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金夺关
“要塞”一词的本义就是指边关要隘,是战争中,敌我双方拼死争夺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场所。旅顺被称为军事要塞,意味着历史将在这块土地上铺展战争舞台——战争,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旅顺的宿命。
那么,旅顺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呢?从明清两朝在江山更替之时对旅顺不遗余力地拼死争夺即可觑见一斑。
自汉代起,匈奴等蛮夷民族就不停地从北方的沙漠、草原地带跋涉而来。他们越过长城,侵扰中原,不断威胁汉王朝的统治地位。千百年后,到了明朝末年,女真部落在黑龙江流域兴起,开始由北向南对中国东北部进行大肆侵扰。最终,女真部族将明王朝取而代之,形成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在王朝更迭的殊死对抗中,明清两朝一时一刻没有放弃对旅顺的争夺。在他们眼中,旅顺是皇权得失存亡的桥头堡。让人奇怪的是,明朝死守旅顺不难理解,而兴起于草原上的游牧女真,海洋意识是很淡漠的。尽管浩瀚的海洋沿着亚洲大陆东南缘环抱着中国,但他们并不能看见。对于他们来说,大海毫无用处,远不如草原丰美和重要。不承想,他们却对旅顺产生了兴趣。
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铁岭、沈阳、辽阳等地,继而大军南下,轻而易举地逼近包括旅顺在内的辽南地区,这对明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并且,占领辽东以及旅顺并不是努尔哈赤的最终目的,进军关内,扫平中原,推翻朱明王朝,开辟新的疆域和统治,才是努尔哈赤真实的意图。为维护其统治,明朝采取海陆联防的策略,建立起著名的步兵、骑兵、水师“三方布置策”,以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为重点,集结马步水三军,阻止后金军西进。同时在天津、登州、莱州设置舰船水兵,控制黄海、渤海北部沿岸,形成了多方协同的整体防御体系。在这个防御体系当中,环绕渤海湾的登州、莱州和天津都以中继港旅顺为中枢,旅顺的战略优势和作用更加得以凸显。对于明朝来说,守卫好旅顺,可阻击后金军从海上进入中原。对于后金军来说,攻占旅顺可以打通大军从海上挺进中原的通道,铲除征服中原的后顾之忧。两种截然相反的战略诉求,决定了明金势力对它的争夺必将是十分惨烈而不惜代价的。
那时候,后金军进入中原有两个选择。第一种选择是从陆路沿狭长的辽西走廊攻克山海关,大踏步挺进中原。这条路表面看似通畅,可以长驱直入,而实际上却危机四伏。明朝大军早已在此布防,其兵力布置与地形地势共同构成了“口袋”阵形,易守难攻,稍有不慎就会遭致毁灭性打击。因此,选择陆路入关冒有极大风险,绝非上策。第二种选择是从海上进军关内。这条进攻路线给明朝造成的压力和危险,可能比直接冲击山海关要大得多,而后金军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则要小得多。而要想打通从海上进入中原的通道,首先就是占领旅顺。努尔哈赤经反复比较权衡,决定同时攻占旅顺城和山海关,双管齐下,互为策应。因而,不论从哪条路线入关,不惜一切代价占领旅顺,是后金军的当务之急。
因此,自公元1621年至1633年的十二年间,明军以旅顺和金州为基地,后金军以沈阳和辽阳为据点,为争夺旅顺不断上演着拉锯战,其中最著名的是明金两军对旅顺城的四次攻防战。
