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有本,立身有根

南怀瑾先生说:“人的一生要有所立,自己能站得起来。现在人无所安身的道理,是心无所安,也就是无所立。”

你的人生方向在哪里?你想要什么,要往何处去?什么样的活法才适合你……这是根本问题,必须思考!否则,人生无本无根,心无所安,身无所立,方向终会迷失。

做人不能没有立脚点

南怀瑾说:“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没有人生观,一辈子没站起来过。沉浮于世间,水高了就浮上来,水低了就沉下去。一般人是这样,在人海中沉浮,没有立脚点。”

人这一生,究竟应该怎么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每个人看法不一。人生观,说起来人人有,但并非都认真地思考过,所以说,真正有自己明确人生观的人,实际上并不多。

没有人生观,或者人生观不明确、不能贯穿始终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立脚点的人。一个没有立脚点的人,就没有根本。没有根本,当然站不稳,立不起来;立不起来,何以安身立命?做人做事没有根基和方向,当然无法成事。

“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南先生说得多么好!一个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待,真诚而活的人,一定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

小时候,大人们常问我们的一个问题是:“你长大了做什么啊?”回答各种各样:“老师”“科学家”“文学家”……但是,做个什么样的人,不只是说具体做什么职业,而主要是指做一个什么风格的人,以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展示自己。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如何观照社会。

我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安身立命”,注重人格道德修养,培养道、德、仁、义、礼、信等品格,而这个,就是强调做人要有方向,要有所本。以此奠基,以此正心,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说白了,就是做人要有所追求,有自己的方向,先做好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今天的经济社会,生活节奏快,物欲横流,人心浮躁,被各种欲望充斥着。人们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匆像终日忙碌的风车,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很少有人明白自己为了什么忙碌,要往何方去……社会多元,诱惑太多,眼迷心乱,不知自己作何选择,也不知如何选择,总是处在不断选择的迷茫中;欲望太多,竞争激烈,压力太大,总是感觉心疲神衰,郁闷浮躁,心无所安,不知幸福和快乐何在……为什么生活好了,选择多了,反觉得幸福和快乐的指数降低了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生观不明确,内心没有一份宁信其有的执著和力量,个人根基不坚固,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当然,面对变革时代的大潮,只能随波逐流了。这种生命如一叶浮萍,如一丝柳絮,没有根基,空落落的,永远是飘的。失去了自我,没有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样活着当然没有力量。

一个没有力量的生命,不能应对周遭的世界,总是那么被动,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没有自我,当然就没有幸福和快乐的感觉。

古往今来,所有成就非凡事业的人,往往是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苦苦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认识人生,认识自己,审时度势,查古阅今,较早地明确起自己的人生观和事业理想。他们的人生观一旦确立,就十分确信而坚定。一切行动,都为了实现这个人生观,终其一生的力量在上下求索,百折不挠。无论成败得失,无论顺逆,无论幸与不幸,都能做到坚守自己,安顿好自己的心灵,永不降低自我生活的格调。而且只有不断拓展自己,增强实现理想的力量,最终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成功之路。

每个人都是天底下唯一的自己,作为人,应该首先有一个自己的人生观,不受他人左右;而且它适合自己,只有自己去实践、去完成。这个人生观,最好是在青年时就能确立。然后,随着成长成熟,随着不断磨砺自我意志品质,不断实践、成熟并坚定自己的人生观,最终,在实现自己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此生的使命。

我国古人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个未免太理想。纵使我们做不到,但至少要做到不迷失自我,做好一个有力量的自己,对己对人负责任,有尊严、有格调地活着。

你有没有自己的风格

南怀瑾先生说:“人有个规格,你做个什么样的人,你就要依那个规格去做。如果没有一个风范,没有风格,这个人就完啦。”

风格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人格。那人格是什么?就是做人做事有一套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操守,不随波逐流。一个做人做事有自己风格的人,必然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观,有自己的坚守,不会失去自我,当然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这样的人,内心有足够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底下唯一的自己,认清了这一点,要尊重自己的天性,努力扬其善,完善不足,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以瑧完善。

