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韩志刚
- 6377字
- 2024-12-21 04:19:46
第二节 广西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分析
一、广西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及落实,广西的中高职衔接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形成了五年一贯制、“2+3”、“3+2”等几种成功模式,由中职升入高职就读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进一步拉动了中职、高职学校的招生规模,提升了广西高校的毛入学率,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广西中高职衔接与职业教育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中高职衔接机制还不够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仍需适应市场需求
中高职衔接的根本目的是突破中、高等职业教育自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发挥中职、高职教育的资源和办学优势,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分阶段实施人才培养。从目前广西中高职衔接工作来看,“生源”成了本项工作的焦点,即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更多地希望通过中高职衔接来吸引生源;而高等职业院校也仅仅把中职院校作为其储备生源地,因此人才培养基本上还是简单的“中职管理+高职管理”模式,各自“画圈”发展。另一方面,中职和高职在专业设置上有差异,专业目录不统一,专业契合度不高,这也造成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完善的对接机制来统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
从市场供需视角出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的学生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区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孤立发展,与其他教育关联度不大,各层次职教结构独立存在,基本上还是“终结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相悖,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利于经济发展对岗位人才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当前全国经济都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经济结构形态由高碳产业转向低碳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新一代产业以及绿色制造业、现代农业等新型产业兴起,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型产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转变,不但要求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人员掌握先进的技术技能,而且对技能人员的技能水平层次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产业发展急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受教育水平的从业“门槛”也相应地提高了,原来中高职毕业生能够胜任的岗位,现在也提升了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的技能层次,学生也迫切要求增加连续学习的渠道。
调查中发现,当前职业教育结构阻碍教育发展,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很多人认为学生至少要达到高职以上学历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很多中职学生也期望通过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甚至还期望通过职业本科或普通本科继续学习,但调查发现很大部分学生因职业教育没有继续升学的渠道或者升学渠道非常有限而放弃就读职业教育学校。
广西当前的职业教育结构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相悖,广大学生继续学习的渠道较窄,现有的职业本科教育刚刚试点起步,高职生如果想要继续升学,基本上都只能转向普通教育,学生的职业教育生涯就此终结。现有职业教育的层次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这既违背了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无法保证学生继续追求更高知识技能水平的教育权利,现有的中高职衔接机制和职业教育结构亟须改革与调整。
(二)中高职衔接深度不够,一体化发展特色不明显
从区外调研看,好的中高职衔接有以下特点:在管理上,都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高职院校与中等职业院校共同设计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法、转段要求,实现管理过程的有效衔接;在教学上,合理发挥中职院校教师娴熟的技能,高职院校教师扎实的理论特点,统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工作任务,实现师资优势互补;在课程上,应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职业能力形成逻辑为依据,对相同或相近的任务和能力进行合理归并,构建分段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而在广西中高职衔接中,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度设计、师资安排、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的主导作用还不够,有些还停留在两校只为招生、就业而开展的浅层次的交流沟通层面,缺乏学校层面的实施性管理制度的交流,还没有从教学管理、学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管理等方面与中职学校深入对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深层次合作,中高职师资队伍之间没有协同,存在沟通不畅问题,从而导致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相互独立,未能产生协同效应,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特色不够明显。
(三)中高职衔接中企业参与度始终不高
中高职一体化开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始终。因此,欲打通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形成有效的衔接体系,那么一套合理可行并符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广西职业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都忽略了企业参与的重要性,能够因校制宜、因专业而异、因学生而定,结合中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资源,整合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平台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作用,将课程设置、课程难度、课程时长、技能任务等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密切结合,合理分工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校仍属少数。
(四)专业育人平台单一,未能实现中高职生源同招共享与师资队伍共建
1.生源整体不足问题
中高职院校近年来关于生源短缺的负面报道已屡见不鲜,除了适龄入学人口比例下降的因素外,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中职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应届中职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一方面,学生自身缺乏对未来人生和职业发展的规划;另一方面,个别学生较差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又给学校名声带来巨大冲击,使中职学校陷入了“生源差→招差生→生源更差”的恶性循环中,影响了其社会口碑和招生效益;而在当前社会中部分家庭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歧视现象,他们不顾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宁可多花钱挤进普通高中,也不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一些学生由于家境原因或是被亲友利诱,初中毕业后就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务工,当他们受到一定的劳动收入刺激后,基本就放弃了继续升学读书的念头。
在高职阶段,当前高职院校通过推行单招和对口考试制度,使招生人数有所提高,但相对庞大的中职毕业生群体而言,二者人数仍然相差甚远。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每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团队的支撑,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势必影响专业的稳定与发展,更谈不上进一步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了。
因受经济相对落后因素的影响,师资短缺是现阶段广西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师资培养是任何职业院校都不能忽视的焦点环节,它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人才培养的成效,特别是,广西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工作,普遍存在“理论较多、技能偏弱”的问题,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往往也较浅薄。
与此同时,广西中高职院校开展师资队伍的共建机制尚欠完善,各院校在教师培养质量、学习培训制度、培养培训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屏障,未能充分利用一体化平台资源进行共享共建。因此,时常会出现诸如教师队伍活力不足、年轻教师实践技能滞后、外聘兼职教师质量不高、中职教师无法开展衔接教学等一系列问题。
(五)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不够明确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核心。如果在课程层面不能体现中高职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就很难依托中高职衔接,培养出兼具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广西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上是中职以中职的课程标准、高职以高职的课程标准进行培养的。同一门课程,中职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高职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都是由学段院校各自制定的,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往往缺乏体系化的设计,基本上都遵从于普通的课程标准,分段培养的课程标准并不明确,使得学校和教师多少有些无所适从。
二、广西中高职衔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还不够
前几年,在全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政府职能定位尚存在一定的缺失,政府没有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直至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颁布后,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大胆改革。
