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词

一、(第三回)两首评论贾宝玉的《西江月》

许多评论家都说贾宝玉是个叛逆者,叛逆到什么程度?他的思想跟传统伦理有何不同?这需要仔细考量。书中有《西江月》二词,是批宝玉的,其词曰:

西江月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文学评论说事论人往往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中间地带。可人是可以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我们评论贾宝玉也要采取这种科学态度。贾宝玉是个大家公子,上层社会对他有个评论标准,普通百姓对他也有一个评论标准。作者写这两首词,是站在文学劝善功能的立场上写的。

第一首上阕,第一句写“无故寻愁觅恨”,在正统社会上层人士看来,贾宝玉应该没有愁也没有恨”。恨就是遗憾。而贾宝玉“寻愁觅恨”到底有故无故呢?有故。何故?爱情生活不自由。

第二句写“有时似傻如狂”,不是一贯如此。贾宝玉追求的正是家长认为没用的事,而且非常认真。所以就说他“似傻如狂”。

第三句写“纵然生得好皮囊”。“纵然”一词表示让步,说贾宝玉虽长得好看,但是也没有用。“皮囊”,指形体模样,也说胎子、胚子。

第四句写“腹内原来草莽”,是说贾宝玉肚子里没有墨水。“草莽”,即“草包”。从大观园题额来看,贾宝玉肚里有墨水,贾政和他的门客才是真的没有墨水,是草莽。但是宝玉无权,只能挨骂。

下阕第一句写“潦倒不通世务”,是说贾宝玉不通世务,比如打发医生付诊费时,称银子不认识秤。“世务”指的是生存能力所及之事。这一批评并不虚,宝玉有这个问题。

第二句写“愚顽怕读文章”。所谓“愚顽”是说贾宝玉一味在姊妹行里玩耍,怕读八股文章,不想走科举的道路。这也是个问题,因为他无法立身。但他并不是不读任何文章,《西厢记》他就爱读,这也是事实。

第三句写“行为偏僻性乖张”,是说贾宝玉对社会的见解偏僻,例如说文官武将都是禄蠹;说女人的骨肉是水做的,爱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性情与常人不同,被认为乖张,不容于世。

第四句写“那管世人诽谤”。前三句都是外人看贾宝玉,末一句是贾宝玉对外人的态度: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这才是贾宝玉所谓的叛逆性格。

第二首上阕,首句写“富贵不知乐业”,是说他生在温柔富贵之乡,却不能乐业持家。

第二句写“贫穷难耐凄凉”,是说像贾宝玉这样的人,有朝一日贫穷了,是无法维持生计的。

第三句写“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怜”,可惜。“韶光”,时光。该句批评贾宝玉大好时光不去读书,整天玩耍,耽误了青春年华。

第四句写“于国于家无望”,是说不能进仕途,不能治国,不通世务,也不能理家。治理国家,从上层社会的希望来说是如此,从宝玉的追求来说却是另一回事。

下阕首句写“天下无能第一”,按世俗观念看贾宝玉,他不懂仕途经济,按贾政等人的观念,他确实是全天下最无能的人了。(所以要压制他)第二句写“古今不肖无双”。“不肖”,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在贾府是贾琏不肖呢,还是宝玉不肖呢?这就要分析价值观念了。

第三句写“寄言纨绔与膏粱”。“寄言”,赠言。“纨绔与膏粱”,旧时穿细绢裤子和吃肥肉细粮的富家子弟。

第四句写“莫效此儿形状”,意为不要学这个孩子的样子。这是曹雪芹小说中的劝善功能。贾府是应该按贾琏、贾环的模式发展下去呢,还是按贾宝玉的模式发展下去呢?这似乎是作者无奈的思考。

