。林黛玉也是吴地人,也很美,告诫世人不要耻笑东施效颦,东施有东施的愚笨之处,东施有强于西施的命运,这要看你想怎样生活了。这句诗反映了黛玉并不满意在贾府的生活状态,已经有了大厦将倾的预感。

第四句“头白溪边尚浣纱”,这是常人的本分。东施虽丑,却能白头到老,浣纱不止,安然度过余生。从老百姓的价值观来看,西施不如东施,平平安安过日子才是最大的幸福。这大概就是林黛玉的临终告白吧。《红楼梦》在巧姐身上实现了林黛玉的这个想法。

(二)《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虞姬,项羽的爱姬,有人说姓虞,有人说名虞。姬,妇女的美称,《古今韵会举要·支韵》:“姬,妇人美称也。”妾也称姬。《集韵·之韵》:“姬,妾称。”

首句“肠断乌骓夜啸风”,意思是夜闻骏马在风中长啸嘶鸣,感到肠断之痛。乌骓是骏马之名,史载项羽“骏马名骓”。

次句“虞兮幽恨对重瞳”中的“虞兮”,引用项羽歌中原词。“幽恨”,深沉的遗憾。“对重瞳”,面对项羽。重瞳,指项羽,据说项羽眼有双瞳子。(民间叫作双眼圈,说这是大命人)

第三句“黥彭甘受他年醢”说,黥、彭二人敢冒他日受醢刑的危险,从项羽手下投奔刘邦,结果后来都被杀。黥布随刘邦破楚有功,封淮南王,最后以举兵反叛之罪被杀。彭越也曾被封为梁王,最后以有野心搞分裂之罪被诛。剁尸成肉酱,这叫醢(hǎi)刑。史称这是用心不专的下场。

第四句“饮剑何如楚帐中”说,(黥、彭)事后获罪被杀,哪里比得上虞姬(坚定地追随项羽),饮剑楚军大帐呢?林黛玉赞扬虞姬爱情专一,至死不渝。

(三)《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明妃,就是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据说生在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的归州,清《一统志》说在湖北宜昌府兴山县南),后因避晋文帝司马昭之名讳,改昭君为“明君”,又称“明妃”。昭君本是汉元帝的宫人,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为和亲被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戏剧舞台上长演不衰,反映了后人同情她、怀念她、感谢她。关于和亲政策现在史家逐渐趋于肯定,北京大学教授翦伯赞先生说和亲总比战争好。但是林黛玉仍然把昭君出塞看成悲剧,认为是红颜命薄,这是传统观念,这种感情也与她北上投亲、寄人篱下有关。

第一句“绝艳惊人”说的是明妃美貌出众,是个绝色佳人。“出汉宫”,离开汉朝后宫,远嫁匈奴去和亲。诗意情绪在“出”字里,有被遣送、举目无亲的味道。

第二句“红颜命薄”,意思是美丽的女子,命运都不好。“古今同”,林黛玉把自己也归入红颜命薄之列,所以说古今同。

第三句“君王纵使轻颜色”,退一步讲,尽管汉元帝轻视美女,不以美色为重。

第四句“予夺权何畀画工”, “予夺”,赐予和剥夺。“权”,权利。“何畀”(bì),为什么给予。“画工”,指毛延寿。青年人的爱情为什么自己不能做主呢?林黛玉在哭诉。

【附录】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

明妃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绿珠,晋代石崇的侍妾。《晋书·石崇传》: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宰相)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甲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遂自投于楼下而死。这就是绿珠殉情的故事。

第一句“瓦砾明珠一例抛”说,(石崇)对待瓦砾、明珠一例看待,同样抛弃。瓦砾是建筑垃圾;明珠是宝贝,指代绿珠。言外之意是说石崇对绿珠并没有真正的爱情。侍妾还是奴才,地位如同瓦砾。

第二句“何曾石尉重娇娆”说,石崇什么时候重视、爱惜过绿珠呢?石崇曾经担任过南蛮校尉,所以称“石尉”。

第三句“都缘顽福前生造”说,石崇那点顽福(愚妄之福),都是因为前生注定的。顽,愚妄无知。意为他虽然并不真正看重绿珠,却得到了绿珠的真情,临事为他殉情。

第四句“更有同归慰寂寥”说,当年石崇被捕就戮,有欧阳坚石和潘岳与之白首同归。酒宴上有绿珠与他同归于尽,互相慰藉死后的寂寥。“同归”,典出《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原诗谓友谊坚贞,白首不渝。后谓年俱老而同时命终为“白首同归”。[欧阳建,字坚石,渤海(今河北省南皮县)人,石崇外甥。潘安,即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建、潘安与石崇、陆机等并为“贾谧二十四友”,潘安为首]

林黛玉对绿珠以死殉情是赞扬的,但在内心深处,又感叹自己缺少像绿珠那样的知音慰寂寥。

(五)《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馀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红拂,隋末大臣杨素的婢女,本姓张,名出尘,因侍候杨素时手执红拂,后来人们就叫她“红拂”,她也自称“红拂妓”。有一次李靖以布衣入见杨素,从容谈论天下大事。红拂在旁见他气宇轩昂,谈吐超人,知道他将来必非庸碌之辈,就连夜逃离杨府,投奔李靖,与他同往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讨伐隋王朝。李靖,唐京兆三原人,本名药师,后以功封卫国公。

