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落惊风雨:大唐诗人风华录
- 包劲松
- 4325字
- 2024-11-03 17:43:15
“沈宋”、刘希夷及“文章四友”
诗啊,不能承受功利之熏
李隆基登上皇位,成为唐玄宗。唐玄宗结束了初唐时期皇权混乱的局面,开启了“开元盛世”,将大唐王朝推上了发展的巅峰。
比“初唐四杰”稍晚一点儿,名气较大的诗人,有宋之问、沈佺期、刘希夷,以及“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两人同年出生,同年中进士。同年中进士的还有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651—679)。他们中进士的那一年,是高宗上元二年(675)。
能够考取进士,三人的才气毋庸置疑,当然,这也与武则天当权后进士扩招有关。这时候的进士科虽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但每次录取的进士达一千多人,比太宗、高宗前期的录取比例高许多。
这时候的进士含金量也下降了,考中进士并不会立马被授予官职,而是要再参加吏部的“释褐试”,方得授官。“释褐”,就是脱下布衣,换官服。
宋之问、沈佺期、刘希夷三人虽为同科进士,但刘希夷没有通过“释褐试”,只得回家待制。宋之问文采出众,人又长得高大英俊,不出意外,通过了“释褐试”,同“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一起被分配到文艺馆当老师。
沈佺期也通过了吏部考试,被授予协律郎一职。这个职务是干什么的呢?其实就是诗赋格律的专门研究人员,同时作些应制诗,歌颂时世。通过他的职务,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当时朝廷十分重视律诗,有专人研究诗的格律;二是沈佺期诗赋的造诣极高,足以为诗的格律制定规范。
事实上,谈唐诗就绕不过“沈宋”,不是因为他们的诗写得多好,而是因为他们是律诗规范的确立者。
就诗赋方面的才华及对诗歌的贡献而论,“沈宋”其实并不亚于“初唐四杰”,但是,这二人为何不怎么为人称道,也无多少名句让人传诵呢?实是这二人的人品让人不齿。
这二人将写诗当作仕途的垫脚石、官场的敲门砖,在本来是“兴寄”的诗中注入了功利动机,如何能体现“诗言志,歌咏怀”的诗歌精神呢?他们的诗歌没有诗人应有的风骨,与“初唐四杰”诗歌的格调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以宋之问与沈佺期的人品,即便写出好的诗句,后人也耻于吟诵。像宋朝的蔡京,其书法水平高妙无比,直比书圣王羲之,可后人不愿提及他,更没人将他的字当作法帖。
我们来看看宋之问与沈佺期的人品差到什么程度。
宋之问是刘希夷的小舅舅,刘希夷没被授官,回家后很失落。他写了一首诗,兴寄自己对人生有限、富贵无常的感伤与惆怅。这首诗就是唐诗名篇之一《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古乐府体诗,运用南朝乐府诗中的排比、对偶、蝉联、回文等修辞手法,以洛阳女子与白头翁的感慨来兴寄作者对人生的惆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成为传诵千年的名句。刘希夷也因这首诗而闻名于世。
刘希夷对这首呕心沥血的诗作很满意,便拿去与自己的小舅舅宋之问交流。谁知宋之问一见这首诗,惊叹不已,爱不释手。他是行家呀,知道这首诗必将流传千古,居然要求外甥将这首诗的署名权转让给自己。
刘希夷先是同意,但第二天就反悔了。
宋之问恼羞成怒,命家丁用沙袋将自己的外甥活活压死了。这就是诗坛上的“因诗杀亲”传说公案。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件事,但《全唐诗》中收录了一首几乎一模一样的诗,题目是“有所思”,署名则是宋之问。所有人都知道宋之问以五律见长,一直致力于律诗的写作,又怎会突然写出一篇七言乐府长诗呢?
如果说这件事有点捕风捉影,那么再看看别的事。
宋之问长得高大英俊,又能说会道。为了得到武则天的宠幸,他先是献媚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得到进入后宫的机会后,立即写了一首艳诗献给武则天,表达自己想要在生活上侍奉女皇的热切愿望。此诗让武则天赞不绝口,但她就是不表态让宋之问留下。待宋之问很失望地离开后,武则天对张易之说出真相:“此人确是难遇之才,只是口臭熏人。”
张柬之发动宫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辟,诛杀了张易之、张宗昌兄弟,而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党羽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参军。由于难以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他刚到贬谪之地,就偷偷溜回了洛阳,藏匿于好友张仲之家中。
当时武则天虽死,但武三思仍然声势显赫,让诸多忠于李唐的大臣愤恨不已,于是包括张仲之在内的大臣,在张仲之家密谋杀掉武三思。
这事让躲在张仲之家的宋之问知晓,他居然派自己的侄子偷偷去告密。结果,包括张仲之在内的大臣全部被杀。而他因为依附了武三思,告密有功,不但没被追究擅自从岭南逃回之责,还被提升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
考功员外郎是管理贡生招生的官员。宋之问担任这一职务后,大肆收受贿赂。其间,他先是投靠太平公主,后见安乐公主更漂亮,更有实权,又转投安乐公主。
太平公主一怒之下,告发了宋之问受贿之事,于是他再被贬为越州长史。
中宗驾崩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联手发动政变,消灭了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的势力,拥护睿宗复辟。这时候的宋之问,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沈佺期与宋之问因是同科进士,关系密切,曾与宋之问一道谄事权贵张易之,也曾因受贿入狱。但是,他没有卖友求荣,被贬驩州(今越南北部)十五年后,他最终返回了长安,担任中书舍人的要职。
沈佺期与宋之问人品不好,但被贬之后所写的诗,在格律和情感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因为这些诗,他们才在云蒸霞蔚的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下选二人的代表作进行赏析。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独不见(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两首诗严格遵循了五绝与七律的规范,是五绝和七律最早的标杆。
律诗的成熟,除了“沈宋”的贡献,同时期的“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杜审言在诗坛不太出名,但他的孙子在诗坛太出名了,那就是“诗圣”杜甫。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唐高宗咸亨进士,曾受武则天恩宠。唐中宗李显复辟后,他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富寿省越池东南)。后来,他又被召回,担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杜审言很狂傲,狂傲得不着边际。他说过:“我的文章当使屈原、宋玉为手下杂役,我的书法当使王羲之称我为老师!”不像杜甫他爷爷,倒有几分像李白他爷爷。
苏味道出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召集大家共同写判词。杜审言写完出来,对人道:“苏味道必死!”