对于这两首词,许多评论家都说是“明贬暗褒”,或“似嘲实赞”。我们录以备考。另外希望大家静言思之,此说也不尽然。古今中外悲剧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有社会不容的一面,也有个人悲剧性格的一面,不可能只有一面。第一首指出贾宝玉的缺点,即性格叛逆。同样一个现象,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对宝玉而言,有自由则乐,无自由则愁。第二首,曹雪芹简直是在指桑骂槐。明贬贾宝玉,暗批贾赦、贾珍、贾琏、贾环甚至包括贾政,都是不肖无能之辈。这两首词是双刃剑,对于贾宝玉的悲剧性格,作家乃在“褒贬之间”。

我们认为,贾宝玉刚刚处于思想异化阶段,他还没有走上仕途,他还没有参与政治经济活动,还够不上叛逆。他的思想仅仅是从封建思想异化出的民主思想萌芽,属于民主启蒙思想;考中举人却出家才是叛逆的开始。不宜把宝玉的思想太过拔高。

二、(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

(一)晴雯判词

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wěnɡ)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所谓“判词”,就是上天对每个人的命运所做的安排,判定的劫数。判词大意是,此人世间难得,就像雨后晴空的明月,是很难碰上的;又像美丽的云彩,容易飘散。她的心比天还高,可是她的地位非常低贱。她生得风流灵巧,最容易招人羡慕嫉妒恨。青春年少就夭亡,全因为遭受诬陷所致,人死不能复生,多情的公子也只能在心中徒然牵挂和纪念而已。

作者把晴雯放在第一位,说明对晴雯的偏爱和重视。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未见其人先见其影。晴雯是奴才当中有个性的女孩子,虽然出身低贱,但压制不住她心比天高的梦想。她所处的社会就是这样,风流灵巧反倒招人怨恨。毁谤生嫌,寿夭如斯。如判词所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连多情公子也是空牵念。命运如此,令人遗憾。

“霁”, 《说文》:“霁,雨止也。” “霁月”点出晴雯的“晴”字,“彩云”寓“雯”字(雯,即彩云)。判词这种形式非常近似于过去盲人算卦时的“抽帖”。纸片上有画儿,按属相去抽,抽着之后,告诉盲人画面,然后盲人背诵几句韵语,多是吉祥之语。

(二)袭人判词

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判词大意是,(袭人)白白对宝玉温柔和顺了一场,(宝玉)也白白夸了袭人似桂如兰的一番话,(结果是)只能羡慕那个戏子(蒋玉菡)如此有福,谁料想富贵的公子却原来与她无缘。

袭人判词的画面寓“花气袭人”四字。鲜花,包含袭人的姓“花”,破席寓袭人的“袭”。“枉自”“空云”二词,暗含袭人最后外嫁背情。好时光,她以如夫人自视;赖时光,她跟别人跑了。正好应了前边的《好了歌》。

袭人是宝钗的影子,作者对宝钗不便讲的话都在袭人身上讲了。

“花气袭人”出自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村居书喜》: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陆游的原诗作“骤暖”,不作“昼暖”,小说误“骤”为“昼”。究竟是误引,还是改引,值得斟酌。

(三)香菱判词

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判词大意是,菱花与荷花的根并在一起通体芬芳,(香菱)平生的遭遇实在令人感到悲伤。自从夏金桂嫁到薛家,香菱便遭受折磨含冤死亡。

判词画面是一株桂花,指的是夏金桂。菱本是水中之物,香菱原名英莲,莲也是水中之物。“水涸泥干”,标志着香菱处境的险恶困难。“莲枯藕败”,暗示香菱结局的悲惨。

判词第一句说菱角的根紧挨着荷花的根,荷花就是莲花,香菱就是原来的英莲,菱花与莲花都有香气。“一茎香”,从根到茎,从茎到花,都透着清香,二者具有同样的高贵品质。

第二句是说香菱平生的遭际实在令人伤心。第三、第四句中,“两地”是两个“土”字,“孤木”是一个“木”字,合起来是一个“桂”字。脂评说是拆字法,可见是隐寓夏金桂之名。“香魂”,指香菱死后的魂灵。“返故乡”指死亡,俗曰“回老家”。

