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复盘是一种功夫

我的老家在中国革命的摇篮——江西井冈山。我小时候经常去离家不到500米的毛泽东同志旧居玩耍,心想: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他用什么方法带领一群仁人志士开创了伟业?

我19岁考上大学,离开老家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1999年,在南方一片创业的氛围中,我这一介书生听从内心的召唤,与朋友一起无知无畏地创办了众行公司。自2009年以来,众行公司专注于行动学习业务,复盘是其中的核心技术。我在研究复盘的过程中偶然读到毛泽东同志1962年的一次谈话,他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当时我就有一种被雷击中的感觉,总结经验不就是复盘吗?可为什么我们从小就会写总结报告,却没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反而常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呢?

例如,有人是这么写年度总结报告的。

(1)存在的问题:好喝酒。

(2)分析原因:酒好喝。

(3)总结经验:喝酒好。

(4)下一步整改措施:酒喝好。

(5)努力方向:喝好酒。

这个总结报告虽然带有开玩笑的口吻和调侃的意味,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总结其实本质上跟这差不多,都浮于表面、避实就虚,不触及根本,没有真正的反思。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是一本经管类超级畅销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作者认为“1万小时定律”是错的,对很多人来说,所谓的1万小时很可能就是傻傻地重复作业。低水平的重复并不能让你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只有具备“有效的方法”“走出舒适区的反复练习”“及时的教练反馈”这3个要素的“实践—反馈—总结—再实践”循环才是高效的,才能让实践者通过1万小时左右的练习成为某一领域的真正专家。

明白了,人们平时的总结常常是浮于表面的流水账式的报告。而复盘是什么?要具备“有效的方法”“走出舒适区的反复练习”“及时的教练反馈”这3个要素,这样的总结才是真正的复盘。

什么是有效的方法?有效的方法体现在形式上是结构化的。例如,复盘教练经常使用的“上堆、下切、寻因、问果”四维提问法(见图0-1)就是一种基本的提问触发反思的结构,好的结构可以直指问题的核心,打破人们思维的惯性和局限。

img

图0-1 四维提问法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在员工集体婚礼上这样致辞:“阿里巴巴员工谈恋爱时吵架是要复盘的,还要灵魂四问,要问为什么吵、吵什么、吵能解决问题吗、怎么能不吵。只有经常复盘,才能晋升,家里的婚姻也是要经常复盘的。”

这又是一个半开玩笑的说辞,也许高人讲话都是这样,用玩笑话说出重要的道理。婚姻复盘的灵魂四问就是一种结构化的工具,“为什么吵”是上堆,用于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吵什么”是下切,用于探寻概念之下的具体行为及事例;“吵能解决问题吗”是寻因,用于探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怎么能不吵”是问果,用于探寻期望取得的成果。

可见,高手说话做事都是有章法、有结构的,甚至是有套路的。这里把“套路”看成一个中性词,所谓套路就是结构化的方法。本书的5个复盘方法就是5种结构化反思工具。

现在你知道了,复盘就是结构化的反思,结构化是有方法、有流程的,而反思的关键是要走出舒适区。

但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大部分人是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的,所以教练的引导和反馈至关重要。

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主教练刘国梁在获得CCTV年度最佳教练奖时曾经说了这么一段获奖感言:“能够获这个奖,我最应该感谢两种人,一种是平时折磨我的人,还有一种是平时被我折磨的人。”

好的教练都是有方法、有套路的,能让被教练者在“酸爽”中成长,先有“酸痛”,再有“爽和成长”。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教练的复盘绝招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刘国梁在每场比赛之后都会在第一时间安排复盘总结会,主动揭伤疤,相互说短板,和队员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更是将“批评与自我批评”视为维护和捍卫华为核心价值观的护法宝器。

“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反思。那么,如何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大家愿意走出舒适区进行真正的复盘?本书特别介绍了一种流程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鱼缸会议(见图0-2)。

img

图0-2 鱼缸会议

前面强调,复盘要有结构化的工具,才能打破人们的思维局限和惯性。结构化的工具体现在操作上就是有相对标准化的流程。

鱼缸会议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复盘教练先暖场,营造开放的场域氛围,然后说明规则并举例、示范。

被反馈者像被观赏的鱼一样坐在中间,反馈者像镜子一样以半圆形包围着被反馈者,逐一给予两方面的反馈意见,一是积极性反馈(BIA),包含具体行为(Behaviour)、正面影响(Impact)、欣赏(Appreciation)三方面的信息;二是发展性反馈(BID),包含具体行为(Behaviour)、负面影响(Impact)、期待的结果(Desired Behaviour)三方面的信息。

被反馈者不能马上辩解,也不用自己记录(以免转移注意力,教练会安排记录),必须用心去倾听,尽量与每位反馈者有眼神交流,在每位反馈者说完后都真诚地回应“谢谢”。

待全部人员反馈完之后,被反馈者站到记录板前整理记录并做一些标注,然后统一回应大家刚才的反馈。要求:尽量不要辩解,回应事实、感受和承诺。

下一位被反馈者上场,重复以上流程。

这个流程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学会了这个流程,你就会发现这个结构化工具的底层逻辑:流程营造氛围,规则规避演戏,事实先于评价,成长大于问题。标准化的流程和第三方的教练引导,避免了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开成甩锅会或茶话会。

任正非曾经说:“我们在学习现代管理的过程中,要防止好于幻想、忽视实操的习惯,否则不可能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真谛。”

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点到了经验式管理的弊端:理念很高深,操作靠悟性,不屑于提炼和使用结构化、流程化的套路,甚至搬出孔夫子的“君子不器”为自己的无结构、无流程、自由发挥的管理模式辩护。

经验与悟性极其重要,结构化的方法与流程也不可或缺,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管理之道。

总结一下,复盘是什么?具备“有效的方法”“走出舒适区的反复练习”“及时的教练反馈”这3个要素的结构化总结才是真正的复盘。

本书的5个复盘工具就是5种结构化的反思工具,“项目复盘画布”是针对事的复盘,“鱼缸会议”是针对人的复盘,“U型画布”是针对心智(底层思维)模式的复盘,“未来探索”是针对企业文化的复盘,“4F团队协作复盘画布”是针对团队协作问题的复盘。它们各有各的针对性,各有各的套路,管理者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和套路,就能成为组织中的复盘教练。

写到这里,我这个“书宜杂读,业宜精钻”理念的信奉者脑海中出现了《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的一段话:“什么是功夫?正确的方法加上时间就是功夫。”说起功夫,中国人脑海里浮现的关键词应该还有“师傅”。可以将“正确的方法”“时间”“师傅”归纳为功夫三要素,这跟《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的复盘三要素“有效的方法”“走出舒适区的反复练习”“及时的教练反馈”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道相通,大道若简,期待本书能帮助中国的管理者成为优秀的复盘教练,练就一身管理的好功夫、真功夫。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晋晶老师等人的深度反馈与指导;悉心琢磨,终得呈现。愿本书成为组织管理与个人成长领域的一扇窗口,引发交流,带大家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刘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