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黄忠的赤刀

再回到阳平关前。正当刘备做出多次尝试性攻击而没有取得进展时,诸葛亮从后方送来的援军陆续到达了。这些大多数是刚刚招募的新兵,基本上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但大批生力军的到来,使蜀军士气大振。过了年,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刘备终于有了收获:前锋越过阳平关,沿着汉水河谷向前推进了一段距离,到达定军山下。

阳平关是汉中盆地的西大门,从阳平关沿着汉中往东可以到达汉中郡的郡治南郑,但在抵达那里之前还会遇到一处小屏障,这就是定军山。汉中盆地北接秦岭、南通巴山,沔水东西横贯,形成了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龙亭镇的一百七十多公里的狭长盆地型平原。盆地四周山环水抱,群峰叠嶂,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在沔水南岸、今勉县城南有一组山峰,属大巴山脉,与汉中盆地周边的深山大川相比,它的海拔并不算很高,主脉是由十二座东西绵延的山峰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石山子、大山、定军山、中山子、小陡山、八阵山、千户山、一字山、卧牛山、鸡心山、黄猫山、元山子,总长度二十多里,定军山是这条山脉的主峰,海拔八百多米。过了定军山,再往东便是一马平川。也就是说,定军山虽然是一道屏障,却并不是特别险要,刘备率军攻到这里,曹军就危险了。

刘备决心绕过阳平关来进攻定军山,这其实是一个冒险决定,因为很有可能置自己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但打了一整年,刘备实在消耗不起了,只得放手一搏。从兵法上看,刘备的这手“变招”又十分高明。《孙子兵法·行军篇》中强调过山地作战的要领:“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意思是,凡在不同地形布置军队和观察敌情时,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通过山地时,要靠近山谷行军;要把军队部署在高而向阳的地方,作战时不要仰攻占据高地的敌军,这是在山地作战时军队部署的原则。上面这段论述,其实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抢占制高点是山地作战的关键。

曹操是研究《孙子兵法》的大家,宋代之前公认的研究《孙子兵法》的权威有十一家,曹操排第一。曹操亲自注解的《孙子兵法》十分有名,人们现在看到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版本就是曹操删定的。曹操删定、注解《孙子兵法》的用意并非学术研究或个人爱好,而是要将其下发给高级将领,让他们认真学习。在上面这段关于山地作战的论述下,曹操分别做了以下几条注解:

择便利而行也。

近水草利便也。

无迎高也。

曹操认为地势对战争胜负很重要,不能从低处贸然向高处发起仰攻,要抢占有利地形。夏侯渊大概也有一部曹操颁发的《孙子兵法》,对上面这些话早已耳熟能详,所以一看到定军山被占,便急了,赶紧率兵去抢。在定军山下,夏侯渊将部队一分为二,他自己守南围,让张郃守东围。刘备则用法正的计策,乘夜先攻东围。张郃首战不利,夏侯渊赶紧分兵增援张郃,使得南围的兵力被削弱。法正看到后,意识到机不可失,立即建议刘备不惜一切代价发起猛攻,目标直取夏侯渊本人。刘备命黄忠所部担任主攻,死死咬住夏侯渊率领的增援部队不放。黄忠发挥神勇,一阵猛打猛冲,曹军大败,征西将军、博昌亭侯夏侯渊居然战死沙场,一同战死的还有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颙。《三国志》等史书是这样记载夏侯渊之死的:

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三国志·武帝纪》)

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三国志·夏侯渊传》)

定军山之战示意图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三国志·黄忠传》)

其后,备于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三国志·张郃传》)

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补之。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魏武军策令》)

上面提到了夏侯渊战死的具体地点:走马谷。定军山之西与米仓山融为一体,该处的山称为兴势山。刘备这时应驻军在兴势山与定军山之间,两山间的谷地当时被称为走马谷。清代学者、《水经注释》《水经注笺刊误》的作者赵一清指出:“走马谷即马鸣阁。”

