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

采访者:陈主席,您好!我们希望就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过程对您进行采访。请您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包括出生年月、籍贯、学习经历,以及工作经历、社会履历等。

陈久忠:我1943年出生在浙江永嘉,毕业于舟山水产学院(现为浙江海洋大学),是大学学历。1965年,我大学毕业以后,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工作,担任科技人员。1972年,我被调回温州,在温州地区水产局工作(后改名为温州市水产局),先后担任科员、副科长、科长等职务。1983年3月底,组织决定派遣我到洞头县担任县长一职。经1983年4月5日的洞头县人代会,我被选为洞头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任县长,即革委会变成政府后的第一任县长。1984年,浙江省委决定任命我为洞头县委书记。1988年9月底,我被任命为温州市鹿城区区长。后来我担任了龙湾区区长一职。1994年,组织决定让我担任龙湾区委书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享受副厅级待遇。一直到2000年,我被免去龙湾区委书记职务,只担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一职。2001年以后,我到温州市政协工作,担任市政协副主席。2003年,我刚好60周岁,就退休了。

采访者:请您先谈谈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的背景。

陈久忠: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前夕,我还在鹿城区工作,对开发区的情况不是很熟悉。但其成立背景我还是有一定了解的。那时,国务院准备在沿海地区建立开发区,因为温州市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又是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所以温州必然要建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之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来考察以后,认为温州应该在东边,即龙湾附近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后确定在汤家桥以西、上江路附近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其面积约5.11平方公里。原来批下来是5.11平方公里,加上后来批准的高新园区的4.33平方公里,两块面积合并共计9.44平方公里。

1987年12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温州市龙湾出口工业区。龙湾出口工业区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与龙湾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体制。1990年10月16日,建立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1992年3月1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5月27日,管委会设置六局两室:经济发展局、国土规划建设局、工商局、财税局、劳动人事局、公安分局(与龙湾分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办公室、政策研究室。

采访者:您调到龙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

陈久忠:我是1994年担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我原来在鹿城区中心地带干了这么多年,工作做得也还不错。当时我在鹿城区建设过三个工业园区:一个是双屿工业园区,一个是仰义沿江工业区,还有一个是大南门外面的高新园区,所以我对建设工业园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也为后来我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打下了基础。所以组织上也比较肯定我。从工作角度讲,龙湾区委书记王思爱同志调到温州市担任副市长,缺一个区委书记,调到那边以后我还可以继续担任区委书记。

采访者:您到任初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怎样的情况?

陈久忠: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温州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段,鹿城、龙湾、瓯海三区交界之处,当时的总面积5.11平方公里。开发区西接温州新城,南依金温铁路,北靠机场大道,东临瓯江二桥(温州大桥),距市中心6公里、温州机场11公里、龙湾万吨级码头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投资环境较佳,发展前景广阔。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浙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国务院规定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所有优惠政策。自1992年到1996年四年多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把加快利用外资、完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唯实、创新的开发建设思路,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到龙湾区后,发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面积比较小,但是任务重。开发区面积5.11平方公里,实际上分成三块,即东、中、西三片。我去的时候,东片实际上已经建得差不多了,密度有点大,不像个开发区的样子。中片作为民营工业区的用地。西片基本上是空白的,要建开发区管委会大楼,从1994年开始建,1996年大楼竣工,1997年大楼才投入使用。到1997年开发区已经建立五周年了,所以大楼前有个牌子,上面写的是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我在那里主要建设的是开发区的西片和民营工业区。首先,我在那里建设基础设施,一条汤家桥路,一条雁荡西路,这两条路是开发区西片的主干道,而且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进入园区。当时建这两条路还遇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汤家桥路建好以后,市里的领导说不能通车。因为机场大道还设有收费站,那条路一通之后,所有的车都会走那条道,机场大道的收费就会大大减少。我们和领导争论了很久,但只能服从安排,等机场大道的收费站废置了以后,雁荡西路才通车。西片的规划、进度、质量就比东片好得多,引进的企业质量也还不错,当时引进了正泰企业、康泉热水器,这些都是较大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西片有污染的企业比较少,不过房地产开发多一点。我在开发区的第一大工作就是抓西片,第二大工作就是抓中片,尤其是建一个紧固件市场。当时的拆迁难度相当大,因为我既是开发区的领导,也是龙湾区委书记,专门组织拆迁,民营工业区的局面全面打开。

采访者:请您谈谈在任期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做好“借地生财”这篇文章,坚持“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收益一片”的滚动开发原则?

