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繁华的拐点

第五象,安史之乱的预言

谶曰:

杨花飞,蜀道难。

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乃平安。

颂曰:

渔阳鼙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

金圣叹批:“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地上,乃贵妃死于马嵬坡。截断竹萧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

Image

一、繁华的冰点

《推背图》不是历史书,却又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一字一图皆可成为历史事件的组成元素。这幅图谶中画的是一马鞍、一史书、一妇人,金圣叹他老人家给了解释,即安禄山、史思明、杨玉环。不言自明了,这段历史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唐代经过“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治宏贞观”、“开元盛世”后,四处征伐,国力大增,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巅峰状态,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国家强大了,随之而来的矛盾也骤然增多。

唐代地盘大、人口成分复杂,有本土的汉人、征服归顺的突厥人、吐蕃人、高丽人,包括外来移民阿拉伯人等等,多民族融合杂居在一起,难免产生矛盾。当时河北地区是胡人杂居地区,受到的汉化程度不深,与唐中央政府保持了微妙的关系,不说心怀异志吧,也是唯恐天下不乱。

此外,唐代经常出去打仗,吞并周围的弱小政权,这就需要战将士兵。唐代的府兵制度选出来的士兵以农民居多,战斗力上与雇佣军或者职业化军队无法相比,这就需要那些胡人冲锋陷阵,渐渐的他们掌控了军权。

由于地盘较大,唐政府把全国划分为十个军事管理区,称之为节度使,边疆的叫经略使、总管,俗称都督,诸如凤翔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天雄节度使等等。由此可见唐代地级行政区是由若干军事管理区组成的,所以一旦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将会造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这种局面很快失衡了!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节度使,允许节度使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到了天宝中期,边镇总军力达到了五十万,而其中安禄山一人更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是诸镇中最强的,拥兵十五万左右。反之,唐政府的中央守卫军不足十三万,军事上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地方逐渐强于中央,爆发冲突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更何况唐玄宗出现了怠政危机。

事情要从一个女人说起,即是“定于此处葬金环”中的杨玉环。

李隆基年轻有为,当年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韦氏,让老爹李旦当了两年傀儡皇帝。李三郎上台后雷厉风行,立刻将盟友太平公主赐死,采取一些了措施,坐稳宝座。不可谓不算英明神武,不可谓不算高瞻远瞩。

李三郎颇思振作,起用姚崇、宋景、张九龄等人为相,各个是实干家,又有那么好的底子,国家想不富强都不可能。这一唐代政局进入稳定时期,经济继续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这一历史现象是大唐几代人的努力,百余年来发展积累的成果,并非唐玄宗君臣一时所能创造出的奇迹,却又与唐玄宗的开明政治密不可分。

随着日子一天天舒坦,锐意进取的心被磨平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富即安。

开元末年,国家无事,太平日子过得多了,李隆基遂出现了怠政情况。纵观他前半生往死里伟大,后半生往死里糊涂,尤其在取了自己的儿媳妇之后。

杨玉环,原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夫人。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中的“羞花”。成语“环肥燕瘦”说的也是她,总之是天生丽质难自弃。

杨玉环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杨玉环天生丽质,良好教育,再加一定政治背景,极品白富美,可以秒杀世间的一切,所以寿王李瑁对她一见钟情,很快完婚,两人度过了五年的短暂婚姻。活生生把她们拆开的人正是杨玉环的公爹,当朝国君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二十五(737年),唐玄宗备受打击的一年,在十二月初七他最宠爱的武惠妃病逝,因此郁郁寡欢。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恐怕没有人比高力士更了解唐玄宗的,在他的安排下李隆基见到了杨玉环。那时候,她只有二十二岁,体态丰腴,婀娜多姿,让你看了一眼忍不住要再看一眼。而李隆基五十六岁,近乎花甲之年,但在爱情的面前年龄不是问题。

