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猫之路: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 考拉看看
- 4533字
- 2023-05-05 16:13:30
前言
每个春日,当我们走进田园时,就不得不赞叹古人描绘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上巳节景象。我们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着光阴的流动,不知不觉就是千年。中国古人有着物我合一、天地融合的自然观。人类本就属于自然,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认识自我,认识自然。人们需要一本自然列传,以人文的眼光看待历史和时间,通过自然认识人类的进化。这样的思路早已有了,古希腊时期就有博物学家借助自然进行人文说教。
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研究火山,乘船去到那不勒斯海峡,最后和庞贝以及当地居民一起淹没在令人窒息的气体之下。他就是普林尼,他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自然,因为他坚信“从大自然最小的生命中更能窥见自然的全貌”。
在人类早期,自然史以神话和动物寓言的手法讲述雄蜘蛛和海狸的奇妙生活。这是早期人类自然关系的体现。古希腊人相信人神共住,奥林匹斯天神守护着不同的城邦,他们的神无处不在,自然是神的恩赐。柏拉图说,我们所见的世界无非镜子中的影像,是火光照在山洞石壁上的影子。他说,人类看蜘蛛织网而学会了织布,人类在模仿中有了文明。
从《伊索寓言》到布封的《自然史》,自然学家和博物学家戴着宗教的有色眼镜看待天雷雨露,直到达尔文提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才能从生命的本质看待整个历史。
无论是科学式推理,还是浪漫主义的神话幻想,人们都是在自然中沉思历史,在自然王国中寻找一种社会理论。东西方文化都有畅游山水而引发人生思考和自我命运的联想。庄子想北冥鲲鹏展翅,自己也遨游四海;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基督徒想要白鸽带来橄榄枝,雪莱唱西风搅动浓云迷雾,歌颂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进行。
人类不得不感叹自身在历史中存在的短暂。用人文知识和人道主义情怀去理解自然科学,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藏着一整部人类的历史。大熊猫就是自然界的活化石,是历史的见证者。人类从远古时期到如今文明社会的进化之路,几乎都与大熊猫相伴而行。人类从简单的口腹之欲中抽离出来,跌跌撞撞地在“文明”二字上前行,先是迎来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出现私有制后又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消亡后便是持续千年的封建社会。人类在经历这些洗礼时,大熊猫也在不断进化,它们的身影时不时地出现在人类文明的痕迹中。
远古时期,自然是地球的主宰。而人类,既无法填海造城,也没有人工降雨的技术,连直立行走都困难重重。在这一阶段,许多物种的使命便是顺应自然规律迅速进化,竭力避免被某一次灾害淘汰。大熊猫是地球上孑遗至今的古老生物,其祖先始熊猫自现代新食肉类动物真正的祖先麦芽西兽进化数次,最终由始熊类中的一支演化而成。在地底沉睡百万年才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始熊猫诞生之地,人类遥远的祖先也留下了痕迹。
人类自古猿进化而来,而古猿这种灵长类动物出现在距今2600万年前的渐新世。禄丰古猿是古猿一种进化方向的结果,具有保持直立体态的能力,但直立行走尚不够协调。禄丰始熊猫与禄丰古猿化石被发现于同一地区,它们是否曾经在密林中邂逅?云南禄丰是不是人类与大熊猫最开始的结缘之地?