为了顾及前边的判词,高鹗续书写到香菱难产完劫,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tiāo)。有人反对这个结局,我们现在想来,也还可以接受,都未离悲剧的结局。

(四)宝钗、黛玉判词

书中说,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判词大意是,足可叹羡一个有(乐羊子妻)停机劝夫的美德,堪可怜爱一个有(谢道韫)咏雪如絮的才华。这命运好比玉带挂在林中,那命运好比金簪埋在雪里。

这则判词的画面所寓就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株枯木寓“林”字。“玉带”,倒读的谐音就是“黛玉”。“金簪”,就是金钗,也就是宝钗。“雪”,谐音“薛”。

观二人,我们慢慢会发现,宝钗曲而黛玉直,宝钗柔而黛玉刚,宝钗冷而黛玉热,宝钗圆浑而黛玉尖锐,宝钗世故而黛玉天真。她们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宝钗的德,黛玉的才,判词开篇即点明。她们的个性是合二为一的,因此作者才将她们合为一则判词。所以俞平伯先生有钗黛合一论。

(五)元春判词

书中说,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yuán)。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判词大意是,二十年来对人世间的世态冷暖、是非曲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元春进宫之后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像石榴开花,红极一时,皇恩浩荡,整个贾府倍受恩宠。三春景色怎么能比得上初春之盛景呢?后边三个姊妹怎么能比得上元春的荣耀呢?朝廷党争如虎兕(si,犀牛)相逢必有一伤,元妃大梦也该终结、归号了。从其判词,既可感受到元春的人生悲剧,又能体会到浓浓的宫怨。

画面中的弓,谐音宫闱的“宫”。“香橼”(枸橼果实,有香气),谐音元春的“元”。有人认为,弓象征战争,寓元妃死于战乱之意;橼,谐音“冤”,比喻元妃死得冤。录以备考。元春入宫前曾作为宝玉的启蒙老师,宝玉未结婚,元春便亡,所以元春在世也就二十几年。无论是谶语还是判词,都是谜语,很难得出标准答案。

判词的顺序是先奴才,后主子;先客人,后主人。

(六)探春判词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判词大意是,才干自是精明,志气也算高远,怎奈时运不济,生在家道中落之时。清明节家人在江边洒泪相送,遥望她远嫁海隅,千里春风,故乡一别,从此后,只能在梦中相见了。

判词画面暗指探春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所以画面有大海、大船、风筝。高鹗续书让她回来一趟,倒也给大观园今昔对比增加了一些悲凉气氛。

(七)湘云判词

后面又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判词大意是,生在富贵人家又能怎么样呢,还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就已经双亡了。哀伤地看着家境衰落,有如夕阳西下,湘江水流淌如斯,楚地云飘忽不定。

湘云的命运又将如何呢?湘云在贾府是个半主人式的客人,因为同住都中,是贾母的侄孙女,深得贾母怜爱,常年住在贾府。

画面是几缕飞云,说明史家富贵如浮云而散,夫妻生活如一湾逝水,变数无穷,命运坎坷。前两句说,湘云家族富贵无常。“襁褓”(qiǎnɡbǎo),背小孩用的背带和小被子,喻指婴幼儿时期。“父母违”,指自幼父母双亡。“展眼”,一瞬间。“吊”,凭吊,伤焯。“斜晖”,夕阳的余辉。朝阳变斜晖,说明丈夫早逝。“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古代属于楚国,故有楚云之说。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和湘云夫妻生活的短暂。

(八)妙玉判词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判词大意是,人生想要清白哪里就能够清白,说要超脱却不一定能够超脱。可怜像金玉一般的高贵品质,最终还是陷于污泥浊水之中。

妙玉在贾府也是一个特殊人物,她带发修行,不是奴才辈。命运如彼,到哪儿也躲不过去,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把她的命运定在那里了。