名花虽有主,也不怕有人来松土,何况是当今天子。

李隆基有办法,先让杨玉环出家,然后给寿王李瑁在找一个王妃,但终究无法弥补心灵上的创伤。可以出家,当然也可以还俗,也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大明宫了。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李隆基就这么迂回地霸占了儿媳妇。杨玉环进宫受到宠爱,册立为贵妃,实际是后宫一把手。唐玄宗自从废掉王皇后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换汤不换药,名目不同罢了。

“杨花飞,蜀道难”,安史之乱爆发的那阵子,唐玄宗仅仅带着杨贵妃出逃四川,可见对她的疼爱,没成想经历了兵变,香消玉殒马嵬坡。

二、腐化的节点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得宠,她的亲戚朋友跟着飞黄腾达。给了更多投机钻营的人机会,何况杨贵妃族亲中就有这样的人,如杨国忠同志。

唐玄宗也变得老眼昏花,爱妻如命,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杨贵妃一年的胭脂水粉钱好几百万。正如杜牧《过华清宫》说的那样“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喜欢的荔枝,从遥远的岭南到长安,花费多少无所谓。

腐败来自上层建筑,逐渐蔓延开来,朝野政局变得一塌糊涂。

当时,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了稳定相位,天天给唐玄宗高奏凯歌,报喜不报忧,以图不让边臣进入中央。另一位,杨国忠更过分了。时任三大兵镇的安禄山能征善战,拥兵边陲,唐玄宗对他非常宠信,引起了杨国忠的嫉恨,两人开了有了矛盾,逐渐开始公开化白热化,也就有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各种矛盾的爆炸点,政治的腐败、民族之间的隔阂、民生的沸点、中央与地方的军力失衡、将相不和、争风吃醋等等,国祚一百三十余年的大唐王朝直如坐在火药桶上抽烟,稍有不慎,必会粉身碎骨。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各种矛盾激化。先说安禄山那是靠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封疆大吏,不是靠裙带关系上来的,这位朝廷新贵有他骄傲的资本。反观杨国忠纯粹因为杨贵妃的关系,这就多少会被人轻视。杨国忠刚上来时与李林甫结盟,两人一唱一和把持朝政。安禄山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是很畏惧的,等他一死,只剩下了绣花枕头杨国忠更看不上眼。同样杨国忠瞅他也眼眶发青,两人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杨国忠想怎么才能除掉安禄山,最后的办法莫过于逼他造反,如此一来唐玄宗再怎么宠信他也不好使。

结果,他这条毒计成功了。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今天津市蓟县)发动叛乱。

“渔阳鼙鼓过湩关,此日君王幸剑山”,说的是安禄山造反的经过走向,从渔阳起兵,一路杀向长安,惊慌失措的唐玄宗西逃入蜀。

安禄山联合同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兵力,对外宣称二十万,这其中有一位得力的助手,是他的老乡突厥人史思明,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为借口,向长安进军。

安禄山出奇得顺利,当时国家承平已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官员要么跑路要么投降。

唐玄宗得到消息后相当愤怒,我对你那么信任那么恩宠,你竟然起兵造反?有点儿太不是人了。当即命第六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兵阻击安禄山。

唐政府军有这个底气,但没这个实力。

安禄山、史思明那面各个骁勇善战,经过战场血雨腥风的洗礼,属下如狼似虎,战斗力非常强。反观唐政府军养尊处优少爷兵油子,两军对垒,一触即溃。

十二月十二,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

京畿震荡。

洛阳距离长安不远了。

战后追究责任人,洛阳失守在于高仙芝、封常清采取了守势,作战中未能主动与敌人决战,犯了贻误战机的重大失误。宦官如此上报,唐玄宗也就信了,当即斩首高仙芝、封常清。战时斩将,无异于自断臂膀,助长敌人气焰,这仗能赢就怪了。

处死责任人后,唐廷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

唐帝国是多民族融合国家,很多其他民族的身居要职,比如安禄山、史思明突厥人,被处死的高仙芝高句丽人,包括这位新主帅哥舒翰同志,西突厥贵族。

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这是洛阳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这里一旦有失,京师危矣。

