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称兵相若,则哀者胜

(今本69章)

【帛书复原本】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一〕;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二〕,攘无臂〔三〕,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适〔四〕,无适,斤亡吾葆矣。故称兵相若〔五〕,则哀者胜矣〔六〕

【今本】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0处不同,突出的是:

1.“执无兵,乃无敌矣”句,帛书甲本如此,其他版本无“矣”字;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等版本将“乃”字改为“仍”字,王弼本(今本)、范应元本等版本将“乃”字改为“扔”字;王弼本(今本)、河上公本等版本将两句交换位置。据文意,帛书甲本更为合理。

2.“祸莫大于无适”的“无适”,帛书甲本为“无适”,帛书乙本、傅奕本均为“无敌”,学者几乎都考校为“无敌”,今本等版本改为“轻敌”,意思大变。笔者认为应当是“无适”,原因有三:一是,用兵打仗最大的问题是处于没有对立面的“无适”状态,这样军队就会丧失战斗力,一旦战事发生就无力招架。二是,前文有“乃无敌”,如此处是“无敌”的话,不就前后矛盾了吗?三是,“无适”能够与后文的“称兵相若”相呼应。

3.“无适,斤亡吾葆矣”是帛书甲本的文字。“斤”与“葆”被帛书整理小组及大多数学者分别校勘为“近”和“宝”,但是,笔者认为,既然“无适”是最大的祸害了,怎么仅仅只丢失了“吾宝”(优势)呢?所以,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这里的“斤”字,本义为斧子,意为兵器;“葆”即性命所在的意思,《史记·鲁周公世家》:“天之降葆命。”于是,“斤亡吾葆”就是被打败、被杀死的意思了,不然就配不上前文的“祸莫大于无适”,所以,笔者认定帛书甲本正确。

4.“故称兵相若”的“相若”,帛书甲乙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版本均为“相若”,而王弼本(今本)、河上公本等版本改为“相加”,意思变了。今本等版本将“称兵相若”与“无适”分别改为“抗兵相加”和“轻敌”,说明修改者不懂军事、想当然。

【译文】

兵家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而宁愿做好应战准备;我不敢贸然前进一寸而宁可做好后退一尺的打算。”这就叫能行动而做不能行动的安排,能抵御而做好不能抵御的计划,拿着兵器而要做好没有拿兵器的打算,这样就能战胜敌人。最大的祸患莫过于军队处于“无适”的状态,“无适”就会被打败、被杀死。所以,实力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注释】

〔一〕为主:主动进攻。为客:被动应敌。

〔二〕行:行动。无行:不能行动。行无行:能行动而做好不能行动的准备。

〔三〕攘:排除、抵御。

〔四〕无适:指没有对立面的状态。

〔五〕称兵:对等的兵力。相若:两军相当。

〔六〕哀:悲愤。

【阐释】

老子在本章表达了三大思想。

一是强烈的“反战”(并不代表不用兵)和“悯民”思想。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各诸侯国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更为重要的是,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的直接与间接的巨大伤害(如家破人亡、饥荒、传染病等),人间没有什么灾难可以比拟。

二是以退为进、反客为主、进退自如的用兵思想和策略。

三是“哀兵必胜”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激发军队的士气和团队进击的激情。在军队处于悲愤的状态下,士兵们就会团结一致,奋勇抗敌。反之,则会懈怠,容易被打败。

上述三大思想,体现了通过退守、居下,达到反客为主的用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