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承传

胡金忠

抗美援朝

我的父亲叫胡丰,1928年11月13日,出生在一个世代以农耕为生的农民家庭。他于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当时的19兵团炮团当战士。宁夏解放后,父亲随部队开拔到陕西祁山县。1950年2月,父亲所在的部队奉上级命令,修建宝鸡至天水的铁路。在修建天宝铁路期间,我父亲被部队评为四级劳动模范和四级学习模范各一次,同时也受到了部队给予的物质奖励。那时,部队大多数战士没有进过学堂,不识字。我父亲参军前,读过几年书。战友家里来了书信都会请父亲念给他听。之后,父亲替战友给家里书写回信。我父亲帮助战友代写家书一直延续到他转业为止。因此,他也与同志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之情。

1951年,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我父亲跟随部队,开拔到祖国的边防安东市。同年2月12日,他被上级任命为副班长。2月13日,他被任命为炮团三营七连上士班长,随即跟着部队入朝参战。1951年4月13日,在朝鲜的南川店,我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预备期半年后,在当年的10月13日,父亲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我父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一生中感到最为自豪的一件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炮兵团奉命打了第五次战役。在一次战斗中,父亲所在的炮兵七连的阵地,提前悄悄地隐蔽在山中一个稍微平坦的山包之上。战斗开始之前,为了预防美军飞机轰炸炮兵的阵地,部队首长要求炮兵战士都先躲进战壕里,和伙房的炊事员躲藏在一起。我父亲和他的战友,坚持留在炮兵阵地上,随时待命,打击敌人。

当时,我父亲和他的几个战友,看见山下的战壕着火了,急忙从山包上冲了下来抢救伙房的炊事员。当他们冲到战壕时,发现几名幸存者身上的衣服被火烧着了,他们像火人一样在地上打滚。我父亲和战友们急忙帮助灭火。但是,为时过晚,这些同志壮烈牺牲了。

战斗接近尾声,接到上级命令,要求父亲和战友们快速撤下战场。突然,我父亲看到前面的泥潭里有个人在动,他立即跳进泥潭拉起来这个人一看,是一名穿着志愿军服装的伤员,他赶紧背起伤员将他送往战地救护所抢救,自己则迅速回到连队报道。父亲后来才知道,他从战场上背下来的那个伤员是团长,而团长并不知道,是谁把他从战场上背了下来,救了他一命。

这次战役之后,部队的伤亡比较大。七连伙房炊事班的同志全部牺牲了,上级把我父亲调到连部伙房担任上士。两个月后,上级又把他调到营部担任管理排长工作。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父亲随志愿军回到祖国。1953年2月,党组织和上级为了培养他,派他到速成中学学习文化、政治和军事课程。他在速成中学学习了一年半后,回到炮兵团,在团部担任供给排长职务。三个月后,他被调回本团三营担任供给排长职务。

国家实行义务兵制度后,组织上考虑到我父亲是家里的单根独苗,就让他转业到地方工作。1955年2月,我父亲服从组织安排,脱下军装,从部队转业回到了家乡(以上内容主要依据我父亲生前所写的自传、主要经历,以及他平时对我们讲的故事整理)。

胡丰 (老照片)

粮食管家

我父亲回到家乡后,在农业生产合作社里当农民,劳动了几个月。于1955年7月,组织上为他安排了工作,分配他到当时的金积县粮食科马家滩粮库当管理员。

他在马家滩粮站工作期间,确保了粮食的安全,从来没有发生霉变和虫害等事故。粮站最忙的工作是夏秋粮食统购入库,冬季粮食调运统销。特别是在夏秋两季粮食收购入库的旺季,他每天早早起来,打扫粮库内和粮库大院的卫生,清除垃圾,保持粮站内外干净清洁的环境,等待前来交售粮食的群众。等到交售粮食的群众一到,粮库大院内外车拉驴驮,人头攒动,一片繁忙的景象。他头上戴着一顶草帽,穿梭在人群中检验粮食的干湿程度,安排晾晒湿粮,组织合格粮食筛选过称。他一有空就帮农户装粮、抬运、背粮入库。粮食收完后,他又帮助会计核算、开票,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十点。当天的账当天算完,保证让每个农户当天拿到交售粮食的钱票回家。