关键时刻,杨国忠又跳了出来指指点点。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叛将崔乾佑打了半年打不进来。这时候,在河北地区的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上报要进攻安禄山的老巢渔阳,要求潼关守军全完不要出关作战,务必守住。杨国忠不这么想,兵权在哥舒翰手里,如果他打赢了,必然威胁到他的相位。为了保住这个位置,杨国忠不惜葬送了二十万将士的性命。中国的政客很少考虑江山社稷,考虑的多是自己的那点儿利益,为此可以不顾一切,哪怕是牺牲二十万将士的性命。

中国行政最怕这个,外行指挥内行,这也是导致各种愚蠢失败的原因之一。杨国忠摸清了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局的心理,从中挑唆,本来他于哥舒翰有些过节,因此借刀杀人,像对付安禄山那样对付哥舒翰,社稷有此贼,不亡已幸甚。

哥舒翰顶着皇帝的压力,不得不与安禄山决战,结果可想而知了,以惨败收场。大军一出关中了埋伏,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二十万只剩下八千,主将哥舒翰被俘。

潼关失守,长安危急。

唐玄宗二话没说带着杨玉环、杨国忠等人一路狂奔,出逃西蜀剑山。

剑山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北,剑门关两侧是直如刀削的大小剑山,七十二峰,峰峰如剑,此地是川陕交界通,往巴蜀的交通咽喉。李白《蜀道难》中的“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这儿,所以过了剑山也就安全了。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刚出虎口,又遇狼群,出逃的队伍跑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爆发了兵变,直教木易若逄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

三、残破的爆点

唐玄宗在羽林卫队的掩护下一路西逃,消极情绪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

皇上老糊涂了不明就里,士兵们各个眼睛雪亮。让哥舒翰出关作战,属于兵家大忌,很明显是送死。将士们愈想愈气,愤怒如同传染病,传染给了每一位军官将士。对于出逃更多人的感到耻辱,或者茫然不知,不知道跟着年迈的老皇帝能混出个什么样子。心里没底的兄弟们,有的选择了跑路。唐玄宗一彪人马才走了半天的工夫,人跑没了,竟然无人送饭,皇室的给养成了问题。随行太监不得不找些百姓要饭吃。此际,那些终日美食珍馐的皇亲贵族或许才真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黄馍馍,挺好吃的。

唐玄宗强咽了几口饽饽,心理不是个滋味,造成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

大唐帝国是否要断手在他的手里?

百姓中有明白事儿的老叟,说出了其中道理。皇帝在深宫内院,身边奸臣混淆视听,听不到下面人正确的意见。要不是陛下落魄到了今天这步田地,平头百姓怎么可能给你进言。

唐玄宗万分惭愧。

剩下的士兵又渴又饿又憋屈,好好的长安不住,非得亡命天涯,这一切皆拜奸相杨国忠所赐,士兵们对他不满的已经到了燃点。

出逃的第三天,走到马嵬驿,疲惫饥饿的士兵们终于爆发了。

士兵们拦住杨国忠的马,朝他要吃的。

杨国忠还没来得及答话,周围士兵大吵大嚷,杨国忠要造反!

只见有士兵张弓搭箭射来,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士兵赶上去,乱刃分尸。

士兵们杀了杨国忠,情绪激昂,包围了唐玄宗的驿馆。

唐玄宗闻听士兵们杀了杨国忠大吃一惊,不得不扶着拐杖,出去抚慰士兵们。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命,诛杀杨国忠父子,赐死杨贵妃。危机形势下,若不答应士兵们的要求,后果不堪设想。唐玄宗为求自保,让高力士勒死杨贵妃,芳年三十八岁。“木易若逄山下鬼”,“木易”组合在一起即是繁体“杨”,“山下鬼”则为“嵬”,暗指杨玉环死于马嵬驿。下句“定于此处葬金环”,说的杨玉环就地掩埋,今天仍有杨贵妃墓在。

