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今本44章)

【帛书复原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一〕?得与亡孰病〔二〕?甚爱必大费〔三〕,多藏必厚亡〔四〕。故知足不辱〔五〕,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楚简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今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对比说明】

帛书与楚简基本一致,复原本与今本有2处不同,意思大致相同。

【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个更为亲近?生命和财富相比哪个更为贵重?获取名利和丢失生命相比哪个更为有害?过分爱好名利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分积敛财富就会招致更大的损失。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样才能保持长久。

【注释】

〔一〕货:财富。多:重,重要。

〔二〕得:指获取名利。亡:指丧失性命。病:有害。

〔三〕甚:过分、过于。大费:很大的耗费。

〔四〕多藏:丰厚的藏货。厚亡:惨重的损失。

〔五〕辱:困辱。

【阐释】

老子针对人的尊严讲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人们需要选择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不要贪图虚荣与名利,不可自贱其身。老子用了三个排比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拿虚名与人的生命、货利与人的价值、获取名利与丢失生命来比较,让人们自己来判断孰重孰轻。

另一方面,“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老子对处世为人的精辟见解和高度概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准确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

老子进而提出了“知足”与“知止”的观念和思想,这一思想可谓安身立命的重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