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不劈兕虎,不被甲兵

(今本50章)

【帛书复原本】

出生入死〔一〕,生之徒十有三〔二〕,死之徒十有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四〕。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五〕。盖闻善执生者〔六〕,陵行不劈兕虎〔七〕,入军不被甲兵〔八〕。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九〕

【今本】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1处不同,突出的是:

1.“而民生生”的“民”字,被今本等版本改为“人”。这样一改就把老子这篇“反映当时民众生死实情的调查分析报告”变成“讨论人之生死哲学”的文章了,真可谓闲情逸致啊!

2.“以其生生也”句,今本等版本添加“之厚”二字,变成了“以其生生之厚”。意思截然相反,详见【阐释】部分解读。

3.“陵行不劈兕虎”的“陵行”,被今本等版本改为“陆行”。显然,“陵行”更准确,比“陆行”更容易遇到野兽。其中的“劈”字,帛书甲本毁损,帛书乙本为“辟”字。《说文》:“劈,破也,从刀,辟声。”有学者认为“辟”为“劈”的假借字尹振环:《帛书老子再疏义》,商务印书馆,2007年5月第1版,第83页。,笔者认同,故取用“劈”字。“劈”意为“用刀、斧等破开”,这里意为“用劈刀招惹”。

4.“入军不被甲兵”的“被甲兵”,帛书甲本为“被甲兵”,帛书乙本为“被兵革”。意思一样,取用甲本。

【译文】

当今民众从生到死,能生存下来的占十分之三,夭亡的占十分之三,而民众为了谋生动辄陷入死地死亡的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民众是在严苛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求生啊。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山林中行走不用劈刀招惹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披坚执锐吸引敌人的注意。因而犀牛用不上它的角,猛虎用不上它的爪,敌人用不上他的刀刃。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置身于死地啊(所以,好的社会及其统治者不会把民众置于死地)。

【注释】

〔一〕入死:到死。

〔二〕徒:应释为“类”。十有三:十分之三。

〔三〕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四〕动皆:动辄。之死地:陷入死亡之地。

〔五〕生生:指在恶劣的条件下谋生。

〔六〕执:执掌,这里是擅长的意思。

〔七〕兕(sì):古时指犀牛。

〔八〕被(pī):披挂。甲兵:兵革,盔甲、武器等。

〔九〕无死地:直译为“没有死亡的地域”,即没有置身于死亡的境地。

【阐释】

老子在本章中谈到,人们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民众存活率极其低下,更有甚者,各方诸侯征战四起,给人们制造了更多的“死亡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保全民众生命尤其重要。

所以,老子在开篇提出民众极高的死亡率之后,连续用了两组排比句,以因果对应近乎“问答”的方式来谈什么才是“不置身于死地”,进而保全民众生命这一大主题;反映出老子强烈主张不要依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而是要恪守“道”的原则,不妄为,不伤害别人,这样别人也就找不到对自己下手的机会,进而才能长久保证远离“死亡之地”。

另外,帛书“以其生生也”句,今本等版本添加“之厚”二字,变成了“以其生生之厚”。前者的意思是“因为人们要与严苛的生存条件抗争才能得以生存”,后者变成了“这是因为人们用来保养生活的办法太过分、太花哨”的意思。

根据前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的意思,承接的“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中的“以其生生也”句显然是对上面文字的总结,也是在谈人民生存不易而导致死亡率极高的原因。

今本等版本这么一改,整章的内容就变成了:

人从生到死这一生,让人生存下来的生活方式占十分之三,让人死亡的生活方式占十分之三,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尝试各种办法最后反而让自己陷入死亡的方式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们保养生活的手段太过分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无处投角,老虎无处伸爪,武器无处展示锋利。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地。

然而,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诸侯割据一方,相互征战,加之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人民(平民)生存下来非常不容易。老子展示的是一幅残酷的社会场景图,却被今本等版本改成了“讨论人之生死哲学”的闲情逸致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