第一句“长揖雄谈态自殊”,指李靖以布衣见杨素时,仅仅长揖而不拜,仪态洒脱,言谈自若,并指责杨素待客不逊。其雄辩的姿态与众人不同。

第二句“美人巨眼识穷途”说,美人红拂具有超凡眼力,见识卓越,在李靖处于困境时能够看出他将来会有大作为。“穷”,意义与“通”相对,穷尽。“巨”,另有版本为“具”。

第三句“尸居馀气杨公幕”说,杨素人老气衰,形同尸体,虽有余气,无所作为。“杨公幕”,杨素的府邸,指代杨素。

第四句“岂得羁縻女丈夫”说,人老气衰、形同尸体的杨素,怎么能够束缚女侠红拂呢?“岂得”,怎么能够。“羁縻”,束缚,留住。“女丈夫”,指红拂,因为红拂是侠女,所以称其为“女丈夫”。

在《五美吟》的五位女子中,红拂女是唯一一位不算红颜薄命的传奇女子。黛玉在此处应有所希冀。

书中宝钗的评价是:“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 究竟算不得好诗。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三十九、 ( 第七十八回) 《姽婳(ɡuǐ huà)词》

书中说:“当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恒王,出镇青州。这恒王最喜女色,且公余好武,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每公余辄开宴连日,令众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姬中有姓林行四者,姿色既冠,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恒王最得意,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恒王意为犬羊之恶,不足大举,因轻骑前剿。不意贼众颇有诡谲(jué,欺诈)智术,两战不胜,恒王遂为众贼所戮。于是青州城内文武官员,各各皆谓‘王尚不胜,你我何为!’遂将有献城之举。林四娘得闻凶报,遂集聚众女将,发令说道:‘你我皆向蒙王恩,戴天履地,不能报其万一。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尔等有愿随者,即时同我前往;有不愿者,亦早各散。’众女将听他这样,都一齐说愿意。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众贼不防,也被斩戮了几员首贼。然后大家见是不过几个女人, 料不能济事,遂回戈倒兵,奋力一阵,把林四娘等一个不曾留下,倒作成了这林四娘的一片忠义之志。”

贾政命贾兰、贾环、贾宝玉各作一诗,以试其才艺。

(一)贾兰

姽婳词(七绝)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

捐躯自报恒王后, 此日青州土亦香。

第一联说,娴静美好的巾帼英雄林四娘,是玉石筋骨钢铁心肠。

第二联说,为报答恒王的知遇之恩,为国捐躯之后,名垂史册,连青州的土地上至今都还有香味呢。

(二)贾环

姽婳词(五律)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

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第一联出句写林四娘在恒王生前只知玩乐不知忧愁,对句写林四娘在恒王战死后,心中仇恨不止。“红粉”指代女人,这里指林四娘,“红”是胭脂,“粉”是铅粉。“将军”,也指林四娘。“意未休”,恨意不止。

第二联出句写林四娘停止啼哭离开绣帐,对句写心怀仇恨杀出青州。

第三联出句写;林四娘要报答恒王的恩德,对句写怎能报复强盗杀主之仇呢?“讵”(jù),岂,表示反问。

第四联出句写是谁为她题写的忠义墓呢,对句写她是一位独占千古风流的人物。

贾环的诗,虽说不算高明,却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不承认林四娘的忠义,只承认她的风流。

(三)宝玉

姽婳词(七古)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1)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2)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3)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4)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5)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6)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7)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8)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9)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10)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11)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12)

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13)

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14)

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15)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16)

胜负自然难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17)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18)

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19)

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20)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21)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22)

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23)

“姽婳”,形容女子娴静美好。《说文·女部》:“姽,闲体,行姽姽也。从女,危声。”《说文·女部》:“婳,静好也,从女,画声。”宋玉《神女赋》:“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唐李善注:“姽,靖好貌。”

(1)“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恒王公余好武, 且喜女色,因此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

(2)“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对于美艳的歌舞恒王已经不感兴趣了,对于美女列阵操枪倒乐在其中。

(3)“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眼前暂时看不见战争卷起的尘沙,姽婳将军的俏影还经常出现在红灯纱帐里。

(4)“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时时能够从教场上的喝斥声中闻到口齿的香气,娇弱的身体难以举起如霜似雪一般闪亮的长矛短剑。

(5)“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芙蓉色的丝绦上打着状如丁香花蕾的结子,丝绦上不系明珠而系宝刀。

(6)“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战斗演习结束,夜深人静,筋疲力尽,脸上的汗渍,冲洗了脂粉,沾污了手帕。“鲛”,指精致的丝帕。

(7)“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第二年流寇流窜太行山以东,抢掠百姓如狼似虎,势如蜂蜇。

(8)“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恒王率领官兵想剿灭这伙贼盗,打了一仗又一仗,也没有成功。