陈久忠: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认真做好“借地生财”这篇文章,坚持“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收益一片”的滚动开发原则,在利用银行贷款初步完善启动区域的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等大配套的前提下,将东片工业区划分为几个小区,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实现了把前一片的土地开发收益用于后一片的开发投资和基础设施配套上,使开发建设的资金和运转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1992~1996年,仅仅依靠有限的地方银行贷款和土地开发资金的滚动,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8亿元,先后建成了3万吨/日状元水厂扩建工程、11万伏变电所、1.5万门程控电话交换局、36米宽的疏港公路和50米宽的机场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开发区东片1.88平方公里已开发完毕。西片2.1平方公里开发也全面展开。截至1996年6月底,累计建成各类建筑物71万平方米,铺设给排水管道74公里,建成区间混凝土干道16公里,已开发土地完全具备“五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供水供电基本保证,交通通信畅行无阻,投资硬环境日趋完善,大量的工业厂房和一批为完善城区功能或配套服务的居住、商业、办公、餐饮、娱乐等设施逐步建成,一个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初显雏形。

采访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怎样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招商引资新路的?

陈久忠:我们在坚持“以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建区方针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招商引资新路。我们以引进外资为主,内外并举,坚持“以利用外资为主”的办区宗旨,并根据温州开发区的实际提出“内联打基础,外引上水平”的招商思路,做到内外并举、以内引外。首先引进皮件、箱包、制衣、低压电器等“短平快”项目作为起步企业,并设法帮助其同外资嫁接。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我们又把重点放在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品外销能力强的外资项目和国内大中型骨干企业上,以外为主,逐步提高区内企业的整体素质。到1996年为止,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区投资办厂,外商投资占总投资额的40%以上。

我们以发展工业项目、基础设施为主,适当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规划,既突出了开发区以发展工业和引进高新技术为主的基本方向,又结合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特点和优势。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引进三产项目146个,投资额9.11亿元。1996年三产营销额达12亿元。但开发区发展现代工业为主的宗旨不变,引进的工业项目占总数的70%左右,用地面积占90%以上。

在招商过程中,开发区采取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招商形式。一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扩大对外宣传和联络,热情接待内外客商的同时,主动出击,先后赴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等地招商,取得了较好的引资成果。二是在招商力量上,不仅开发区的干部职工“人人都是招商窗口”,而且发动全市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招商,形成全社会招商的大局面。三是“以外引外”,充分利用现有外商的力量,以它们自身投资成功的范例,为开发区引来更多的外资。

采访者:外商在开发区内投资有哪些优惠政策?

陈久忠:第一,外商在区内投资的生产性企业,其企业所得税减按15%计征,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自获利年度起,前2年免征,后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税也比照上述规定免征、减征。第二,产品出口企业,按规定减免所得税期满后,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的70%以上的,可以减按10%征收企业所得税;先进技术企业按规定减免所得税期满后,还可以延长3年减按10%征收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税也按上述比例和期限同时减征。第三,外方投资者从投资企业中获得的利润,在汇出中国境外时,免征汇出额的所得税。第四,允许外商在区内投资经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需要的房地产、旅游等行业,对现行规定所不准或限制经营的商业零售等行业,经批准可以在区内试办。第五,在2000年以内,开发区内的生产性投资企业,场地使用费自使用土地年度起免征5年;房产税在房产竣工或交付使用年度起免征3年。第六,对内联合企业所得利润,可以实行先分所得利润,汇回投资者原籍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如在区内实行按规定税率先税后分办法的税后所得,再投资于区内产品出口企业或技术先进企业,经营期在5年以上的,可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所得税款;如再投资于区内其他企业的,可退还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所得税款的40%。第七,对内联合企业因生产建设所需的部分生产资料,报海关批准,免征进口关税和工商统一税。第八,对内联合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期限。第九,对内联合企业的专项贷款还本付息有困难的,可适当减免税。

