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

(今本41章)

【帛书复原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一〕:明道如费〔二〕,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三〕。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四〕,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五〕,质真如渝〔六〕。大方无隅〔七〕,大器免成〔八〕,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楚简本】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孛“孛”,原文为“孛”,“孛”同“悖”,一些版本校勘为“昧”。参见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434-435页。,夷道如类,进道如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曼成蒋瑞:《说郭店简本〈老子〉“大器曼成”》,《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

【今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8处不同,突出的是:

1.本章内容,帛书甲本毁损严重,主要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毁损的七八个字,以傅奕本等版本补充,同时重点参考楚简进行了校勘。

2.“弗笑”的“弗”字,被今本等版本改为“不”字,一者是为了避讳汉昭帝刘弗陵的“弗”,二者是书中的绝大部分“弗”字的改动,很有可能是后世借避讳之名有意为之(可以掩盖、转移或误读老子的本意,从而维护一些阶层、学派的利益)。据《汉语大字典》,“弗”为甲骨文字形,中间是两根不平直的棍子,用绳索束缚住,使它们变得平直,本义就是“有所约束的矫枉、校正”。所以,有人将“弗”字解释成“不确定的不”是有些道理的。(“约束、矫枉”能是“不”吗?)当然,这里的“弗笑”就是“由不屑、嘲讽等约束住的笑,而非真正的笑”,这个肯定与“不笑”的意思不同。由此可知,《老子》全书多达40多处的“弗”字被改为“不”字,将会引发多少歧义。

3.“明道如费”的“费”字,帛书乙本为“费”,王弼本(今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等版本均为“昧”字《老子帛书校注》,徐志钧校注,学林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5页。。《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费,假借为拂。”“费”是“拂”的假借字尹振环:《帛书老子再疏义》,商务印书馆,2007年5月第1版,第42页。,意为违背、乖戾,与楚简的“孛”(同“悖”)意思相似,此处取用帛书乙本的“费”字最为恰当。而“昧”的意思是“昏暗、不明显”,与“拂”字意思有明显不同。

4.“夷道如类”的“类”字,帛书乙本、楚简为“类”字,说明河上公本、傅奕本等版本的“类”字是正确的,符合古貌。而王弼本(今本)、严遵本等版本为“颣”(意思是崎岖不平),很可能是后人妄改。河上公注“生之徒”为“生之类”,反过来,那么“类”亦“徒”,引申为维护、奉行的意思。尹振环:《帛书老子再疏义》,商务印书馆,2007年5月第1版,第42页。

5.帛书乙本的“大器免成”,被今本及传世诸本改为“大器晚成”。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详见【阐释】部分解读。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勉而践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好像“道”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其为道。所以古来就有这样的说法:懂得道的好像违背了道;接近道的好像在退步;伤害道的好像在维护道。崇高的德行虚怀若谷,洁白的器物易见污垢,恩德广布好像不足,建功立德好似怠惰,质朴纯真好像混浊。方正的物件好似没有棱角,雄才大略不是刻意而成,宏大的声响反而难于听到,伟大的形象反而难见形迹。道总是褒奖不求名分的人。只有像道那样安于“无名”,才有好的开端与好的结局。

【注释】

〔一〕建言:立言。

〔二〕费:通“拂”,违背、乖戾,详见【对比说明】中的解读。

〔三〕夷:同“痍”,伤害。类:视为同类,意为维护,详见【对比说明】中的解读。

〔四〕辱:黑垢、污垢。

〔五〕偷:意为惰。

〔六〕渝:变污、混浊。

〔七〕隅:角落、墙角。

〔八〕免成:非刻意而成。

【阐释】

本章老子以“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不同反应来讲述“道”的本质是隐藏在表象的后面的,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随后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其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这里重点谈一谈“大器晚成”这个成语。今本等版本将“大器免成”改为“大器晚成”,大错而特错。为什么呢?

很多人将此处的“大器晚成”解释为“只要持之以恒,大才都是很晚才成就出来的”。这实际上是违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比如没有运动天赋的人,不论你怎么训练、努力,都不可能成为一流运动员,即大器;不过你不停地努力训练,是可以在运动方面提高成绩的,也就是说“小器”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

类比到自然界,比如柳树无论怎么长也不可能长到云杉那么高大。这也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之所在。知道真相肯定比被蒙蔽对人的伤害要小得多得多。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小草有小草的价值,大树有大树的优势。不能成为大树,成为小草也行;不能成为太阳(大器),成为月亮(小器)也行。这与人自身的努力和积极性没有必然联系。

另外,从上下文意思的连贯上来看,“大器晚成”很突兀,上无依下无靠,而“大器免成”却与整章文意默契而贯通。

联系老子在第八章(今本45章)所说到的“大巧如拙”。人们总觉得自然界的素材不够完美,想要人为去改造它,将其制作成器物。但我们制作出来的任何器物,都远远比不上自然界的一片树叶、一只蚂蚱或一片雪花那么精巧和完美。所以,自然成就之才才是大才;人为造就的才,大多只能成为小才,甚至拙才。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概念,只要一提到自然或自我学习,人们往往以为是个封闭的概念,即不需要名师指导,不需要各类丰富的资源和严格的训练,这个理解是片面的。自然与自学强调的是个体的差异与主观能动性。

比如说甲的智商高达160,情商只有75,乙的智商只有75,而情商高达160,显然甲比乙更容易成为顶尖学者,乙比甲更容易成为社会活动家(如是顶尖,也需要高智商)。由于这种个体差异,你是很难将甲培养成社会活动家,将乙培养成顶尖学者的,即便是他们有着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即努力)。不过,你可以用“大器晚成”安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