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

(今本57章)

【帛书复原本】

以正治邦〔一〕,以奇用兵〔二〕,以无事取天下〔三〕。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四〕,而奇物滋起〔五〕;法物滋章〔六〕,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七〕,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楚简本】

以正之邦“以正之邦”的“之”字与帛书甲本相同。,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的“叛”字,与其他版本不同。,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今本】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4处不同,参考楚简,突出的是:

1.“以正治邦”的“治邦”,帛书甲本为“之邦”,与楚简相同,帛书乙本为“之国”,“之邦”可能为古貌。清吴昌莹在《经词衍释》卷九中说:“之,犹为也。”“之,犹有也。”所以,“之”的意思与今本等版本的“治”字差不多,复原本采用“治邦”。

2.“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句,磻溪本、楼正本、王弼本(今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版本在后面增加了“以此”,帛书甲乙本、楚简、严遵本、司马光本、苏辙本、吴澄本等版本均无此二字。今本等版本的更改,就把“以此”前后的文意有意割裂开来,从而突出了最后圣人所说的话,误导大众对“无为”“好静”“欲不欲”“自朴”等含义的正确理解。老子这里的“无为”是说统治者对民众的搜刮要适可而止,“好静”是说不要过分干预民众,“欲不欲”是要统治者节制私欲,“自朴”是指民风自然淳朴。今本等版本这么一改,就把老子“借用圣贤的话来教训统治者”变成了针对个体修炼的精神指导。

3.“法物滋章”的“法物”,帛书甲本毁损,帛书乙本毁损“法”字,楚简为“法物”,与景龙本、敦煌庚本、河上公本、严遵本等版本相同,以楚简补足。而今本等版本改为“法令滋彰”。“法物”内涵更为广泛,更符合文意。

【译文】

以正直之道治理邦国,以出奇制胜去用兵打仗,用顺应自然不扰民的方式去治理天下。我是怎么知道是这个道理的呢?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就越会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会陷于混乱;人们的智巧越多,奇物怪事就越会滋生;法令刑具越是繁多,盗贼就越会不断增加。所以圣人说:“我无私为,民众就会自然归化;我好静,民众就会自然端正;我无多事扰民,民众就会自然富足;我无私欲,民众就会自然淳朴。”

【注释】

〔一〕正:正直,指正直之道。

〔二〕奇:奇巧、诡秘。

〔三〕取天下:治理天下。

〔四〕智:智巧。

〔五〕奇物:奇巧的物与诡秘的事。

〔六〕章:显赫。

〔七〕自化:自我化育。

【阐释】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了重要的治理天下的思想。

第一个思想是以正为国、以奇用兵,而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治理国家就好好地治理国家,打仗就好好地打仗,干吗要厚此薄彼呢?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实际上,这与老子一贯的思想是相通的,即围绕重心而动的问题。这与他在第七十五章(今本31章)所说的“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等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又与第七十四章(今本30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的担忧与良苦用心相对应,即用“道”来辅佐君王,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必遭受报应。

然而在现实中,有时又不得不用兵打仗。由此老子再次强调以奇取胜,以最少的资源和最小的损失获取战争的主动权。

而治理国家就不同了,一定要用正道,绝对不能用奇巧来敷衍,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正道真的是非常费力的事情吗?老子认为不是,这就涉及他的第二个重要的治国思想:“无为”“好静”“无事”“欲不欲”。

老子这里的“无为”是说统治者对民众的搜刮要适可而止,“好静”是说不要过分干预民众,“欲不欲”是要统治者节制私欲。统治者如能做到这些,就不再有“非常费力的事情”了,民风也就自然淳朴了。

本章中关于老子反对民众工艺技巧的问题,历来争议很大。就当时的社会形势而言,统治者借工商积敛财货,过奢侈豪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而民众们往往处于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困窘之中。

老子提出的这一观点虽然存在某些局限性,但是也有一定道理。道理就来自老子的“无为”“好静”“无事”“欲不欲”,即对统治者的约束机制,而非对于个体修行、修仙的歪曲理解。由此,本章反映出老子对民众痛苦生活甚至铤而走险等行为的感同身受的同情、怜悯与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