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羽接连出击

在刘备苦战汉中的时候,远在荆州的关羽也没闲着。作为天下十三个州之一的荆州,此时被曹操、孙权、刘备瓜分。论地盘,孙权占得最大,刘备次之,曹操略小些。在刘备的荆州势力范围内,最重要的城池是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和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关羽常在这两地活动。为配合汉中方面的战事,自刘备北上汉中之初关羽便开始行动了。

年初,大约是刘备刚刚率大军北上的时候,曹操控制下的许县发生了一场令人震惊的谋反事件,参加谋反的有太医令吉本、少府卿耿纪、司直韦晃、关中人金祎及吉本的两个儿子吉邈、吉穆等人。太医令隶属少府卿,负责皇宫中的医疗保健工作,吉本情况不详。少府卿是太医令的上司,九卿之一,负责宫内事务,相当于清代内务府,耿纪原任丞相掾,在曹操身边工作,得到曹操的赏识,提拔他担任了侍中、少府卿。司直这个官名不常见,但也是九卿一级的高官,最初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辅佐丞相检举百官的不法行为,韦晃情况不详。金祎父子职务不详,但他们不是普通平民,因为他们出身于关中京兆尹金氏家族,这个家族汉末时出过跟袁绍一家有亲戚关系的金日磾等名臣。金祎与曹操的心腹近臣王必关系很好,王必此时担任丞相长史,但不在邺县供职,而是受曹操派遣“典兵督许中事”(《三辅决录》),是掌握许县局势的关键人物。

这几个人悄悄走到一起,看到汉室衰微,他们不禁感慨,同时也打算乱中夺权。他们的具体计划是:利用金祎与王必的私人关系,想办法借机控制王必,或者把王必杀了,之后挟持天子占领许县。金祎先派人设法潜入王必的军营做内应,因为平时关系不错,王必并无防备。夜里,吉邈等纠集门人、家童共一千多人突然火烧王必的营门,金祎的人在里面做内应。《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三辅决录》记载,由于事发突然,王必只得仓促应战,结果被射伤了肩膀。王必不知道是谁挑起的叛乱,带伤逃了出来,因为平时与金祎关系最好,所以竟投奔到金祎处。好笑的是,金祎不知道来的是王必,还以为是吉邈等人回来了。金祎让人在黑暗中对王必喊话:“王长史已死乎?卿曹事立矣!”王必听到后吓坏了,赶紧改投他处。在负责颍川郡屯田工作的中郎将严匡的帮助下,王必将叛乱平息。但王必伤势很重,十多天后不治身亡。参与此次叛乱的耿纪、韦晃等人全部被抓,曹操下令就地处死。

这场政变虽然平息了,但对曹操产生了很大的心理打击。《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记载,曹操听到王必的死讯后大怒,王必的地位不高,却是曹操绝对的心腹,他很早就跟随曹操,类似于家臣的角色。盛怒之下,曹操命令在许县的汉室百官全部到邺县来接受审查,“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大家还以为凡参加救火的人不会有罪,于是大部分人都往左边挤。哪知曹操的思路刚好相反,他认为半夜里没有跑出来参加救火是正常反应,跑出来的人恐怕都是想参加叛乱的,于是把站在左边的人都杀了。上面这个故事很有名,也最能反映曹操的奸诈和残忍,细想一下却不大可能:尽管汉室名义下的百官此时已所剩余无几,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仍然不能低估,曹操如此轻率地说杀就杀,实在不大可能,借着审理这桩案件深挖幕后指使,将案件扩大化以借机清除那些平时有不满情绪的人,倒是有可能的。

这场未遂政变发生在许县,距离公安、江陵至少数百里,中间隔着曹操所控制的宛城、襄阳、樊城等重镇,按理说与关羽本不相干,纯属曹操阵营的内部事务。但是,《资治通鉴》综合分析了各项史料后,认为这场政变其实正与关羽有关。《资治通鉴·汉纪六十》记载:

魏王操使丞相长史王必典兵督许中事。时关羽强盛,京兆金祎睹汉祚将移,乃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谋杀必,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

原来,金祎等人制订了周密的政变计划,他们打算控制许县后立即与关羽联络,引关羽北上。通常而言,既然有这样的打算,就不可能事后才去联络,金祎等人在政变前恐怕就已经跟关羽建立了联系。再进一步说,这场政变也许正是关羽暗中派人赴许县秘密策划的,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曾在许县生活过一段时间,其中关羽在许县待的时间最长,张辽、徐晃等跟关羽都十分要好,这些人虽然不会为关羽策划政变提供便利,但关羽对许县至少“人熟地熟”。总之,金祎等人把许县搅了个天翻地覆,一度牵制了曹操的精力,让他无法专心于汉中方向,而这些都是关羽在背后操纵的。