有史家认为这是经过一场策划的哗变,背后主谋很可能是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等。

太子李亨曾遭李林甫和杨国忠的联合打击,极为孤立。杨国忠任宰相后又连遭倾轧,时刻处在被废的边缘。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本想让李亨接替皇位,但由于杨国忠的反对,此事未成。李亨生活在杨国忠势力控制下,出头甭想了。好在出逃西蜀给了他机会,于是乎才制造了哗变,连根拔除杨国忠。

唐玄宗独自跑到四川,留下太子李亨收拾残局。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是为唐肃宗,封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收复两京。

“截断竹箫方见日”,“箫”字的竹字头截去即是“肃”,代指唐肃宗,“方见日”也就说是比喻战局出现了转机,看到了希望。

因为,安禄山被杀了!

被他儿子给杀了。

安禄山攻进长安,自立为王,当上了大燕皇帝。可能是工作压力巨大,眼疾的老毛病犯了,视力模糊看不清东西,最后导致双目失明。一个人从好人变成病人他的心态会发生骤然变化,一时间难以接受现实,所以脾气暴躁,这可苦了左右侍从。安禄山稍不如意,非打即骂,有点儿过失的,直接斩立决。安禄山身边的近臣如严庄、李猪儿经常挨鞭子,怨气巨大,只要有点火的,必然烧得旺。恰在此时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爱屋及乌,也喜爱段氏的儿子安庆恩,这让长子安庆绪大为紧张,时刻担心被废掉皇储之位。事实上,安禄山也有这种想法。

三个难兄弟见局面不利于他们,串通一气,实施合谋。

安禄山武将出身,兵刃不离手,睡觉的时候放在旁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当晚,宦官李猪儿偷走了安禄山的宝刀。

三人手持利器进入寝宫,各个心怀鬼胎,踟蹰不前。胆大的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就是一刀。安禄山闷哼一声,一摸刀不见了,大叫一声。这一叫腹内压过高,腹腔脏器喷涌而出,失血过多,迅速死亡,年五十五岁。安庆绪见状,在床底下挖了个大坑,把他爹的尸体胡乱一裹,埋了。

次日,严庄对外宣称安禄山猝死,诏立安庆绪即皇帝位。

一代枭雄安禄山就这么走了。

安庆绪上台后,新的矛盾再次尖锐起来。首先,安禄山的老部下史思明同志不服他,安庆绪也看不上他,尤其史思明收编安禄山被唐政府军打散的部下,这让新皇帝很不满意。另一方面,唐政府军对叛军进行穷追猛打,节节胜利,很快安庆绪被赶出了长安,退守洛阳。

战局走向开始有利于唐政府军。

节骨眼上,史思明投降了。

四、历史的拐点

范阳战区,大致范围在今天的北京市一带,这里是安禄山的老巢。新君安庆绪一上台,让史思明留守范阳看家。安庆绪也许不知道,他老爹搜刮的金银细软系数存于范阳。无形中史思明捡了个大便宜,又见安庆绪年少不谙世事,不愿意受其节制。你老子在的时候还能镇住,他不在了你算个蛋。于是,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十三郡及八万军队降唐。

唐肃宗喜出望外,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

史思明这么做有他的小九九,先是不想受安庆绪节制,其次投奔唐朝能够缓解一下军事压力,为他自立为王争取更多的时间。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私下里不断招兵买马,这就引起了唐肃宗李亨的警觉。

李亨最大的毛病对臣子缺少信任,猜忌心太重。唐廷决定对史思明用兵,计划消灭他。李亨太小看是史思明了,在他身边早已布置了人家的眼线。唐廷消灭史思明的计划泄密,史思明知道后直接翻脸,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战争再次进入白热化。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的临时行在被唐政府统帅郭子仪所部二十万大军包围,情况岌岌可危,后政府军增至六十万。关键时刻,唐廷内部出现了矛盾,主要来自于唐肃宗李亨。他非常害怕武将掌握兵权,尤其唐帝国所有军队在某一个人手,再弄出来个安禄山岂非操蛋了。于是,在围困安庆绪的时候,军队没有设立最高统帅,部队各自为战,所以进攻久久不下。