判词画面,美玉寓妙玉之名,“落在泥垢之中”,喻其结局是个悲剧,是以美好的毁灭作为结局的。

《红楼梦》有三块“玉”:宝玉、黛玉、妙玉。黛玉病逝升天了,妙玉从空门被抢了,宝玉出家进入空门了。

(九)迎春判词

后面忽见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判词大意是,你(孙绍祖)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中山狼,一旦得志便会猖狂害人。迎春本是一个生在金闺绣阁中的鲜花弱柳般的娇美小姐,嫁给孙绍祖一年就给折磨死了。贵族小姐又当如何?她的悲惨命运就是封建制度的产物。

判词画面暗示迎春嫁了一个如狼似虎、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

第一句,“子”,古代一般称男子为“子”。“系”,是。“子”与“系”合成一个“孙”(孫)字,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古代寓言。宋朝谢良和明朝马中锡都写过《中山狼传》。战国时代赵简子在中山(古国名)打猎,射伤一只恶狼,被东郭先生救起藏起来,但是赵简子一走,恶狼不但不报恩,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后来人们把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叫作“中山狼”。

第二句,“得志”,小人得志。“猖狂”,为非作歹。

第三句,“金闺”,女子所住华贵的居室。“花柳质”,容貌如花,身段似柳,姿态优美。意思是说贾迎春本是富贵人家的娇美小姐。

第四句,“一载”,一年,指新婚不久。“赴黄粱”,比喻做了一个梦,不久就死亡了。“黄粱”,指黄粱梦,后来人们常用黄粱梦比喻人世的空虚。这里比喻死亡。

(十)贾惜春判词

后面便是一座古庙,里面有一个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判词大意是,看破了三个姐姐的美丽青春都不长久,黑色的僧衣改变了当年的女儿妆。可怜的侯门绣户千金女,孤独地在青灯古佛旁打坐。作者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曹雪芹为她安排的出路只能是出家。

判词画面暗指惜春出家为尼。

第一句,“勘”,仔细查看。“勘破”,就是看透。

第二句,“缁衣”,黑衣服,尼姑的衣服。(1987年版电视剧里演员穿的是灰衣服,不要引起字义误解)“昔年妆”,往年小姐的红妆。

第三句,“可怜”,有无限同情之意。她还没有品尝过爱情和人生,就已遁入空门,当然很可怜。“绣户”,富贵人家女子的闺房绣楼。“侯门”,公侯之门,此处指贾府。

第四句,“独卧”,孤独横卧(画面上说坐)。“青灯”,佛前的油灯。“古佛旁”,只有佛殿香烟,没有人间烟火的地方。

四位小姐的命运联系起来看,真是“原应叹息”。

(十一)王熙凤判词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判词大意是,凤凰一般的高贵身份,偏偏生在家业凋败的时代,大家都知道羡慕她的才干,谁料想她服从父母之命嫁给贾琏,掌握了贾府大权,发号施令,最终还是被休弃,哭着返回金陵就更悲惨了。

判词画面的冰山喻王熙凤倚作靠山的财与势,好似冰山难以持久。雌凤象征王熙凤。

第一句,“凡鸟”,合而成凤(鳳)字,点王熙凤之名。典出《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嵇喜,嵇康之兄)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忻(xīn,同“欣”)。故作‘凤’字,凡鸟也。” 这是吕安对嵇喜的讽刺。“凤鳳”,从鸟,凡声,拆开来就是凡鸟,比喻庸才。这里借用凡鸟的典故,点出王熙凤的“凤”字,也是一种讥刺。“末世”一词,与画面上的冰山互相呼应,偏偏让王熙凤赶上了。在贾府管过家、理过事的凤姐和探春的判词中都有“末世”一词,虽然二人判词中也都有“才”,却都是“无力”回天。