把这件事处理完,曹操才能专心于汉中的战事。曹操几年前在汉中打过仗,知道在那里打仗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最大的问题是后勤保障。所以,曹操在决定西征的同时,从司隶校尉部、豫州刺史部等地大量抽调民夫,从事第二次汉中之战的运输工作。这样的工作不仅辛苦而且容易送命,大家自然不愿意去。司隶校尉部弘农郡陆浑县(县治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百姓在孙狼等人领导下发动起义,杀了县里的主簿,南投关羽。关羽授予孙狼等人职务,还给他们增加了兵力,让他们重新杀回去。《三国志·胡昭传》记载:

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余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

这件事之所以记载在胡昭的传记里,为的是突出胡昭的德行与影响力。胡昭是汉末著名学者,司马懿年轻时曾拜他为师。《三国志·胡昭传》记载,孙狼等人又回到了陆浑,但他们自相约誓:“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结果附近的百姓都因为胡昭而得以幸免兵乱。孙狼等人的结局如何史书没有再做专门交代,但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一年多后关羽正式北伐时,“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说明陆浑一带仍然有听命于关羽的势力,这里面很可能就有孙狼或他的余部。

到了这一年十月,襄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方向也突然出了问题:负责守卫宛县的部将侯音、卫开发动叛乱。曹操接到报告后吃惊不小。曹魏的中线战场本来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江陵,但是赤壁之战后在周瑜、刘备的夹击下无法留守,最后放弃了;第二道是襄阳、樊城,这里是刘表经营多年的大本营,处在南阳郡与南郡交界处,一直由曹仁负责把守;第三道是南阳郡的治所宛县,这里是襄阳的后方,也是许县的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宛县县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区一带,距离许县已经不远了。宛县丢了,许县便处在直接威胁之下了。

侯音、卫开虽不是曹营重要将领,但他们公然起兵造反,还是在许县附近,这多少有些让人不可思议。综合史料的记载看,这件事仍是关羽的“手笔”。《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记载,当时在曹操控制地区赋税徭役很重,人民普遍不满,侯音利用社会上的这种反叛情绪,又与驻守在荆州的关羽暗中联合,把曹操任命的南阳郡太守东里衮劫持了,带领南阳郡官民造反。东里衮手下的郡功曹名叫宗子卿,前去劝说侯音:“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而服;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吾与子共戮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侯音想想有道理,就把东里衮放了。哪知这是宗子卿的计策,东里衮脱险后,宗子卿也逃出宛县与其会合,集合忠诚于曹魏的官民与侯音对抗,等待曹军的到来。另据《三国志·高贵乡公纪》注引《楚国先贤传》记载,宗子卿与东里衮一块儿逃出宛县后,侯音派骑兵追赶,追了十里地,追上了,侯音的人开始射箭,宗子卿身中七箭,被追兵围住。宗子卿对追兵说:“侯音狂狡,造为凶逆,大军寻至,诛夷在近。谓卿曹本是善人,素无恶心,当思反善,何为受其指挥?我以身代君,以被重创,若身死君全,陨没无恨!”宗子卿越说越激动,仰天号哭,血泪俱下。这些追兵过去也都是曹营军官,见此无不感动,于是把东里衮和宗子卿放了。没有多久,宗子卿因伤势过重而死。

这时,曹操派来的援军也赶到了,带兵的是曹仁,还有曹操上次从汉中收降的立义将军庞德。曹仁本来以征南将军、假节的名义屯守在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负责整个中线战场的指挥,但曹操担心合肥方向,怕孙权再次围攻合肥,所以不久前将曹仁调往合肥附近的居巢。现在看来,这个部署很有问题,曹操为了加强东线战场的力量而抽调了中线战场的兵力,使中线空虚,给关羽壮大实力提供了机会,侯音胆敢发动叛乱与此不无关系。

得知宛县发生叛乱后,曹操赶紧从居巢把曹仁调回来,由于行动还算迅速,因此没有给关羽留下机会。曹仁到宛县后,与东里衮会合,并讨伐侯音,但是这场叛乱并不是那么容易平息的,一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才斩杀了侯音,平息了叛乱。《三国志·曹仁传》中有“屠宛城”的记载,如果是真的,那将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因为宛县一直在曹操自己的地盘上,城里的官民都是朝廷的子民,以前曹操有过屠城的行为,但那都是针对敌人或异族的,对自己治下的百姓实施大屠杀,只能说明这件事把曹操彻底激怒了,也说明当初参加叛乱的官民很多都是出于自愿的。曹仁同时上报宗子卿的事迹,曹操叹息良久,下令褒奖宗子卿。曹操同时下令给曹仁,要他不必再回居巢,而是率庞德所部继续屯兵于樊城,仍然拜为征南将军。

从年初的许县到年中的陆浑,再到年底的宛城,处处都留下了关羽的影子。关羽虽然远在荆州,但影响力早已远播至曹操控制下的北方,三次出手,目标全是曹操不得不重视的核心地带。关羽的主动出击,致使曹操不能立即集中精力向西线战场调兵遣将,从而迟滞了曹操增援汉中的行动,为刘备赢得了几个月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