你看那些伟大人物,哪个不是有自己的独有风范的人?不仅性格、气质,而且做人做事的方式、特点和原则,都有自己的一套。这不是向别人学习借鉴来的,也不受别人左右,而往往是他们长期自觉努力的结果。他们的风格与他们做人、做事连在一起,总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有独特的风格,而且这风格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前后一致,内外统一,所以他们有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更有助于他的成功,让他的光辉无可替代,光彩耀目。

风格不是天生的,也非一朝而就,它是伴随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形成的。那么,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

首先,应该是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

认识自己,就是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自己的缺点;既要认识到人性,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个性。认识自己,就是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去得到;明白自己的不足,如何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突破自己,日益丰富,完善自己。

而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寻找自己的过程。而认识和战胜自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个人能自觉修养、提高自己,不断内省,就能做到对自我的认识;一个人如果能够积极进取,迎难而上,就能突破自己,获得一个个飞跃式成长。在安顿好自己心灵的同时,培养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后,顺时顺势而为,伺机而动,获得成功。

其次,要有高尚的人格和矢志不渝的操守。

何谓人格,说白了就是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有气节,追求崇高和真善美,没有低级趣味,活出相对纯粹的人生。我国古代就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的可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是说作为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操守,尊严不倒,精神独立不屈,这样才能做好一个人,才算是人中之伟丈夫。

我们常说,人格是最不能侵犯的了。如果是伤了一个人的人格,那是最大的罪过。人格涉及尊严,只要是一个有皮有脸的人,都会要面子,要人格的。一个重人格的人,往往自尊,也要面子,重名节。在关键时刻,人格的力量往往透过气节得以表现。古代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也不吃嗟来之食。气节有关乎自己的,也有关乎民族的,自己的是人格,民族的是大义。伯夷、叔齐饿死不吃嗟来之食,文天祥为民族大义而宾至如归,朱自清不吃美国提供的救济粮,等等,都体现出一种独立不倚的精神和大义凛然的正气。

高尚的人格当然需要自觉地培养,这就要有向善的心灵。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修养道德仁义,完善自己。一个人格高尚、有操守的人,因自重而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因为做人做事光明正大才能有大的作为。

第三,有独立的个性,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人做事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

作为独立的存在,人应该尊重自我天性,善于利导自己天生的性格和禀赋,完成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这不是标新立异,不是骄傲自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清楚认识自我后的必须选择。否则,你没办法让自己独立,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坚持自己,不是不能与人和谐同步,而是强调融入共性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独一性,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不能因为社会是竞争的,就扼杀自己的个性;不能因为自保,就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随波逐流,失去自我,不敢表现自我。

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做人做事的方式,这样才能提高生活和工作的品质,从而既能体现出自己,实现自己,也能团结别人,共进互益。

第四,积极进取,靠自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完成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他的使命。虽然器有大小,品有高低,但上天造人,各有禀赋,各有用处,所以,每个人,无论你多么平凡平庸,多么贫穷落后,都要有一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气,而不可自认卑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苟且而活。

就此意义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他的成功之路也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人可以依靠,没有捷径,也没有侥幸,只有自己走,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别人的成功,可以借鉴参考,但绝不是可以复制的模板,自己的成功只有自己来创造!

南怀瑾说:“《易经》告诉我们:人生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任何一种外力,都是靠不住的。”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多元,科技日新月异,网络、电视、报刊、手机等各种新旧媒体充斥在我们生活中,丰富着我们的知识。但这些所谓的知识,有多少是创造性的呢?由于急功近利,现代人几乎忘记了自己,忘记了生活,忘记了思考,为了抢时间,抢市场,于是都竞相聪明地“拿来”,模仿复制一时泛滥成风气……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真正聪明的人,是有远见卓识的,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忘记自己的生活。他可以学习别人,但绝不去模仿复制,因为这没前途,做出的也是垃圾。就算赚些钱,也不能真正快乐。他只会关注自己,结合时代,创造出自己的成功。

第五,有风格,还要风格一致,前后贯始终。

古人讲“抱朴守一”,既是守信人性中的淳朴和本真,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又是坚守自己的为人处事风格,前后一致,自成系统,内外统一不二,这样,你的人生才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才能真正完成一个人,完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人生。

孔子讲学问要“一以贯之”,即把各种知识、学问、修养、人生都打通,做到融会贯通,一通百通,这是很高的功夫,也是学问的最理想境界。学问如此,而人生又何尝不该如此呢?