(9)“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血腥的狂风吹断了陇山战场的麦子,阳光照射着军旗,但帅帐已经空荡无人了。

(10)“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青山寂静无声,河水澌澌地流动,这是恒王战死之时。澌澌,象声词,形容风雪雨水声。

(11)“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雨水淋湿了将士的白骨,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沙场的青草,冷月黄沙之下,战死的鬼魂守尸不散,十分恐怖。

(12)“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恒王的将士纷纷逃跑,只知道自保身家性命,青州眼看着就要变成一片灰土瓦砾 。

(13)“不期忠义明闺阁, 愤起恒王得意人。”没想到闺阁之人心中明了忠义节操,眼前一切激起了闺阁中得意(宠)之人的愤怒。

(14)“恒王得意数谁行,姽婳将军林四娘。”恒王得意之人要数哪一个呢?最数姽婳将军林四娘。

(15)“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率领美女,一群浓艳如桃李的娘子大军毅然奔赴战场了。

(16)“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绣花的马鞍上有泪(表示她们的青春愁烦很重),身上的铁甲无声,夜间寒气冰凉。

(17)“胜负自然难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战争的胜负自然难以预料,但是她们发誓一定要报答死去的恒王。

(18)“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贼兵势力猖獗,不可抵挡,娘子军被打得如同柳折花残,实在令人悲伤。

(19)“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林四娘在城外战死,魂魄离家乡很近;敌人的战马践踏了她们的身躯,但她们的骨髓仍然是芳香的。

(20)“星驰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驿马如流星,飞报入京师,谁家有儿女战死不悲伤呢!

(21)“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天子闻报十分惊慌,痛恨官员失守城池,这时满朝文武官员都垂头丧气没有办法。

(22)“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为什么文武百官掌握着法纪权柄,还不如闺阁之中的林四娘呢?

(23)“我为四娘长太息, 歌成馀意尚傍徨。”我为四娘深深叹息,长歌写成,心中尚有许多难言之慨,犹豫彷徨。

贾宝玉的古体诗比较适合歌颂林四娘这样的闺阁英雄。贾宝玉既承认林四娘的美丽,又承认她的忠义。贾宝玉的《姽婳词》,可以认为是林黛玉《五美吟》的延续和发展。贾宝玉对贾探春去海隅和亲本来就愤愤不平,歌颂林四娘他不吐不快,大观园里,也只有贾宝玉才能写好这首诗。

四十、(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史湘云大观园中秋联句

贾母带领大家中秋赏月,姑娘们都熬不起,最后冷清而散,林史二人到凹晶馆玩去了,两人自娱自乐联起句来。她们数栏杆定韵部为十三元,各展所长,兴趣盎然。

黛玉:三五中秋夕,(1)

湘云: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2)

黛玉: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3)

湘云: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4)

黛玉: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5)

湘云:分瓜笑绿媛。香新荣玉桂,(6)

黛玉: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7)

湘云: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8)

黛玉: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9)

湘云: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10)

黛玉: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11)

湘云: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12)

黛玉: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13)

湘云: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14)

黛玉: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15)

湘云: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16)

黛玉: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17)

湘云: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18)

黛玉: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19)

湘云: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20)

黛玉: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21)

湘云: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22)

黛玉:冷月葬花魂。(23)

(1)林黛玉起头说第一句,不入韵。“三五中秋夕”, “三五”,这是汉语的乘数法之一,取两数相乘之积,三五就是一十五。“中秋夕”就是八月十五的晚上。

(2)史湘云接第二句,首联只要求平仄和韵脚,并不要求对仗,押的是十三元韵。“清游拟上元”大意是,清闲雅致的游玩如同正月十五元宵节那样热闹。“撒天箕斗灿”,南箕北斗撒遍天空,星光那么灿烂。“清游”,清闲游玩。“拟”,模仿、效法。“撒天”,散布满天。“箕斗”,南箕和北斗,两个星宿名,这里泛指满天星斗。“灿”,光明灿烂。

(3)“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大意是,遍地管弦,音乐频繁奏响。好多地方飞觞把盏,饮酒助兴。“匝地”,满地。“管弦”,指管弦乐器演奏的音乐。“狂飞盏”,飞觞把盏,言酒兴正浓。

(4)“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大意是,谁家不开窗赏月呢?清凉的秋风吹来,让人感到有些轻微的寒意。“启轩”,打开窗户(赏月)。“风剪剪”,风儿轻轻地刮起来。

(5)“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大意是,良宵美夜,此情此景令人感到暖融融的。与黄发老人争吃月饼,嬉戏笑闹。“暄”(xuān), 《广韵·元韵》:“暄,温也。”形容节日夜景给人的印象是温暖热烈。“黄发”,指老年人。“饼”,近似月饼一类的馅饼。

(6)“分瓜笑绿媛。香新荣玉桂”大意是,黑发少女切分西瓜更是可笑。新开的繁茂的桂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仿佛能使生活更加富贵荣华。“分瓜”,分吃西瓜。“绿媛”,青春少女。“绿”,本义是青黄色,引申为乌黑色。“媛”,美女。《说文·女部》:“媛,美女也。”“香”,桂花香。“玉桂”,指“米如玉”“薪如桂”的高贵生活,“荣玉桂”是使“米如玉”“薪如桂”的生活更加荣华富贵。