第一次攻防战,是旅顺失而复得的过程。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6月,努尔哈赤攻陷沈阳后,所向披靡,又顺利夺取了辽阳、海城、盖州等地,并乘胜南下,在夺取金州城后,欲在旅顺摆下战场。那一年的5月,广宁巡抚王化贞派手下的练兵游击毛文龙率二百兵丁,前往辽东沿海地区,将先期到达人数不多的后金军赶出了旅顺地界,并一举占据皮岛(今朝鲜椴岛,又名东江)及周边诸岛,创立东江镇,继而进逼辽南沿海各地,招募辽民,屯兵开垦,壮大势力。立足东江的毛文龙,军事势力愈益强大,不仅挡住了后金军南下的通路,也有效牵制了后金军对辽西的进攻。毛文龙的举动惊扰了努尔哈赤,他判断,明军在玩弄声东击西的把戏,以期拖住后金军入关的脚步。这样拖下去,后金军定会陷入侧背受敌的尴尬与危机当中。于是,他不顾后金军新败,于1621年7月调集部队,发兵急攻,企图把旅顺从明军手中夺回。一番激战过后,后金军如愿以偿,旅顺落入敌手。
为了重新夺回旅顺城,1621年9月,毛文龙制订了“先夺金州,再收旅顺”的作战计划。派麻洋岛(今金州区蚂蚁岛)守将张盘带领三十余队一千五百余官兵组成的先锋队,乘夜色开进金州海岸。恰在此时,探哨向毛文龙报告,金州城内只有四五百名后金军,可以发动突袭。毛文龙权衡认为,自己的兵力是后金军的三倍,占有绝对优势。而此时又是漆黑的夜晚,料定后金军防守松懈,于是率兵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了金州城南城门。果不其然,毫无准备的后金军顿时溃乱,慌忙出北门逃遁。夺下金州城,就等于扫除了进攻旅顺的障碍,打开了通往旅顺的后路。毛文龙变戏法似的让明军将士都换上当地老百姓的衣服,往旅顺城急驰而去。第二天夜里,一千五百多明军士兵高举着火把齐聚旅顺城北门,在震天动地的喊杀声中攻破城门,冲进城内。守卫旅顺城的后金军被从天而降的明军吓破了胆,没怎么交手就缴械投降,这使张盘得以兵不血刃地重新占领了旅顺城。这是史载的张盘收服金旅之战,也是明清两军争夺旅顺的第一回合。
第二次攻防战,金兵再败,张盘巩固扩大阵地。此时,已提升为辽东总兵的毛文龙并没有因夺回旅顺而沾沾自喜,他料定,雄心勃勃的努尔哈赤不会善罢甘休,后金军一定会卷土重来,所以,更大规模、更加激烈的战斗还在后边。天启二年,即公元1622年,毛文龙命张盘继续对旅顺严防死守,并从战略上提出了最低要求,辽南沿海各处要隘哪里都可以拱手让人,唯有旅顺必须恪守不渝。
败走旅顺,从全局上影响了后金军大举入关战略目标的实现。面对这种进不得、退不得的胶着战局,努尔哈赤必然不能坐观,如果无限期地耗下去,后金军会被拖入末路穷途。他决定,尽快重新夺取旅顺,为后金军沿辽西走廊南下入关提供有利支援。
天启三年,即公元1623年4月,后金军再次发兵袭击旅顺,对手仍是名将张盘。自两年前打败后金军,夺回旅顺之后,张盘按照总兵毛文龙的要求,从海陆两个方面加强防务,在进入旅顺城的各主要道路设置关卡,在旅顺海域的近岸处设立暗哨,埋伏水兵,形成了步步有哨、处处有卡的严密防御体系。因此,仍然盘踞在旅顺城周边的后金军,并未发动上规模的主动进攻,但却采取了努尔哈赤的诱敌之计,夜以继日地不断袭扰。张盘不堪其扰,选择了一个有利时机,率兵出城突袭,试图一举破敌。但对手并不愿意正面交锋,而是佯装抵抗,边打边逃。待分散了张盘军主力阵形,拉长了战线以后,后金军集中兵力大举反扑,打了张盘一个措手不及。待张盘发现自己已是孤军深入、兵少粮乏的情况之后,自然不敢恋战。他先是移营扎寨于旅顺三岔海口,最后又不得不撤回了旅顺城。
这次交锋,让后金军占了上风,但旅顺城仍在明军手中,这让努尔哈赤怒火中烧,但以他在辽南地区的军事实力,也没有进一步战胜明军的把握,因此不得不暂时鸣金收兵,等待下一个机会的到来。
客观地说,后金军占领辽南的初期,军事实力尚弱,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制于明军。而明军在这一地区还有一定的防御能力,相比于后金军稍稍占有上风。在这种局势下,围绕着旅顺城的得与失,就出现了今得明失,失了再夺的拉锯状态。
1623年春,努尔哈赤重整旗鼓,调集一万多人的骑兵部队攻打旅顺,并软硬兼施地诱使张盘投降。血性刚烈的张盘看到后金军的招降书,拔出佩剑刺死来使,誓与旅顺共存亡。诱降不成,只能强攻。努尔哈赤率后金军骑兵日紧一日地把旅顺城围得水泄不通,企图一举歼灭张盘军,拿下旅顺城。张盘的策略是,虚以迎敌,将旅顺守军主力分成两路,分别埋伏在南北城的山上。在后金军骑兵围攻数日不下而气衰力竭时,南北两山伏兵齐出,在势如破竹的夹击之下,后金军大败而去。努尔哈赤第二次攻打旅顺又未能成功,败兴而归。