第二句,贾府上下都知道爱慕、钦佩王熙凤的聪明才干,却看不出她面临的危机。

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关系着凤姐的地位变化和命运结局。历来众说纷纭,简直成了红楼一谜。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批语:“拆字法”。因此有人认为,一、二、三都是序数词,“人木”是一个“休”字,于是推出“从、令、休”三个字。冯其庸序本注解为:难确知其含义,或指贾琏对王熙凤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始则听从,续则使令,最后休弃。也有人说,这三个字概括了贾琏、凤姐夫妻关系的三个阶段:凤姐嫁给贾琏,就是“一从”;内人之令森严,贾琏屈从于凤姐,这便是“二令”;最后凤姐惹祸失势,夫妻反目,凤姐被贾琏休弃,这便是“三人木”(休)。也有人说,这句话概括了王熙凤一生的三个阶段:“一从”,指她开始对贾母顺从,以取得执掌家事的权力;“二令”,指她掌握贾府大权后,发号施令,作威作福;“三人木”就是最后被休弃。但是高鹗的续书没有写凤姐被休弃,而是写她死后尸体被运回金陵。

第四句,“哭向金陵事更哀”。据说按照曹雪芹判词本来的意思,王熙凤应该被休弃,哭着回到金陵老家,才符合扬善惩恶之精神。高鹗续书缓和矛盾,写把她的尸体运回金陵,好像是为了体现夫妻一场,记死不记过,减损了全书的悲剧效果。

(十二)巧姐判词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判词大意是,家势衰败时就不要再提当年多么高贵,家道沦落时就不要攀亲附友。偶然因为接济了刘姥姥一回,后来巧姐遇难时才碰上了救命恩人。

判词画面 暗指巧姐的结局是成为以纺绩为生的乡村妇女。

判词前两句写巧姐在贾府势败后被狠舅王仁(“忘仁”)所卖,人到了这个地步,就不要再提什么尊贵不尊贵了,家破人亡,就不要论什么亲戚不亲戚了。后两句写因为偶然机会,凤姐救济了刘姥姥,在巧姐遇难时遇见救命恩人刘姥姥了。这是文学作品劝善扬善的写法。

(十三)李纨判词

诗后又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判词大意是,桃李在春风中开花,一旦结子,花期也就结束了,到头来谁又能比一盆兰草更荣耀呢?品质虽然冰清水洁,也没有什么值得羡慕妒忌的地方,白白给他人当作笑谈。

画面暗示李纨晚年因子得贵,诰命加身。

第一句,“桃李”,点出“李”字。完,谐音“纨”,寓李纨之名。这句寓李纨生子后就青春丧偶,爱情结束。

第二句,寓贾兰的“兰”字,兼指贾府将来子孙中唯贾兰显贵。这是《红楼梦》留给后人的想象空间。高鹗续书说兰桂齐芳,大概源自李纨判词。

第三句大约是化用唐代僧人寒山《无题》诗“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后两句句意难以确定,大致是说李纨一生三从四德,没有可以指责之处,晚年荣华方至,却随即死去,只留得一个诰封虚名,白白地给世人做谈资笑料。

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命运,这就是她们的人生。

(十四)秦可卿判词

书中说,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判词大意是,爱情高如天,爱情深似海,爱情幻化出一个痴情之身,两情相遇必然发生滥情之事。不要说不肖子孙都出在荣府,造孽的开端实际出在宁府。

根据脂批,小说第十三回回目流行本是“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原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画面所画当指此旧回目内容。脂批又云:“老朽因(秦可卿)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雪芹)删去。”曹雪芹虽删去了这段情节,却仍在判词和画面中保留了初稿里关于秦可卿结局的某些暗示。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中,秦可卿被安排在最后,是最后一钗,又是金陵十二钗中第一个在太虚幻境销号归册的人。

判词第一句,“情天情海”,与太虚幻境的匾额“孽海情天”义同,喻世间风月情多,言爱情泛滥,如天似海,既高且深。“幻情身”,幻变出一个象征着风月之情的女人身,也就是那位警幻仙姑所谓的“吾妹”,即“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仙姬,也就是书中秦可卿所呈现出来的幻象。“幻”在这里是动词,与“幻形入世”之“幻”用法相同。作者讳言秦可卿引诱贾宝玉,假托梦魂游仙,说这是两个多情的种子碰在一起的结果。程高本把“幻情身”改成“幻情深”,意思就变了。