我父亲在马家滩粮库工作了九个月,他在工作中的表现,受到了农民群众和组织上的好评。组织上调他到金积县城粮站当了副主任。一年后,组织上任命他为金积县城粮站的主任。1959年10月,组织上任命他为金积县粮食局副局长。1960年9月,金积县撤销,一部分并入青铜峡县,他随之调入青铜峡县粮食局任副局长。

我父亲当了粮食局的领导以后,仍然和职工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处处以身作则,积极带头干工作。取得了全县粮食管理“无霉,无虫,无事故”等八无的成绩。自从粮站和粮库实行干部轮流夜间守卫制度以后,他更是带头执行。轮到他守夜,他按时到达岗位,始终未间断过一次。轮到别人守夜,他也每晚迟睡,将粮库前前后后巡查一遍。有时睡下了还不放心,又起来巡查一遍。不管晚上睡得多迟,早晨仍然按时起床,照常工作。遇到节假日或收粮入库的时候,更加重视粮站和粮库的安全。及时召开职工会议,明确责任,提出要求,使职工的工作责任心有了很大提高。他自己除了正常工作外,仍然轮次担任守夜,还能代替工作忙的同志守夜。在年节的时候,他先让别的同志回家过节,自己晚回家过节。在平常的日子里,遇到有戏有电影,先让同志们去看,自己在家看门。就连单位赠送的优待卷,也是让同志们去看,他从来未享受过。到了夏秋两季收粮入库的时节,他不但早早来到粮库工作,到了晚上,还照常查岗。当他看到记账的同志们到半夜才结完账,就让他们回去休息,自己代替他们站岗。有一年秋季收粮,他自己也去背粮包装汽车,因踏板不稳跌下来,把自己的手跌肿了,还是带病工作。由于他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到带头作用,对同志关心照顾,同志们也深受感动,对单位的各项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粮食安全还涉及储存粮食的粮仓,这是保粮工作能否安全的首要关键。我父亲抓住了粮食入库前,必须进行一次细致的仓内铺垫、空仓消毒、消灭鼠害、保持仓内清洁卫生、严格掌握仓库通风密闭、按时进行检查粮性这些关键点,以身作则,带头实干。他带领职工利用休息时间,拉土一百五十八车,翻晒沙子二百一十九立方米、碳渣七十一点五一立方米,坨炕面子九百二十块,铺垫了容量七十二万斤粮食的仓库,倒换仓库粮食四十万斤。对仓库内的柱梁、墙壁进行了消毒和嵌缝,堵塞了仓内外的鼠洞、雀巢。他的两只手磨起了不少水泡,但仍然坚持工作到底。那一年,共节约使用劳动力一千个,加上减少使用装卸车和雇人倒仓,为粮食局共节约六千多元钱的开支。另外,他还带动职工拉土一百五十立方米,填平了粮库周围八个污水坑,面积约三十平方米,使粮库周围的污水积存坑永远消失。由于扎扎实实地做了这些工作,给保粮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粮食保管费用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保证了储粮安全。

在粮食加工上,他发现粮站碾米厂有个职工用米碾子碾出的米不细,出米率不高。他就和职工共同研究,找出原因,终于将碾子改良好,使碎米减少。在粮站为民服务上,他还带头给老、弱、妇、幼送粮上门。在当时,群众反映说:“胡局长亲自给我们送粮,这真是毛主席的好干部。”

我父亲在粮食部门工作了七年多,从工作职责以及他的履职情况来看,可以说是为人民群众当了七年的粮食管家。1963年3月,组织上调他担任青铜峡县邵岗公社党委副书记,从此离开了粮食部门。(以上内容主要依据我父亲档案中保存的“金积县粮食局胡丰同志的模范材料”以及他的工作简历整理。)

