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调查
- 篡晋,权臣之路,从太和四年开始
- 清水鱼鱼
- 2039字
- 2024-08-22 17:00:12
“可有此事?”司马奕神色玩味,笑容和蔼地看向顾宣。
此话一出,宴席上瞬间安静几分。
宴席上除了司马奕这位大晋皇帝,郭瑀这位主角,还有一些近侍、大臣等。
不少人更是揉了揉耳朵,怀疑自己听错了。
紧接着便是交头接耳的嘀咕声。
上庸解救郭瑀也就罢了。
擒拿袁瑾是什么情况?袁瑾不是谢府谢玄擒拿的吗?
“老夫没有听错吧?此人擒拿的寿阳叛贼袁瑾?”
“没错,本官听的也是这样。”
“嘶,这顾宣何许人也?竟然能够擒拿袁瑾......”
“不对啊,这顾宣不是去迎接郭瑀了吗?怎么又跑到寿阳去了?”
倒吸凉气者有之。
不敢相信者有之。
众人四目相对,怀疑、惊愕、茫然失措,一瞬间,诸多情绪交织。
顾宣听了司马奕的问话,心中一惊,但面上仍保持镇定。
他连忙起身拱手行礼,恭敬道:
“陛下,此事确有误会。末将迎接郭先生返回途中,听闻寿阳有变,袁瑾叛乱。末将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若不及时平叛,恐危及江山社稷。故而在确保郭先生安全后,末将率部分将士转道寿阳,欲助谢玄将军一臂之力。不想谢玄将军已成功擒拿袁瑾,末将未能有所建树。”
司马奕微微眯起眼睛,似在思索顾宣所言的真假,
片刻后,司马奕笑道:“顾将军心系国家,其心可嘉。即便未能亲手擒拿袁瑾,这份忠心也值得称赞。”
郭瑀在一旁开口道:“陛下,顾将军一路奔波,其忠诚与英勇实乃臣等之楷模。”
“于上庸时,若非顾将军及时赶到,我等......后果不堪设想......”郭瑀说到此处,当日惨状顺江涌入脑海,情绪突然崩溃,情不自禁落下泪来。
身旁其他人,急忙安慰。
听到郭瑀遭遇白马氐族劫杀,其他大臣义愤填膺,纷纷叫嚣着要处置白马氐族。
司马奕眉头紧皱,握拳狠狠砸在案几上,怒斥道:“这群胡虏,竟如此张狂!”
别说是惩处白马氐族,如今他自己都自身难保。
身旁的大臣们面面相觑,皆不敢言语。
司马奕来回踱步,沉思片刻后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顾宣,脸上满是赞赏之色。
他举起手中的酒杯,大声说道:“顾宣,你于这一路上,先是在上庸英勇解救郭先生,后又心系国家,转道寿阳欲平叛贼,这份忠诚与智勇,实乃我大晋之荣光!”
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顾宣身上,司马奕站起身来,踱步至顾宣面前,亲手为他斟满一杯酒。
“朕当众承诺,定要嘉奖于你。”
司马奕的声音洪亮而坚定。
顾宣受宠若惊,连忙跪地谢恩:“陛下如此厚爱,末将万死不辞!定当为陛下、为大晋肝脑涂地!”
司马奕双手扶起顾宣,眼中满是信任:“朕相信你,顾宣。望你日后继续为我大晋的江山社稷立下不世之功!”
顾宣心中诧异不已。
司马奕先是当众夸奖他一番,如今又要嘉奖他,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他是不清楚自己的处境?还是想挣扎一番,做殊死搏斗。
不管如何,如今桓大司马已经明面上掌控整个大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无论是谁都要低头。
随着司马奕话落下,不管是真心实意也好,虚情假意也罢。
在场的大臣和近侍们纷纷鼓掌叫好,称赞顾宣的忠诚。
整个宴席洋溢着对顾宣的称赞和对司马奕的吹嘘。
顾宣强压下心中的诧异,面上依旧保持着感激涕零的神情。
而此时,宴席上的气氛愈发高涨,众人的吹捧声不绝于耳。
司马奕重新坐回主位,脸上笑意未减,却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想法。
宴席继续进行,珍馐美味不断呈上,丝竹之声萦绕于耳。可顾宣却食不知味,心中暗自盘算着司马奕此举的意图。
宴席结束,顾宣正欲离去,却被司马奕单独召见问话。
“顾宣,你对此番郭瑀来朝,有何看法?”司马奕目光炯炯地盯着顾宣。
顾宣略一沉吟,道:“陛下,郭瑀大儒之名,实至名归。”
司马奕微微点头,突然情绪失落,长叹一声:“朕又何尝不知,只是这天下大势,风云变幻,朕亦想为这江山社稷寻得一条明路。”
顾宣心中一震,看来司马奕并非昏庸之辈,明显知道自己的处境,且不甘于现状的。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能否改变又是另一回事。
顾宣心中暗自摇头,他可不会傻乎乎地陪这位闹腾。
此后数日,建康城中因郭瑀的到来,掀起了一阵儒学之风。
然而,朝堂之上的暗潮却愈发汹涌。
桓温得知司马奕亲自迎接郭瑀,心中恼怒,觉得司马奕此举是在有意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司马奕也在暗中谋划,试图摆脱桓温的控制。
顾宣身处这复杂的局势之中,不知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
…………
建康,城郊小院。
顾宣背负双手,怔怔看向窗外。
自从来到这个时代后,一直被左右者前进,从未有时间思考未来该如何。
自当日宴会离开,至今已有月余时间。
而大晋皇帝司马奕的承诺,他压根也没放在心上。
试问,一个吉祥物,连自身都难保,作出的承诺又如何让人信服。
笃笃——
随着敲门声响起,将顾宣拉回现实。
紧接着梁玉急匆匆进入。
“军主,属下大致已经查清令尊失踪前后始末,具体情况还请军主过目,这是卷宗……”
顾宣一愣,顺手接过卷宗。
自返回建康以后,难得闲暇。
寿阳之战结束之后,朝野上下波澜诡异。
按理来说,这场大战胜利,事后本该论功行赏,但是,建康朝廷一直没有作出决定。
说来也是。
因为,这场战斗本就是桓温为了巩固自身权势,消除北伐失利而引起的。
消耗的不过是大晋的实力。
故而,建康没有任何消息,作为寿阳之战绝对利益获得者桓温,也不催促。
表面上看,大晋风平浪静,国泰民安。
实则,暗流汹涌,一个不慎便是惊天动地,社稷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