(7)“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大意是,大观园鲜艳的色彩使萱草显得更加繁茂。蜡烛的光彩使得琼浆盛宴更加辉煌。“色健”指大观园的景色深沉浓丽。“健”, 《说文·人部》:“健,伉也。”引申为深、浓。“茂金萱”,使北堂的萱草更加茂盛,暗指贾母很康健兴浓。

(8)“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大意是,宴席上觥筹交错,搅乱了这美好的庭院。共同遵守令官一个人的酒令,分配好对手,行酒令。“觥筹”,酒杯和酒令筹。“觥”(ɡōnɡ), 《说文》:“兕牛角可以饮者也。”“筹”,行酒令的筹码。

(9)“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大意是,猜度酒席上的谜底,先要一次又一次地听令官的命令。骰子的色彩飞快地旋转成一个红点。“射覆”,猜测覆盖之物,是古代近于占卜的一种游戏。“骰”(tóu),游戏用具,有的地方叫色子,有的地方叫骰子。

(10)“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大意是,传花之鼓滥敲滥打,喧天震地。晴朗的月光摇曳地照耀着庭院。“晴光”,晴朗的月光。“摇院宇”,摇荡于大观园的上空。

(11)“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大意是,洁白的月光和彩色的灯笼一起连接着天地。酒令赏罚,不分地位高低和宾主。“素”指天上(乾)素静的月色,“彩”指地上(坤)张灯结彩的灯笼,这样就符合“接乾坤”之意了。

(12)“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大意是,吟诗要分先后、论输赢。有时倚靠栏杆构思。“序”,排列。“仲昆”,一般说昆仲,这里指高下。“倚”,靠。“槛”(jiàn),栏杆。

(13)“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大意是,有时依靠门框拟描写景色之稿。酒已喝干,诗情依然不减。“拟景”,摹写景物。“或”,有时。“依门”,依傍门框。

(14)“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大意是,更深夜静,乐声也已经听不见了。渐渐欢笑声也沉寂了。“更残”,五更将尽,天快亮了。“谖”(xuān),忘记,引申为停歇。《玉篇·言部》:“谖,忘也。”

(15)“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大意是,大地上只留下霜雪一般清冷的月光。露湿台阶,早晨的苔菌已经团团而生。“空剩”,徒然只剩。“雪霜痕”,像霜雪一般的月光。“阶露”,台阶上的露水。“朝(zhāo)菌”,早晨生的一种菌类,见阳光即死。“团”,团团而生。

(16)“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大意是,庭院里迷雾蒙蒙,合欢树的叶儿已经合起来了。湍急的秋水从石缝中泻出。“棔”(hun),木名,即合欢,也作合棔,叶子夜间成对相合,所以称“夕棔”。

(17)“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大意是,落叶被秋风吹到石头跟前聚集起来。女媭(xū)星孤情洁意性高傲。古人认为云气是从石下生发出来的,所以称石下为云根。“宝婺”(wù),星名,婺女星,也叫女媭星,相传女媭是屈原的姐姐,屈原性情孤傲高洁,所以说女媭也同样“情孤洁”。

(18)“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大意是,月中的蟾蜍吞云吐气。药是经过灵兔捣过的。“银蟾”,相传月中有蟾蜍,所以用银蟾指代月亮。“气吐吞”,吐气吞云。“灵兔”,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

(19)“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大意是,吃了飞升之药的嫦娥正向广寒宫飞去。侵犯(冲进)斗宿星群,见邀于牛郎和织女。

(20)“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大意是,乘着仙筏去会见帝孙。月亮的圆缺变幻不定。

(21)“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大意是,月末月初,月体空存,不见光华。计时的壶漏中,水将干涸,漏声将止。“晦”,月末一天为晦。“朔”,月初一天为朔。“魄”, 《说文·鬼部》:“魄,阴神也。从鬼,白声。”〔古通霸(bà),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

(22)“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大意是,窗前几上的灯光已然昏黄发暗。寒冷的水塘飞过了仙鹤的身影。“寒塘渡鹤影”纯属即兴之句,可能是化用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鸟影度寒塘”之句。

(23)“冷月葬花魂”大意是,清冷的月光掩埋了花儿的魂魄。有人说此句可能从元朝乔梦符《中吕·红绣鞋·书所见》“凉风醒醉眼,明月破诗魂 ”点化而来。脂评本为“葬诗魂”,其他版本为“葬花魂”。我们还是认为“葬花魂”好一些。花是实的,魂是虚的,虚实搭配更好些。

中秋夜湘黛二人联句,写出了贾府的衰败景象,充满了穷途末路、即将离散的凄凉气氛。

四十一、妙玉续诗

说到这里,恰好妙玉来访,就此打住,回到栊翠庵,妙玉说要续貂,只见他续道: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24)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25)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26)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27)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28)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29)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30)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31)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32)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33)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34)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35)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36)