采访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其独特的招商思路,招商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引资成果不断拓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久忠: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到1996年8月底为止,开发区共引进项目464个,总投资33.91亿元,其中“三资”企业109家,总投资1.71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902万美元,内资企业355家,投资19.12亿元。第二,项目质量不断提高。一是单个项目的投资额不断增加:头两年平均每个外商投资项目的投资额均在100万美元以下,1994年升至198.5万美元。1995年达到294万美元,2019年上半年又增加到467万美元。二是项目的技术含量持续提高,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招商中的比例增加,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已在开发区开工投产。三是投资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逐步形成以现代新兴工业为先导,以经过技术改造的传统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基地。

采访者:您在任时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把软环境的建设与改善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你们是如何强化管委会机关的服务职能的?

陈久忠:我到任以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硬环境上去了,软环境下来了”的倾向,针对这种倾向,1996年8月,开发区管委会进行了一次机关思想作风和工作纪律整顿。我们从思想教育入手,注重改进作风,规范行为,建章立制,塑造机关工作人员的新形象。在整顿中,大家针对自己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认真反思,找出差距,找出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从1996年9月开始,机关实行挂牌服务,各局室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建立和健全各项办事程序和规章制度,一些部门还向社会推出了承进盟务制度。管委会还要求全体同志做到五个“抓”,即抓学习、抓形象、抓团结、抓效率、抓落实。通过整顿,机关干部职工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工作作风明显改观,进一步适应了开发区的发展。

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软环境的建设与改善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强化管委会机关的服务职能。一是实行“六局两室”一幢楼联合办公,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并建立了“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即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随时接受监督。二是建立客商投资咨询服务中心,为内外客商洽谈、投资提供方便,一般项目一星期内就可办理审批手续。三是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对各部门和各个岗位的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四是提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做开发区的主人”的要求,使每个工作人员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工作作风和新的工作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使开发区的投资软环境有根本性的转变。比如开发区海关简化了通关手续,方便货物进出。1998年通过开发区海关的进出口货物总值17126万美元,减免税值1521.5万元。清费减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取消收费项目7个,调整收费项目5个,变更收费项目1个,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开发区劳动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法》,继续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推动劳动制度改革,共签订劳动合同3417份。人事部门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和调配工作,组织举办“98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供需洽谈会”等4次人才交流会,聘用人才149人次,其中中级职称以上62人次,解决了企业人才急需难题。开发区管委会还积极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和第五个综合治理年活动,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工作,维护开发区的社会稳定,城市管理进一步健全制度,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狠抓绿化、美化和净化工作。

采访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高速增长,其原因有哪些?

陈久忠: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区经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有123家工业企业开工投产,工业总产值从1992年的1.81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0.99亿元,年均递增82.43%,国内生产总值从4920万元增加到4.87亿元,年均递增114.71%,创税收3169万元。1992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1995年达到33家,其中5400万元以上3家,1亿元以上1家。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段时间迅速成长,成为母城温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逐步发挥其“窗口、示范、龙头”的作用。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高速增长,其原因有:

一是充分发挥温州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边引进、边建设、边生产,争取早出产品、早出效益。一般来说,一个项目从立项、征地、厂房建设、设备安装到正式投产出效益,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但开发区打破了这种框框。在这里,一切都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为了促使企业早投产、早见效,管委会采取各种措施支持企业尽快组织生产。企业可以在区外租借厂房,可以在区内搭建简易厂房先行生产,做到了引进、建设、生产三同步。据统计,开发区35%以上的企业是当年引进、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有的企业厂房还未盖好,产值就达上千万元,做到了早出效益、多出效益。

