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是说,孩子总是不听?测测你的沟通模式是哪种

在这些年做亲子关系辅导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听到很多父母的抱怨:“温老师,我已经试了很多种沟通方式了,但孩子总是不听!”我当然相信父母真的做了很多努力,但同时我也知道,父母大概率只是用同一种方式重复了许多遍而已。重复旧的沟通方式,只能得到旧的结果。不改变沟通的方式,如何出现新的沟通结果呢?

奇奇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征求他的意见之后,妈妈给他报了钢琴课。刚开始奇奇很有兴趣,但上了几次课之后,他就不愿去了。

又到了这周上钢琴课的时间。前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奇奇抹着眼泪说自己不想上明天的钢琴课。爸爸听到奇奇哼哼唧唧,十分烦躁,但他依然耐着性子对奇奇说:“奇奇,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坚持,坚持才有可能成功,一旦养成随便放弃的习惯,长大后做事情也会半途而废。我和妈妈给你安排的一定是对你有好处的。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下去你会感谢我和妈妈的。”

妈妈刚要开口说话,奇奇竟号啕大哭,大喊着:“我不去!我不去!我就是不去!打死我也不去!”看到奇奇这副耍赖的样子,妈妈怒不可遏。她大声说:“这么小就开始反抗,反了你了!自己选的就必须坚持!不听大人的安排,你就给我离开这个家!”

奇奇这次真的跟妈妈较上劲了,他换好衣服,气呼呼地出门了。

起初,妈妈以为奇奇就是出去散散心,在楼下溜达一会儿就会回来。结果到了晚上11点,奇奇还没有回家,妈妈开始坐不住了。这时,爸爸一边抱怨着不该这样逼孩子,一边穿衣服准备下楼找孩子。此刻的奇奇妈妈,又愤怒又担心,她啜泣着和爸爸一起下楼。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地毯式搜索,他们终于在小区角落的一条长凳上找到了奇奇。奇奇耷拉着双肩,佝偻着身子,一脸的茫然和失落,脸上挂着明显的泪痕。还没等爸爸妈妈开口,他几乎是一字一句地说:“妈妈,其实我很害怕离开你和爸爸,怕自己离开你们活不下去。可你们知道吗?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一天也不想在这个家里待下去。从小到大,你和爸爸给我安排这个、安排那个,你们有真正关心过我想要什么吗?只要我老老实实去做,没有意见就皆大欢喜。一旦我有不同的想法,你和爸爸要么是自顾自地讲道理,要么就是镇压式地指责我。我天天期待着你们改变,但现在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说实话,奇奇刚上四年级,他的这种状态确实有些让爸爸妈妈始料未及。他们知道孩子会经历叛逆期,但没想到会开始得这么早。带着疑惑,爸爸妈妈和奇奇来到了我的工作室。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沟通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沟通的效果,而每个人的沟通方式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又千差万别。但这千差万别的沟通方式也有其内在的规律,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将人的沟通模式归纳为5种类型: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

“这么小就开始反抗,反了你了!自己选的就必须坚持!不听大人的安排,你就给我离开这个家!”从妈妈和奇奇的对话看,妈妈的沟通方式属于典型的指责型。随着咨询的不断进展,奇奇妈妈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在和奇奇的沟通中,自己的武断和控制给奇奇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孩子的内心有恐惧,也有不断累积的愤怒。随着奇奇长大,他自身的力量不断强大,再加上内在积压的情绪不断叠加,奇奇开始不自觉地反抗父母。他反抗的方式就是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甚至听到父母说话就很不耐烦。是啊,关系一旦被破坏,父母说得再对,孩子也听不进去,沟通怎么会有效果呢?

“奇奇,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坚持,坚持才有可能成功,一旦养成随便放弃的习惯,长大后做事情也会半途而废。我和妈妈给你安排的一定是对你有好处的。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下去你会感谢我和妈妈的。”从奇奇爸爸所说的这段话来看,他的沟通方式是比较典型的超理智型。这类父母的“规范”意识非常强,随时随地在找机会“教育”孩子,生怕错过教育机会。奇奇爸爸了解了自己的沟通模式后,终于领悟到奇奇平时为什么总是说“爸爸,你说的都是你认为对的,那是你以为的!”。让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日复一日地去听“对方自以为对”的道理,孩子得需要多少耐心?