同僚吓了一跳,急忙问怎么回事。杜审言一本正经地道:“因为他见了我的判词,会羞愧而死!”
有一次病重,宋之问与武平一一道去看望他。杜审言对二人说:“造化这小儿害苦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压着你们抬不起头,我要是死了,你们应该感到大大的宽慰,只可恨我找不到接替的人啊!”
杜审言当吉州司户参军时,顶头上司周季重与他的同僚郭若纳合谋诬陷他,将他定了死罪。但是,杜审言的二儿子杜并(杜甫的叔叔)是个烈性子,听说自己父亲被陷害,才十三岁的他,居然袖里藏刀,直接闯入公堂,当场刺杀了周季重。杜并被侍卫当场杀死。
周季重临死前叹息道:“杜审言有孝子,我不知道,是郭若纳害了我啊!”
这件事震惊朝野,刑部介入调查,查明冤情后,还了杜审言清白。杜并的孝烈也名扬天下,后来有“燕许大手笔”之称的许国公苏颋(tǐng),亲自为杜并写了墓志铭,以彰显他的孝烈。
可就是杜审言这样的狂傲之人,后来也巴结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可见,有些文人的骨气在权势面前,也不得不化为自我安慰、独自酌饮的浊酒。
除了应制诗,杜审言吟咏山水、赠别怀人的诗写得真实自然、清新可喜,如《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语言清新流丽,在形式上完全符合律诗要求,立意新颖,通过景象描写让一股欣欣生气洋溢于诗中。杜甫自豪地说过“吾祖诗冠古”(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也不算吹嘘过头。
苏味道与杜审言一样,自己在文坛上不太出名,但后代在文坛上是太出名了。他最出名的后代是谁呢?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文豪苏轼。
苏味道是个老滑头,好在这一点并没有遗传到苏轼身上。成语“模棱两可”就是由他而来。
苏味道当上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了不得罪人,他出言谨慎,什么事情都不轻易表态。
苏味道上任第一天,就有下属汇报事项,请他解决。他听完汇报,东扯西拉,说了一大通废话,就是不说解决的办法。
下属被说得头昏脑涨,最后不解地问道:“宰相大人说了很多,可卑职愚钝,还是没有听出您说的解决办法啊!”
苏味道恼怒道:“没有悟出办法来,那是你自己的事了!”说完,他手摸椅棱,抬头望房顶,不再搭理这位属下。
这位属下自认倒霉,心想,可能是宰相才上任的缘故吧。可是,之后所有人汇报工作,碰到的情景都与他遇到的差不多,这位宰相大人从来就不明确说出自己的意见。
时间一长,朝臣都在背后称他为“模棱宰相”,也有人干脆称他为“苏模棱”。再后来,有人讥笑苏宰相的话从来正确,因为“模棱两可”,这一成语由此诞生了。
苏味道做事模棱两可,写诗却不含糊,如《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诗中的“金吾”是指京城禁军,前文提到的“左金吾将军”就是禁军首领。“玉漏”是指计时器。这首诗真实地描绘了大唐都市正月十五之夜的繁华景象,通篇语句清丽,完全符合格律,是为初唐律诗名篇。“火树银花不夜天”所用的典故,就出自这首诗。
武则天去世后,由于巴结过张易之兄弟,苏味道被唐中宗贬至四川眉州任刺史,死于任所。他死后葬回栾城苏邱村,但其一子留在了四川眉山,宋朝“三苏”就是这一支的后代。
经过“初唐四杰”的推动,至“沈宋”时,五言律诗终于定形。沈佺期与宋之问“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著定格律,遂成近体,如锦绣成文,学者宗尚”(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沈佺期》)。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
七律成熟稍晚一点儿,但从这时起,律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有了更明确的划分,之后律诗成了唐朝诗人运用最多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