《魏武军策令》是曹操事后向全军颁布的一项军令,通报了定军山之战的详细情景:敌人烧毁了曹军的鹿角,但这些鹿角距大营有十五里,夏侯渊居然独自带着四百名士兵去修补鹿角,敌人在山上看到了,于是从山谷中杀出,夏侯渊亲自参加战斗,最后战死。曹操以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三国志·夏侯渊传》)在曹操看来,为将者应该以勇为本,但又要以智取胜,有勇无谋只不过是一介匹夫罢了,夏侯渊的战死正好印证了曹操上面的话。从《魏武军策令》来看,曹操认为夏侯渊在此战中犯了指挥上的错误,像夏侯渊这样担负整个战场指挥重任的大将,不应该亲自参与战斗,更别说去干修补鹿角这样的小事了,曹操把这件事写进策命里向全军通报,可见他对定军山之败很介意。在这篇策令里,曹操还说出了重话,称夏侯渊本来不擅长带兵,军中呼之为“白地将军”。所谓“白地”,指的是那些没有种植开垦的土地,拿现在的话说即“处女地”,用这个作为夏侯渊的外号,是说他作为大将连最基本的作战常识都没有。回顾夏侯渊一生的战绩,其实他也打过很多胜仗,这样的评价未免太偏颇。这说明,定军山惨败的后果实在太严重了,虽然夏侯渊已死,但曹操仍不能原谅他。

不能怨曹操太苛刻,夏侯渊在此战中确实犯了很大错误:一是事先没有预料到刘备的行动,没能对定军山这处要塞加强防守,让刘备轻易占领了;二是在定军山被刘备军占领后立即去争夺,这个决定有些草率,导致身处险地;三是作为主将,亲自率领区区几百名士兵去修补离营十五里的鹿角,这个行动更加草率。

夏侯渊的正妻姓丁,出身于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丁氏家族,曹操的正妻也姓丁,有人认为她们是姐妹,但史书称夏侯渊的妻子丁氏是曹操的“内妹”,按照《晋书》的解释,“内妹”当指舅舅的女儿,曹操的母亲也姓丁,符合这层关系。夏侯渊加入曹营以来也曾立下不少功劳,所以曹操尽管对夏侯渊在此战中的表现多有不满,但对他的儿子们后来也十分照顾。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承袭了父亲博昌亭侯的爵位,后来又转封为安宁亭侯;次子夏侯霸后升为护军右将军;三子夏侯称最有军事才能,十六岁时射杀过老虎,曹操很喜欢他,可惜十八岁时早逝;四子夏侯威后来担任过州刺史;六子夏侯惠有文才,历任散骑黄门侍郎、燕国相、乐安郡太守等职;七子夏侯和有辩才,历任河南尹、太常卿。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渊的五子夏侯荣,他少时聪慧,七岁就能写文章,每天都读很多书,用不了几天就能记住并理解。曹丕听说后请他去做客,当时宴请的宾客有百余人,每个人都呈上名刺,类似于名片,上面详记着各自的家乡与姓名,夏侯荣只看一遍就把这些都记住了,与每位客人交谈时都不会弄错对方的信息,曹丕十分惊奇。定军山之战时,夏侯荣也在军中,才十三岁,兵败后属下劝他赶紧逃命,夏侯荣不走,认为父亲已为国捐躯,自己怎能苟活于世,于是拔剑冲入敌阵,战死在阵中。《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

弟荣,字幼权。幼聪惠,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经目辄识之。文帝闻而请焉。宾客百余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帝深奇之。汉中之败,荣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亲在难,焉所逃死!”乃奋剑而战,遂没陈。

定军山之战让黄忠得以扬名后世,如同说起逍遥津人们马上会想到张辽一样,后世人们提到定军山时也自然会想起黄忠。黄忠本是荆州牧刘表的部将,刘表任命他为中郎将,随从刘表的侄子刘磐驻军长沙郡。刘备占领长沙郡后,黄忠跟随韩玄向刘备投降。黄忠后来随刘备入益州,在夺取益州的战斗中常冲锋陷阵,勇毅冠绝三军。在定军山之战中,黄忠亲自冲锋陷阵,英勇无比。南朝陶弘景撰写了一部中国古代刀剑专著《古今刀剑录》,其中有一条记载可见黄忠当时的勇猛之状:

黄忠从先主定南郡,得一赤刀如血。于汉中击夏侯军,一日之中,手刃百数。

“百数”的意思不是“数百”,而是“可以当上百来数”,也就是几十。在一次战斗中一个人能手刃数十人,这是一项惊人战绩。不过,死在黄忠赤刀下的人里有没有夏侯渊,史书并未明确。《三国志》只是说黄忠“一战斩渊”,这里可能是黄忠本人斩杀的,也可能是黄忠部下将士斩杀的。那么,黄忠亲自斩杀夏侯渊的可能性大不大呢?分析起来可能性很大。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模式虽不像小说和一些影视剧里表现得那样是一对一“单挑”,但武将们也经常冲锋陷阵,战斗在第一线。从《三国志》等史书中可以看出那时武将们冲锋陷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先登,顾名思义是先于众人而登,登的多是城墙,在没有飞机大炮的情况下,攻城全靠踩着前面战友的尸体上,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事。二是陷阵,意思是冲杀在前面,率先冲入敌阵,在敌强我弱时,为鼓舞士气,弱的一方往往会率先发起挑战,用敢死队冲击敌军大队,通过胜利打击敌人的锐气,典韦、张辽、曹仁、丁奉等人都有率领敢死队冲击敌阵的记载。三是危急或重要关头亲自上阵搏杀,曹操就曾多次亲临一线战斗,至少两次在战斗中坠马,还有一回发生兵变,曹操亲手杀过十多名叛军。当然也有发生意外的例子,庞统死于军前,张郃、孙坚死于伏击,他们的死都是因为亲临前线造成的。四是亲斩敌将,虽然不流行“单挑”,但也有主将间直接动手的记载,关羽亲斩颜良于军中在史书上就有记录。除了关羽,三国时期“亲斩”敌将的记载还有以下例子:

德随腾子超拒援、幹于平阳,德为军锋,进攻援、幹,大破之,亲斩援首。(《三国志·庞德传》)

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三国志·吴主传》)

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三国志·吕蒙传》)

时山阴宿贼黄龙罗、周勃聚党数千人,策自出讨,袭身斩罗、勃首。(《三国志·董袭传》)

不过,无论“亲斩”还是部下斩杀的夏侯渊都不影响黄忠的功劳。黄忠之前的职务是讨虏将军,因斩杀夏侯渊之功被刘备提拔为征西将军。在汉末三国的军职系列里讨虏将军是杂号将军,相当于现代的“军长”,在其上面还有四平、四安、四镇、四征、四方等将军,其中征西将军就属四征将军之列,高于镇西将军、安西将军、平西将军。也就是说,黄忠因为此战之功至少“连升三级”。关羽这时还仅为荡寇将军,张飞仅为征虏将军,他们都属于杂号将军,稍高些的是马超,为平西将军,现在,黄忠一跃而在众人之上。刘备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斩杀夏侯渊的功劳实在太大了。定军山一战也让法正扬名。曹操后来听说了定军山之战的全过程,从而记住了法正的名字。曹操之前就认为老对手刘备没有这两下子,一定是有高人在旁边辅助。《三国志·法正传》记载: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看来,在曹操的心目中,刘备还是那个在走投无路时投靠在他门下,又多次被他打得落荒而逃的人。但那是老眼光了,刘备已今非昔比,他已经从寄人篱下、看人眼色的流浪者迅速成长为一方诸侯。

法正比诸葛亮大五岁,是关中人,既不是益州本土派,也不是刘璋父子的嫡系东州派,所以在益州不得志。法正和张松、孟达等人抱着“赌一把”的想法引来刘备,为刘备夺取益州立下首功。刘备得到益州后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此时诸葛亮的职务不过是军师将军,勉强与法正“平级”。而法正在刘备身边显然更受重视,内外事务都管,《三国志·法正传》记载:“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但法正这个人也有缺点,心胸不够开阔,“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太霸道了,您应该报告刘将军,对他有所抑制。诸葛亮听了却无可奈何。遗憾的是,定军山之战结束一年后法正就因病去世了,死时仅四十五岁,刘备伤心至极,“为之流涕者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