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湾区建区35周年口述历史
-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 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宣传部
- 3637字
- 2021-04-29 18:35:18
二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采访者:1998年12月18日,浙江省科委同意设立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体制。请您谈谈当时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前后的一些情况。
陈久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科技意识显著加强,科技素质不断提高,产业导向作用日益明显。以丰源激光、海都传感器的成功引入为标志,企业同高校的科技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科技计划申报成果丰硕,丰源激光产品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还有1项产品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7项产品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到1998年年底,温州开发区累计已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个,省级火炬计划项目4个,国家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5个,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12个。这些数字表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集聚一定规模和数量的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技术改造进展良好,1998年在建技改项目13项,计划总投资14639万元,实际完成11998万元,竣工技改项目3个,可新增产值20430万元。产品质量稳中有升,并向以名牌兴业为主的纵深方向推进,全年共创省级名牌5个、市级名牌5个,有8家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
历经一年多的前期筹建工作后,省级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浙江省科委批准创建,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南面扩展区内,规划面积4.33平方公里,主要引进高科技项目,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浙江省科委批复同意创建以来,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一是正式成立了由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与开发区管委会合作组建的温州清华科技开发中心,充分利用双方优势,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突出科技招商。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创建以来到1999年,启动区内工商注册企业46个,其中“三资”企业10个,初步形成了生物工程、机械电子等产业群。199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56亿元,占全区的26.99%。三是委托清华大学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详规,总体规划通过了专家会审,根据会审意见,着手修改后,报省审批。四是着手进行征地前期工作创业服务中心的组建工作和启动孵化器建设。
采访者:请您谈谈孵化器建设。
陈久忠:创业服务中心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其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孵化器是办好高新技术园区的核心。第一,在调研基础上,编制《温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实施方案》。我们先后组织有关人员随市领导前往杭州、上海、珠海、深圳、中山等地考察学习孵化器建设的成功经验,委托杭州高新区高新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编制的《温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实施方案》于2000年8月25日通过市级评审,12月22日予以批复。第二,我们委托温州规划设计院编制占地约240亩的孵化基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已于2000年6月30日通过市级评审,规划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我们邀请4家建筑设计单位参加了设计招投标,确定了设计方案和设计单位。8月28日我们通过了孵化器首期工程扩初设计会审。9月22日我们完成了施工招投标工作,确定了施工单位。第三,孵化器首期工程一幢孵化楼和二幢标准厂房于2000年9月29日举行开工典礼。第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孵化,研究制订扶持高科技孵化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在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前,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孵化工作,帮助企业建立开发中心,建好企业孵化器,管委会安排“科三经费”[1]40万元,扶持5家企业建立了开发中心。我们制订了包括减免租金、无偿资助种子基金、解决生活后勤服务等多项扶持孵化企业的优惠政策。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和改造,逐步完成以软件与网络产品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载体的温州数码城的建设,在数码城大厦中设立“数码专业孵化器”,它联合高新园区和温州数码城的优势,为软件、信息制造、通信、网络等高新技术成果和项目提供孵化服务。
在孵化企业中,1999年,丰源激光企业的绿光激光器和长河科技企业的血液辐照仪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奖励;2000年,雅特尔光电信息企业的高速光波导调制器和明云高分子材料企业的热塑性粉末涂料获省科技创新基金奖励,并申报国家科技创新基金奖励。高速光波导调制器项目是当时浙江省唯一申报国家创新基金的重大项目
采访者:当时你们是如何做好导向、服务,并保证启动区经济发展的?
陈久忠:发挥政府导向、服务功能,抓好启动区内企业跟踪服务,帮助调整结构,产品换代,推动高新区的发展。第一,对启动区内已建成投产的48家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保证全面发展。第二,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对高新技术项目优先安排“科三经费”。第三,跟踪服务,加快建设,2000年管委会继续投入建设资金约150万元,进一步完善启动区的基础设施。第四,引智与引资并举。一方面,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急需人才;另一方面,积极与国内著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对接建立研发中心,引入外部智力资源和成果,进一步发挥温州清华科技开发中心的作用,积极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还分别和清华大学国家材料重点实验室协商建立温州清华新材料研究开发中心,和浙江大学科技园协商建立温州分园并首先建立温州浙大直线电机技术应用开发中心。
采访者:在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初期,你们是如何加强园区思想政治工作的?
陈久忠:我们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做到“两个文明”一起上。
第一,建立机构,明确职责。为加快高新园区开发建设进度,2000年1月27日管委会正式发文建立了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同时挂牌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中心,由管委会一名副主任兼任主任。根据温州市领导指示,确定了高新园区开发建设的方针和工作目标;明确了高新区开发办的职责:主要负责抓好创业服务基地(孵化器)的建设和管理;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研究制订区孵化企业的优惠政策,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当时开发建设办公室抽调了10名工作人员,确定了内部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保证正常运转。第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建工作。根据党委会工作部署,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党支部组建工作,园区启动区范围内投产的48家企业中有18家建立了党支部,有28家建立了企业工会。第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队伍素质。重视廉政、勤政教育,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分工落实,完善办事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工作透明,提高队伍素质,营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
采访者:在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初期,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陈久忠:当时的开发建设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由于多种原因,开发建设进展缓慢,主要制约因素来自两方面。
第一,资金紧张成了主要制约因素。为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加快科技创新,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开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和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两个新的工业区,具体由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当时两个新区均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量很大,2000年全区投入资金约5亿元,其中用于高新区7000万元,主要靠金融部门的流动资金短期贷款。2001年是建设高潮期,需要资金量更大,其中高新园区需建设资金9000万元(征地30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3000万元,创业中心3000万元)。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按规划设计需投入资金量为3亿元,同时创业服务中心的正式启动也需要一批扶持高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和种子资金。因此,资金已成了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第二,体制矛盾成了另一个制约因素。当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行政区城上和龙湾分属两个行政区,2000年5月8日,市长召集专题会制定“统一规划,分片实施”原则,我们在实施中仍然遇到征地难、建设难的问题,我们无法掌握园区内由瓯海、龙湾两区组织实施的两个片区内的招商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难以汇总反映整个园区情况。管理体制上的条块不顺,反映在高新区中诸如河道调整、规划变化等,都增加了难度,影响了进度。
我们的对策是:
第一,抓紧启动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其一,加快高新区启动区的道路工程、给水工程、排污工程和地块填方工程的建设进度,争取尽快完成起步区的“三通一平”工作。其二,协调督促电力、电信等专业部门,争取启动区的电力工程、电信工程、信息工程同步组织实施。其三,加强与市有关专业部门接洽,做好启动区河道规划,完成启动区内盲河填没工程和污水外排工程,确定高新区启动区对外交通方案。其四,提高高新区的环境质量,做好启动区的绿化美化环境规划,加快环境的配套建设,不断优化投资创业环境。
第二,做好协调工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其一,做好村镇协调,抓紧完成启动区的土地征用和交地工作。其二,加大招商力度,认真做好高新技术园区认定,批准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并帮助首批企业尽快进场建设。其三,继续加强对启动区内企业、环境的管理,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做好服务工作,使企业尽快建成投产,创造效益,健康发展。
图1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