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育与超越:文化传统与鄞州近代人物
- 徐秀丽等主编
- 7681字
- 2022-05-30 11:07:09
结语
本文主要呈现了方显廷离开大陆之前的人生经历、学术研究及其主张,由此可以看出三个基本面相。
第一,个人经历与历史时代的结合成就了方显廷的学术事业。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是方显廷从事学术研究的社会基础,宁波地域和家庭是方显廷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因素,外柔内刚的静默个性是方显廷从事学术研究的禀赋,穆藕初、何廉是方显廷人生道路的扶持者和引领者,南开经济研究所是方显廷施展才华的平台,何廉与方显廷的精诚合作成就了他们以及所有南开经济学人的事业。方显廷基本上是一个书斋型学者,在他留学归国至离开大陆之前,除了短暂参与过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中央设计局调查研究室等项工作,很少离开学术研究岗位。即便在从事以上工作期间,也都是以无党无派的自由主义学者身份同南开经济研究所同仁一道,用学术研究及其成果来进行服务。这大概是那个时代许多学者的共性。
第二,方显廷是一个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除了少数几篇介绍马歇尔经济学、战后远东和世界经济建设的文章,其余的论著都是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而且,在中国经济问题之中,除了经济形态、通货膨胀以外,很少专门研讨经济理论,讨论的几乎是不同经济部门的具体问题,甚至有的属于为政府“出谋划策”[103],目标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正因如此,基本上实现了他本人以及南开大学倡导的“土货化”学术理念。他们的开拓性研究,成为南开经济学派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源头。
第三,方显廷对中国经济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在民国经济学家中,方显廷不仅是涉猎范围最广、发表论著最多者之一,而且对中国经济问题提出了诸多不同于他人的洞见。关于中国经济形态,方显廷以“中古式与半殖民地式经济”或“半殖民地化之中古经济”的概念,做出了独到的概括和分析。关于中国工业化,方显廷率先提出广义工业化的概念,对轻、重工业的发展顺序,随着时代的变化先后提出“先轻后重”“先重后轻”“先国防后民生”的看法。关于乡村手工业,方显廷不仅提出其仍有存在和发展之必要,而且比一般学者的看法更为乐观。他还从世界各国工业的分散化趋势,来为中国乡村手工业发展提供理论根据。关于农业生产,方显廷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农村经济的普遍衰落,来表明中国农业经济衰落的必然性,然而又认为中国的衰落又有其特殊性。关于货币金融问题,方显廷对费雪方程式进行了商榷,认为费雪忽视了货币流通速度对通货膨胀的重要影响。关于统制经济体制,方显廷先后分析了自由集团主义、绝对集团主义和自由主义计划经济、集团主义计划经济之别。以上观点,有的已经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惜乎这些见解在以往的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方显廷之所以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与他的经济史学术背景有关。他对所研究的经济问题,总是要追溯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他对西方经济史有专门的研究,著有《近代欧洲经济史讲义大纲》。他对西方经济学说史也比较熟悉,李嘉图、哈耶克、凯恩斯、米塞斯、庇古、马歇尔、费雪、卡塞尔、罗宾斯、奈特等经济学家以及西方经济学中的名词、概念都曾出现于他的论著。这些都有助于他从世界经济史的视野来看待中国经济问题,也有助于他将西方经济学的方法特别是计量方法,运用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之中。
不过,也正因为此,方显廷与其他中国经济学家一样,其思想资源主要来自西方。如果用西方经济学(无论微观还是宏观)的标准来衡量,方显廷的经济学研究仍处于“应用”阶段,缺乏与西方经济学的对话和论辩,在理论和概念上少有原创性贡献。[104]揆诸中国经济学家的言论及著作,包括方显廷在内,似乎连突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口号和理念也没有提出过。对此,方显廷有着清醒的自觉,他说:“即是比较深入的作品,也大半只是引用西洋的学说,来解释我国事实,尚未能脱除先进国的影响而达于创造时期。”[105]