背斗书记

我父亲在青铜峡县邵岗公社当了两年副书记,又调到青铜峡县峡口公社任党委书记、社长职务。在公社工作期间,他经常下到各生产队了解农业生产情况。他平时和星期天下村队,夏天戴一顶草帽,冬天戴一顶棉帽,手里拿一把铁锹,肩上背着一个背斗。背斗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当地农民普遍使用的一种劳动工具。农民用两根弯曲成“U”字形的木棍,交叉成长方形,然后用芨芨草围绕它编制起来,形成一个斗状的物件,上面露出四个木棍头;然后选择长形的一面,拿一根粗一点的绳子,两头分别拴在两边木棍的上方,绳子跨在肩上,当地农民都称其为背斗,用来背土、背粮食、拾粪等,非常耐用。背斗类似南方人用的背篓,只是制作相对背篓粗糙一些。另外,与背篼的制作和用途也有区别。

那时农民种庄稼,主要还是依靠农家肥。当时的农民都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一年四季,各家各户的农民都很重视积肥。农民在冬天也不能闲着,所谓“冬闲人不闲”,为来年种庄稼积攒肥料。有一年冬天,西北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天寒地冻。我父亲下到一个生产队,去了解冬季积肥的情况。他找到生产队的队部,碰到一个社员,对他说:“你们张队长在哪里?请你帮我找一下。”

那个社员见我父亲戴着棉帽子,肩上背着个背斗,手里还拿把铁锹,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就去找队长。那个社员到队长家里说:“队长,队部来了一个人,背着背斗,找你呢。”

队长正在家里和几个社员围着火炉子说话。随口说:“大冷的天,谁有什么当紧的事找我呢?”

张队长戴上棉帽子,披上大衣,来到队部院子里,看见我父亲身穿青布棉衣,戴着棉帽子,冻得正在跺脚搓手。赶忙迎上去问:“胡书记,这么冷的天,你咋到我们队上来了?”

“我来看看你们队上冬季积肥的情况。”我父亲说。然后指着墙边靠着的一背斗杂粪说:“我顺便拾了一背斗杂粪,你看倒在哪里保存起来。”

张队长赶忙把我父亲请到他家里取暖。我父亲问张队长:“你们队上的肥料积够了没有?”

张队长向我父亲讲了各家各户拆炕、垫厕所、拾杂粪,以及队里组织社员烧野炕、派社员到盐池一带拾羊粪,一个冬天拉回几拖拉机杂粪和羊粪等情况。他肯定了张队长的工作。然后,背起自己的粪背斗又到别的生产队去了。

1974年的夏天,农村稻田灌水实行“一把锹”管理制度,即由生产队选出一个社员当浇水员,专门负责给稻田浇水。当时,有的浇水员认为“水稻水稻,就是稻不离水”。因此,经常用水把稻田灌得满满的。一天中午,我父亲照例下到村队,查看水稻生长情况。他戴着一顶草帽,背着一个粪背斗,手里拿着一把铁锹,逐田块查看水稻。当他看到一块稻田的水灌得太满了,就用铁锹挖开稻田的撤水口往水沟里排水。过了一会儿,队上的浇水员来了。他一看我父亲挖开稻田撤水口往外撤水,气呼呼地撵到我父亲跟前,张口就是一顿训斥:“哎,哎,哎,你这个人怪不怪,你不去拾你的粪,乱挖我的撤水口,我忙的灌不上水,你却跑来往外撤水。”

浇水员越说越气,挖土堵上撤水口,还想抡起铁锹打我的父亲。

我父亲却哈哈一笑,和颜悦色地说:“老弟,你是第一年当浇水员吧?”