后书:《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24)“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大意是,计时的篆香在金鼎里快要烧尽了,冰雪般的香脂流满了如玉般的烛盘。“香篆”, 《辞源·香部》:“香篆,香炷。点燃时烟上升缭绕如篆文,故称。”如苏轼《上元夜过赴儋(dān)守召独坐有感》:“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销金鼎”,销熔于金鼎。“脂冰”,即冰脂、凝脂,凝固了的蜡油。“腻”,《玉篇·肉部》:“腻,垢腻也。”“玉盆”,烛台上的蜡盘。

(25)“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大意是,箫声呜咽,增加了寡妇哭泣的悲伤,被卧冷了,要请侍儿温上。“嫠(lí)妇”,寡妇,《说文新附》:“嫠,无夫也。”“衾”,被卧。“倩”,请人帮忙做事。“侍儿”,婢女。“温”,使暖和,《玉篇·水部》:“温,渐热也。”

(26)“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大意是,空空的帐子悬挂在那里,上边绣着凤凰的文采;闲置的屏风随意遮掩在那里,上面绘有彩色的鸳鸯。“空帐”,没人住的帐幕。“文凤”,帐子上绣的是凤凰。“闲屏”,闲置的屏风。“彩鸳”,彩色的鸳鸯。

(27)“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大意是,夜露浓重,苔藓更滑;秋霜厚重,竹子太凉,难以抚摸。“露浓”对“霜重”, “苔”对“竹”,“更滑”对“难扪”。“扪”(mén),抚持、摩挲,《说文·手部》:“扪,抚持也,从手,门声。”

(28)“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大意是,仍沿着弯曲的池沼漫步,又登上那寂静空旷的高岗。“犹”,相当于“仍”。“步”,行走,《说文·步部》:“步,行也。”引申为徐行,《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萦纡”,旋绕弯曲。“沼”, 《古今韵会举要·筱韵》:“沼,圆曰池,曲曰沼。” “寂历”,空旷。“原”,宽广平坦的地面,《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29)“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大意是,石头奇形怪状,像神鬼在搏斗;怪模怪样的树木就像虎狼蹲在那里。搏,《广雅·释诂三》:“搏,击也。”引苏轼《石钟山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之语意。

(30)“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大意是,迎着晨光,驮碑的赑屃已经透出了模样,门外的影壁上也已经沾上很多露水了。“赑屃”(bì xì),传说中一种动物,样子像龟。《杨升庵全集·龙生九子》:“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这里指代石碑整体。“朝光透”,透过朝霞,映着朝阳。“罘罳”(fú sī),门外的影壁,或曰篱垣。“晓露屯”,沾满朝露。“屯”,聚集。

(31)“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大意是,千百只鸟儿在树林中振羽飞腾,空谷传来一声猿啼。

(32)“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大意是,岔道非常熟悉,怎么会忘路;泉水知道流向,不必再去问源头。

(33)“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大意是,栊翠庵的钟声已经响起来了,稻香村的公鸡开始打鸣了。

(34)“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大意是,心中有兴致,悲伤就无以为继;胸中无愁闷,心意岂能自烦恼。

(35)“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大意是,(少女)美好的情思只能独自排遣,高雅的情趣又能向谁诉说呢?“遣”,排遣,找地方寄托。

(36)“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大意是,今宵彻夜未眠,也别说疲倦了,明日烹茶,再仔细评论吧!

四十二、(第七十九回)《紫菱洲歌》 贾宝玉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紫菱洲,是迎春在大观园的住处名称。

首联出句“池塘一夜秋风冷”,大意是菱、荷的生长环境发生恶劣的变化,奠定了这首诗怀念手足情的基调。对句“吹散芰荷红玉影”,大意是秋风吹落了荷花红玉般的花瓣。“芰荷”,同为水生花草,此处比喻宝玉和迎春的姊弟之情。“芰”(jì),古书上指菱,此处指代宝玉。“红玉”,比喻荷花质如红玉,此处指代迎春。“影”,芰、荷的身影。迎春已经离开大观园,所以说“影”。该句表达手足分离之情,预示悲剧性结局。

颔联出句“蓼花菱叶不胜愁”,大意是连蓼花和菱叶都承受不了这莫大的悲愁。“蓼花”,一种水生花草,花红色或白色。“菱叶”,圆形,漂浮而生。对句“重露繁霜压纤梗”,大意是深秋的重露繁霜压垮了蓼花、菱叶纤细的枝梗。“重露繁霜”,比喻封建婚姻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纤梗”,纤细的枝梗。

颈联出句“不闻永昼敲棋声”,大意是再也听不到夏日敲打棋子的声音了。“永昼”,长日,整天。对句“燕泥点点污棋枰”,只看到点点燕泥玷污了棋盘。此联写了紫菱洲的荒凉,也写出了迎春擅长下棋,而今睹物思人,却已物是人非了。

尾联出句“古人惜别怜朋友”,大意是古人与朋友惜别还依恋不舍呢。对句“况我今当手足情”,大意是何况我今天面对的是手足之情呢!结尾落在手足情上非常得体。

四十三、(第八十七回)薛宝钗致林黛玉的信及诗

薛宝钗致林黛玉的信及诗,出在第八十七回,这已是续书部分了。这时迎春已经出嫁,晴雯已经被迫害致死,大观园开始萧条了。这种情绪像传染病一样,使所有的人感到压抑。不但林黛玉伤感,连薛宝钗也心情抑郁,悲起秋来了。