二是从温州经济格局的实际出发,从小到大、从低到高,通过技改、嫁接等手段,走规模经济和集团化发展道路。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阶段,开发区着力引进一些量大面广的温州传统产业,通过开发区这个窗口,进行嫁接改造,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向技术型、创汇型和效益型转化。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多家内资企业在开发区管委会的帮助下引进外资“嫁接”,提高了档次,扩大了规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也大大加强。四年多来,共批准技改项目6项,总投资5.01亿元,实际已投入3.03亿元。不少企业组建了集团公司,成为温州经济界的“小型巨人”。

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当时开发区的招商引资还是举步维艰,项目质量有待提高;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但管理和资金跟不上发展的需求,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是很理想,发展后劲不足;第三产业新增项目不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工程建设资金紧缺的矛盾相当突出;机关行政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机关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

采访者:1997年被称为“开发区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你们做了哪些工作?

陈久忠:1997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二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我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我党将召开十五大,这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97年也是开发区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更是注重实效、扩大效益、发挥窗口示范作用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宏观调控的政策使全国经济秩序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温州二次创业新产生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基础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97年,开发区党委班子得到加强和充实,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我们已经有了五年的实践经验,这些都给我们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竞争和挑战:一方面,我们必须克服自身资金不足及宏观调控适度从紧政策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竞相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给我们利用国际资本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增加了难度。同时,国内沿海城市加快发展,一些内陆省份也加大了开放力度,出现了咄咄逼人的态势,这些竞争伙伴的加入使竞争越发富有挑战性。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和认识形势,正视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合理确定1997年工作思路,使开发区工作有个大发展、大飞跃,更好地围绕温州第二次创业的主旋律,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形成大开放、大开发格局的总体目标。

1997年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温州经济格局的优势,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生命线,以加快内涵发展带动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全新的运作方式和超常规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开发。

1997年,在利用外资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浙江省各地招商引资不同程度滑坡的情况下,我们能认清形势,及时转换思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加大招商力度,注重引资质量,促使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区全年共引进项目66个,总投资1.62亿元,比上年增长82.4%,其中外资项目11个,总投资525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9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6.1%和82.3%,各占全市的25.7%和35%;内资项目5个,总投资7.09亿元,比上年增长52.4%。不仅引资总额、项目实际到位资金为开发区历年最高,而且项目质量和规模也明显呈现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较大规模方向发展的趋势,其中韩国大宇投资的大通项目,填补了开发区跨国公司投资的空白。截至1997年年底,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48个,总投资46.868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22个,投资2.29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内资项目366个,投资27亿元,开发区作为全市对外开放龙头和窗口日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1997年招商引资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拓宽了招商引资渠道,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建立互联网、利用中介招商机构、加强与国外商务机构联系等途径,充分利用开发区区域优势,使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二是强化了服务功能,提高了办事效率。我们建立了开发区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对项目引进中的具体问题多次进行现场办公,现场拍板,为客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我们又成立了开发区招商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协调小组,各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促成引进项目的最终落实。

采访者:由于1998年总体偏冷的经济大环境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开发区发展空间的制约,地价和开发成本上升,招商引资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工作难度很大。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陈久忠:在这种情况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贯彻实施“二、三产业并举,外引内联并举,大中小项目并举,致力于引进高科技项目”的方针,采取各种方式,使招商引资的渠道和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开发区管委会先后组团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法国等地进行招商,并充分利用温州市政府组织的10月8日金秋旅游节暨首届温州商品交易会开展招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管委会还强化了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在项目洽谈中,及时捕捉投资信息,并落实专人跟踪负责,对项目引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施“一条龙”服务。对项目引进碰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招商引资领导小组都及时进行讨论研究,促成项目的最终落实。经过各方努力,开发区1998年全年共引进项目78个,总投资12.23亿元,是年初计划的3倍。其中外资项目9个,投资4413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2947万美元;内资项目69个,投资8.4亿元。大项目引进取得新的突破,总投资2900万美元的中外合资企业浙江安泰克斯电子有限公司落户开发区。项目档次也有了新的提高,温州卫国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截至1998年年底,温州开发区已累计引进项目565个,总投资59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30个,投资2.715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428亿美元,内资项目435个,投资35.4亿元。