第二句,“情既相逢必主淫”,意思是两个多情人相逢,必然会发生过分(有人解作“淫荡”)的故事。什么叫“淫”?警幻仙姑所讲“淫”字之语是我们讨论的根据。有人认为,这一句指的是秦可卿与贾宝玉;有人认为指的是秦可卿与贾珍,书中夸大贾珍是为了掩盖贾宝玉。秦可卿是“淫”(爱情泛滥)字的化身,“秦”的谐音就是“情”。

第三句,“漫言”,莫说。“不肖”,不像其先辈,也泛指品行不好的人。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先辈事业或遗志的人。

第四句,“造衅”,犹造孽,做恶。“开端”,开头。“实”,确实。“在宁”,发生在宁国府。

后两句意思是,不要说不肖子孙都出在荣国府,其实造孽开端、伤风败俗、引诱青年的是宁国府的人。

若论其实,出自宁国府与出在荣国府,在道德伦理上又有什么区别呢?宁府是长房,更有代表性。此言不过是为荣国府遮遮脸面罢了。关于秦可卿,我们不赞成再去索隐、揭秘,考证她出身皇家或是哪个王公贵族大家庭。《红楼梦》是小说,秦可卿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写作过程中经过修改,最后写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她为人平和,无论主仆贵贱,童叟不欺、亲和力强;她办事很周全,连贾母都放心。她用情可能太滥,死得有点蹊跷,大家都有些疑惑,可能不是死于疾病。但是要定她的淫滥罪也没有确实证据,只能说死得不明不白。她不是坏人,她是一个受侮辱的“淫”(用情过度)人,有可挑剔之处;她与贾宝玉有志同道合之处,她不是贾珍的情人,但是可能死在了贾珍的手里。贾宝玉看可卿为什么大哭呢?因为贾宝玉是个“情不情”的人,警幻仙姑说他是天下第一“淫”人。

三、(第二十五回)通灵宝玉颂词

书中说,那和尚接了(宝玉)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 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说宝玉托生为人十三岁了)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第一句说,天不能拘束他,地也不能限制他。

第二句说,他的本性,既没有欢喜也没有悲伤。

第三句说,却因为女娲补天时锻炼了他,从而通了灵性。

第四句说,投胎转世来到人间,招惹了许多男女情爱的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第一句说,脂粉的渍痕玷污了“宝玉”神异的光泽。

第二句说,在那挂着丝绸窗帘的(华丽的)屋子内,整日和姊妹、丫鬟们厮混在一起(另有译为:住着情意绵绵的一对有情人)。“绮”,带有花纹的丝绸。“栊”,窗户。

第三句说,深沉酣畅的梦最终都得醒。

第四句说,前世积累的冤孽情债还清,这场人生好戏就要散场了。

四、(第七十回)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诗友进行诗词唱和,既可吟诗,也可填词。词为诗余,诗词一理。所以,大观园的姑娘们既要赛诗,也要赛词。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

(一)调(diào)寄《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如梦令》是单调,七句(第五、第六句是叠句)三十三字,押仄声韵。史湘云虽说是“偶填柳絮词”,却依然揭示出大观园的离散结局,因为柳絮就是一种离散的事物。史湘云究竟要飘到哪里去呢?

“绣绒”,指绣花线的线头,用来比喻柳絮。“残吐”,女子吐出的绣线线头。“岂是”,难道真的是。像是绣绒残吐,又不是绣绒残吐,那是什么呢?是柳絮。虽然是咏柳絮,但词中并未写出柳絮,这是大家手笔。“卷起”,卷起的本来是柳絮,柳絮飘飘附在卷起的半挂窗帘之上,就像卷起了半帘迷蒙的香雾。为什么说“香雾”?香从何来?因为那是姑娘们的闺阁,自然香气扑鼻。

