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去的背影:名家艺术小传
- 林阳
- 1156字
- 2024-10-16 17:38:53
三
1950年,沃渣调到北京,在北京新闻摄影局美术创作室工作。1951年5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筹建,沃渣调到人民美术出版社。1951年9月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沃渣先在美术研究室做研究员,后任美术创作室副主任、美术部主任、图片画册编辑室主任。
沃渣(左二)参加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议,1943年
沃渣与夫人毕成(左一)、女儿眉眉(右二)、儿子一丁(右一)和小丁(左二)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
当时人民美术出版社有两个创作室,一个在鼓楼辛寺胡同,辛寺胡同的创作室以延安鲁艺来的木刻家为主,他们多数住在那个大院子里,也是马克西莫夫训练班的第二个培训班,由古元任主任,这个创作室没有明确的创作任务,沃渣也在其中。另一个是在东四四条的一个大院子里,以《连环画报》创作组为主体,后扩建为创作室,以连环画、年画、宣传画创作为主,原由阿老任主任。1955年前后至1957年,此创作室改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部,由沃渣任主任。
沃渣每天上班,负责安排创作室的工作。那时他负责的创作室任务相当艰巨,工作时间紧又要求质量高。美术部人才济济,有徐燕孙、刘继卣、王叔晖、墨浪、阿老、林锴、沙更世、费声福、张汝济等人。他们在四合院的中间搭个棚子,大家在里面进行创作,其乐融融。
这一时期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最富有激情的时期,连环画有徐燕孙的《三打祝家庄》、王叔晖的《西厢记》《生死牌》、刘继卣的《闹天宫》《东郭先生》、任率英的《白蛇传》《秋江》、林锴的《三岔口》等。这些作品给广大读者留下美好的记忆。
曾经在创作室工作的杨先让回忆说:“在这里我看到王叔晖创作《西厢记》和《晴雯补裘》工笔画,刘继卣创作《鸡毛信》和《大闹天宫》的过程。1957年,徐燕孙忙着组织北京老国画家为军事博物馆创作长征长卷,约我去为他们起草稿《过雪山》《苗寨饮酒盟誓》场景。”
除了连环画,创作室还创作了大量年画、宣传画。年画中,有四条屏,也有两条屏。四条屏是四张对开竖条,四幅画为一屏。王叔晖的《西厢记》是四条屏,刘继卣的《闹天宫》是两条屏。幅数一般为十六幅或八幅。这些年画、宣传画的发行数量惊人,如任率英创作的九张年画,在70年代后期,一次开机就印刷了一千七百万张。
·毛泽东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 黑白木刻 1962年
1958年“大跃进”期间,沃渣带队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工作,由于身体本身不好加上劳累,他突然吐血,只好回家休息。这之后,社里机构变动,他先后在图片画册编辑室、连环画册编辑室工作,后因治病,一直处于半休息状态。直到1962年,出版社安排他到荣宝斋任经理。
1969年,沃渣作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员,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初,少年的我随父亲也来到文化部五七干校,因为沃渣的名字与众不同,就多注意他一些。记忆中的他话不多,和大家一起在向阳湖里插秧种田,与其他五七战士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今天一查才发现,他那时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