后金军败退之后,毛文龙从鸭绿江口赶往旅顺,一边指挥张盘在旅顺城内修筑工事,一边由辽东往旅顺调拨部队,形成以逸待劳之势。
第三次攻防战,后金军得手后,摧城毁地而去。随着辽南明军与后金军胶着对垒状态的延续,明廷愈益感到把守旅顺的重要性,因此,不断从河北、山西等地往旅顺调兵遣将,在战争策略与整体布局上持续向旅顺方面倾斜。天启五年,即公元1625年正月,明廷又从登州调派一万一千多名官兵进驻旅顺,使整个辽南地区的防务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消息令努尔哈赤异常震惊,甚至感到坐卧不宁——明廷这批增兵一旦踏上旅顺的土地,将彻底断绝后金军从海上进入中原的希望,其后果不堪设想。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努尔哈赤果断决定,要先下手为强,采取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在明军增兵尚未到达之前攻占旅顺,打破明军的增援计划。他向部队下达了一道死命令:夺占旅顺,只在今朝。
1625年5月14日,努尔哈赤命令三贝勒领兵七千,第三次对旅顺发动攻击。当时,旅顺抽调了大部分守军离城修筑南关,致使城内兵力不足。而且这次是骑兵突袭,攻势相当猛烈,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明军寡不敌众,守将张盘及部将朱国昌相继阵亡,旅顺终于重新落入后金军之手。
世事的复杂难料,令毛文龙措手不及。当旅顺失守的消息传到毛文龙的耳朵里,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其复杂的。就在增援部队即将到达之际失去旅顺,朝廷如果怪罪下来,自己难逃其咎。但是这时候,任何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旗帜鲜明地做出全力反攻的姿态,让朝廷知道自己的实力和忠诚。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毛文龙决定,立即调集人马,组织军力,企图将立足未稳的后金军赶出旅顺城。未出战之前,毛文龙有意放出风来,要用两万大军血洗旅顺城,定要把后金军斩尽杀绝,片甲不留。这一招果然有效,后金军得到消息之后惶惶不安,连努尔哈赤也动摇了。他权衡再三,考虑到自己在辽南地区的军力,以及明军一万多人的增援部队即将到达的情况,如果明将毛文龙真的拉着两万人的队伍来复仇,后金军将会腹背受敌,进退无路。为了避免陷入死无葬身之地的绝境,努尔哈赤万般无奈地做出了撤离旅顺城的决定。
把几经血战拼杀得来的旅顺拱手相让,努尔哈赤自然是心有不甘。他丧心病狂地下令杀死大部分俘虏,然后率领部下对旅顺城大肆进行烧杀抢掠,最后又用炮火轰城,将南北城等重要军事设施尽数摧毁,旅顺城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受如此严重的战争破坏。当后金军撤离时,旅顺城已是一片狼藉,到处是残垣断壁。
重新占据旅顺的毛文龙,令副将张攀进驻旅顺,担负守卫旅顺的重任。
这是后金军与明军三次大规模较量的结果。尽管在战火中遭遇了重创,但旅顺毕竟还在中原王朝的掌握之中。如果没有党争和内斗,也许,旅顺的历史会有另外的走向。然而,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发展前行,虽然江山数易其主,帝王的姓氏在不断变化,历朝历代内部的党争之弊却从未消除,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朝代的命运。
在历史的烟云中,明王朝也难逃这样的宿命。明代著名的阉党集团,以宦官魏忠贤为首,铲除异己,操纵朝政,史称宦官专权。非常不幸的是,旅顺总兵毛文龙就是阉党集团的一名骨干成员。
在同一时期,名将袁崇焕曾因阉党陷害,不仅被罢了官,还差点丢了性命。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他设计除掉魏忠贤,重新起用了袁崇焕,并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兼督登州、莱州和天津事务。
