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
- 王骥撰
- 1855字
- 2024-11-28 18:16:40
第十八章 含德之厚,知和曰明
(今本55章)
【帛书复原本】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一〕,攫鸟猛兽弗搏〔二〕。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三〕,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四〕,和之至也。和曰常〔五〕,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六〕,心使气曰强〔七〕。物壮即老〔八〕,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楚简本】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螝虿虫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扣。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乎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今本】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8处不同,参考楚简,突出的是:
1.“蜂虿虺蛇弗螫”的“虿”字,帛书甲本为“”,帛书乙本为“疠”,参考楚简,取用楚简的“虿”字,与今本等版本相同。
2.“攫鸟猛兽弗搏”句,被今本等版本改为“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后,雕饰痕迹明显,没有原句朴拙、简练。
3.“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的“朘怒”,被今本等版本改为“全作”,文意大变。
4.“和曰常,知和曰明”句,帛书甲本与楚简相同,与帛书乙本不同,取用甲本和楚简。该句被今本等版本改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意思大变,同时,这样一改,便将事物总体表现出“和”的普遍性变成了个人对“和”的认知,从而服务于“个体修行”的总基调(即他事莫问,一心修炼)。
【译文】
具有浑厚德行的人(或事物),好比初生的婴儿。蜂虫毒蛇不螫咬他,凶禽猛兽不袭击他。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紧紧的。他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他的精气很充沛。他整天啼哭而不会气逆,这是因为他的元气纯和。纯和叫作“常道”,知道纯和的叫作明智。有益于生命的叫作吉祥,任性使气的叫作逞强。事物生长迅猛就容易衰老,这就叫不合“道”,不遵守“道”的就会加速衰亡。
【注释】
〔一〕虿(chài):一种毒虫。虺(huǐ):一种毒蛇。螫:用毒刺扎人。
〔二〕攫(jué)鸟:鸷鸟,凶猛的鸟。
〔三〕牝牡(pìn mǔ):阴阳,雌性和雄性。牝牡之会:男女交合之事。朘(zuī):男孩的生殖器。朘怒:男孩的生殖器勃起。
〔四〕嚘:气逆。
〔五〕和:纯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常:常道,事物运行的规律。
〔六〕益生:有益于生命。
〔七〕心使气:任性使气。
〔八〕物壮:强壮,这里是快速成长的意思。
【阐释】
有个成语叫作“赤子之心”,赤子就是刚刚出生的婴儿。婴儿看起来很柔弱,却有着两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蜂虫毒蛇不螫咬他,凶禽猛兽不袭击他,这是因为他受到了保护,他就不可能去招惹蜂虫毒蛇与凶禽猛兽了。这里讲到了人要长存,就不要去招惹那些对自己可能形成巨大伤害的人或事,这样就会获得天然的保护,就像婴儿受到父母的保护一样。这个道理很微妙,有点“荫庇后世”的意思,但不完全是;又有点“自助者天助”的意思,但也不完全是。
另一方面,包括两个显著的现象:一是婴儿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他的精气很充沛;二是婴儿整天啼哭而不会气逆,这是因为他的元气纯和。这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发现很重要,老子以此作了生动而意味深长的比喻,更能给人以启发。
我们回到“赤子之心”这个成语。可能我们通常对它的理解已经变得很狭隘了,它应该还包含上述两方面衍生出来的深刻内涵,即让自己元气纯和,结果就会精气充沛;不招惹极端之物,结果就会得到更好的荫庇。这里的“心”当然不仅仅是指“精神”,还包含有“自然心使”而非“任性心使”的主动与积极的成分。
接下来,老子将“赤子之心”升华到“和曰常,知和曰明”上来。过往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有位名叫车载的学者讲得很有道理,这里引述于后。
车载在其著述《论老子》中说,老子谈到“和”字,有三处应予重视,一为“和其光”,一为“冲气以为和”,一为“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以“和光”“冲气”“婴儿”来说明“和”,都是在谈统一,都是在谈“混成”的状态。“和光”就“复归其明”说,当光射到了物件的时候,有射到的一面与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两者统一起来,恢复到“明”的“混成”的状态。“冲气”是万物的开端,万物含有负阴、抱阳的两方面,两者经常是统一的,表现出用之不盈、无所不入的状态。婴儿是人的开端,少年、壮年、老年都以之为起点,但婴儿混沌无知,与天地之和合而为一。“和”所表示的统一,包含着对立在内,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说“知和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