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马车,杨士奇下意识的朝府门上的牌匾看去,当看到燕王府三个字后,惊讶溢于言表。
“没想到竟是燕王殿下当面。”
杨士奇心中暗惊,其实天界寺见那帮僧侣对朱棣恭敬的样子时,他就猜测自己的恩人恐怕来头不小。
可论他怎么想,也没想到自己遇到的竟是当朝燕王。
这一位如今的名气可谓家喻户晓,普通百姓提起他,无不称赞。
就连与他交好的数位好友,也对燕王多有称赞。
所以在得知了朱棣的真实身份之后,他不免的有些激动,这可是活生生的“偶像”啊。
朱棣带着杨士奇进了府,选了处空院子,将他和其母亲安顿下来。
今日颠簸良多,他也没急着和杨士奇商讨,让其好好休养,等到明日再长谈。
第二日,朱棣用过膳后,本想着和杨士奇聊聊新学,看看对方是何看法,也好考校一番。
可没成想还没等他们说几句呢,外面就匆忙的来了位宫人,说是朱元璋急召他入宫议事。
见那宫人脸色煞白,想必是档子急事。
昨日新学改革的诏令才宣布,今儿老朱就急召他入宫,想必是新学上面出了岔子。
新学改革目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一旦推出,就必须贯彻到底,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所以朱棣对杨士奇表达歉意之后,立马动身前往皇宫。
刚走到乾清宫外,朱棣就听见了里面打砸的声音,随着朱元璋几声怒骂,吏部尚书和国子学祭酒耷拉着脸走了出来。
看他们的样子,显然是被老朱怒喷了一顿。
朱棣迈着好奇的步子走进了乾清宫,就见朱标正安抚着脸色不悦的朱元璋。
“爹,可是新学出了什么变故?”
朱元璋顺了两口气,脸上的阴沉才散下去一些。
“你自己看!”他扔给朱棣一封今早大理寺呈上来的奏疏。
朱棣打开一看,这才明白朱元璋为何恼怒。
原来,今日清晨,大理寺、六部之一的吏部及国子监门口,汇聚了京师大部分的学子士人。
这批人还纷纷带着状纸和请愿书,全都是为了请愿抗议朝廷以新学取士的做法。
他们这么一闹事情可就大了,要知道,读书人最厉害的,便是手上的笔杆子,白的也能给你说成黑的。
这年头,干什么最有出路?
那自然是读书!
平常人家,但凡有条件供孩子识字读书的,都乐得将积蓄用在这上面。
为的就是希望家中孩子能求取一个功名,也好光宗耀祖或是一飞冲天。
所以在这些个抗议新学的学子士人大肆宣扬之下,朝廷下达的诏令成了祸害学子的东西。
普通百姓愚昧,虽有一些人尚且在等朝廷答复,可总归有人耐不住性子。
这帮人和那些个学子一起,对新学政策抵触不已。
堵门的学子尽管无功名在身,可耐不住人多,大理寺那边也没法子,只能闭门不出,这就更让百姓以为朝堂心虚。
所以才有了朱元璋刚才怒骂大理寺卿不懂变通之事。
看完奏疏,朱棣面带思考。
仅仅过了一个白天和一个晚上,就能汇聚出如此多的学子士人,绝对不可能是人们自发的行为。
这些人的背后有着一双大手在推波助澜,答案几乎就摆在了明面上。
世家!
朱棣倒没想到,一个新学改革,竟将这些个世家给逼急了,如此明目张胆的推波助澜。
不过越是这样,越是说明世家中的聪明人不少。
新学虽然尚未完全推开,可却是在大明半个疆域施行,那群人像是闻到腥味的猫,判断出了新学背后对于世家的迫害,所以不顾一切也要阻止。
不过朱棣既然决心要将科举埋葬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就代表做好了万全之策。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爹,您对此事怎么看?”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朱棣也不能搞一言堂,于是打算问一下老朱心中的看法。
“咱能怎么看?这背后若说没人推波助澜绝对不可能!可这些个学子属实麻烦,咱又不可能将他们一窝拿了。”
老朱立国之初,百废待兴,所以对文人学子十分照顾。
为了彰显出自己对读书人的重视,就连前朝的投降的文臣,老朱也是毫不猜忌的重用。
尽管后面老朱害怕文官势大,一举将胡惟庸处死,又废除了宰相制度,将皇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可这些个事都师出有名,明面上说的过去。
如今出了这档子事,老朱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对读书人施以暴力,那岂不是落了口舌。
这也是他头疼的地方。
朱标沉吟片刻,开口说:“要不遣人去一趟宋师那,请他亲自为新学担保,以宋师的威望,想必能镇得住这些人。”
宋濂自从上次被朱元璋强薅着当了几天大本堂讲师后,身体就每况日下。
老朱也没为难他,准许他回浙江金华府的老家颐养天年去了。
听到朱标提起宋濂,朱元璋冷哼一声。
“哼,老大,你别忘了宋濂祖籍何处,新学改革事关重大,他年事已高,岂会因为此事惹得一身骚?”
朱标神色一黯。
宋濂的祖籍正是浙江金华府的人,严格来说,他也算得上是浙东一派的文官。
他的家族虽不是什么遗承百年的大族,可在当地也是鼎鼎有名的官绅之家。
而最重要的是,宋濂乃当世大儒。
上次朱元璋因为胡惟庸一案牵扯到宋濂身上时,已经让他的名望有些受损。
并且经此一事,宋濂对于为官已然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
若是此次宋濂代表朝堂为新学正声,恐怕会引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年事已高,定不会在临了前,担上这个骂名。
朱标也知道自己的提议有些想当然,所以没有反驳朱元璋的话。
乾清宫里,父子两人一个皱着眉头,一个苦着脸,面带愁容,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思考该如何妥善处理学子聚众抗议新学一事。
尽管现在老朱暂时命大理寺卿先稳住闹事的学子,有序将他们驱散,但这群人吃准了朝廷,日后难免不会时不时闹事,新学难以得到百姓支持。
朱棣却胸有成竹的开口:“爹,此事我有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