蓟辽督师是辽东地区最高当权者。崇祯皇帝给予了袁崇焕以莫大的权力和荣誉,是希望弥补他那颗受过伤害的心灵,并救朝廷于危难,去扑灭后金政权点燃的反明战火。袁崇焕不负皇恩,也不会放过政敌。在离京赴任前,他就曾千百次地思量,如果能在辽东灭了毛文龙的威风,一可除阉党余孽,二可雪一己之耻,可谓一举两得。所以,灭毛之心在袁崇焕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在赴任时向崇祯皇帝承诺,定在五年之内为朝廷肃清边患,创辽东平安,保江山永固。因此,崇祯皇帝不免对袁崇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实际上,袁崇焕是想通过与后金军求和,来实现五年的平辽计划,他这是与皇帝玩了个“阳谋”。
当袁崇焕来到辽东地界,很快就与后金军私下达成了休战言和的谅解。后金军喜出望外,只提出了一个条件:杀掉毛文龙。对后金军而言,毛文龙是当下旅顺久攻不克的拦路之虎,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他们妄图借刀杀人的伎俩却正中袁崇焕的下怀,双方一拍即合。
随后,袁崇焕来到宁远(今辽宁兴城),这是他在辽东上任的第一个落脚点。按照礼节,驻守旅顺的辽东总兵毛文龙自然要前去参拜。送上门的毛文龙并不清楚自己已经大祸临头,他拥兵自重,见到袁崇焕,只是稍稍弯了一下腰,表现颇为不敬。并且,他以兵力匮乏、军饷不足等理由,不阴不阳地为刚刚走马上任,尚不明辽东军情的袁崇焕出了一堆难题。袁崇焕不动声色,只是与毛文龙相约,尽快检阅东江官兵,一并商议辽东防务事宜。毛文龙不知是计,欣然应允。
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农历五月末,袁崇焕自宁远出发,水陆兼程,几天后抵达旅顺双岛湾。第二天晚上,毛文龙乘船自鸭绿江口的皮岛赶来,随身携带着币棉等礼物,去袁崇焕督师的船上详谈。看上去一切如常,但此时,袁督师已安排属下在双岛湾附近的山坡上为自己设置了军帐,并命参将率甲士埋伏在附近的松林当中。六月初五,袁崇焕离船上岸。海边的沙滩上,随毛文龙前来接受检阅的三千五百多名官兵正兴高采烈地享用慰劳酒宴。当一切尽在掌握,袁崇焕在军帐内传令召见毛文龙。毫无防备的毛文龙刚走进来,袁崇焕便令他把部下将官全部召来,并突然起身宣布了毛文龙的“十二宗当斩之罪”。在毛总兵错愕之际,袁督师面朝京城方向叩首请旨,然后取尚方宝剑交给旗令官。毛文龙还没有来得及说出一句话,人头就已经落地。这场迅雷不及掩耳的血腥事变,就发生在辽东总兵毛文龙所辖地盘上,以至于齐聚双岛湾的毛文龙部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袁崇焕悉数收编。为了表明杀毛文龙是替朝廷除害,袁崇焕于次日在双岛湾岸边的一座古寺内,亲自主持了毛文龙的葬礼。他站在毛文龙灵柩前说,“昨日斩尔,乃朝廷大法;今日祭尔,乃我辈私情”。言之凿凿,令人深信不疑。
如今,在旅顺双岛湾畔西湖嘴西台山崖的沙滩上,能够看到两个并排而立的巨大礁石,屹立于浪涛之中,雄姿伟岸,英武强悍,远远看去,形似古代的大将军。双岛湾人说,那是袁崇焕和毛文龙的化身。
但是,同为朝廷任命的一方大员,在蓟辽都师袁崇焕的眼里,辽东总兵毛文龙只能屈于自己麾下,整个辽东局势必须由我一人掌握,不需要一个居功自傲、不听指挥的总兵。曾经的阉党权势已去,在辽东前线,我袁某人必能定于一尊。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袁崇焕挟私弃公,玩弄拙劣的政治把戏,亲手导演了蓟辽督师擅杀辽东总兵的历史悲剧。
而对于毛文龙来说,命运让他遇到了努尔哈赤劲旅,也安排他遇到了政治上的对手袁崇焕,于公于私,他都难逃一死,因此,同室操戈在所难免。只是倍感吊诡的是,这二位朝廷大员都拥有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历史如果有声,两柄尚方宝剑会不会发出铮铮的哀鸣?