1998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45%,出口总额1.02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34.8%,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811万美元,比1997年增长30.87%;进口总额5900万美元,比1997年增长158%。出口创汇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9家,比1997年增加5家,200万美元以上的有11家,其中时代集团有限公司和力泰隆制药有限公司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尽管东亚金融危机对亚洲的出口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在力保日本、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扩大在东欧、西欧、中东、北美地区的销售,出口增长幅度比1997年增加16个百分点。1998年,温州开发区出口数额比较大的商品主要有鞋类、箱包、皮件、药品、雨具、机械、五金、工艺品、水彩笔9大类,其中机电产品出口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人本集团生产的精密轴承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当年出口创汇额达241万美元。

采访者: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哪些新挑战?

陈久忠: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又处于世纪之交,也是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启动之年。做好1999年的工作,对于迎接21世纪的到来,意义重大。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于我们的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从有利条件看,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使我国有更多的机会从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资金和技术,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外向发展展现出新的机遇;欧元的启动将为欧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加强与欧盟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将为我们招商引资、产品出口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市场。当时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新一轮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1998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1999年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1998年洪涝灾害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将形成新的市场需求,这些对经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召开的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第八次党代会、八届二次全会,全面部署了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战略任务。这对于我们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开发区经过近七年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经验,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创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利于我们加速产业升级,拓宽发展领域。从制约因素分析,世界经济增长继续趋缓,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仍在加深,国内环境仍然偏紧,市场需求制约作用继续加大。受此影响,开发区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日益显露,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更加突出。1999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进入启动开发阶段,资金缺口还很大,各方面的关系需要理顺。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挑战和机遇面前,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速新一轮发展,就要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明确开发区新的功能定位。市委八届二次全会提出,开发区在新形势下要扩大承载功能,改善投资环境,真正成为扩大利用外资的主战场;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这就要求开发区强化现代化外向型工业基地的功能,拓展高科技高素质工业基地的功能。为此,我们提出1999年开发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温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立现代化新温州的战略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明确新的功能定位,増创新的发展优势,全力以赴做好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企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各项工作,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开发区再创业进程,把开发区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采访者:1999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了哪些新成绩?

陈久忠:一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开创了开发区工作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资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在全国范围通货紧缩和总体偏冷的经济大环境下,针对开发区可用土地所剩无几的现状,我们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招商引资。一是认真清理闲置土地,调整闲置厂房,以盘活存量,引进新项目。二是重视项目库建设,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筛选、宣传等基础性工作,更新充实项目库,特别是推出一批已建厂房的项目,加强吸引外资的力度。三是针对具体目标,组成小型招商团分赴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及台湾地区进行招商。四是充分利用省政府组织的浙江省投资洽谈会、市政府组织的鞋文化节暨温州第二届商品交易会,以及在上海、南京、天津、西安、深圳、海口等地的温州投资环境介绍会,开展招商活动。五是加强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动态管理,跟踪落实。通过各方努力,1998年龙湾区招商引资在全国其他开发区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1999年共引进项目93个,总投资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外资项目11个,投资162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73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8万美元;内资项目82个,投资14.27亿元,其中包括开发区成立以来引进的最大项目——中国联通温州分公司新通信事业部,投资额为8亿元。项目档次有新的提高,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11个。到2018年年底为止,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658个,总投资74.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41个,投资2.8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5亿美元;内资项目517个,投资49.67亿元。

第二,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1999年,我们按照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计划指标和要求,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一是加速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求利用宏观经济偏冷这一现实压力,化阻力为动力,调动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1999年全区技术改造立项10个,总投资1.25亿元,实际在建项目13个,完成投资额4973万元。二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我们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有2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3家企业获市首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另一方面,我们全面启动开发区科技计划,并已有63个项目名列其中。三是利用质量技术监督职能,积极促进企业产品标准化,提高整个开发区产品的品质。以治理无标生产为切入点,全面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到1999年年底已全部消灭了开发区应持标生产企业的无标生产,1999年又有9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四是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外向型经济,帮助企业在进出口自营权的申报、加工贸易业务审批,以及加快企业出口贴息的兑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全区有7家企业拿到了自营进出口权,减少了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了产品出口的积极性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落实,开发区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34%,工业总产值39.2亿元,增长35%,三产销售额32.3亿元,增长25%,出口创汇1.13亿美元,增长11%,财政收入2.27亿元,增长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2亿元,增长27.6%。