人生的道路当然不好走,必然会遇到各种沟沟坎坎,曲曲折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行来,总会有一个又一个的迷茫、挫败、失意、痛苦,甚至是困苦、不幸和灾祸,无奈、无助,自我否定,甚至是绝望,也时常伴生,这就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到最佳状态。只要梦想不泯,信念不倒,就会又找回自己,充满力量地前行,永远不会迷失自己,怀疑自己的人生。

所以,真正有风格的人,一旦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信仰,就会积极实践,上下求索,九死不悔,坚持以自己的风格完善自己,完成自己有独特风格的人生。

乐天知命故不忧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就是四个字: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些都清楚了,故不忧,没有什么烦恼了。”

《周易·系辞》说:“乐天知命,故不忧。”因为知道人也是万物之一,生于宇宙自然,同样有生有灭,有荣有枯,所以能够做到顺其自然地活着,尽自己的力量完成此生的使命,无论成败,都不会患得患失;无论顺逆穷通,无论幸与不幸,都能坦然而豁达地面对,宠辱不惊,淡泊平和,随遇而安,这就是“乐天”。

而“知命”,就是认识到生命产生的神奇,创造的伟大,人类潜力的无限;同时又认识到人作为宇宙一分子的渺小。不仅有生老病死,更有自身天生的局限,并不能任意而为。为此,告诉自己要有自知之明,积极进取,但又不能违逆自然法则地冒进执著,免得徒劳无功,浪费生命。

“乐天知命”最重要的前提是对天道,即自然法则,有所认识,心怀敬畏。其次是对生命有所敬畏,认识到生命产生的神奇,人类从而积极追求人生的真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和科技已经很文明,但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探索,还远远未结束。宇宙如此浩瀚,个人如此渺小;生命的产生如此不可思议,个人怎么能够解释得清?说什么“人定胜天”,人类是已经飞上了太空,但怎么可能人定胜天?人类是很伟大,我们应继续充满自信,挖掘潜力,但任凭你多么有力量,怎么可能超越生老病死?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和大自然较劲,只能顺应天道,顺其自然地活着,这才是明智的生存之道。如果破坏大自然,破坏万物生存的生态平衡,那么,吃亏的终是人类自己,必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我国古人对于“乐天”早有认识,所以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儒家的“存天理,减人欲”,还有佛家对“极乐”的“天堂”世界的描绘,都体现着对天道,对自然法则的一种宗教式敬畏。而今人呢?一味追逐利益,贪心不足,无视天道,对大自然无情蹂躏,结果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贫富分化……难道我们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人类迟早会自食其果。

“知命”,不仅需要对人生和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更主要是不苛求、不执著,不勉强自己做没能力去做的事,不给自己找累,不给自己徒加不必要的压力。

有过一些人生经历的人都应该有所体会:人固然需要自信,需要执著奋斗,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并非志在必得,不是说做到就一定能做到的,也不是努力就可做到的。这就是说,人生也有无奈,个人能力当然有局限。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能不承认,人生的穷通荣枯、成败得失,除了个人努力,很多时候与时运连在一起,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平凡地生活。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尊重自己的天性,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实现自己;同时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争取的同时,学会放弃;在负担的同时,学会减负减压。真正学会做减法生活,越走越轻松,越活越简单。虽然放弃有时很难,但只要放弃不该守护的东西,就会获得自我突破,实现飞跃式成长。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尽量学会凡事不强求,包括成功,不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与人比较,不嫉妒别人;做到脚踏实地,安分守己,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只要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即可;做到怀一颗平常心,活在当下,只管努力,不问收获,随遇而安,不耿耿于得失。俗话说:“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的莫强求。”强调的是天命和时运,并非消极的宿命观点。

