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朱由检又把自己要给景帝上庙号,并再次追谥于谦的事告知了张维贤,几乎是拍着胸脯跟老头子保证,自己不做那负心的君主。
谁为大明做了贡献,
自己一定会记住,而且还要给他相应的回报!
“除此之外,朕还要恢复令祖恭靖公的王爵之位!”
“老国公有保驾二帝之功,朕也绝不相负!”
张辅战死土木堡的第二年,景帝便将之追封为“定兴郡王”。
现在景帝都要升级了,张辅那边已然是臣子巅峰,没办法再从郡王加封成亲王,那就加封下他儿子。
只是张懋这王爵给了又撤,撤了又给,九泉之下也不知道会作何反应。
而张维贤听到皇帝表明了态度决心,还给了张家一个甜枣,不由觉得新帝还是较为靠谱的。
起码比前几任皇帝既要又要还不给回报好得多,画的饼都比祖宗大,暗示自己死了也能被追封。
张家如果能出三个被追封的王爷,那绝对称得上是大明朝第一勋贵了。
既然如此,
自己试着探探路也没关系。
难道要逼着皇帝亲自下场整顿京营?
勋贵再横,能跟皇帝横吗?
到时候皇帝带头冲锋,要把京营从上到下撸一遍,谁能去反抗皇权?
再者,皇帝并不是只能依赖京营军力。
要知道,大明朝的皇帝手里还握着直属于天子的腾骧四卫!
虽说腾骧四卫也跟着在发烂发臭,但只是比烂的话,京营还是占据上风的。
按照天子话中的意思,他要先训练出一丝亲卫,然后才是利用这批亲卫去影响京营。
而对于这个过程,基本上没谁能将之中断。
他们都阻止不了天启皇帝跟魏忠贤亲近,还能阻止崇祯皇帝跟本就随侍身侧的侍卫亲近?
所以说,
一旦天子下定决心要动手,张维贤并没有太大的拒绝空间。
“待老臣回去后,必不使陛下失望!”
“只是老臣家中真的子嗣艰难,还希望陛下能够,能够善待一二。”
张维贤是真的不想让孙子上场。
他儿子张之极平平无奇,做个守成家主勉强可以,而孙子张世泽年轻气盛,比皇帝还要小一岁,嘴里还天天喊着要延续祖先荣光,要去打仗赚军功。
可老张家的荣光延到崇祯朝,靠的是练武吗?
错了,
明明靠的是站队!
只要站队正确,你做的再差,皇帝也会捧着你!
本质上,跟党争也没啥差别,只是张家一直做的是保皇党而已。
赚军功?
军功是那么好挣的?
当年戚继光、熊廷弼等人累死累活的下场如何?
熊廷弼人没了,戚继光也是靠着到处讨好文臣,才让自己应得的功劳,稳稳当当落到口袋里。
他们张家的老祖宗都能被皇帝坑一把,难道他这个当孙子的就不会被坑了?
老朱家的皇帝信用度不是很好的!
大明朝的武臣,难当啊!
既然祖宗把子孙后代的仗都给打了,何必再让他们亲自上去!
可惜张世泽正处在叛逆期,只觉得老一辈给他指的那条长远稳妥之路,太过平顺,不适合天才的自己。
要坎坷,
要刺激,
这才符合天才的一生!
这种想法,等张世泽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之后,想来是要换一换的。
可这不是还有张维贤顶着国公府嘛!
“那朕就等着世孙了。”
朱由检又虚扶着张维贤起身,目送着对方走出宫门。
从背后看去,当年能给天启皇帝扛轿子,一路把人从乾清宫扛到文华殿的英国公的确老态尽显,身子已经没办法再挺直了。
据说当日围了把魏忠贤,在太阳下晒了段时间,张维贤回去后就有点喘息艰难,修养了好几日才舒缓过来。
现在,
还得为了朱由检的计划去众多勋贵家中做调和,发挥余热。
可朱由检没办法,
眼下京城里能用的,又有足够威望压住那群堕落勋贵的,就英国公一家了。
而根据后世记忆,张维贤的身体在崇祯元年后就要慢慢垮掉,其儿子能力太过平庸,孙子张世泽年少不知世事,所以总督京营的权位,转移给了襄城伯李守锜。
而李守锜废物一个,一上去就让京营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虚冒翻倍。
等到崇祯三年,张维贤便彻底撑不住,直接咽气。
时间紧迫,所以朱由检也不得不让老国公为自己鞠躬尽瘁了。
如果错过了崇祯元年的机会,后面很多事都不会好办。
……
第二日,
在提前通知了相关人员后,朱由检再次登上奉天殿前的金台,明发圣旨:
以景帝受命于危难,力挽狂澜保扶社稷,安定天下之功劳,令礼部再为其追谥,并上庙号。
恢复第二任英国公张懋宁阳王之号,并追谥于谦于少保,重议其功。
免除陕西省所欠辽饷,并在其地界内暂停一条鞭法。
这三项,得到了由黄立极等人带头的热烈响应,也给了正沉迷倒魏等大臣当头一棒。
哈?
皇帝第二次上朝,原来不是为了清理阉党?
第三条免税他们懒得管,
毕竟新皇登基大赦天下都是默认的规矩,只是免除了一省之欠税而已,说出去都算朱由检小气的。
可第一二条怎么回事?
怎么突然把一百多年前的人拖出来说事儿了?
当务之急是给这些人追尊追封吗?
是党争啊陛下!
而且追封这些人,是否存在一些暗示?
景帝是大明朝第一个以弟承兄位的皇帝,虽然后面又被他哥反杀了,可的确开创了先河,不管英宗如何想抹除这位兄弟的影响力,也必须承认景帝领导的那八年。
总不能土木堡之后的八年里,说大明朝的皇帝一直在瓦剌留学没回来过吧?
而后面以弟承兄位,是世宗嘉靖皇帝。
这位一上来也搞追封,不过追封的是自己亲爹,由此引发了“大礼仪”……
难道当今天子是在指引大家开启一轮新党争?
底下的官员们以己度人,想来想去还是逃不开党争之事。
明末的朝堂政治水平比起之前,肯定是有所下滑的。
因为随着当权者的腐败堕落,提拔上去的大多是溜须拍马之徒。
他们的脑子自然有灵活的,可对比起其他人,这群投机者更习惯的,是从自身角度去看问题,去揣摩皇帝的心思。
他们或好或坏,
他们不好不坏。
全看皇帝想要什么。
而朱由检初初登基,朝堂上留着的大多是万历到天启朝的臣子。
而这爷爷到孙子,有过励精图治的帝王吗?
朝堂上有停止党争的时候吗?
要有的话,
现在何至于还嚷嚷着要打倒魏忠贤?
所以在朱由检上朝不过两次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仍在按照往常的逻辑去思考。
就情况,就跟北宋中后期差不多。
北宋养仕百年,难道就没有能臣干吏?
肯定是有的!
王安石就是个典型。
但拗相公也开启了北宋的剧烈党争,在此之后,北宋的聪明人都执着于政斗,变得“非黑即白”了。
新党上台旧党死,
旧党上位新党无。
至于中间派?
可以参考下旅游苏轼的足迹。
眼下,
一直嘲讽大怂的大明终究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甚至比起大怂的党争更加疯狂,直到把华夏九州拖入深渊。
好在,
现在才是崇祯元年,一切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