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
- 王骥撰
- 1905字
- 2024-11-28 18:16:40
第二十一章 祸福,所倚所伏
(今本58章)
【帛书复原本】
其正闵闵〔一〕,其民屯屯〔二〕;其正察察〔三〕,其邦夬夬〔四〕。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五〕。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六〕。人之迷也〔七〕,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八〕,廉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今本】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2处不同,突出的是:
1.“其正闵闵”的“正”字,帛书甲本毁损,帛书乙本为“正”,“闵闵”二字取用傅奕本与范应元本文字。今本等版本为“其政闷闷”,意思大变。虽然“正”同“政”,但不完全等于“政”(严遵就将“人主之政”与“人主之正”分开),此章的前三个“正”字,是对上一章“以正治邦”的承接与对本章“正复为奇”的印证,帛书整理小组校勘为“政”字不妥,故此处用“正”字最合原意。《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余一人无日忘之,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闵闵”意为忧愁、关切。《素问·灵兰秘典论》:“闵闵之当,孰者为良?”王冰注:“闵闵,深远也。”所以,“闵闵”比“闷闷”(糊涂的意思)更符合古貌,更恰当。
2.“其民屯屯”句,帛书甲本毁损,取用乙本,今本等版本改为“其民淳淳”,失去原貌。“其邦夬夬”句,帛书甲本如此,乙本基本毁损,今本等版本改为“其民缺缺”,意思大变。“廉而不刺”的“廉”字,帛书甲本缺失,帛书乙本为“兼”字,帛书整理小组校勘为“廉”字,“刺”字取用帛书乙本。“光而不耀”的“耀”字,帛书甲本缺失,帛书乙本为“眺”字,帛书整理小组校勘为“耀”字,与今本等版本相同。
3.“是以方而不割”句,今本等版本添加了“圣人”二字,把老子主张的治国方针的辩证思想,指定在了圣人身上,变成了圣人个体的行为原则。
【译文】
以正治国做得深远,人民就会淳朴仁厚;以正治国做得明晰,国家就会强盛刚健。灾祸,幸福依傍其上;幸福,灾祸藏伏其中。谁知道它的极限呢?这里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方正转化为机巧,善良转变为邪恶。人们对它的迷误,由来已久。所以要方正而不固执,谦虚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能太过。
【注释】
〔一〕正:正直。闵闵:深远,关切。
〔二〕屯屯:仁厚。
〔三〕察察:明辨、清晰。
〔四〕夬夬(guài):果决、强健。
〔五〕其:代指福、祸的变换。正:合乎法度,此处为标准、确定的意思。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六〕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
〔七〕人之迷:指人在祸、福之间迷惑。
〔八〕割:割伤,意为生硬、固执。
【阐释】
本章承袭前一章“以正治邦”的思想,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主题。所以,这里的“正”被今本等版本改为政治的“政”,完全是对老子思想连贯性的一种曲解与误导。老子用了三个层次来讲述“守正”的道理。
首先,老子用了两组排比句,分别阐述“守正”做得深远扎实和做得明辨清透,会对国家和民众带来哪些好处。
接着,老子讲了一个著名的辩证思维案例“福祸相依”,这个福祸转换的极限,是人们很难辨析和把控的,人们迷误其间由来已久。既然“福祸关系”如此难以辨析和把控,又是个与人形影相随的长久性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对付它们了呢?老子在此机智地提出一个高明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回归“守正”的主题,这也是所谓“允执厥中”的智慧和高度。
最后,老子顺势而下,阐释了“守正”的具体操作方法,文中归纳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方正而不固执,谦虚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能太过。这都是两千多年来后人修身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智慧。
注意,本书很多章节都分析了老子是如何向读者呈现观点、如何剖析问题,以及如何谋篇布局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还原老子梳理问题的方式与思考问题的逻辑模式,期求尽可能地接近老子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力求把事情看得准确些。
另外,关于“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的翻译,争议很大。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翻译是:“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可能主要采用了今本的内容进行翻译。第二种翻译是:“对能否以正治国忧心忡忡,人们就会仁厚;对以正治国一味标榜,国家就会刚愎自用。”不过,笔者经过反复考量,认为“闵闵”的意思应该是深远,“察察”的意思应该是明辨、清晰,而“夬夬”的意思应该是果决、强健。那么,本句的翻译就变成了:“以正治国做得深远,人民就会淳朴仁厚;以正治国做得明晰,国家就会强盛刚健。”这就与之前所有版本的翻译都不一样甚至发生矛盾了,读者如有异议可以提出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