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可啊,你这光头剃得好

一听到王桂琴想让他结束病休,重新上班。刚才还精神抖擞的杜可,立刻用手捂住了头,身体还打了个晃。

“王姨,不行,还是时不时的就头晕,实在是身体状态不稳定,还要歇两天。”

王桂琴被他逗的笑了起来,冲他摆了摆手,“好了好了,别装了,回去歇你的去吧。”

杜可冲着那几个眼光一直在他身上打转的青年女工抱拳施了个礼,又给王桂琴鞠了个躬,在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中,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头也不回的飞快离开了。

凤凰28自行车在厂区里穿行,迎着早晨的微风,这时候才总算体现出来一点的确良的优势。

前身是61年生人,今年21,小学二年级被选中进了什刹海体校,比李连杰早了几个月。

刚开始他也跟着吴斌练,不过又被王金发王老爷子看上,让他去跟着去练八极拳了。这边跟着吴斌练套路就少了许多。

所以,李连杰拿了无数冠军,他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

最可惜的是,王老爷子没过几年就驾鹤西去。他失了依靠,再加上个子越长越高,突破1米8,在什刹海体校晃荡到初中毕业,又赶上前身老爸在机床厂的生产事故中意外身亡。

厂里就让他接了班。

自此以后,他接过老爸的工作,在机床厂当一名维修钳工学徒,跟着师傅学了两年,然后出师定级。

到现在工资一个月40块,妥妥的“高薪”钻石王老五。

但是,没法跟师弟李连杰比,人家现在一个月工资八九十,而且还能拍电影挣补贴,

现在《少林寺》刚上映,觉远小和尚更是火得一塌糊涂。

不过,也就是因为这部电影,才让剃了光头的杜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了一定可接受度。

不然的话,虽然他光头比李连杰还好看,但是,在这个年代剃光头的就没好人,肯定会招惹不少异样的目光,少不了走到哪儿都会让人撇着嘴指指点点。

至于跟王桂琴王老师的交情,纯粹是因为前身好玩,就不是个能安心当工人的人。打听到工会的王老师丈夫是京剧武生王维良,他就厚着脸皮上门去求人家教京剧武生了。

他有武术底子,再加上脸皮够厚,虽然没有正式磕头拜师,也算半拉徒弟,跟着也一直练了三四年了。

所以王桂琴算他半个师娘。

…………

80年代初的一切,当你活生生的真身处其中,跟原来在电影电视上年代剧里看到的完全不是一种感觉。

毕竟这算是沉浸式体验吧。

5月底的北京城,虽然风沙小了,飞絮不飘了,但是人骑着车仍然要眯着眼睛,不然的话还是会很容易迷眼。

现在他裤子兜里就随身带着氯霉素眼药水,前一段被风沙刮的结膜炎又犯了,到现在都没好利落,时不时的都会眨巴眼睛。

这让他想起来一个人,同样是一个演电影也爱眨巴眼的人,江文。

不由的有个想法,他是不是就是被北京城没完没了的风沙给刮的了?

骑车进了东直门,现在的街道显得特别宽阔,路上除了公交车,基本上没有什么汽车,骑着自行车就能大摇大摆的走在路中间,丝毫不觉得碍事。

道路两旁建筑低矮老旧,给人感觉灰秃秃的,而且一拐到小路上,抬头就能看见密密麻麻布满了电线杆和电线。

稍微高一点的楼,一般都在大路上,而只有大路的路口才会有治安警亭。

这时候有红绿灯的路口还不多,大部分繁忙的路口还需要穿着白色警服的警察叔叔们指挥交通。

即使有红绿灯也不是自动的,而全部靠警察叔叔们手动控制,交警上班红绿灯亮,交警下班红绿灯就关了。

现在这个时间点,正赶上了早上上班的第一波人潮。

路上的人群有骑车的,有步行的,但是入眼处都是灰暗的颜色,只是黑灰蓝白,除了偶尔跳跃的红领巾外,几乎没有什么鲜艳的色彩。

杜可穿街过巷,经过的胡同里巷,仿佛让他身处在一帧一帧的老相片里。有些发黄,有些朦胧,总是让他产生一种不真实感。

在胡同的人群中穿行,一路要不停敲着自行车铃铛,就怕万一把人家端的尿盆,或者是掂的油条豆浆给撞翻了。

打从进了东直门,沿着东直门南小街,一路通过内务部街,灯市口,拐上北池子大街,最后钻进北池子胡同,这里面一溜都是四合院,胡同不宽,很是安静。

这里在紫禁城的东北角,几乎算一墙之隔,走路去神武门,顶多也就5分钟。

杜可每回想到他家住在这儿,心里就忍不住激动。被他认为这是他穿越重生的最大金手指福利,就凭这处四合院,还奋斗个啥,人生从此就可以开始躺平了。

他家在胡同最深处的一套四合院。

到了院门口看了一眼,铁将军把门,看来老妈已经去上班了。

重生一个星期了,每回在这儿掏出钥匙开院门,仍然难免喜滋滋的要先往周围打量一番,特别是要眺望一下紫禁城的方向。

这让他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满足感。

今儿,他刚下自行车,还没把车支起来,旁边的院门被打开,从里边出来一个很瘦的年轻人。

他抬头看见杜可,明显被他的光头给惊了一下,然后竟然哈哈的笑了起来。

“嘿,小可啊,你这光头剃得好,是不是为了赶《少林寺》的潮流啊。”

杜可整个人有点懵。这人看着眼熟啊,再加上有了一会儿缓冲时间,记忆也找出来了,虽然眼前这人瘦高个,一头浓密黑发一点都不秃,跟生日后逮着个话题嘴里叭叭叭说个不停的形象不太吻合。但是,现在杜可已经想了起来,这是他家的老邻居李成儒,而且两人关系还不错。

在记忆里仔细搜索,还发现杜家和李家绝对算是老交情。

老李家当年在前门外大街开绸缎庄。而杜家的店跟他家挨着,杜老爷子是开鞋铺的。

就是卖千层底布鞋。

不过,杜家的布鞋卖到四几年,日本人进了北京城以后,因为断了布料供应,店就没再开下去。

店没了,可是手艺还在,不过前身他爸年轻轻就进厂当了维修钳工,做鞋的手艺反而比不上老妈了。

现在他老妈靠着一手做鞋的好手艺,就在前门外大街的国营鞋铺里上班,是很有名的鞋匠。

即使是杜可的前身,从小制鞋的手艺也从来没离过手。甭管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反正是手艺算是传到他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