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古诗“剧场式学习”研究
- 杨亚男主编
- 3266字
- 2024-10-10 16:33:30
二、小学古诗“剧场式学习”的基础及意义
“剧场学”的重要元素即剧场,更准确地说,是由聚集在一个共同空间中表演者和观演者同时进行的、相互制约的交互行为构成的剧场活动。[3]而诸如剧场学中所有的附加元素——布景设计、服装等可视情况增减,并不影响剧场表演本身。
古诗“剧场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对古诗文本的理解,加上自己的诠释、演绎,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的、以赋予学识与实践体验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剧场式学习”并不涉及舞美设计、表演技巧、灯光技术等实用性问题。
古诗“剧场式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对经典古诗思想与艺术的浸润式感悟和内化过程中,丰富和提升情操与品格、语言与文学素养,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进而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的滋养和力量。
(一)古诗“剧场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1)杜威的“做中学”理念。知识常常呈现于语言表述中,若要深刻理解和运用,仅停留于语言层面的认知是不行的,需要身心的浸润式感触,才能把握道理所涵盖的内容、领悟其中的深意,从而付诸行动。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是在老师和较高水平的伙伴们搭的“脚手架”上跨越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儿童大胆尝试,从而产生超常的表现。维果茨基特别强调心理机能的整体性,强调“形成调节”在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儿童沉浸于文化资源情境,施展潜能去思考、想象、创造,在融入了自己创造的情境中去感触体验的过程中,领悟内化知识,实现心理发展。[4]
(二)古诗“剧场式学习”的实践基础主要有三点:
1.国外中小学广泛开展综合性课程的剧场学习
早在中世纪时期,国外就开始关注剧场的教育潜能。剧场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卢梭儿童思想的启发,同时也受到20世纪初教学改革大潮的影响,主张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1950年到1980年间,英国人彼得·史莱德和布莱恩·威二人在《儿童戏剧》一书中,强调了戏剧对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直接作用。他们在《戏剧中成长》中,用“个性发展图标”展示了戏剧对于个人的专注力、感官、想象力、自身、演讲、情绪和智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美国人瓦德的“创造性戏剧”,主张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增强语言表达、即兴创作及改编故事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英国人凯文·勃顿和桃乐丝·希斯考特为代表的新兴教育创始人认为剧场学习是一个积极、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目的并不是尝试某种表演方法,而是为孩子对所处的现实生活提供一种了解的途径。
2.情境表演在小学生学习古诗中很受欢迎
国内很多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活泼、生动,爱模仿、表演,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实践和互动是他们建构知识,发展素养的重要途径,直观、体验式的情境表演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体验互动学习的乐趣。
古诗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创作背景上,都与人物活动密不可分,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情景性。在古诗“剧场式学习”中,学生将诗中凝练的情节及人物情感等在表演过程中进行拓展,入情入境地感受诗境,获得切身感受和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弥补其生活经验不足带来的想象欠缺,以更好地理解诗意。
3.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
“跨学科学习”在语文课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无论是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还是传统教育主张的“文史哲是一家”的理念,都赋予语文“跨学科”学习以教育发展改革的必要性。《新课标》围绕“跨学科学习”的现象类型,提出在学习的内容上要关注文化现象——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意象等,通过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运用多种形式来分享经验和感受。[5]
古诗“剧场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实践,就是以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新定义和设计学习环境,构建、开发学习资源,打破学科知识相互独立的现状,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着力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古诗“剧场式学习”是落实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古诗“剧场式学习”的学习意义
1.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我们必须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素养的获取需要深度学习的支撑,因为素养是个体在与各种真实情境持续的社会互动中,在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
古诗“剧场式学习”,既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落实立德树人的智慧之旅,也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更是“深度学习”的一种表现。学习的过程伴随着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合作、竞争等活动,如在教师的导学、督学、深度探究中的相互启发,在表演创作中同学间的互助合作,在合作学习中的相互依赖与信任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全部的思想和精神去感受和体验剧场表演活动的丰富复杂、细微精深,真切或模拟地去体验伴随活动而来的痛苦或欣喜的感觉经历,是理智与情感共在的、鲜活的、有温度的一种深度学习。
2.变革传统古诗课堂教学的模式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学生重点学习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教学意义指向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而目前古诗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知识积累及知识的掌握的问题,虽然教师意识到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语感培养、情操陶冶、人格培养、思维训练等,但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教学,预先设计好精细化的教学环节仍然是带领孩子“穿新鞋走老路”,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空间,很难实现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教学。
古诗“剧场式学习”虽然同样是通过知识教学来实现的,但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是撬动学生学习热情、获取学习方法的一个支点,通过信息输入、内化加工、调取输出,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简单地说,古诗“剧场式学习”就是借助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古诗,对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中进行深度探究,最后通过情境表演来反馈学习成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
古诗“剧场式学习”具有三个特性:
(1)“主体性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2)“对话性学习”——通过深度探究,突破个体认知极限的学习。
(3)“协同性学习”——以高度参与和高能量为特征的有意义学习与创造,师生双方体悟到学习的愉悦。
3.建立增值评价模式
评价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及效能体验,对落实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指向“育人”模式的增值评价,要注重培育学生必备的品格和素养,注重认知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及问题解决的观察、评估。
在古诗“剧场式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有学习量的增加,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以及自己搜集的关于古诗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等资料的广泛涉猎,远远超出教材所提供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在深度探究及合作表演过程中,学生既要面对较高学习难度的挑战,同时也将通过合作互动不断构建知识体系,在情境表演中实现表情达意的语言训练,这些都关乎认知方式及能力等的学习品质的提升。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掌握及情境表演过程中的增值评价能让学生在古诗“剧场式学习”的过程中明确感受到自我的进步,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潜能,为不断进步付出持续的努力。
下面以古诗《示儿》为例,展示情境表演的具体内容。
1.根据古诗内容,设想诗歌中父子之间的对话,试着写清楚,写具体。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父子对话,并进一步结合历史背景,将其改编为一个剧本(包括旁白、道具等)。
3.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排练,表演。
4.评一评。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