禄丰古猿尚未学会使用工具,经常集体出动,而禄丰始熊猫体形不大,彼此应该不会构成太大威胁。不管是古人类还是古熊猫,此时都受制于瞬息万变的自然环境,都处于平等的生存地位。某一方掌握更多的自然资源,才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将持续百万年。但是,终有一天,人类祖先与大熊猫祖先的关系会发生改变。
寒冷的气候加速了这一天的到来,茂密的森林植被逐渐稀疏,曾经的森林古猿被迫暴露于遮蔽极少的草原,始熊猫亦然。为了适应环境,古猿进化为能人,开始学会使用工具。始熊猫因食物匮乏,只能缩小体形,于是,小种大熊猫出现了。此时,拥有工具的能人与体形小的小种大熊猫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似古猿与始熊猫那么平衡。能人有能力掠夺更多的自然资源,也能猎杀一些食草动物充饥,谁能保证他们会放过小种大熊猫呢?事实证明,进化后的人类逐渐登上食物链的顶端,与大熊猫祖先的关系越来越不平等。
人类自从学会利用工具,就像失控的马匹,奔驰在进化的道路上,将所有动物都远远地甩在后面,从旧石器时代不慌不忙地步入新石器时代,再进入现代社会,仿佛是转瞬间的事。大熊猫呢?它们依旧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迈着不疾不徐的步子。
农业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采集狩猎过渡到男耕女织,人类结束了不断流浪的生活,开始发动土地争夺战,人类很快崛起并在面对其他物种时具有了绝对的优势。在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大熊猫的栖息地被人类一步步蚕食,它们退缩到中国西部的深山,成为罕有人知的神秘物种。
生命伊始,大熊猫与人类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平凡生物,会捕食小动物,也会受到大型食肉动物的威胁,面对风雨与灾害,同样只能听天由命,双方最开始处于同一起跑线。人类文明的进程比大熊猫快很多,但人类对神秘莫测的自然的畏惧不比大熊猫少,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基于自然崇拜而出现的动物图腾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以大熊猫形象为图腾的部落。此外,大熊猫也介入了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的政治与文化,代表它们的“驺虞”“貔貅”“食铁兽”等名字多次出现在《诗经》《尚书》《后汉书》等典籍中。武则天也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予日本天皇。此时,大熊猫是珍兽的代表。
不过,大熊猫依然是神秘的存在,在中国西部的山林中“深居简出”,与人类少有交集。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限,普通人的活动范围不足以深入大熊猫的栖息地。从古至今,各地对大熊猫形象的描述都不甚详细。这种局面被来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戴维打破。
戴维在一个猎人家里发现了一张皮毛,他从未见过这种皮毛,不知猎人口中的动物是什么,他的好奇心驱使他去探寻“白熊”的秘密。从前,大熊猫是栖息在大山深处的当地人口中的神秘物种,它们的名声仅仅在一小块陆地上隐秘地传播。自从戴维将这一物种公之于众,大熊猫才真正开始走向世界,走进人类文明。
西方世界迅速掀起一股“熊猫热”。但是,人类的追求并非什么好事。当时的西方社会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步入工业时代,运用蒸汽和机器的力量与自然对抗乃至征服自然的想法恣意膨胀。人类在这世界上仿佛没有了敌人。生存于同一家园的诸多野生动物,在此时人类的眼中并非自然的美丽生灵,也不是同栖一处的友好邻里,工业社会带来的掠夺感使人类看待那些野生动物时,变得盲目而狭隘。
生物学家渴望获得一只大熊猫进行研究,探险家希望发现并捕获一只大熊猫,狩猎者纯粹想要用大熊猫取乐,没有人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大熊猫。被捕获的大熊猫在不同身份的人手中轮换,被赋予各种人类视角下的意义,被禁锢笼中,丧失自由。
人类通过工业革命收获了一系列好处,但这一阶段对自然资源疯狂掠夺所产生的后果,也在未来的年月里反噬在人类身上。一部分人率先转变思想,质疑自身,人类未必是地球上最高贵的生物,无权决定其他生物的命运。这种动物保护思想的火苗最先在西方世界燃起,发展成熟后,经中国的改革开放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保护理念相结合,共同指导了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开展的大熊猫保护事业。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从“熊猫外交”到“熊猫计划”,中国保护大熊猫的方式不断进步与转变。“熊猫外交”期间,大熊猫成为中国的“另类”外交官,帮助当时在国际上处境艰难的中国交到不少外国朋友。