第三,开发区建设不断深入,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一是继续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全年新开工基础设施项目30个,续建项目25个,年内竣工29个,共完成投资额1.4亿元,先后建成了开发区西片排污总管工程、道路照明、慢车道、人行道工程、河岸扒坎工程、邮政大楼、浙江东方专修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完善了开发区投资环境。二是整顿规范建设市场,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我们通过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项目报建制度、招标投标制度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管理监督,促进开发区建设市场沿着统一、规范、有序、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1999年,全区工程建设新开工项目59个,开工面积28.8万平方米,竣工项目44个,竣工面积22.4万平方米,工程合格率达100%。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后,我们在深入宣传新法的同时,进行了对违法用地情况及闲置土地的清查工作。对未批先用及一些确实无法上马的企业项目用地坚决予以收回,进行重新调整。全年共收回土地7家,计用地面积84.3亩。四是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开展“一控双达标”工作,编制了《开发区工业污染源达标工作方案》,确定重点污染企业,认真抓好方案实施工作,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积极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此外,东片“清污分流”工作已着手进行局部整改。

采访者:在21世纪到来之时,对招商引资工作来说,是不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你们是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的?

陈久忠:2000年,由于我国加快了加入WTO的步伐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招商引资工作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开发区实际可用土地所剩无几,形成了“项目等土地”的状况,引资形势不容乐观,为此,我们继续贯彻“项目是生命线”宗旨,积极拓展项目和项目源,致力于为客商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出国招商、洽谈会招商、以商招商均取得较好成果。全年共引进项目71个,总投资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0个,总投资253万美元。企业增资势头强劲,7个外资项目共增资516万美元。另外,我们还重点推出滨海新区和高新园区两大特色园区进行招商,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和预登记工作,为之后的大规模引资打基础。两区预登记项目共计180个,总投资近40亿元。据统计,到2000年年底,开发区已累计引进项目729个,总投资80.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51个,总投资3.1亿美元,内资项目578个,总投资53.8亿元。

采访者:您在任期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请您详细谈谈。

陈久忠: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机关的作风比较懒散,大家的责任心不是太强,攻坚力度不够大。当时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中外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文化体系交汇处,从创办伊始就注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一是把党的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和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特别是加强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党建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闯出了路子。开发区外资企业党员人数在3人以上的全部成立了党支部,广大党员在开发建设与社会稳定工作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工会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三资”企业工会组建率达到82%,被评为“全省工会工作先进单位”。三是加强劳动管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稳定劳资关系。开发区企业用工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企业为职工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职工的劳动报酬和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好,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劳资关系比较融洽。开发区还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用工检查,发现劳资纠纷的苗头,即由调解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未出现过一次大的劳资纠纷。

开发区为了更好地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开展了“创建文明小区”和“平安社区”活动,通过美化区容区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企业和职工创建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我们在紧密围绕经济建设的政治领域的工作开展得既有声有色,又注重实效。1999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了建区以来首次党建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7年来的党建工作情况,对今后的党建工作进行了部署。3月,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了机关党委,改变了原先组织人员不落实、党建力度不到位、党的活动不正常的状况,随后又进行了基层党组织的换届选举,使之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这加大了党员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1999年11月,按照温州市委的统一部署,开发区开展了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讲”教育。通过一个半月的集中教育,领导班子及成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理论再教育,深刻剖析,解决了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家在思想上有了明显的提高,政治上有了明显的进步,纪律上有了明显的增强,作风上有了明显的转变,在“三讲”教育中,针对全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党委坚持“边整边改,立说立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树立了机关新形象。

另外,我们对管委会编制的控制始终按照温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控制住了,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当时开发区管委会干部待遇比机关干部要稍微高一些,因为开发区的干部是有开发区补贴的,那么我们把编制控制住,人员就能控制住,所以我们每年的财政预算搞得就比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