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不远人:老子思想的为政之德与为事之道
- 高长峰
- 2426字
- 2022-07-26 19:24:35
八、包容善下之道
包容与“善下”之道,在《道德经》中就是第三十二章的“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意思是,“道”永远是没有常名的,道朴虽然很小,微妙无形,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他。天地间阴阳之气交合,就会降下甘露,不需要命令自然达到和谐。治理天下要有各种制度、各种名分,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运行于天下,就像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江海一样。
在这一章,老子在“道”的“谷德”的基础上,讲它的“江海”之德。首先,老子强调“道常无名”,也就是道无“常名”,河上公注:“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也就是说,“道”变化无穷,非止一端,是不能够用固定的名字来称谓的,意即并非道无名,而是因为它无法命名。一旦“道”有了固定的名字,就会有所指向,有所指向就有别于他物的特征,这样就无法张弛存亡,就不会始终如一、恒久不灭。因此,道朴虽小,天下没有谁敢去以臣下来支使它。王弼注:“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朴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意思是对于有智慧的人,可以用其才来臣服他,对于勇敢的人,可以逞其勇武来驱使他,对于技术高明的人,可以任其事来支使他,对于有力量的人,可以负其重来任用他,作为道朴来说,昏昏然无所偏倚,近似于无有,所以说不能臣服它。其次,老子阐明侯王要从“道常无名”中领悟出道理:如果能够遵循道,天下自然宾服;从天地阴阳协调生成甘露,悟出顺其自然就会不令而社会和谐。再次,老子揭示了有名、知止。名从哪来?当“道朴”没有散而为器具之时是无名的,但“朴”散能制成各种器具,散而制为器具,就开始有名了,比如说一棵树,其自然生长的状态就是“朴”,如果把树砍伐掉,做成各种器具——桌子、椅子、柜子、杯子等,就有了具体的名称。在这种情况下,圣人则成为官长,制其名,别其位,定其分,树其德,使其各有所守,各有所为,各有所行,各有所止,就不会有颠覆的危险。最后,老子将落脚点定在“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江海自然处下,而不是处上,它们无求于川谷,而川谷自然流而归于江海,这是因为江海善于处下。所以说,通晓大道的人,把善于处下作为上智。以下待人就会赢得人心,以下待国就会赢得国心,以下待天下就会赢得天下心。
江海之德是比“谷德”更高的德行,是百谷之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圣人由江海之德领悟到“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说作为圣人,处尊位而能放低自己,处贵位而能谦卑自己,处上位而能下放自己,处前面而能后置自己;见到利益就给予别人,见到危害就留给自己;有功劳就给予别人,有过错就归于自己;有好处就给予别人,有坏处就留给自己;美德留给别人,罪过留给自己。这样的话天下人自然乐于推举他而不感到厌倦。因此,“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因为圣人在天下无所争、无所欲,所以天下也没有人能与之争。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玄子说:“以己之所甚欲者,施之于人。”这就是江海之德,圣人由此领悟到,以谦退自处,以卑下自安,以清虚自守,以柔弱自持,以此来对待天下之事,谁又能与他相争呢?
春秋时期,晋人伐楚,距楚九十里仍然不止。大夫们说:“请击晋军。”楚庄王说:“先君在时,晋不伐楚,而我即位,晋却伐楚,是我的过错,怎么能让你们受辱呢?”大夫们说:“先君之时,晋不伐楚,等我们辅佐大王,晋却伐楚,是我们的罪过。请击晋军。”庄王俯身哭泣,然后起来拜谢诸位大夫。晋人听闻之后说:“君臣争相承担过错,并且君主如此屈身臣下,正所谓上下一心,三军同力,不能攻楚。”因此连夜撤军。孔子听闻这件事,说道:“楚庄王称霸是有原因的。能够屈身臣下,用一句话退敌之兵以安定社稷,他成就霸业不是应该的吗?”《诗经》上说:“柔远能迩,以定我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长征虽然是被迫的战略转移,但跋涉中锤炼了党和红军的意志品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让人民知道还有红军这样的大道理。长征让沿途百姓知道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甘当人民的公仆,为人民不惜任何牺牲,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特别是“彝海结盟”,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史诗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践行自己初心与使命的历程,就是甘做百谷之王,以言下民、以身后民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所以人民才乐推而不厌。这也正是我们党传承至今的为政之德。因此,我们当代的实践也让老子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焕发着强大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