袁崇焕悍然斩杀边关要员毛文龙一事传到了崇祯的耳朵里,皇帝惊出一身冷汗,一时语结。他忐忑不安地喃喃自语:朝廷还指望袁崇焕经略辽东,稳定天下,现在木已成舟,罢了,罢了!皇帝不予追究,朝内自是一片寂然。
不知是巧合还是默契,就在毛文龙死后不久,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率十万后金大军,绕开宁远城,通过喜峰口,一路斩关夺隘,逼近大明首都北京城。正在宁远守城的袁崇焕接到朝廷急报,火速带领骑兵回援京都。
在此之前,袁崇焕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能,抵御住了后金军的进攻,始终没让满人的铁蹄踏入关内。而此时的他似乎受到了蒙蔽,头脑发热,在战略上作出错误判断,被后金军算计了。当皇太极率后金军越过山海关之后,按常理应当直取北京,可谁知他却虚晃一枪,上演了个声东击西的把戏,大大放缓了进攻节奏,致使袁崇焕的军队与皇太极的军队几乎同时到达北京。虽然袁崇焕很快解除了京城危机,但朝中大臣纷纷质疑,保卫京城的明军为何与进攻京城的后金军同时抵达?怀疑袁崇焕与皇太极互相勾结。直到这时,袁崇焕才知道自己中了皇太极的圈套,可又百口莫辩。崇祯皇帝本来就对袁崇焕枉杀毛文龙恨意未消,现在又在国家危难之际犯通敌重罪,更是令他怒火中烧,于是火速传旨,将袁崇焕革职入狱。崇祯三年,即公元1630年中秋时节,在北京西四牌楼前,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处以剐刑。报应来得如此之快,也是令人始料未及。
其时,明军与后金军之间的战争,还在继续。
早在是年6月,明廷任命黄龙为皮岛总兵官,统辖辽南的军事防务。自此,明军与后金军之间长达四年的第四次较量开始了。
只是这一次,明军显露出强弩之末的态势,非常不堪一击。令黄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一上任,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拳脚,就陷入辽南沿海诸岛内乱的泥沼当中不能自拔。从公元1631年起,先是刘兴治、耿仲裕等人在皮岛发动多次兵变,接着是耿仲裕的哥哥,原毛文龙旧部耿仲明联络孔有德在山东登州发动叛乱。他们攻陷登州城后,又网罗岛中诸将,旅顺副将陈有时、广鹿岛副将毛承禄皆往从之。而这些副将在辽南沿海各岛及山东多地都有党羽,他们与后金军私相授受,叛乱渐成燎原之势。不得已,朝廷调集大军征讨了十八个月,才为叛乱画上了休止符。
屋漏偏遇连夜雨,船破又遭顶头风。就在这乱象丛生之时,孔有德、耿仲明率叛军在登州将黄龙一家老小全部抓走,妄图胁迫他投降。黄龙不为所动,毅然向广鹿岛、长山岛、旅顺各地发兵,命令铲除地方叛军党羽。恼羞成怒的孔有德、耿仲明见大势已去,竟痛下杀手。他们杀死黄龙家小之后,率兵一万多人,船百余艘,从登州出发,准备投奔驻扎在鸭绿江口的后金军。此举早已在黄龙的意料之中,而旅顺是叛军叛逃的必经之地,于是带兵船镇守在此,待叛军队伍途经旅顺海域时,下令用大炮进行轰击,并指挥战船在海面上追击堵截。这一役,黄龙部杀死叛军官兵一千二百多人,俘获了叛军诸将毛有贤、毛承禄、苏有功、陈光福等人。在旅顺水域遭受重创,孔有德、耿仲明二人也九死一生,终究不能靠岸,只得绕行三山岛水道,正式归顺了后金军。