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于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较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取。中等职业教育在1949年后经历了不断调整、整顿、充实、发展,逐渐壮大,随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经济发展,国家在职业教育层次上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2019年,国家开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逐步开始关注职业教育的结构变化,由于我国国情,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经验。
国家政策的制定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规模与数量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陆续颁布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探索多种招生办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广西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指导下,提出从2016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每年增加。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帮助下,职业教育招生数量与普通教育保持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以往出台的文件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主要是对办学规模的数量上有所限定,但对如何使职业教育体系做到无缝衔接并没有做具体的规定,而现实中国家控制本科层次的发展规模与比例,不仅要控制发展规模与比例,招生与培养要求也要经过国家教育部门审批,省级教育部门不具有审批权力,绝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能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教育学校不能与普通教育学校沟通,职业本科教育还没提上议事日程,职业教育在纵向与横向结构上没有沟通渠道和桥梁,职业教育政策的不完善造成了职业教育上下不成体系,左右互不沟通,没有具体可行的贯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措施。中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大多是以“决定”“意见”“办法”等形式出台,导致办学主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整个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割裂,前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归属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类归属于高等教育司。由于历史原因,技工、技师类的职业教育归属于人力资源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主管,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中等职业教育、全国普通及成人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统筹管理,指导中职的各项工作,而高等教育司统筹管理高等教育,在当时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方针、政策、法规和文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由于中职与高职管理部门的相互独立,教育与劳动部门主要管理中心任务不同,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能会忽视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及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阻碍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在专业体系或者说专业目录上,中职、高职、技工学校之间均有差异,虽然这几年职业教育统一归口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先后推出了新的专业目录、专业标准,开展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努力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但历史遗留的问题仍严重影响着当前衔接体系的构建。
(二)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有偏见
现阶段,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国家政府还是民众对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还存在着厚此薄彼的观念。社会上很多人有着“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重知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职业教育被一部分视为“次等教育”。过去几年,广西在招生上还主要以中考、高考作为职业教育的选拔渠道,考试内容也多以普通教育的课程大纲为考试内容,侧重于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职业技术技能及实践操作内容的考核。这对于选拔职教人才显然不公平。只有在高考、中考中失利落榜、被本科学校录取剩余的学生迫不得已才会进职业院校,所以才使人们认为次等生才会进入职业教育院校。若不改变人们心中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最终必将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前期国家和广西都采取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比如,不少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以传统学科为中心课程体系就是受普通教育的影响,调查中发现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失去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使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阶段的教育成为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的一类办学层次。
前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并没有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形成多元化的人才观。正因如此,我们要迫切纠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让社会看到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及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教育成果,使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齐头并进,为社会协调发展培养各类人才。“职教20条”的颁布及国家开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让这个想法成为可能。
(三)缺乏适应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及相关研究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完成一定教育阶段后的结果进行的具体描述,它是对教学质量应达到某一阶段的教育水平所设立的具体指标,可以作为课程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也是课程教材的选用与编写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当前广西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虽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中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及部门课程标准,但各学校在课程标准落地和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时都还是各自为政,因循守旧,缺乏相互沟通统筹,使得职业教育中高职课程的标准断裂,缺乏一个权威的职业教育各层次结构间的课程标准体系。这就造成中高职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与评价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没有层次上的衔接,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中职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不受高职课程的限制与影响,各层次、各类别的职业教育对课程随意安排,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层次、教学质量能否保证均各自为政,缺乏从职业教育整体结构和层次上的考虑。
职业教育规模飞速发展,对于日益扩大的规模如何与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这一问题仍缺乏专门的研究,如缺乏对职业教育课程层次标准的研究,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每一级层次与后续层次之间的衔接与发展等问题的探讨。职业教育缺乏适应中高职深度衔接的课程标准及研究,阻碍了职业教育体系各结构之间的课程衔接,招收的生源质量水平不一,增加了职业教育课程管理乃至整个学校管理的难度,也使整个职业教育缺乏人才培养的可执行、可衡量标准。
(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广西中高职衔接深度不够,根源在于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目前广西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热、企业冷”。往往是职业院校根据需要主动联系企业提出合作建议,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决定是否合作。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许多企业认为,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且在短期内不能给企业增加利润,企业缺乏参与的动力。二是很多可合作的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他们更多考虑的是眼前的短期利益,短期结果是决定他们是否和高校合作的主要因素。相对来说,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考虑得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合作企业对产教融合的需求变数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职业院校能够选择的合作对象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由于资产数额较小,相对而言经济和运营能力较弱,受市场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当宏观经济向好时,他们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较高,但遇到宏观经济形势低迷时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往往就会受到考验,导致双方合作关系较不稳定。双方在利益诉求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一方建立合作的愿望。这些原因也导致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想借助其来串联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办学就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