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有关职业体验教育的已有研究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职业体验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与路径。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四种活动方式,职业体验成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和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文件都涉及“职业体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提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和总结归纳我国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方面已有文献,构建全面、完整的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研究谱系,为进一步把握和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提供认识框架和路径选择。

(一)职业体验内涵、特征与类型的研究述评

准确认识事物是科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要解决中小学职业体验的认识问题,首先需回答中小学职业体验“是什么”。已有研究围绕中小学职业体验的内涵、特征、类型展开论述,形成了“中小学职业体验是什么”的整体认识框架。

中小学职业体验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癸卯学制”提出的5年中学堂中等教育,其属普通教育性质,兼有升学和就业两重任务。之后,陈独秀的《今日之教育方针》首提现实主义(科学)、惟民主义(民主)、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军国民)四大主义,特指智育、德育和体育加上面向职业的教育(陈独秀,1915)。黄炎培明确主张改革教育就必须融通教育与职业,“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黄炎培,1917)。恽代英认为中国“百业疲弊”“学术荒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问与职业不能一贯,故学问职业两无关系,不能互相助益也”(恽代英,1984)。

将职业与教育结合并以职业体验在中小学校开展实践,20世纪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先行先试。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小学、初中、高中都重视职业规划、职业与技术教育(Donald E. Super,1976);日本在1999年提出了加强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Patterson Jim, 2005; Jasmine L. Knight,2015);德国的职业教育渗透到小学、中学阶段,8年级每个学生都要开展职业体验课程(Stanley B Baker,John G Taylor,1998);韩国为青少年开设了直接或间接的职业体验活动(UNESCO,2001)。

21世纪以来,中小学职业体验的国内外研究范围逐渐拓宽,理论层面关注中小学职业体验的内涵、特征与价值。一是认识论和实践论两种视角:认识论视角将职业体验看作通过亲身经历认识职业、认识自我(Piaget,2010;刘晓等,2016);实践论视角认为职业体验是一种职业性、体验性、综合性实践活动(Jianwei Liu,Mary McMahon, Mark Watson,2014;周齐佩等,2018)。二是职业性、体验性、教育性是职业体验的主要特征(李科燕,2017;王昕明,2018)。三是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是职业体验的三种价值类型,其中教育价值包含育人价值、职业院校价值、职业教育价值(陈衍,2014)。

实践层面侧重于课程、活动、平台三个方面。①职业院校为中小学生提供课程及中小学自主开设课程,是职业体验课程开设的两种形式(Carol A.,2001)。②整体设计和体系建构“职业体验周和职业体验日”,是职业体验活动的设计思路(陈鹏等,2015;吕君,2017)。③建立职业体验平台是教育资源共享的路径,开发实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是区域和学校开展职业体验的主要方式(康翠萍等,2019;姜婷等,2019)。

1.关于职业体验内涵的已有研究

概念是把握事物的认识工具和思维形式。从中小学层面,对“职业体验”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1)职业体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该观点认为职业体验是一种职业性、体验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突破了传统学校职业教育,通过多种职业性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的,以广大青少年和儿童为主体,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其发展价值的个性化职业教育周齐佩,潘波,孙日强.“职业体验”活动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2):32,31-34.。说它是一种职业性实践活动,指职业体验是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或岗位任务的环境下,以特定的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职业认知、职业倾向性和职业态度。可见,该观点侧重职业体验的“职业”属性,认为它是一种体验性实践活动,是将职业体验视为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一种体验式活动,指学生就学期间在公司、工厂等进行的一定时间的职业劳动生活体验活动,旨在使他们塑造职业意识,形成职业价值观,做出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获得职业机会刘奉越.日本高职教育“就业体验”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76-80.,该定义侧重职业体验的“体验”特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职业体验让学生在行为体验中获得心灵感知,是使学生的心理、价值观、职业技能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这是教育视角下“职业体验”的“综合”意蕴。

(2)职业体验是一种“实践过程”。“过程”是对作为动词的“体验”的动态理解。从类型看,职业体验是主体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发展”的动态过程,既有亲身经历的行为体验,也有实践基础上的心理体验,行为体验和心理体验是职业体验的两种类型。在层次上,职业体验是“从意识、知识、技术等层面引导学生体验职业环境、培育职业能力的实践过程”邱开金.职业体验:职业教育的理性回归[J].职教论坛,2012(24):20-22.。意识层的职业体验目的是形成职业观念,知识层的职业体验在于了解职业知识,技术层的职业体验旨在培养职业技能。就结果而言,职业体验是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某一职业的阶段性经历或不断实现知识更新、深刻认识职业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3)职业体验是一种“职业认知”。如果说实践活动或实践过程侧重“体验”二字,那么“职业认知”则侧重“职业”。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儿童通过手脚对真实事物的接触,在他们头脑中构筑知识。职业体验是个体参与到真实或模拟职业情境里,深度体验和感悟职业劳动,并建构知识、丰富经验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体验是个体亲自经历、亲身实践来认知职业岗位,感知各种职业,这其实是对职业进行认知的一种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职业体验是一种“自我觉知”。不同职业主题情境能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在多类型、多层次的职业体验中学生可更早发现自己的职业喜好,发掘自己的职业倾向。刘晓等指出,职业体验是指青少年在高仿真的设施场所和人为建构的社会单位中,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身份扮演、机器碰触等方式了解各行各业要做的事情,在玩乐中判断自己的职业喜好。职业体验让青少年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喜好,从而更好地看清未来的就业方向。