安庆绪一面抵制唐军,一面向史思明叔叔求援。双方就这么僵持着。史思明看双方消耗差不多了,果断出兵,击溃了唐军。

史思明进入洛阳,好好招待了大燕皇帝安庆绪,过两天挖个坑,埋了。史思明自立为王,称“大燕皇帝”。

他这一当皇帝,重蹈安禄山之辙,叛军起了内讧。

史思明被杀!

也是被他儿子给杀的。

老哥俩儿同病相怜,难兄难弟,竟然连死法都一样,真可谓是好兄弟。

史思明脾气与安禄山差不多,猜忌残忍,好杀无辜,部下稍不如他意的,动辄诛九族,因而人人自危。长子史朝义为人恭谦谨慎,爱惜士兵,将士们多归心于他。即便是这样,史朝义未能得到老爹的宠爱。老爹喜欢小儿子史朝清,派他镇守范阳。事实上,史思明也有杀掉史朝义,立小儿子为太子的想法。他可能不知道大哥安禄山怎么死的,要不然这两件事不可能如此相像。

一次,史朝义与唐军作战失败,史思明为史朝义临阵胆怯,要按军法斩首。大伙出来说情,此时遂罢。还有一次,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修城,做仓库用,限期一天完成。史朝义抓紧施工,就差抹灰了,史思明来了一看给他一通骂,扬言攻克长安第一杀的就是他。

史朝义忧虑万分,不知如何是好。属下部将骆悦、蔡文等劝他,咱们已经为鱼肉了,再不采取行动,只有被宰割。若不能及早行事,我们可投奔唐政府去了,反正给谁打工都是开工资。史朝义哭着说,那就劳烦诸位好生处理,勿要惊吓父亲。

妥了,有你这句话就行了。

骆悦、蔡文等联合其他诸将秘密行事,最终干掉了史思明。

“更无一吏乃平安”,“无一吏”即是“史”,喻指安史之乱的最后一位主将被杀,乃使得叛乱平定。唐政府使用了回纥雇佣军,形势急转直下,史朝义部下纷纷弃暗投明,最后把他逼得无路可走,找了一棵歪脖树上吊自杀,历时七年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拐点,一百四十年的辉煌过后紧接着迎来了一百五十年的苦难。其一,战乱造成大量流氓,土地荒芜,城镇残破,经济状况江河日下。其二,藩镇拥兵自重,逐渐形成了割据局面。李亨的猜忌还是有道理的,率军平定叛乱的诸将们打仗不怎么给力,平定了之后,又不把军权交出来。唐政府对其无可奈何,他们表面上听从朝廷节制,实际上各自为阵,诸如安史旧部降将李正已、李灵曜、李希烈等不服朝廷管,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埋下了伏笔。

其三,唐王朝疆域迅速萎缩到中国本部范围,原来臣服唐王朝的诸多政权乘机独立,不再入供。唐朝由全盛时期的一千两百万平方公里迅速萎缩至四百五十万,其中诸侯林立,唐政府成了摆设。其四,人民负担加重。混乱结束了,之后要进行战后重建,人力物力财力皆取自于民间,老百姓苦不堪言,日子不好过了。老百姓一直憋屈了一百来年,终于跳出个黄巢,彻底葬送了大唐王朝。

缔造一个强大的帝国繁华的盛世需要几代人的经营,然而毁掉它却非常容易。安史之乱仅仅七年时间,葬送大唐几乎一百十四年的努力成果,让这个空前繁华的帝国走向泥沼深渊,从此大唐王朝苟延残喘。

繁华落尽成一梦,盛世大唐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