通过奇奇不愿意上钢琴课这件事,我们看到了指责型的妈妈和超理智型的爸爸的亲子沟通模式。如果换成讨好型和打岔型的父母,他们会怎么和孩子沟通呢?他们沟通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讨好型的父母大概率会说:“唉,你不上钢琴课,我很生气。你看这样好不好,只要你坚持上钢琴课,我每周都给你做你爱吃的牛排!”不管你是否意识到,讨好型父母的内心是充满恐惧和压抑的。这类父母表面上尊重孩子,但尊重背后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内心力量不足而做出的妥协和讨好行为。父母没有原则和底线,极易培养出霸道、任性、胡搅蛮缠的“熊孩子”。试想,内心恐惧、压抑的父母和霸道、任性的“熊孩子”沟通一件事,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打岔型的父母可能会这样说:“我忙了一天,太累了,我已经没有任何力气和你讨论了。来,宝贝儿,告诉我今晚你想吃什么?”这类父母听到孩子的一句话,马上就可以进入自己的世界。看上去他好像在处理孩子的事情,实际上他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打岔型的父母很难坐下来和孩子深度沟通,每次沟通基本上都会无疾而终。

随着咨询的进展,奇奇的爸爸妈妈意识到,只有兼顾“自己”“孩子”和“事情”三者之间的平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沟通。而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以及打岔型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无一例外地无法同时关注到“自己”“孩子”和“事情”。他们要么只关注“自己”和“事情”(指责型),要么只关注“孩子”和“事情”(讨好型),要么只关注“事情”(超理智型),要么“自己”“孩子”和“事情”都没有关注(打岔型)。

直到这时,奇奇的爸爸妈妈才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沟通模式给奇奇造成的困扰。在长期“失衡”的沟通模式下,奇奇不会表达,但他的内心很压抑、很烦躁。爸爸妈妈也非常庆幸,奇奇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他们及时看清了孩子的情绪状态,有机会调整自己,避免更严重的冲突。奇奇的妈妈也不禁感叹道:“原来,做父母光有爱还不够,更要有爱的能力。”既可以把事情很好地解决,又可以让孩子和父母保持亲密关系、愉悦状态的沟通方式是什么呢?是表里一致型的沟通。要做到表里一致,父母在沟通中最需要注意的两点是:一、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并说出孩子的感受。二、说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允许孩子在这件事中有部分自主权,同时也告诉孩子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在了解了表里一致型的沟通模式后,妈妈试着和奇奇做了如下沟通:“我看到你不愿意上钢琴课,心里很着急,担心你养成随便放弃的坏习惯。我也知道每天练琴1小时,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钢琴课是你选择要上的,我们现在可以讨论一下你不愿意上课的原因,爸爸妈妈和你一起来解决这个挑战。如果你对弹钢琴没兴趣了,我和爸爸也同意结束这个课程,但同时我们也要商量出你接下来要学习哪种乐器。做出选择后,你同样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

在上述这段话中,奇奇妈妈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明确了自己的原则,同时也给了奇奇选择的空间。奇奇在经过思考分析后,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弹钢琴的,有抵触情绪是因为练琴时间太长,而每次想和妈妈沟通时,他都不知道怎么表达,干脆就直接说不想上课了。妈妈知道奇奇的想法后,同意把练琴时间缩短到30分钟,半年后增加到40分钟,一年后再增加到50分钟。奇奇惊讶于妈妈的变化,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也意识到原来遇到问题是可以和妈妈好好沟通的。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从小到大形成的模式在和孩子互动,未经刻意训练,人群中只有约4.5%的人会使用表里一致型沟通。表里一致型沟通让我们看到有效沟通的可能性,让我们有机会真正走进孩子内心,倾听他们真正想说的话。

下一次,当我们和孩子沟通不畅时,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此刻,我在用哪种沟通模式和孩子沟通?我的沟通模式是否有效?

续表

小练习

1.本章中提到的5种沟通模式,你觉得自己倾向于哪一种?你的爱人和孩子又属于哪一种?当然,每个人在不同场景面对不同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沟通模式,但每个人都有一个主模式,选出主模式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自己:_______爱人:_______ 孩子:_______

①指责型 ②讨好型 ③超理智型 ④打岔型 ⑤表里一致型

2.回想一下,你所选的第1题中的沟通模式的形成,受父母中谁的影响比较大?具体受到了何种影响?试着举例说明。

3.以往和孩子沟通不畅,和自己的沟通模式有多大关系?找到现在需要和孩子沟通的一件事,试着用表里一致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你会和孩子怎么说?试着写在下面的横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