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那晚漂泊长江上

除了党内的反蒋派,蒋介石在这一时期,还面对一个顽强的敌人——共产党。

自“四·一二”清共之后,蒋介石就没有停止对共产党人的屠杀,却一直未能遏制共产党的发展。共产党在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由城市退往农村,在多地建立农村根据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见共产党日益强大,蒋介石心中警铃大作,中原大战之后,便对红军及其根据地展开大规模“围剿”,却屡遭失败。

1931年7月初,蒋介石自任总司令,出兵30万,对红军发动第三次“围剿”。战争之初,国民党占据优势,基本控制了战场局面。然而进入9月,战场局势开始对国民党不利,一连串的失利,让蒋介石大为恼火。

9月18日,蒋介石准备亲赴江西督师剿共。

这天南京刚刚下过雨,蒋介石一身戎装,在军政要员的陪同下,来到下关码头,登上“永绥号”战舰。

此时,剿共失利以及宁粤分裂让蒋介石寝食难安,脸色阴沉。

登船后,蒋介石苦想破敌之计。晚上10时左右,他在长江上决定,对红军采取包围策略。

而就在此时,北平却是热闹异常,为庆祝东北军入关助蒋打胜中原大战一周年,中和戏院正在上演梅兰芳的《宇宙锋》,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都到场观赏梅兰芳的精彩演出。

就在梅兰芳的演出进入高潮之时,张学良却突然匆匆离去……他接到消息,就在刚才,日本关东军突袭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漂泊在长江上的蒋介石,对一切还浑然不知。

9月19日下午,蒋介石抵达南昌,旋即有人匆匆跑来报告:

“蒋委员长,昨晚,日军无故攻击沈阳……”

“怎么回事?”

蒋介石陡然一惊,不待报告的人仔细回答,又有人跑来:

“报告蒋委员长,张学良少帅急电!”

接着,紧急电报一封接一封飞来。

蒋介石此时才知道,“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就在昨晚,日本关东军在炸毁柳条湖铁路之后,接着进攻北大营,同时包围了沈阳城。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命令北大营官兵不得抵抗,刀枪入库,杀身成仁,为国捐躯。于是,8000名东北军将士,面对冲进北大营的500多名日军,除了少数官兵违背命令,夺取了一些枪支进行抵抗外,大队士兵撤退,其他原地待命的士兵,均惨遭日军杀害……

仅仅几个小时,沈阳沦陷。

蒋介石得知这一切时,日军已经占领了沈阳,并有进一步侵略东北其他地方的征兆。

“蒋委员长,怎么办,要抵抗吗?”这时,有部下小心翼翼地问。

“不,我们要采取外交斗争。”

蒋介石所说的外交斗争,是请国际联盟出来主持公道。

19日当天,南京国民政府驻国际联盟代表施肇基,在日内瓦向国联理事会报告了“九·一八”事变的过程,要求国联敦促日本立即撤军。

日本代表则轻描淡写地说:这只是一般冲突,这样的“地方事件”国联无须在意。

但与此同时,日军对长春发起猛烈攻击。

19日下午5时30分,长春沦陷。

20日,驻扎朝鲜的日军开赴东北,增援关东军,日军数量迅速增至4万人。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东北的野心昭然若揭。

事实上,蒋介石对于日本人的侵华野心早已洞悉,但当时宁粤两政府对峙,双方随时可能战火速燃;各地方军阀与粤方呼应,不断对宁方发起挑战;对红军的第三次“围剿”失利,令蒋介石焦头烂额……

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东北的反应与对策的选择。既无力抵抗,似乎只有“不抵抗”;既无力收复失地,只有寄希望于国联的斡旋。

而早在8月下旬,日本关东军便开始了频繁的军事演练,眼看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张学良向蒋介石请示对策,蒋介石明确指出:“无论日本军队以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能,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9月21日,蒋介石从江西湖口返回南京,全力解决这场外患。

然而,蒋介石返回南京的第二天,便听闻日本人蛮横地拒绝了国联的调查,虽然24个国家投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径表示谴责,但日本人根本不予理睬,他们要求中日两国直接交涉,国联的态度随之软化。

蒋介石以外交手段解决日军入侵,基本宣告失败。

于是,到25日,日军仅用一周的时间,便占领了辽宁、吉林的30座城市,东北门户锦州在1932年元月初被日军占领,东三省很快全面沦陷,一场持续14年的国殇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