显然,这不难理解,更无须苛责。清末与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学等一切现代学科处于从西方输入、传播和消化的过程之中。西学中国化,也即理论西方与问题中国相结合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基本上谈不到突破西方理论,更谈不到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何况,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理论中心与经济发达中心往往是一致的。像近代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学术理论创新的中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者,方显廷只能完成那个时代的经济学家所能完成的任务。在经济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仍不能说中国经济学界已经改变了西强中弱的格局。尽管我们已经强烈地意识到要超越西方经济学,为世界经济学的进步做出独特贡献,但我们仍处于向西方学习之途,理论创新依然是所有经济学人追求的目标。
〔李金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冀中与江南乡村社会经济之比较研究”(15BZS100)的阶段性成果。
[2] 林毅夫、胡书东:《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1期,第9页。
[3] 涉及方显廷的成果主要有:蔡志新《民国时期浙江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易仲芳《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2013。专论方显廷的成果主要有:冶辉《方显廷民国时期经济建设思想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8;朱子静《方显廷工业化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1;熊性美、纪辛《方显廷与〈中国之棉纺织业〉》,《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孙智君《民国经济学家方显廷的农业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Paul B.Trescott,“H.D.Fong and the Stu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Vol.34,No.4(2002)。
[4] 方显廷:《方显廷回忆录——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的七十自述》,商务印书馆,2006,第6页。
[5] 方显廷:《方显廷回忆录》,第11页。
[6] 穆藕初先后资助22人出国留学,包括罗家伦、段锡朋、汪敬熙、康白清等。方显廷:《方显廷回忆录》,第28页。
[7] 1854—1953年中国留美生2万余人,主修经济和商业管理专业者占总人数的40%。李翠莲:《留美生与中国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第90页。
[8] 何廉与方显廷成为学术合作的经典范例。何廉说:“方在南开从1929年一直呆到1948年,这20年间他是我最亲密的益友良师,南开经济研究的发展很多应归功于他的博学的贡献。”(何廉:《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第43页)方显廷也说:“(何廉)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将他看作是我的兄长”,“从1924—1943年大约20年间,他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与合作伙伴”(方显廷:《方显廷回忆录》,第142—143页)。
[9] Paul B.Trescott,“H.D.Fong and the stu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34(2002):790.
[10] 方显廷:《方显廷回忆录》,第65、93页。
[11] 王文俊等选编《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第378页。
[12] 龚克主编《张伯苓全集》第1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第281页;第2卷,第78页。
[13] 何廉:《何廉回忆录》,第53页;方显廷:《方显廷回忆录》,第78页。
[14] 仅以南开经济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而言,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有:梁思达、陶继侃、黄肇兴、王毓铨、严景珊、杨敬年、吴于廑、勇龙桂、陶大镛、桑恒康、宋则行、杨叔进、姚念庆、滕维藻、钱荣堃、陈志让、宋承先、赵靖、聂宝璋、苏绍智等。
[15] 论文和著作有一定重复。
[16] 方显廷:《方显廷回忆录》,第190、258页。
[17]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第240页。
[18] 方显廷:《中国经济之症结》(1936年9月),方显廷编《中国经济研究》(上),商务印书馆,1938,第30页。