但是,我们肉眼凡胎,吃的是人间烟火,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喜怒哀乐,人生的酸甜苦辣,往往不是尝遍,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因为欲望,也因为生存和现实所逼。我们一生追求不断:功成名就,荣华富贵,爱情幸福,生活快乐,等等。得不到想得到,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得到了还要追求更高一层。佛家说:“人生苦的根源就在欲望,在执著。”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何曾知道有尽头?追求不断,患得患失,心无安宁,纠结烦恼,痛苦不断。看透名利富贵,看透人生荣辱祸福,谈何容易?总是拿不起,放不下,舍不得。

古人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能够真正做到淡泊处世,以一颗平常心生活,并非易事。如果不经历一番人生的大起大落,或者有非凡的修养,是很难做到淡泊的。

可是,人生就这么无休止地追求,无尽头地苦恼下去吗?做不到真淡泊,但至少要明白“乐天知命”的道理。明白这是一种对自然天地、对人生深刻洞察的智慧,是一种让人智慧生存的修养。

其实,人生苦乐相依,喜忧相伴,苦尽甘来,祸福相生,人生也不可能没有遗憾。人生的每个阶段自有每个阶段的追求,一切都是暂时的,都会过去;一切又都是有未来的、可以期待的。

南怀瑾先生说:“就如上电梯,到某一层就有某一层的境界。它非变不可。因为知道一切事物非变不可的道理,但能随遇而安,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做到淡泊固然很难,我们也没必要降低自己生活的激情和感受力,但至少可做到不急功近利,不偏执以求,尽一生的力量,追求自己想要的,也有能力做到的,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至于是否成功,先不去问。这就是尽自己的人生使命,是最大的乐天知命了。

如南先生所言,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追求,角度不同,感受不同,而且总会有自己无法超越的苦恼,但这不可避免,正是人生的常态,不必耿耿,不能释怀。一切都会过去。

一定要明白,乐天知命不是消极地认命、不思进取、庸俗苟且而活。而是顺天命、顺自然、顺时运而行。心怀平常心,万事随缘,顺其自然,珍惜把握当下,抓住生命中值得珍惜的东西,减少人生烦恼,活出快乐而智慧的人生。

日日新,人生永远是明天

南怀瑾先生说:“人生永远是明天。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乃至老人的共同悲哀,都是只有昨天,没有今天,更不想明天。只想昨天前天,明天的他不敢想。任何人只要这个心理现象一来,就是已经老化了。不老化的人,也就是有道的人。他们能够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地进步。”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活的就是一个过程,人生的意义也主要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你认真地生活,尽可能全方位地体验人生,发扬好自己的天性,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最终实现自己,同时照亮别人。那么,这个过程中的你,是积极的、忙碌的、充实的,也会是快乐幸福的,尽管也有失意、挫折和痛苦,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其中。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的确短暂,而且韶华易逝,如春花秋月,转眼成空。刚刚明白些道理,活出点滋味,却往往就走到了尽头。不仅生老病死,我们没办法超越,就是自己的人生,也往往难以把握。有没有体验过人生的艰辛和无奈呢?所以,佛家说:“人生就是苦。”

但是,人生的苦中,往往也相伴着甜蜜,所谓苦乐相倚,祸福相生,人生的全部意义正在此中。没有永远的苦,也没有永远的甜,总是反反复复,循环往复。如《易经》中所说:“生生之谓易。”不断变化,生死相递嬗,正反相生,阴阳交变,生命在一个个“轮回”中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也昭示给我们无穷的启示和意义。尽管感觉很累,很烦,有时甚至灰心绝望,但每个早晨,当你看到窗外刚刚升起的太阳,心中会重新升起无限的希望……

所以南先生说:“这种生生不已,永远在成长、成长、成长……所以我常说:倒霉的人,他的好运要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易经》不是说‘生生之谓易’吗?霉倒过就是好运,这是循环的道理。所以我说,只有中国文化敢讲现有的生命,可以修到长生不死。‘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同寿。’这个生命是永远的。”

人也是自然之子,与其他万物一样,有生必有死。万物皆有所属,其意义,就在于对他自身生命的完善。所以,你感觉到的意义,重在过程,不在结果。如果你能够让自己的人生过程充满活力,经历生命的春夏秋冬,春花秋月,最后开花结果,那么,必然可丰富世界和大自然的景色。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法天效地,努力活出自己的绚丽人生。