之后,孔耿二人率领后金军海上作战部队,在鸭绿江一带游弋防守。黄龙派副总兵沈世魁带领水师进行偷袭,把他们的战船全部烧毁。二人怀恨在心,图谋报复。当他们探知驻守旅顺的明军全部出动,城内空虚的消息时,皇太极非常兴奋。他断定,夺取旅顺的时机已成熟。
崇祯六年,即公元1633年6月19日,皇太极派遣兵部贝勒岳托、户部贝勒德格类,率步骑兵一万三千多人,在孔有德、耿仲明的引导下挥师南下,攻打旅顺城。到这个时候,经过很长时间的战争铺垫,明军与后金军争夺旅顺的第四次较量,终于正式拉开了战幕。
7月1日,后金军先遣部队五百多人到达旅顺河北,迅速占领黄金山制高点,架设火炮,对旅顺外围城墙进行轰炸,一连轰击了三天。7月4日晚,后金军主力赶到,五门西洋大炮及大批战车、云车等集结城下,轰炸全方位升级。后金军步兵在炮火掩护下,架起云梯登城。守卫旅顺城的明军同时进行了猛烈还击,他们一边用西洋大炮打击远处的后金军,一边据高凭险投掷火罐,发射火石等,压制攻到城下的后金军。云梯上,尚未登城的后金军纷纷被长枪挑落。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激战持续了两天两夜。
由于被后金军围困得水泄不通,旅顺城守军得不到任何外援,眼看弹尽粮绝,形势万分危急。守将黄龙料定,此番对决,旅顺已难固守,必落入后金军之手,因此派副将谭应华携带总兵官的印信,突围返回登州,并镇定自若地在遗书中写道:生前不爱五尺躯,死后惟有三尺剑。7月7日四更时分,后金军组织了最强大的攻城阵容,从东北角杀进城内,双方短兵相接,发生了激烈的巷战。黄龙亲自杀上前线,英勇抵抗,直到弹尽粮绝,被后金军团团围住。战局至此,黄龙深知已无法突围,遂拔剑自刎。部将李惟鸾在杀死全家后,带领残军誓死抵抗,最终与项祚临、樊化龙、尚可义、张大禄等部将一同在血战中阵亡。明廷得知旅顺城陷,众部将以身殉国,草草下诏,赠黄龙左都督,赐祭葬。
从公元1621年到1633年,前后历经十二年,明军与后金军为争夺旅顺,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战争,最终以后金军夺城掠地宣告结束。在最后一场旅顺争夺战中,后金军虽然夺取了最后的胜利,却也付出了四千三百多人阵亡的惨重代价。
后金军占领旅顺后,皇太极派出了两千五百人的军队固守旅顺,扼守水路咽喉,切断了辽东诸岛与山东登州的联系,并很快占领了辽东沿海地区。至此,皇太极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旅顺及周边地区聚集重兵,意图海陆并进,与明朝逐鹿中原了。
欲夺天下,必先取之。作为后金政权觊觎天下虎窥中原的战略要地,旅顺的历史必然要拉开帷帷大幕。成也好,败也罢,命运的悲喜注定要在旅顺这个舞台上渐次展开。明清两朝持续十几年的战争风云似乎只是一个序曲,但是,旅顺城的特殊价值早已淋漓尽致地凸显了出来。而一代又一代的旅顺人,必然和这片土地一起,承受生命中难以承受的沉重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