[19] 方显廷:《中国经济之症结》(1936年9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30页。
[20] 《中国之棉纺织业》(1933年),方显廷:《方显廷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2011,第391页。
[21] 《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主制度》(1935年),方显廷:《方显廷文集》第3卷,第110页。
[22] 方显廷:《中国经济之症结与统制》,《政治经济学报》第4卷第3期,1936年,第534、543页。
[23] 方显廷:《吾人对于工业化应有之认识》(1935年2月),《中国经济研究》(下),第596页;方显廷:《中国经济之症结》(1936年9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30—31页。
[24] 方显廷:《中国经济之症结》(1936年9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31—34页;方显廷:《中国之国民所得》,《财政评论》第15卷第4期,1946年,第84页。
[25] 方显廷:《中国经济之症结》(1936年9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34—35页;方显廷:《抗战期间中国工业之没落及其复兴途径》,《新经济》第1卷第4期,1938年,第92页。
[26] 方显廷:《中国经济之症结》(1936年9月)、《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36年11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35—37、71—72页。
[27] 方显廷:《中国经济之症结》(1936年9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37—38页。
[28] 方显廷:《中国经济之症结》(1936年9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38—43页。
[29] 何廉、方显廷:《中国工业化之程度及其影响》,工商部工商访问局,1930,第1—2、20页;《〈天津地毯工业〉自序》(1930年),方显廷:《方显廷文集》第2卷,第7页。
[30] 方显廷:《吾人对于工业化应有之认识》(1935年2月),《中国经济研究》(下),第596—597页。
[31] 方显廷:《西南经济建设论》,独立出版社,1939,第10页。
[32] 方显廷:《吾人对于工业化应有之认识》(1935年2月)、《中国之工业化与乡村工业》(1936年5月),《中国经济研究》(下),第599、616页。
[33] 方显廷、谷源田:《中国之工业讲义大纲》,南开大学经济学院,1934,第12—13页。
[34] 方显廷:《中国工业资本问题》,商务印书馆,1939,第36—56页。
[35] 何廉、方显廷:《中国工业化之程度及其影响》,第35页;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1933年),《方显廷文集》第1卷,第119、267、389页;方显廷:《中国之国民所得》,《财政评论》第15卷第4期,1946年,第84页;方显廷:《漫谈美国战时生活》,《东方杂志》第40卷第6期,1944年,第4页。
[36]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1933年),《方显廷文集》第1卷,第20—27、141页;方显廷、谷源田:《中国之工业讲义大纲》,第19—20页。“通崇海”即南通、崇明和海门。
[37] 方显廷、陈振汉:《中国工业现有困难的分析》,《教育旬刊》第7卷第1期,1933年,第47—49页。
[38] 方显廷、陈振汉:《中国工业现有困难的分析》,《教育旬刊》第7卷第1期,1933年,第50—55页。
[39] 方显廷、陈振汉:《中国工业现有困难的分析》,《教育旬刊》第7卷第1期,1933年,第55—56页。
[40] 方显廷:《吾人对于工业化应有之认识》(1935年2月),《中国经济研究》(下),第599页。
[41] 方显廷:《论农业与工业之关系》,《西南实业通讯》第1卷第3期,1940年,第3—4页。
[42] 方显廷:《吾人对于工业化应有之认识》(1935年2月),《中国经济研究》(下),第600—601页。
[43] 方显廷:《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36年11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74页。
[44] 方显廷:《中国工业资本问题》,“自序”第1页、“正文”第71—72页;方显廷编《西南经济建设论》,第11—12页。
[45] 方显廷:《论工业建设》,《西南实业通讯》第2卷第3期,1940年,第19—20页。
[46] 方显廷:《中国之国民所得与工业化前途之展望》,《新经济》第12卷第4期,1945年,第89—91页;方显廷:《中国工业资本之筹集与运用》,《新经济》第1卷第8期,1939年,第206、208页。
[47] 方显廷:《乡村工业与中国经济建设》,《南大半月刊》第13、14合期,1934年第3页;方显廷等:《中国之乡村工业》,《经济统计季刊》第3卷第3期,1933年第569页。