“纤手”,少女纤细的手。“自拈来”,自然而然地把手伸向柳絮,等柳絮自然而然地落在手上,并且把它捏住。如同伸手抓住了春天,可是春天已从手指缝里溜过去了,徒然引起杜娟啼叫、春燕妒忌。据说杜鹃叫声如同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暂且打住,暂且打住!(柳絮呀,你不要再飞;杜鹃呀,你不要再啼)不要让春光白白溜走。

史湘云的青春就像柳絮一样,从她的手指缝里溜走了。

(二)《南柯子》探春(只写了半首)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南柯子》又名“南歌子”,有单调和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三字,双调五十二字。这首咏絮词是双调,探春写了半首,宝玉写了半首。

“空挂”与“徒垂”相对为文,大意为白白地垂挂着。“纤纤缕”与“络络丝”相对为文,有人理解为柳条,有人理解为柳絮,本书主张“纤纤缕”指柳条,“络络丝”是柳絮,柳絮要离开柳条,到处漂泊,这是一个时节的现象,柳絮这种东西拴不住,系不住,也不受任何拘束。“绾”,拴住。“羁”,拘束。“一任”,完全任凭它(东西南北各分离)。

探春远嫁之后,大观园的女儿们也就都像柳絮一样东西南北各分离了。柳絮这个意象真是选得太奇特了。

(三)《南柯子》 宝玉 (续了半首)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生活中该去的都已经去了,柳絮去了也就让它去吧,您也没有必要怜惜了(君指探春)。该来的也都来了,飞来的柳絮我知道,飞来的梦幻般的离别,别人不知道,但我自己是知道的。春光虽然美好,但到春残晚芳之时,黄莺发愁了,蜂蝶也疲倦了,纵然是明春再见到柳絮,也只有隔年重生才能再见。这就是贾宝玉的思想,先不要说再见太虚幻境,就是再见柳絮也得到明年春天才行。

续书让探春回来一趟,别人就再也没有回来。

(四)《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唐多令》又名《南楼令》,双调,六十字。这首词是黛玉在说身世,特别是“漂泊亦如人命薄”,简直就是自说自唱。

“粉”,花粉,柳絮的精华,代指柳絮。“堕”,落。“百花洲”,据《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明姚广孝有《百花洲》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传说吴王夫差与西施常泛舟游乐于此。明高启《姑苏杂咏·百花洲(在姑苏台下)》有“吴王在时百花开……吴王去后百花落……岂唯世少看花人,纵来此地无花看。”诗句记录此段故事。黛玉是姑苏人,有自说家乡事、本是自家人的感觉。“香”,也指柳絮(的花香)。“残”,柳絮飘落即为残。“粉堕”和“香残”,指残花凋零的晚春季节。“燕子楼”,楼名,在江苏省徐州市,相传是唐代尚书张愔(yin)为其爱妾关盼盼建造的。

“一团团”,柳絮飘落的实际状况,从一朵一朵到一团一团的样子。“逐对成毬”,有的版本作“逐队成毬”,互相追逐,成双成对,然后滚动成球。“毬”,就是球。有的专家认为“毬”谐音“逑”,有“配偶”之意,属于双关语。

“漂泊”,随波流动或停泊,这里指随风飘动或停泊。“人命薄”,人的命运单薄、不好。“空”,徒有。“缱绻”(qiǎn quǎn),缠绵,难舍难分。“说风流”,诉说风流之事,即谈情说爱。

“草木”,黛玉本是绛珠仙草,她也自称是草木之人。“愁”,佛教认为万物皆有情,有情则有愁,草木都知愁,黛玉岂不知愁?“韶华”,青春年华。“竟白头”,竟然已白头,老矣。