(一)信

妹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兼之猇声狺语,旦暮无休。更遭惨祸飞灾,不啻惊风密雨。夜深辗侧,愁绪何堪。属在同心,能不为之愍恻乎?回忆海棠结社,序属清秋,对菊持螯,同盟欢洽。犹记“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之句,未尝不叹冷节遗芳,如吾两人也。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二)诗

悲时序之递嬗兮,又属清秋。(1)

感遭家之不造兮,独处离愁。(2)

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3)

无以解忧兮,我心咻咻。(4)

云凭凭兮秋风酸,(5)

步中庭兮霜叶干。(6)

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7)

静言思之兮恻肺肝!(8)

惟鲔有潭兮,惟鹤有梁。(9)

鳞甲潜伏兮,羽毛何长!(10)

搔首问兮茫茫,(11)

高天厚地兮,谁知余之永伤。(12)

银河耿耿兮寒气侵, (13)

月色横斜兮玉漏沉。(14)

忧心炳炳兮,发我哀吟,(15)

吟复吟兮,寄我知音。(16)

【书信的注释】

“妹”,宝钗本来比黛玉年龄大,但是平辈书信中(男子自谦称弟),女子自谦称妹。这是书信礼仪。

“偶”, 《字汇·人部》:“偶,谐也。”“不偶”,就是不和合、不吉利。古人认为人的生日逢偶数吉利,逢奇数不吉利。

“家运”,家庭运数。“运”,命运、气数,《古今韵会举要·问韵》:“运,运祚也。” “多艰”,多有艰难。“伶仃”,孤单的样子。“萱亲”,指代母亲。“萱”,指萱草,即黄花菜。“衰迈”,体衰年迈。“兼之”,再加上那个。“猇(xiāo)声”,虎啸之声。“狺(yín)语”,狗叫之声。指夏金桂打架骂人的咆哮之声。“惨祸飞灾”,指薛蟠在酒店打死张三的官司。“不啻”(chì),不只,不但。“辗侧”,辗转反侧。“何堪”,怎么承受得了。“属在同心”,谓相互知心,关系亲密。“属”(shǔ),《广韵·烛韵》:“属,侪等也。”宝钗引黛玉为同侪。“愍恻”,同情。愍,同“悯”,哀怜,伤痛。“海棠结社”,指探春发起的那次诗社。“序属清秋”,时序正值清秋。“对菊持螯”,指湘云发起、宝钗赞助的那次咏菊诗社。“同盟欢洽”,诗坛同盟,感情欢洽。“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之句,是潇湘妃子当时写的《问菊》之句。记得别人的诗句,是对别人的最大尊敬。“冷节遗芳”,清秋节才开的菊花的芳香,既是赞叹菊花诗会,也是自喻品格超凡。菊花是万紫千红大自然的遗芳,钗黛是当今社会的遗芳。“匪”,通“非”。“无故呻吟”,相当于无病呻吟。“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

【诗的注释】

(1)“悲时序之递嬗兮,又属清秋。”大意是,时光荏苒,四季轮回,令人悲伤啊,转眼又到秋天了。

“悲”,对……感到悲伤。“时序”,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递嬗”,依次更迭变化。“嬗”(shàn),更替、演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形气转续兮,变化而嬗。”裴骃《史记集解》引服虔曰:“嬗,谓变蜕也。”

(2)“感遭家之不造兮,独处离愁。”大意是,深感家庭遭遇不幸,独自处于离乡背井的忧愁之中。“不造”,就是不成、不幸。《诗经·周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茕茕)在疚。”后来泛称身处失所。宝钗也是身处失所,所以说独处离愁。有人说“离”通“罹”,遭遇,也通,说离乡背井之愁也可以。

(3)“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大意是,家有萱亲(母亲),怎能忘记忧愁呢?(为人之子,必须替母亲分忧)

(4)“无以解忧兮,我心咻咻。”大意是,没有办法解除忧愁,我的内心深处无比烦扰不安。“咻咻”(xiū),本为嘘气之声,引申为烦躁不安的心态。

(5)“云凭凭兮秋风酸”大意是,云层越积越厚,秋风令人更感酸楚凄凉。“凭凭”,云层积厚的样子。

(6)“步中庭兮霜叶干”大意是,在庭中散步,经霜的树叶已干枯。

(7)“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大意是,我彷徨不知所向,都是因为失去了我的老朋友。“故欢”,老朋友。

(8)“静言思之兮恻肺肝”大意是,静静地想想这一切,伤心裂肺,非常难受。“静言”,静静地。“言”,语助词。“思之”,想想这一切。“恻肺肝”,伤心裂肺,非常难受。

(9)“惟鲔有潭兮,惟鹤有梁”大意是,鲔鱼在潭(吃喝不愁),而鹤在梁(不在山林)(似乎缺食)。“惟”,语首词。“鲔”(wěi),鲟、鳇之类的名贵鱼。

(10)“鳞甲潜伏兮,羽毛何长”大意是,龙龟潜伏,隐而不现,鸟雀(喻小人)却在高飞。有鳞为龙,有甲为龟,皆神兽也;有羽毛者乃鸟雀也,寻常之物。此句深层次是说当道者非其人也。

