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古诗“剧场式学习”的研究背景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熠熠生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滋润着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在国人的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说:“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凭借,而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1]

古诗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带动其他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与提高,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一直以来,古诗学习都受到师生的重视,尤其是统编教材的全面实施和新课标落地后,更是引发了教师的极大关注。无论是在理解字词、细化讲解,还是在背景补充、意境再现上都下足功夫,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古诗教学,然而,课堂上不断地做加法,无形之中超出了学段的要求,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在教师过于强大的课堂驾驭能力面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被削弱。反思目前的古诗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偏重知识点传授,缺乏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无法达成深度学习;由于小学生学习经历有限,所处的生活、文化背景与古诗创作的背景相去甚远,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阻碍性的因素往往制约着学习效率,难以突破旧的教学行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立场,就较难实现以素养为导向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建立一种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以落实育人方式的变革?国外的“剧场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剧场学”(Theatre in Education,简称TIE)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目的是借助剧场来创造学习机会,是一个综合活动(programme)。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角度下,这是人文领域中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2]。参与者不仅可以在体验中感受美学,还可以增进对学习主题的理解,培养思辨能力及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与呈现,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要围绕学习主题来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组织形式与“剧场学”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极为相符。由此可见,“剧场学”可以赋予古诗学习以新途径和新领域,古诗学习可以尝试在“模拟剧场”中通过“信息输入”“深度探究”“成果输出”等学习活动来实现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