你看石头缝里长出的小草,那是怎样的生命活力!人活着,也需要这样一股活力。一个有生命力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强大的人,才能够独秀一枝,坚强而伟岸地站立起来。

一个人,无论他经历了多少苦难、多少辛酸,无论贫富,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上,都不失去自己的生命感受力,永葆生命激情,这是最难得的。每当看到万物复苏,他会敏感地发现春天的到来,心会感动,会欣喜,会随着大自然的步伐产生新的跃动……这样的人,是不老的人。

一个对生命有正确认识,心中充满感受力的人,自然会热爱生命,努力完善自我生命,创造出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样的人,人生于他,永远是明天。

面对流水,孔子发出浩叹:“逝者如斯夫。”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暂,所以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不舍昼夜”,完善生命。当然,学习的不仅是知识学问,更有生活的体验和自觉修养,对天命和人道的体察。孔子学习一生,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求学心切,追求进步,终生学习,只要能得到真学问,那么立即就死也满足了。这是尽一生的力量学习、求道,工夫下到家了,人生也就完成了。这样的学习精神,正是正确认识生命,积极向上,珍惜把握当下,“日日新”,得进步。心情美好未来,让生命得到日臻完善。所以,孔子说“日新之谓盛德”。

人生短暂。但古人又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命虽然短暂,但我怀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一生甘于忧患,但如果死于安乐,则是人生的福气。为什么呢?体现了一种对短暂人生的自觉超越意识。作为有思想的人,活着不只是为了生存,当然还有更高一层的需求,比如快乐、幸福和建功立业,自我实现。所以,明知人生短暂,也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人性的光辉和伟大,也是对短暂人生的超越。那么,忧什么呢?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目光高远,心怀无私,忧患的不是自己,而是更多人的幸福和福祉。

这忧虑当然不是忧愁,不是气馁,而是充满责任和使命感的忧患意识,是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想的是如何在有生之涯超越短暂的人生,活出超越时空意义上的不朽,切合时代,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追求人生不朽的人,当然热爱生命。他人生有限,但活力无限,精神不老。他不为有限的人生所局限,尽一生的力量努力发掘自身生命潜力,不断突破、提高、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超越有限的人生,创造出自己人生的意义,达到一种永恒和长生。

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不会哀叹人生苦短,也不会及时行乐,更不会回避现实,活在回忆中,他只会着眼于明天,活在当下,充满生命激情地“日日新”,为理想,为了明天,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直达理想彼岸。

因为他目光高远,积极奋斗,所以实现了豪迈的人生。他的人生既实现了自己,又光照了社会。他的人生早已脱离了个人意义,自然就有了一种不朽的价值。古今所有伟大人物,无不如此。古人追求的“立功、立德、立言”人生三不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都体现出一种自觉超越短暂人生,树起一种超越自我的伟大精神,创造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启迪后人的人生意义。

当人生层次和境界提高了,生命也会更加充实、有力。

无论最终是否功成名就,这样的人生,就是“日日新”的、向上的人生,是完成了自己,完成了此生使命的人生,不枉此生。

而我们一般人,觉得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于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懒得去发掘自身的潜力,不懂得超越个人生命,甚至很多人逃避现实,靠回忆生活。当然,就成了平庸之辈。

人生是苦短,但人生的每一天是新的,每一年是新的,每一刻的感受是新的;而且,“我”是世界独一的,“我”为丰富这个世界而来,所以,一定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完成此生的使命!

