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边疆学的社会功能

笔者曾见报载短文,其中将通俗之作归于有社会功能(价值)一类,将“板着一副冷面孔”的高深之论归于有学术价值一类。此不啻大谬之谓。笔者认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应当是统一的,本文所及,仅仅是挂一漏万的经验之谈。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

我国疆域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沧桑的变迁。随着4000余年前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祖国就有了疆域。后历各朝各代,我国的疆域时有盈缩,直到确立了今天的疆域。

许多人不了解我国疆域的历史变迁;西方某些错误的疆域理论中的一些观点,例如,将疆域的变迁归因于自然特征的界限作用,更模糊了一些人的认识。其实,我国的疆域既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即国家的体现,也是魂系国家的我国各族人民长期活动的产物。自夏迄清,我国许多民族繁衍、生息于边陲,其活动范围日广,疆土日扩,昔日孤悬绝朔之地,渐成中土内地。我国各族人民在可合不可离的背景下,在草木榛榛、鹿豕狉狉的环境里,休戚与共、相互尊重,携手剪除荆莽,开辟洪荒,几至日夜经营、寝馈无暇,卒得成效,并形成了“辟土开疆”的爱国意识。边疆各民族先辈留下的边塞诗、边关曲和传诵至今的英雄事迹,充分反映了历史上边陲各族人民对祖国边陲的赞美和热爱。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5]不论几千年来我国的疆域如何变迁,我国各族人民缔造、稳定祖国疆域的贡献盖出于他们魂系中华的真情实感。《禹贡》杂志编者所谓“未有对国家版图茫然无所知而能发动其正确之爱国观念者”“使于吾国疆域之演变有所认识而坚持其爱护国土之意向”,均道出了阐述祖国疆域的变迁对爱国意识的深化的重大意义,确实切中肯綮。显而易见,从整体上考察中国疆域的变迁,科学地揭示祖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

(二)强化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国各族人民捍卫祖国边疆的历史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代前后,列强觊觎我国疆土,边疆地区首罹其难。“大乱出大才,相需会有因”,时势造就了值得各族人民骄傲的抵抗外侮的英雄。在东南沿海:14世纪至16世纪,倭寇杀害江、浙、闽军民数十万,戚继光抗倭十余载,平息了延续200余年的倭患;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统治38年的台湾;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英、日相继从海上入侵我国,在海战中,关天培、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以及邓世昌均血洒海疆,为国捐躯。在西北边疆: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70年代沙俄进兵伊犁,均遭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抵抗;左宗棠顺应历史大潮进兵西北,新疆得以收复。在西南边疆:1874年景颇人痛击入侵的英国武装“探险队”;1888年西藏官兵死守隆吐山;1904年西藏军民与英军血战江孜;19世纪80年代冯子材领导广西边民抗击法国侵略者,威震镇南关。在东北大地:1900年俄国血洗海兰泡,制造“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东北各族人民和爱国官兵点燃了反侵略的漫天烽火。

中国边疆学不仅能向人们提供上述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也能提醒人们不要以鉴赏的眼光而要以理性的思维来直面这些画卷,因而会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各族儿女在政治形势急剧变化的时代都能以凝重的忧痛之情关注边疆的动荡,以无畏的勇气舍生取义;在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奸佞弄权的情势中,都能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们的生死荣辱与其归属的国和群相系始终。他们在命运所显示的“悲剧”落下帷幕之时,恰恰完成了对东方睡狮苏醒的喜剧的铺垫。

统治阶级的软弱和腐败,使我国疆土特别是边疆地区受到蚕食鲸吞。我国各族儿女在反侵略斗争中谱写了威武雄壮的篇章。这些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丧失了对祖国丧权失地那段历史的记忆,不了解先辈捍卫祖国疆土的英雄业绩,就不会有救亡图存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四化”建设是关系到民族和国家安危兴衰的大业,需要每个人发挥久蕴心底的潜能,激发宝贵的创造精神;需要每个人共对困难,共同拼搏乃至牺牲。从上述角度看,总结我国丧权失地的惨痛教训,使每个人都有切肤之痛,能够增强国民的主权和国防意识,也是教育各族人民奋发图强、随时为护土卫疆而献身的精神力量;揭示我国边疆各族儿女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国耻必雪的民族自尊和救亡图存的坚强决心,能唤起各民族共闯改革难关的使命感;歌颂我国边疆各族人民在国难当头时的宝贵的聚合力,歌颂他们那种华夏不可侮、国土不可裂的英雄气概,对振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三)提供稳定边疆的历史经验

在我国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各种关系十分复杂。边疆与内地的关系、边疆与邻国的关系、边疆内部的民族关系、跨境民族之间的关系等交织在一起。历史上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贵族集团的自立、分裂、外叛的事件多有发生,其原因既有国际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统治阶级对边疆地区谬判情势、措置乖方和政策失误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都与边疆地区的关系复杂有关。因此,历代统治阶级都基于边陲安稳则内地无虞的认识,不仅不惜一切代价平息边疆地区的动乱,而且相应地采取了稳定边疆的措施。这些措施既具有递次继承、逐渐创新的个性,也具有明显的共性,例如根据民族分布、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的不同,因时因地制宜地设置行政建制、颁布法令等。