(11)“搔首问兮茫茫”大意是,搔首自问,仍是茫茫然,无从解答。

(12)“高天厚地兮,谁知余之永伤”大意是,高天厚地做证,谁能理解我无穷的哀伤。

(13)“银河耿耿兮寒气侵”,大意是,银河明亮,寒气袭人。”“耿”,《说文·耳部》引杜林曰:“耿,光也。”“侵”,风寒侵凌人体。

(14)“月色横斜兮玉漏沉”大意是,月光斜照,夜深了,计时的玉漏水位都下沉了。

(15)“忧心炳炳兮,发我哀吟”大意是,忧愁之心越来越明显,引发我吟诵出这哀伤的诗赋。“炳”, 《说文·火部》:“炳,明也。从火,丙声。”陆游《秋夜》:“退士鬓毛纷似雪,老臣心事炳如丹。”

(16)“吟复吟兮,寄我知音”大意是,吟诵来吟诵去,最后寄给我的知心好友。

四十四、(第八十七回)《琴曲四章》 林黛玉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惙,

素心如何天上月。

林黛玉的琴曲四章,是回赠薛宝钗的。二人诗词,各有各的苦衷,各有各的风格。琴曲四章大意翻译如下:

秋风萧瑟啊,天气越来越寒冷了,

美人离家千里啊,独自低声吟诗以抒怀。

遥望故乡啊,故乡在何处?

倚靠着栏杆呀,落泪沾湿了衣襟。

山路迢迢啊,水路漫长,

明月皎皎啊,光照轩窗。

银河明亮,难以入睡啊,辗转反侧,观之越发渺茫,(耿耿,明亮)

罗衫单薄,病体怯弱啊,不禁秋风寒露透骨之凉。

您的遭遇啊,不是由您造成的,(不自由,不由“自”)

我的处境啊,却有更多的忧愁。(遭、遇相对为文,意义相近)

您和我的心意多么相投,(心焉,在思想方面)

想想古人的美德啊,会使我们不犯过错。

[“俾”(bǐ),使达到某种效果。典出《诗经·邶风·绿衣》:“我思古人,俾无尤兮。”“尤”,过失,《玉篇·乙部》:“尤,过也。”]

人生活在这个世上啊,就好比尘土一般轻微,

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啊,我都感觉是前生注定的俗缘。

感叹前世的缘份啊,人力不可能中止和改变,

我纯洁的心儿啊,怎么才能和那天上的月亮一样永恒呢?

林黛玉虽然给薛宝钗许多安慰,但是她仍然坚信木石前盟,坚信自己的思想光明如月,不放弃自己的信念。

四十五、(第九十回)薛蝌《感遇》

《红楼梦》这本书中因为贫富不均而作诗鸣不平的是薛蝌。续作者在第九十回中写道:

薛蝌回到自己房中,吃了晚饭,想起邢岫烟住在贾府园中,终是寄人篱下,况且又穷,日用起居,不想可知。况兼当初一路同来,模样儿性格儿都知道的。可知天意不均: 如夏金桂这种人, 偏教他有钱,娇养得这般泼辣,邢岫烟这种人,偏教他这样受苦。阎王判命的时候,不知如何判法的。想到闷来也想吟诗一首,写出来出出胸中的闷气。又苦自己没有工夫,只得混写道:

蛟龙失水似枯鱼,两地情怀感索居。

同在泥涂多受苦,不知何日向清虚。

薛蝌这首感怀诗,意境可贵之处在于是为他人鸣不平,既是对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心上人的关怀和思念。最后这一点,更觉可贵。

第一句,薛蝌讲他自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身处困境,内心深处感觉像蛟龙失水,枯鱼衔索。

“蛟龙失水”语出《管子·形势》:“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后以蛟龙得水比喻能人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蛟龙失水比喻能人处于困境不得施展才能。跟“枯鱼”有关的成语有两个:一个是枯鱼衔索,比喻存日不多。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一:“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隙。”后用作思念已故父母之词。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泣风雨于梁山,惟枯鱼之衔索。”另一个成语是枯鱼之肆,本义是卖干鱼的店铺,比喻身陷困境,语出《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第二句说,自己与岫烟虽然同住贾府,却形同两地,散居独处,不能互相照顾。“索居”,散处独居。《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注:“索,犹散也。”陶渊明《和刘柴桑》诗:“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第三句说,自己和岫烟都在泥泞的道路上和污浊的环境中受苦。

第四句说,不知什么时候能过上尊贵的生活。“清虚”,高天,比喻富贵尊荣的生活地位。

有人批评这首诗不如前半部书中贾雨村的诗,说续书作者的手笔不如曹雪芹的水平,但到现在也没有证据说这是高鹗写的,高鹗看到没看到曹雪芹的遗稿,大家都不清楚。我们只能就诗论诗,这首诗符合薛蝌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是《红楼梦》一书中明确表达出不平则鸣的思想情绪,不可否定,是思想境界较高的作品。