[48] 张世文:《定县农村工业调查》,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第38页。
[49] 方显廷:《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主制度》(1935年),《方显廷文集》第3卷,第122页;方显廷:《中国小工业之衰落及其复兴途径》,《经济动员》第2卷第3期,1939年,第131页。
[50]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3卷,中华书局,1962,第748页。
[51] 方显廷:《中国小工业之衰落及其复兴途径》,《经济动员》第2卷第3期,1939年,第131页。
[52] 李金铮:《毁灭与重生的纠结: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手工业前途之争》,《江海学刊》2015年第1期。
[53] 方显廷:《乡村工业与中国经济建设》,《南大半月刊》第13、14合期,1934年,第3页。
[54] 方显廷:《中国之乡村工业》,《经济统计季刊》第2卷第3期,1933年,第616—619页;方显廷:《由宝坻手织工业观察工业制度之演变》(1936),《方显廷文集》第3卷,第137页。
[55] 方显廷:《中国小工业之衰落及其复兴途径》,《经济动员》第2卷第3期,1939年,第130页。
[56] 方显廷:《乡村工业与中国经济建设》,《南大半月刊》第13、14合期,1934年,第4页;方显廷:《发展我国乡村工业的新途径》,《出版周刊》第171号,1936年,第7页。
[57] 方显廷:《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主制度》(1935),《方显廷文集》第3卷,第118页。
[58] 方显廷:《工业合作与乡村工业》,《服务月刊》第3卷第2、3期合刊,1940年,第118、120页。
[59] 方显廷:《吾人对于工业化应有之认识》(1935年2月),《中国经济研究》(下),第602页;方显廷:《论华北经济及其前途》(1936),《方显廷文集》第3卷,第295页。
[60] 方显廷:《中国小工业之衰落及其复兴途径》,《经济动员》第2卷第3期,1939年,第134页;方显廷:《工业合作与乡村工业》,《服务月刊》第3卷第2、3期合刊,1940年,第120页。
[61] 方显廷:《工业合作与乡村工业》,《服务月刊》第3卷第2、3期合刊,1940年,第120页;方显廷:《中国之工业化与乡村工业》(1936年5月),《中国经济研究》(下),第632页;方显廷:《乡村工业与中国经济建设》,《南大半月刊》第13、14期合刊,1934年,第5页。
[62] 方显廷:《中国之工业化与乡村工业》(1936年5月),《中国经济研究》(下),第626页;方显廷:《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主制度》(1935),《方显廷文集》第3卷,第115页;方显廷:《发展我国乡村工业的新途径》,《出版周刊》第171号,1936年,第8页。
[63] 方显廷:《发展我国乡村工业的新途径》,《出版周刊》第171号,1936年,第8页。
[64] 方显廷:《中国之工业化与乡村工业》(1936年5月),《中国经济研究》(下),第632页。
[65] 方显廷:《中国农村经济之复兴》(1936年6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163页。
[66] 李金铮:《题同释异:中国近代农民何以贫困》,《江海学刊》2013年第2期。
[67] 方显廷:《国际永久粮食机构与中国》,《新经济》第11卷第4期,1944年,第89页;方显廷:《中国农村经济之复兴》(1936年6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163—164页。
[68] 方显廷:《英文中国年鉴》,《政治经济学报》第4卷第3期,1936年,第667页。
[69] 方显廷:《中国农村经济之复兴》(1936年6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163页;方显廷:《论华北经济及其前途》(1936),《方显廷文集》第3卷,第243页。
[70] 方显廷:《论华北经济及其前途》(1936),《方显廷文集》第3卷,第243—245、293—294页。
[71] 方显廷:《中国之土地问题与土地政策》(1936年3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290—293页。
[72] 〔英〕陶内:《中国之农业与工业》,陶振誉编译,台北,正中书局,1937,第31—32页。
[73] 方显廷:《中国之土地问题与土地政策》(1936年3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289—290页。
[74] 方显廷:《中国农村经济之复兴》(1936年6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165—167页。
[75] 方显廷:《国际永久粮食机构与中国》,《新经济》第11卷第4期,1944年,第87—89页。
[76] 方显廷:《中国农村经济之复兴》(1936年6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166页。
