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
- 王骥撰
- 1230字
- 2024-11-28 18:16:40
第十九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今本56章)
【帛书复原本】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一〕,同其尘〔二〕,挫其锐〔三〕,解其纷〔四〕,是谓玄同〔五〕。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楚简本】
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今本】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6处不同,突出的是:
1.“塞其兑”的“兑”字,帛书甲本为“闷”,帛书乙本为“”,“”是“兑”的假借字,参考楚简,取用“兑”字。
2.“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四句,被今本等版本交换了位置。不过帛书更为合理些。
【译文】
聪明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道短的不是聪明人。塞住妄念孔窍,关闭嗜欲门径,融合于光并调和万物光辉,使他们混同于尘俗之中,消挫他们的锋芒,解除他们的纷争,这就叫作深奥的玄同。得此“玄同”境界,便会超脱于世俗中的亲疏、利害和贵贱,所以就会被天下人尊重。
【注释】
〔一〕和:融合、调和。
〔二〕同:混同、同一。
〔三〕挫:抑制、折断。锐:锐利、锋利。
〔四〕解:消解、消除。纷:纠纷。
〔五〕玄同:玄妙混同的境界。
【阐释】
承接上一章老子讲的“和曰常,知和曰明”,即以和为事物的常态的道理,本章讲述了人们怎样才能达到和保持这一“常态的和”的问题。
老子讲了个前提,要塞住妄念孔窍,关闭嗜欲门径。这个前提要从自身做起,格物先格己,正人也得先正己,就是要清理出自身的妄念杂欲。然后老子讲了过程,要“入世”,要调整自己的光色以求与世俗相同,这样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之中并与他们混迹而行,融入进去,研究他们,同时使自己受到磨炼。接下来老子讲了效果,即在尘世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打磨、熔炼,这样就会消挫他们的锋芒,解除他们的纷争,进而达到深奥的玄同境界。最后老子讲述达到玄同境界的人的优势和回报,即会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故而能为天下人所尊重。
这一章针对的受众不仅仅是执政的领导者,还包括世间所有层次和阶级的人群,老子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绝佳人生哲理与修为方式,所以内涵厚重隽永。
另外,这里谈谈文中两处内容的解读问题。
关于“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意思历来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第二种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道短的人不聪明。第三种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没有得“道”。此处采用第二种解释。
关于“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这段文字的解读,有人认为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笔者认为很有道理,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