昨天不可追,明天不可测,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今天。让我们活在当下,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从今天走向明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人生就是悔,善于补过才无咎

南怀瑾先生说:“人生就是悔,悔就是很困难的,没有真正的无咎。要真正达到没有毛病的话,你要善于补过,自己随时反省自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并不完美,人也不是天生无缺的。人无完人。

天生各人,各有禀赋,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有缺点的人,才是真实的,甚至可爱的人。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尽力扬长避短,就是最好。所以,一个人追求完美,是徒劳的,也是没必要的。

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不犯错误。一个人因为有错误才真实,而且,真正的成长,也往往是从犯错中领受了教训。犯错的结果,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结果都不会好受,没有人愿意犯错。有谁说,他的一生没犯过错呢?谁愿意犯错呢?没有。但人非圣贤,漫漫人生路,总要错几步。没有不犯错的人生。只要能够正视错误,做到“不贰过”,就是最好。所以,一个人苛求自己不犯错,不可能,也没必要。

人有缺点,会犯错,人生也不会是完美,当然有悔。谁能说自己的人生没一点后悔的呢?所以,南怀瑾先生说:“人生就是悔”。没有无悔的人生。少壮时没努力,老大伤悲;少年时轻狂,长大后幡然悔悟;甚至是一时冲动犯罪,当时不觉得,事后悔泪长流……大千世界,百态人生,悔不当初的心态,人人皆有。但时光不能追,世上没有后悔药,只有扼腕长叹。这无可弥补的悔,是人生的一种无奈。

但是也不必为此气馁,因为人生有悔,才正常,才是常态的人生。当然,这是就客观上我们所说的无悔人生,也是指作为一种自我安慰的心态,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只要能够做到从悔中领悟,在以后的生活中弥补,就是积极、向上、有希望的人生。

人是很有意思的,正因为人生不完美,我们才追求完美。完美主义,作为一种状态,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就是说,至少要作为一个理想来追求。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人,有向善向美的心灵。因为有求完美之心,我们尽力扬长避短,少犯错误,完善自我,完善人生,争取人生少一些悔,做到对己对人负责任地生活,做到无悔人生。

那么,如何做到无悔呢?

南怀瑾先生说:“要反省自己,随时随地要能检查出自己每一方面的错误,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毛病。这样,才能做到无咎。”

反省自己,是人生的重要功课,也是重要的修养功夫。你真诚生活,积极向上,想活得成功,活出纯粹,活出意义,那么,必须反省。反省是什么?就是一种对加强认识,提升自己的方法。内省,就是静下心来,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做一番内视和反观,或者说解剖自己,扪心自问。平常我们照镜子,或是照相,照的是外表,而且总是往好看里照,但内省不是,内省是参照事实,客观而无情地,把镜子照进自己心里,看看是好还是坏……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近代的曾国藩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反思自己,记下自己的错误,体现出对完善自我的一种热切追求。所有的成功人物,无不注重这种内省功夫。他们这样,当然是想突破自我,有所作为,更是一种对人生的负责精神。上下求索,追求人生不朽,无悔,无愧于心,其真诚如赤子般的情怀,是成大事的最可贵精神。

反省自己,不仅是认识和纠正错误,还有关乎成长的修养。一个时时反省自己的人,必能得到不断的进步,而且会日益加强自己的修养,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人格和个性的无穷魅力。

一个人,如果人前这么想,背后也这么想,能够做到言行一致,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内外一致,相对纯粹的、光明磊落的人。而内省,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做好一个人。

我国古代,十分注重内修功夫。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都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强大内在生命力量,以不变应万变,以应对现实世界的纷繁。道家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儒家的“内圣外王”,佛家的“万法归心”,都追求一种内外世界的相对和统一,从而达到生命的平衡、和谐。

静坐,内省,思己过,修养身心,这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古人说:“宁静致远。”不宁静,心不安定。心不定,思虑不清,当然会思绪万千,纠结不断,百乱横生,烦恼不断。只有心定,才能产生智慧。佛家所言“戒定慧”,三者是紧密联系、前后有序的。只有有所放弃,即戒除,才能让心在清心寡欲中归于安定;只有安定,才能专心致志,般若智慧生,获得勇猛精进。这是很有道理的。常人虽不必那么严格,但应从中体会、学习。

一个人,当他自觉地让自己安静下来,摆脱喧嚣和浮躁,适时地内省,反观自己,那么,一定能减少错误,减少人生的悔恨,做到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地活着。

而且,一个人因为内省,会更加认清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更加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如何取舍进退,如何生活;让内心更加澄澈,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活出更加独立而有力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