今天,我国边疆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古今异势;而稳定边疆则是古今同理,不可忽视。其理由有四。其一,边疆地区的复杂关系依然存在,处理不好这些关系,边疆地区就会出现动荡和不安,其经济、文化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甚至给侵略者以踏我门户继窥堂奥之机,使民族受到屈辱、国土遭到沦丧。其二,除沿海地区外,边疆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内地差距较大,缩短这个差距更需要在边疆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其三,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可避免的渗透和冲击也及于边疆地区。这些渗透和冲击将对边疆地区及各族人民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四,社会领域的民主化和公开化使边疆地区有了宽松的、活跃的气氛,但与此同时,各种极端主义势力、狭隘民族主义势力也会明显抬头。

中国边疆学关于边疆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的理论对边疆地区的各种关系的和谐顺畅,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从宏观上比较历代安边治边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科学地总结历代安边治边的过程、措施、方法及特点,总结安边治边的经验和教训,全面探讨制约安边治边的诸种因素,阐述历代安边治边与政治制度变化的关系等,都是中国边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完成这些课题对今天我国的安边治边均不无裨益。

(四)为边疆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边疆与内地唇齿相依。自秦皇统一中国以降,历代统治者于疆圉经略、地利险夷、区划沿革、驻防兵制、政教措施、民族政策和边臣疆吏等,或亲履详勘或擘画措置或阐理责事,这些对边疆的建设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局限,使历代统治阶级不可能下大力气建设边疆。今天,我国边疆地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对外交流方面和“四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边疆地区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小和我国国际地位的升降,因此,大力建设边疆是我国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中国边疆学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对边疆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进行综合考察,为我国制定边疆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科学论证。边疆各地区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以及边疆各地区不同的民族分布、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使边疆各地区的经济生活方式不尽一致。揭示边疆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能为因地制宜地建设边疆提供足可征信的依据。从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对沿海地区的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加以考察,以及对海域、岛屿的归属进行科学论证,不仅有利于沿海地区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中国边疆学的这些社会功能是其他学科难以具备的。

长期以来,我国边疆地区是国际中国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自17世纪西方早期耶稣会传教士到我国以来,外国考察家出于不同的政治动机和利益发表了许多调查报告、游记,出版了一些著作,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也包括开发、建设我国边疆的条件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主张和建议等。中国边疆学有选择地分析、研究上述内容,找出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部分,这无疑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参酌制定关于建设边疆的具体措施和步骤。我国边疆地区是沟通中外的桥梁,我邻邦及毗邻我国的地区的事态、我边疆地区之间和边疆与内地之间的多种关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边疆的建设,甚至决定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边疆学提供、分析上述各种因素的参量及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及时调整边疆建设的步伐和储备相应的对策,以解决新的问题。

(五)促进边界问题的解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与缅甸、尼泊尔、蒙古、阿富汗等签订了边界条约,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鉴于解决边界问题要照顾现状、历史和双方的民族感情,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上的考虑,我国一贯主张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边界争端。这一立场是完全正确的,并且已被邻国所接受。

但是,也应当估计到我国政府的上述立场也有不被所有邻国永远接受的可能,边界争端仍有发生或再起的可能。其理由至少有四。其一,从边界的特点看,当边界的划分与双方领土归属相符时,边界相对来说呈现静态,问题在于邻国在未来可能出于军事和其他方面的考虑对划分边界的条约重新“解释”。一旦重新“解释”,则曾以条约形式固定下来的边界划分就很难维持,边界的静态就仅具阶段性。当双方未划定边界即维持自然边界线或习惯边界线时,边界的静态不会长久,边界争端由他方再开或始开就很难避免。其二,当前国际关系出现了对话和缓和的明显趋势。各国都认识到只有缓和才能创造和平环境,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致力于经济建设。但是,这种政治层面影响经济层面的单向关系也有可能逆转。经济上的需求破坏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进而导致战乱的历史现象并不鲜见。在未来,他方为摆脱无休止地索取自然却无力补偿自然而因此受到自然的报复的困境,有可能挑起以占有自然资源为最终目的的边界争端。其三,虽然我国与个别邻国停止了边界地区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但有的邻国仍有可能凭借局部军事优势制造不稳定因素,这些因素可能重新燃起冲突的余焰,并导致边界争端。其四,我国与邻国在政治传统、经济利益,历史经验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或不尽相同或有根本区别,加上邻国国内政治形势有可能发生重大的变比,向我国提出领土要求并非永无可能。

一些邻国迄今为止一直加紧边界问题的研究,而我们还不同程度地认为中国边疆学是一门冷僻、孤傲的学科,对它的边界研究的社会功能缺乏充分的认识。为了应对邻国在边界问题上可能提出的挑战,中国边疆学更要充分发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功用。为此,中国边疆学要以历史上和当代边界问题为研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储备性和超前性研究。其一,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国家现存的我国与邻国边界的文书、资料和档案。其二,我国与邻国边务交涉或边界争端的由来与发展。其三,我国与邻国在边务交涉或边界谈判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其四,我国与邻国尚未引起争端的领土归属问题。其五,未来可能发生的有关边界争端的具体问题,应对争端的策略、对策或建议。其六,找到解决未来边界争端的点(焦点、核心和途径、方法等)。其七,我国与邻国或其他国家相关海域的归属问题。

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学者都必须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原本就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社会科学的有些社会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表现在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上,有些功能是积淀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中。中国边疆学的边界研究的社会功能只有在出现和需要解决新问题的时候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在边界研究方面,只要循序而行、执着不懈,就能使我们在未来可能发生的边界争端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