四十六、(第九十四回)《赏海棠花》

《红楼梦》写这件事,是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写的。第九十四回的回目是“宴海棠贾母赏花妖,失宝玉通灵知奇祸”。这明明是依照祸事来安排的,许多人是有看法的,只有贾母“泰山石敢当”,不愿意用祸事来吓唬宝玉,想用喜庆观念遮掩过去。实际上从此怡红院也就不安宁了,贾府也就步入大厦将倾的地步了。

这些诗在书中并没有题目,有的《红楼梦》诗词选本题为《赏海棠花妖》,有的题为《咏海棠》,我们暂时题为《赏海棠花》。如果题为《赏海棠花妖》,在作法上就非常复杂了,明知是“妖”还赏什么呢?怎么立意,怎么结尾,都非常难处理,贾府子弟只能将其当成应酬诗来写,应应贾母的兴景而已。

(一)《赏海棠花》 宝玉

海棠何事忽摧,今日繁花为底开?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宝玉此诗既未说是喜,也未说是祸,是平平常常的应景诗。

第一句承认海棠去年不知为什么忽然枯萎了。

第二句也承认近日突然繁荣开放,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宝玉以实来写,不落褒贬。

第三句根据当时境况作了应付贾母喜庆观念的应酬解说,说海棠花开是祝福北堂老寿星增寿添福的。

第四句说因为时令正好是冬至,阴极阳回,所以抢在梅花之前开放了。

“何事”, (因为)什么事。摧(tuí,颓),枯萎。“为底开”,为什么开。“底”,何。”北堂“,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萱)草?言树之背。”“背,北堂也。”意谓于北堂种萱草。萱草令人忘忧。古代居室在北边的,叫北堂,为母亲所居处,后以北堂(或萱堂)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明朱权《荆钗记》第二回:“不幸椿庭殒丧,深赖萱堂训诲成人。”此诗中北堂指贾母。“寿考”,长寿。“考”,老也。“一阳旋复”,本作“一阳来复”,意即阳气回复。“旋”,返回。《广雅·释诂》:“旋,还也。”《易经》以坤卦为纯阴之卦,六爻(yáo)都是阴,配阴历十月,把坤卦的初爻(最下一爻)变为阳爻,成为复卦,配阴历十一月冬至。”一阳来复“,指由全阴到有一阳,意思是阴气极盛之后,阳气回复。元代侯克中《艮斋诗集·卷十四·春前一日》:“岁月催人不易禁,一阳来复又成临。”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因为冬至起,阴极,阳回。“占先梅”,海棠占了梅的先,意思是海棠比梅花抢先一步开放了。

(二)《赏海棠花》 贾环

草木逢春当茁芽,海棠未发候偏差。

人间奇事知多少, 冬月开花独我家。

贾环这首诗说的是:草木每逢春天应该发芽,今年海棠没有发芽是错过了物候节气。人间奇异的事情不知有多少(言非常多),冬至月开花却独有我家。贾环的诗有称奇道异的意思,跟宝玉的诗立意有不一样的地方,贾母说不好,那是就诗论诗,也不是成见。

”茁“, 《说文·艸部》:“茁,艸初生出地兒(貌)。”引申为生出。《广雅·释诂》:“茁,出也。”金张建《咏梨花》:“蠹树高枝茁朵稠,嫩苞开破雪搓球。”苏轼《僧惠勒初罢僧职》:“霜髭茁病骨,饥坐听午钟。”“候”,气候、时节。《字汇·人部》:“候,气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知多少”,不知有多少,意思是非常多。“冬月”,俗称十一月为冬至月。书中写贾母道:“这花儿应在三月里开的,如今虽是十一月,因节气迟,还算十月, 应着小阳春的天气, 这花开因为和暖是有的。”

(三)《赏海棠花》 贾兰

烟凝媚色春前萎,霜浥微红雪后开。

莫道此花知识浅,欣荣预佐合欢杯。

第一句说,人间的污烟瘴气凝滞了海棠的美色,海棠今春枯萎了。

第二句说,冬霜湿润了海棠,海棠终于在雪后绽开了。

第三句说,不要说海棠知识浅。

第四句说,欣欣向荣地预先开花是为全家团聚畅饮助兴来了。

贾兰的诗不语妖魔鬼怪,绕过迷信,写景抒情,确实难得。贾兰不赞成长辈的腐化,但也不同于宝玉的思想异化,他有重整祖业的愿望也不为过。贾府要垮了,各自须寻各自门。我们不能要求贾兰也走宝玉的路。封建社会快要崩溃了,但是出路在哪里呢?曹雪芹也罢,高鹗也罢,都还不晓得。

贾母听毕,便说:“听去倒是兰儿的好,环儿做得不好。”这个评价还可以。

我们觉得贾兰的诗倒是批评了社会的污浊。贵族家庭垮台之际,会出现贾琏、贾环那样的不肖子孙,也会出现宝玉这样的思想异化者,也可能会出现贾兰这样“兰桂齐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