“一年不一年的,与你啥相干!”浇水员说。

“老弟,你听我说,这水稻浇水是有讲究的。”我父亲说,“稻秧刚插上,要大水护苗,待稻根扎稳后,稻田浇水就要干湿结合,该晾田就要晾田,这样可以促使水稻扎根和分蘖。你看你管的稻田,稻秧漂在水面上,水面上浮着一层青汤皮,这是在追了化肥之后,用大水漫灌造成的。你赶紧把稻田的水撤掉晾田,不然稻苗就要腐烂死掉了。”

浇水员听我父亲这么一说,觉得有道理。就问他:“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还懂种水稻的事?”

“我是干什么的不重要,你赶紧撤水晾田,准没错。”父亲说。

浇水员听了父亲的话,赶忙挖开稻田撤水口,往外撤水。我父亲背上背斗,拿着铁锹,又去其他生产队的稻田转去了。

那个浇水员心里一直在纳闷,收工回去后,把遇到的事情给生产队长说一遍了。队长一听,吃了一惊。对浇水员说:“哎呀,你个傻子,你差点打了我们乡里的胡书记。”

队长告诉浇水员:“胡书记平时一有空,还有星期天,就背着背斗拾粪,在各队的地里转着看庄稼,今天让你给碰上了。他说的在理,你要好好学习给水稻浇水的方法。”后来,这个浇水员浇灌的水稻苗青秆壮,长势喜人,成了生产队的浇水把式。

我父亲经常以这种方式到各村队了解生产情况,时间久了,乡村队里的群众都知道了,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背斗书记”。现在,青铜峡峡口乡年龄大一些的村民,一提起我父亲的名字,就会说:“那是个背斗书记。”

我父亲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五年。1978年2月,组织上调他到吴忠县当了县委副书记。他又当选了吴忠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常委,直到离休。

承传家风

那时我们乡村里还没有学校,到了上学的年龄,也没有地方读书。因此,他从十岁开始在家里放驴。因为家里生活比较困难,除了给自家放驴,还帮着给别人家放驴。到了秋后,别人家送给他一件棉衣服,就算是工钱了。他十三岁的时候,已经是家里顶事的壮劳力了,开始与我的爷爷一起下到庄稼地里干活。

到了他十五岁的时候,当时的周家闸有了初级小学,我的爷爷就送他去上学读书。随后,他又转到银川北门的完小上学读书。因为银川离家比较远,又转到金积县城里的完小继续上学。当时仍然是一边上学,一边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回到家里干农活。可以说,我父亲十九岁之前所受的教育,主要还是从我爷爷那里接受的有关生产劳动的教育。我父亲从他的人之初开始,从我爷爷那里接受的生产劳动的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爷爷在父亲十五岁时还能送他去读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父亲就是因为读了这几年书,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使他参加革命工作后以此为基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的爷爷叫胡天升。不知在什么时候,祖上从盐池县的胡小井搬迁到严家油坊。爷爷奶奶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即我的父亲),当时因为家里生活贫困,爷爷把我的二姑送给了别人家当女儿。后来,我们慢慢长大了,想与二姑相认。但是,爷爷害怕打扰别人家的生活,影响别人家的关系,不要我们相认。一直到爷爷去世后,二姑才回来与我们相认。现在,每逢过年过节,我们还去看望二姑她老人家。

我的爷爷,个头高,身体健壮,有力气。我父亲开始读书和离开家以后,家里的农活都是他干的。夏秋两季,把粮食从地里收回来后,要晾晒干了才能储存。早上,爷爷背着粮食,从梯子爬到房顶上晾晒,晚上再背下来,直到粮食晒干为止。

胡天升(中)、胡丰(右一)和妻子李凤兰(左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家也入了农业合作社。爷爷成了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他是生产队里的劳动把式,为人谦和,是很受社员们尊重的。爷爷是个要强的人,在生产上不肯落后于人。那时,家家户户都要拆土炕积肥,这可是个苦活。到了拆炕的时候,爷爷领着我们,天不亮把炕拆掉,赶天黑,一家人还要睡在新砌的炕上。我父亲从部队转业回来,在生产队劳动了几个月,减轻了爷爷承担的类似一些家庭劳动。父亲到单位上班以后,这些活主要还是由爷爷来干。