[77] 方显廷:《中国之合作运动》(1934年5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423—430页。
[78] 孙大权:《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32—1953)》,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293—294、302—315页;吴敏超:《1934—1935年白银问题大讨论与法币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79] 方显廷:《关于银价问题与中国文献之介绍》,《政治经济学报》第3卷第2期,1935年,第451页。
[80] 方显廷:《统制经济与中国》(1935年1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59页。
[81] 方显廷:《评〈经济改革〉方案》,《群情月刊》第1卷第5期,1947年,第24页。
[82] 方显廷:《胜利后的中国经济》,《经济评论》第2卷第14期,1948年,第3—4、6—7页;方显廷:《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波动》,《钱业月报》第19卷第5期,1948年,第28—29页;方显廷:《证交一年》,《证券市场》第2卷第8、9合期,1947年,第1—2页。
[83] 方显廷:《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波动》,《钱业月报》第19卷第5期,1948年,第28页。
[84] 方显廷:《胜利后的中国经济》,《经济评论》第2卷第14期,1948年,第3—4页。
[85] 方显廷:《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波动》,《钱业月报》第19卷第5期,1948年,第23—27页;李占兵:《费雪与马克思宏观货币需求理论比较分析》,《技术与市场》2007年第7期。
[86] 方显廷:《评经济紧急措施方案》,《金融汇报》第44、45合期,1946年,第3—4页。
[87] 方显廷:《评〈经济改革〉方案》,《群情月刊》第1卷第5期,1947年,第23—24页。
[88] 方显廷:《马沙尔经济学概念之研究》,《复旦学报》第4期,1948年,第14页。
[89] 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史林》2008年第2期。
[90] 方显廷:《统制经济与中国》(1935年1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57—58页;方显廷:《统制经济讲义大纲》,南开大学商学院,1936年油印本,第1—2页。
[91] 方显廷:《统制经济与中国》(1935年1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57页。
[92] 方显廷:《统制经济讲义大纲》,第3—4页。
[93] 方显廷:《抗战与经济统制》,《时事类编》第21期,1938年,第13页。
[94] 方显廷:《自由主义的计划经济》,《财政评论》第15卷第3期,1946年,第65页。
[95] 方显廷:《统制经济与中国》(1935年1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59—60页;方显廷:《国民经济建设之途径》,《信托季刊》第2卷第2期,1937年,第81页。
[96] 方显廷:《统制经济与中国》(1935年1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62页;方显廷:《国民经济建设之途径》,《信托季刊》第2卷第2期,1937年,第84页。
[97] 方显廷:《统制经济与中国》(1935年1月),《中国经济研究》(上),第63—69页。
[98] H.D.Fong,“War-Time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China,” NanKai Social and Economic Quarterly 11(1940):1—11.
[99] 方显廷:《抗战与经济统制》,《时事类编》第21期,1938年,第13—16页。
[100] 方显廷:《漫谈美国战时生活》,《东方杂志》第40卷第6期,1944年,第5页。
[101] 方显廷:《马沙尔经济学概念之研究》,《复旦学报》第4期,1948年,第8页。
[102] 方显廷:《自由主义的计划经济》,《财政评论》第15卷第3期,1946年,第65—67页。
[103] 方显廷说:“经济学人的一切意见,无论是积极的建议或消极的批判,提供办法或阐明原则,痛陈弊端或建议革新,探究因果或叙陈事实,计划未来或救治现状,我们暂不必奢望一步登天,能立即有积极性的改善,但假设能够发生一些减轻大多数人们痛苦的消极作用,就是经济学人对于当前社会的一种贡献。”方显廷:《卷头语》,《经济评论》第2卷第1期,1947年,第1页。
[104] 西方经济学理论、学说史,参见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9版),萧琛主译,商务印书馆,2013。
[105] 方显廷:《民元以来之中国经济研究》,《银行周报》第31卷第4、5期合刊,1947年,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