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谦卑善下之道

这一命题体现的是老子主张的君主要善于处下的思想。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意思是,无极产生太极,太极生出阴阳两仪,阴阳两仪相交而产生万物。万物背负阴而怀抱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产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受到减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河上公注:“孤寡不毂者,不祥之名,而王公以为称者,处谦卑,法空虚和柔。”意思是孤、寡、不毂,是不祥之名,但王公以此自称,是居处谦卑,效法空虚柔和之道。苏辙《老子解》从宏观层面来解释:“世之人不知万物之所自生,莫不贱寡小而贵众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称孤寡不谷,古之达者,盖已知之矣。”意思是世人不知道万物由来,没有不轻贱“寡小”而重视“众大”的。但王公虽处尊位,却自称孤、寡、不谷,古时候的通达之人,早已知道其中奥妙了。

在世俗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高是上位,低是下位;贵是上位,贱是下位。人们没有不喜欢上位而厌恶下位的,但老子与之相反,要君主善于处下,这是为什么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下为根基。“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根基、没有初始,就没有后来的“高”与“贵”。比如在当今时代,芯片产业是基础产业,如果没有芯片产业的核心技术,再高端的电子产品也会受制于人,这个“高贵”是没有根基的,随时都会崩塌。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他们都没有显赫出身,但都贵为人杰,就是从低下、卑微处一点一滴努力而来。对于君主来讲,除了初创之君,与生俱来就处在高位,但仍要学会处下。我们都知道唐太宗开启了贞观之治,这与他善用人才、从善如流、谦虚自律有着莫大的关系。公元648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不能效法我。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故为其下。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由此可见,唐太宗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不去看自己的成就、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并且不怕把它晒出来。陆九渊这样评价唐太宗:“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治,庶几于三代之王者乎?”意思是说,唐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他的功业都是通过自己拼搏得来的,但却能放下身段、控制私欲,听从那些自己曾经厌恶大臣的逆耳忠言。这就是他能够成就贞观之治的原因,几乎与尧舜禹的功业可以相提并论了。所以唐太宗的秘诀还是要善于处下,成为百谷王。

但老子为什么要把“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放在一起来讲呢?道本来无名,勉强取名叫作“一”,天地万物,都从“一”生,所以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没有不背负阴而怀抱阳的,万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不会夭折,是因为万物各自都有一个恬淡虚静的身体,并且万物皆以恬淡虚静为根本。恬淡虚静是柔弱的,与其他东西不一样,好像没有用处,人们都厌恶它而不是接纳它,但却不知道“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就是承接前面所讲,由于道体恬淡虚静,从而成为天地万物根本,圣人以此来告诫人们应当以道体为怀,以谦卑来自处。孤,就是孤家;寡,就是寡人;不谷,就是不善的人。世俗之人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认为不好。但王公反以此来自称,就是把柔弱当成了天下的利器。孤、寡、不谷,都是贬损自己的言辞,但侯王如果不放低自己,天下也不会归附于他。所以尧舜拥有天下却不自居,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颂,恩泽流布无穷无尽,这就是贬损自己反而增益的道理,所以说“或损之而益”。像那桀纣用整个天下来供自己一人挥霍,凶残横暴,任意妄为,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天下人都会背叛他,所以很难拥有天下,这就是增益自己反而减损的道理,所以说“或益之而损”。

由此可见,谦卑善下之道,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需要,尤其是对为政者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