爷爷除了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以外,还要操心本家的事情。爷爷排行老大,他还有两个弟弟。他先后帮助自己两个弟弟和一个堂叔兄弟娶了媳妇安了家。爷爷还是个养猪能手,他饲养的猪长得大,肉好吃。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宰了猪,他就把猪肉分给两个弟弟和堂叔兄弟们吃。

爷爷一辈子劳作操心,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却得了重病。我父亲到处求医问药,为爷爷治病。在爷爷患病期间,父亲下班抓到药,骑着自行车从青铜峡送回来,熬好药再给爷爷吃。然后,连夜给猪圈出粪垫土。第二天,天不亮骑着自行车去上班,来去两头不见太阳,我们两头也见不上父亲的面。

爷爷去世后,每逢清明节,父亲都要带着我们给爷爷上坟。到了大年三十和爷爷的祭日,父亲都要领着我们兄弟几个祭拜爷爷。有一年清明节,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我上山给爷爷扫墓,回来的时候刮起了大风。漫天的黄沙,不但看不见路,甚至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父亲推着自行车走在前面,我抓住自行车跟在后面,只管往前走。等到看见村庄一问,原来多走了十几里路,到了韩桥村。

其实,爷爷只是个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是,他把农民崇尚劳动的本分,淳朴善良的秉性,以他自己一生的作为教化他的子孙。父亲承接了爷爷传下的家风,并且以身作则,教育我们。

教育子女

我们家孩子多。我们弟兄五个,还有两个姐姐。平日里,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到吃饭的时候,如果爷爷奶奶还没有到,父亲是不动筷子的。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们谁也不能上桌子吃饭。那时,我们年龄小。难免为了食物相互争嘴。有一次,我们兄弟几个为了吃锅巴争起来。奶奶想了个办法,按人头把锅巴分成等份,分开放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谁也不能多拿。这样,不管来迟来早,每个人都有锅巴吃,争嘴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

我的四弟胡金明上高中时,父亲已经调到吴忠县工作。那时,我们家还住在高闸乡下。四弟在城里上学没处住,只能住在父亲办公室的卧室里。父亲的卧室里只有一张单人床,两个人挤不下。父亲就找了一块木板加在墙边,木板下面用书支垫起来,父子两人在这张单人床上睡了一年多。四弟在上学期间,想在父亲单位的灶上吃饭。可是父亲不同意,说影响不好,让四弟在学校的食堂吃。数学老师李柱一家住在校内,四弟就把饭碗放在李老师的家里。到吃饭的时候,他去李老师家拿上饭碗去食堂打饭,然后蹲在墙根吃饭。吃完饭后,他把碗放到李老师家,回到教室。每天吃完晚饭再回到父亲的办公室休息。

星期一到星期六四弟的早点没处吃,父亲也没有地方吃早点。每到星期天下午,四弟回学校的时候,我母亲为四弟准备好了馍馍,装在一个包里。母亲事先把馍馍切成大小差不多的十二块,数量正好是父子俩星期一到星期六的早点。四弟多吃一块,父亲就没有早点了,父亲多吃一块,四弟就没有早点了。这些馍馍他们两人刚好吃到星期六。每天早上,父亲桌上放着白开水,和四弟一起吃母亲为他们做的馍馍。有一次到了星期五下午,四弟肚子饿了,想吃口馍馍,但是又不能去拿馍馍。实在忍不住了,拉开柜子的门看看馍馍,又关上了。

四弟参加工作以后,有人在背后说他不好好工作的闲话。父亲听到后,直接找到四弟的办公室,当面严厉的批评了他。后来,父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仍然告诫他要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的大姐夫刘云,早先在生产大队当会计,父亲每次见到他,都要过问他的账目情况,然后对他说:“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拿。”