“熊猫计划”期间,中国与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WWF)合作开展大熊猫保护事业,多领域多方面地了解大熊猫,寻找保护它们的最佳途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友人,都已意识到人类对山林的过度侵占才是大熊猫数量稀少的真正原因。人们开始有针对性地挽救大熊猫的栖息地,使破碎的岛屿状栖息地能够重建联系。同时,被圈养的大熊猫也逐渐走上一条科学合理化的野化放归之路。相信终有一天,大熊猫能够重回森林,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走到了精神文明的高度,除了利用自然,也开始懂得尊敬自然。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人类对大熊猫的态度说明了一切。同时,人类也因为大熊猫而理解了和谐共处的深意,所有生物在地球上都拥有平等的居住权,人类无权占有它们的生存空间,蛮横占有只会引来自然的报复。
可以说,大熊猫见证了人类从古猿到智人的进化路径,与之相应,人类同样是大熊猫进化历程的见证者。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状况,从互不干扰到偶有威胁,从观赏与被观赏到猎杀与买卖。现如今,人类终于学会对大熊猫进行保护,退还它们曾经的领地,真正领会了“和谐共处”,并付诸实施。
如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是中国的名片,是世界宠爱的珍稀物种。随处可见的大熊猫建筑、书籍、绘画、艺术等,都是它们与人类相伴而行的最好证据,它们早已与人类文明融为一体,从而衍生出令人赞叹的大熊猫文化。
大熊猫和人类的关系为本书的主线。从八百万年前的相遇开始,人类与大熊猫这两个物种就注定拥有深深的羁绊。从古猿到能人,到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晚期智人;从始熊猫到小种大熊猫,到巴氏大熊猫,再到现生大熊猫,人类与大熊猫共同面对了自然的沧桑巨变。
在第四纪冻结生命的寒冷气流中,物种为生存“各显神通”,大熊猫为适应环境变成了“素食主义者”,人类学会了利用“火”,在不断进化中迎来了灿烂的文明。然而,人类和大熊猫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人类逐步登上食物链顶端的过程中,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成为文明的牺牲者。好在人类很快意识到,如果文明的代价是孤独,这或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野蛮。人们自发行动起来,保护大熊猫,保护与我们同处一个家园的众多物种。
在本书中,我们紧紧围绕人与大熊猫的关系,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大熊猫和人类的交往全过程,从早期的相安无事,到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占有和掠夺,最后到当下的保护和文化延伸。我们在思考,或许人类对大熊猫的喜爱没有变,但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在轴心时代,古希腊有奥林匹斯神和柏拉图,中国有百家争鸣,人们开始认识自然,认识自我。但古人在面对自然时有着畏惧之心。近代,西方经历工业革命,资本家掠夺和占有的欲望越来越大,此时大熊猫和人类的关系陷入了僵局。人类对资源有着无尽的需求,各种发明层出不穷,希望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来加快从自然中攫取资源的速度。然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大规模战争在人类社会内部频频爆发,人与自然之间也矛盾重重。当这种紧张的关系到达一个临界点时,人们终于意识到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书从大熊猫出发,从人和大熊猫的关系当中发现人和自然的矛盾。我们开始反思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和自大,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进程,从混沌自然到战争杀戮,最后到和谐共处。人类就像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原始社会是人类的孩童期,对自然有着浪漫主义幻想;工业时代是人类的青春期,骄傲而自大。如今,人类走向成熟,认识到自我的渺小,态度开始谦逊。
在写作时,我们用人道主义的情怀分析自然现象,也分析人类自身。我们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大熊猫和人类的故事,回顾那些争夺和血腥,也回忆那些天真和美好,抱着对未来的憧憬写下这本“自然人文史”。大熊猫像是人类的另一双眼睛,通过它们,我们能够窥探到不一样的人类文明,期待一个万物融合的未来。
最后,我们期望与大熊猫和解,与自然和解。我们在这片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从这本《大熊猫之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