“叹今生谁舍谁收”,叹今生如柳絮到处飘动,其情其身,是谁舍弃,又由谁接受呢?“谁舍谁收”有版本作“谁拾谁收”。

柳絮嫁与东风(随风飘动),春天也不管。既然忍心滞留在外,那就任凭你去吧。“春”,或曰谐音“椿”,指父亲。

(五)《西江月》 薛宝琴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西江月》双调,共八句五十字。

“汉苑”,汉朝皇家园林,据说汉代有三十六苑,长安东南的宜春苑(曲江池)水边多植杨柳,柳成行列如排衙,号为柳衙。后来所剩无几,当然也就柳絮无多,故曰“零星有限”。“隋堤”,隋炀帝开凿运河两岸植柳,号为“隋堤”。柳絮甚多,故曰“点缀无穷”。“三春事业”,春天的繁华。“付东风”,已成过去。“明月梅花一梦”,典出《龙城录》,赵师雄在梅花树下梦仙,一觉醒来时,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另说,宝琴后来嫁给梅翰林之子,或许“梅花”二字另有隐寓之意。也属红楼一梦。

“几处”,不止一家,多家如此。“落红”,落花。“庭院”,一般指大家院落。“谁家”,哪一家。“香雪”,柳絮。“帘栊”,窗帘。“香雪帘栊”,窗帘上沾满柳絮,暗指帘栊中的佳人。“江南江北”,南方北方。“一般同”,一个样。“偏是”,特别是。“离人”,离别之人,特别是离妇。“恨重”,离愁别恨尤其深重。

(六)《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临江仙》双调,十句,字数有五十四、五十八、六十等多种。这首词是六十字。

“白玉堂”,指名门贵族的家院,典出汉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宝钗把柳絮的出身写高贵了,其生在白玉堂前。“春解舞”,柳絮翻飞,好像春天懂得怎样跳舞。“东风”,春风。“卷得均匀”,风吹柳絮漫天飞舞,翻卷之力非常均匀,舞姿柔美,分合得意。“蜂团蝶阵”,比喻柳絮像蜂蝶飞舞的团队和行阵。“乱纷纷”,形容柳絮漂动的样子。有的版本“团”作“围”。“几曾”句,几次曾经随流水逝去,也能够保持自身纯洁,哪里必须要入尘土之中(像黛玉葬花那样)呢?这分明是在与黛玉之诗论高低。

“万缕”句,千丝万缕的柳树始终保持自己的从容心态,任凭柳絮随时聚拢、随时分离。春光不要笑我,柳絮本来就没有根,需要频频借助好风的力量,送我(柳絮)登上那青云之上的崇高之地。

宝钗这首词写完之后,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

这几首柳絮词,孰强孰弱,当场已有评判。这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的作品,客观上描写的是大观园柳飞絮散的暮春之景,象征着大观园众姊妹在爱情、生活中的离情别绪。史湘云说“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是良好愿望;探春《南柯子》说柳絮“也难绾系也难羁”是生活实际;林黛玉《唐多令》说柳絮“漂泊亦如人命薄”是亲身感受;薛宝琴《西江月》说从柳絮看出“三春事业付东风”是旁观者清;只有薛宝钗《临江仙》强作高调说“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尽管如此,她也只能说“任他随聚随分”。薛宝钗想高调借力上青云,也没上去。曹雪芹为众位姑娘捉刀代笔写了这些诗词,无非是为了塑造每个姑娘的独特性格,共同反映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的没落和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

五、(第八十九回)《望江南》 (祭晴雯词二首)贾宝玉

《望江南》是词调名,原为乐曲,自唐起用为词调。初仅单调,宋以后增双调。单调五句二十七字,三平韵,双调加倍。词分上下两阕。

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

其词云:

随身伴,独自意绸缪。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即时休。孰与话轻柔?

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象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

大意是,随身的玩伴(去了),我感到无限孤独,可对她的情意更加缠绵。谁能想到平地起了那样一场风波,顿时把你的小命夺走。从今以后叫我跟谁去说贴心的悄悄话?

东流的逝水呀,绝不可能再向西流。想见见你旧日的容颜,却再也找不到古时的怀梦草了。天冷加衣,又看见你补的雀金裘。想起你补衣时脉脉含情的样子,我感到无限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