大姐夫到新华书店工作以后,父亲更是时时提醒,要求女婿不能利用工作便利,贪图单位的任何便宜。

劳动是我们兄弟的必修课。记得在我十三岁的时候,也开始干家务活了。有一年冬天下了雪,父亲让我去给羊添草,羊吃草的槽子里积上了雪。开始我也不知道要把槽子里的雪清扫掉,就把草料撒在雪上。雪水把草料弄湿了,羊不吃,浪费了草料。父亲知道这件事后,批评了我。但是,由此我也学会了喂羊。我在每天放学以后和寒暑假都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给家里挣工分。我高中毕业后,在生产队里干了一年多的农活,接着又在生产大队开了两年多拖拉机,后因招工来到石油工作。

我的五弟胡金云,小时候很受父亲的疼爱。有一次,放学后他和同学一起玩“打游击”的游戏,无意间损坏了老乡挖的土坷垃。父亲知道后,用脚踢了他,至今他还记忆犹新。五弟从小生活在城里,没有参加过劳动。父亲要让他补上劳动这一课,让他受受苦,懂得节俭,学会珍惜。等到他十五六岁上中学的时候,每到寒暑假或星期天,父亲就让他住在大姐夫家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开春的时候,让他学着赶驴、骡车往地里送粪,夏天插稻秧、割麦子,秋天割稻子、打场、背着粮食上房晾晒、交公粮等等,这些农活都要学着干。总之,要全程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过程。夏天割麦子,是个苦活。五弟开始不会使镰刀,不小心割掉了麦地里套种的玉米苗,一时不知道咋办,情急之中把割掉的玉米苗再插到地里。因此,父亲以这种形式,让我五弟在大姐夫家里劳动了四五个寒暑假,使他从小也受到了劳动的教育和锻炼。

2009年5月,父亲因病住院治疗。他每天输完液体先回家吃饭,然后在小区的路上散一会儿步。一天,他正在路边散步,一个小娃娃玩滑溜板,迎面冲了过来。父亲为了给小娃娃让路,往外一躲,摔倒在路边的道牙上,把右腿股骨摔折了。我们赶紧把他送往医院治疗,手术很成功。但是,他老人家本来有病,又上了年龄,经不起这么大的折腾了。父亲于2009年5月18日,病逝在医院,享年八十一岁。

之前,父亲曾经在私下里给我交代过,他将来去世,后事从简。我们遵照父亲的遗愿,为他办理了后事。

父亲参加革命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上了干部。几十年来,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他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让我们兄弟五个从小都要参加劳动,接受劳动的教育和锻炼。这是父亲一生,留给我们最为深刻的印象。

胡金忠 (2020年5月17日) 严新仁摄

作者简介:

胡金忠,1961年3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高级政工师。1980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国农业银行吴忠分行人事科长、办公室主任、纪检组长、农行吴忠分行副行长兼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2005年,调任吴忠市农村信用联社,任副理事长、副主任、党委副书记;2011年8月,担任吴忠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联社主任。2011年12月,任吴忠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1990年2月,获中国农业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办公室专业先进工作者;1996年11月,获中共银南地区委员会、银南地区行政公署扶贫先进个人称号;1996年度,被宁夏金融系统量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个人;1998年度,被中共吴忠市委员会、吴忠市人民政府评为包村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个人;1999年度,被中共吴忠市委员会、吴忠市人民政府评为包村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个人;1999年度,被中国金融工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银行工作委员会评为优秀专(兼)职工会干部;1999年至2001年度,被中国农业银行工会工作委员会评为优秀工会干部;2001年,获黄河银行系统党委“先进人物”奖杯;2002年2月,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评为“全区残疾人扶贫先进个人”;2002年4月,获中国农业银行优秀工会干部;2004年至2005年度,被吴忠市粮食补贴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吴忠市财政局评为先进个人;2008年6月,被中国吴忠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7月,被吴忠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暨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先进个人”;2009年4月,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商局等单位授予“宁夏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