概言之,中小学职业体验的内涵有认识论和实践论两种解释视角,认识论视角将职业体验看作通过亲身经历认识职业、认识自我,说明职业体验具有“认识论”意义;实践论视角将其看作为一种职业性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过程,说明职业体验兼具“实践性”特质。

2.职业体验特征的已有研究

职业体验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过程”延伸,中小学职业体验的特征研究有活动、过程和课程三种视角:

作为一种活动的职业体验,有“规划性、职业性、体验性、教育性”四大特征。规划性指职业体验活动有设计和规划,如活动对象、活动需求、活动内容、活动安排等方面的规划。职业体验活动的职业性指要能够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活动项目设计的体验性指活动项目内容可行性、可操作性,符合体验者心理、身体成长规律。活动开展的教育性,在于通过系列活动的形式增强广大青少年、儿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引导青少年、儿童在体验之余,能够展望职业前景、树立职业理想。

作为一种过程的职业体验,具有“体验性、自主性、职业性、适应性”。体验性是指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职业角色,增强职业感知。自主性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愿、自觉地参加体验活动。职业性是指学生可亲身体验职业角色,了解职业知识。适应性是指职业体验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作为一种课程的职业体验,要能充分体现“三性三化”特征,即“体验性(做)、职业性(专)、普适性(趣)、生活化(情)、课程化(环)和信息化(新)”。由此发现,职业性、体验性、教育性是职业体验的主要特征,其中,职业性是独特特性,体验性是根本特点,教育性是价值追求。

3.职业体验类型的已有研究

职业体验类型的研究文献有时间、空间、内容三个划分维度。在时间框架下,职业体验可分为“入学前体验、课余时间体验”王瑶,管欣.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研究探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27-29.。按不同空间场所分,有技术型职业体验、管理型职业体验、自由独立型职业体验。技术型职业体验主要针对车间工人、纺纱织布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管理型职业体验以团结精神、团队意识为主体验岗位职责;自由独立型职业体验主要指画家、志愿者这类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相对较自由的职业体验。内容分类下的职业体验有职业意识体验、职业知识体验和职业技术体验,也有学校开展职业岗位体验、生存技能体验与文化传承体验。职业岗位体验旨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认识职业岗位要求和职责,体会工作的艰辛;生存技能体验意在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生存技能,提高防灾避险的能力,认识生命的价值;文化传承体验则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修养。还有将职业体验内容分为工具理性的职业知识体验、职业技能体验、职业文化体验和价值理性的职业认知体验、职业技术体验、职业人生体验和克纯,邱开金.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现代职教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2(36):12-13.。可见,时间、空间、内容的三重分类维度形成了立体的职业体验类型结构。

(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

中小学生职业体验该“怎么办”涉及实践层面的举措或经验。已有研究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展开,国内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实施方式以开设课程、设计活动、搭建平台、建立中心为主,国外在政策、实施、评价方面推进。

1.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中国实践

方式一:开设职业体验课程。一种是职业院校为中小学生提供职业体验课程。如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学院景东学区分院在文化素养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内容,构建了“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课程,为区内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质提高课程选择。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设了众多具有职教特色的职业体验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活动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学院景东学区分院等.创转型新路谱职教新篇[J].北京教育(普教):2017(1):76.。另一种是中小学校自主开设职业体验课程。如河北石家庄自2016年就在全市中小学分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小学高段开设职业体验课程,渗透职业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初中阶段开设职业认知课程,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学生生涯规划能力;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探究课程,开展职业技能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职业认知和创新能力。

方式二:设计职业体验活动。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沪教委职〔2017〕1号)中指出,“促进普职横向融合。做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职业体验日活动”。上海市从选择活动内容、组织活动过程、构建长效机制对职业体验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和体系建构。以体验需要为核心,规划活动项目内容;以有序为原则,组织活动过程;以课程开发为重点,构建体验日长效机制;以多元发展为引领,做实职业体验体系。职业体验日活动成为上海市落实职普融合教育政策的重要抓手。

方式三:搭建职业体验平台。为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自2014年联合100多家单位,为区内学生搭建职业体验营活动平台,学生可通过东城数字德育网在网上预约职业体验营活动。学生深入企业内部,在瑞星公司学习互联网安全知识,在首都机场航空安保公司感悟爱岗敬责的态度,在蒙年乳业公司体会人才之于企业的意义。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5年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沪教委职〔2015〕1号)提出要结合实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打造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实践与多元学习互动的综合职业体验平台。

方式四:建立职业体验中心。职业体验中心是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实现形式,具有贴近职业教育、体验社会职业的特点和功能。2015年上海市政府颁布的《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沪教委职〔2015〕30号)提出:“推进‘职业体验日’制度化,依托职业院校,探索建立30个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中心,加强职业体验教育,推进职普渗透,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加快职业生涯教育和职普融通,北京市东城区成立了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并在八个学区试点;丰台区职教中心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建立了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密云区开放职业高中实训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职业教育体验场所。

2.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国际经验

综观全球,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很早就把“职业体验”纳入国家政策或报告中,并逐步将其融入国家教育体系,职业体验课程和职业体验活动成为各国的主要路径选择。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起重视对中小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1989年,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发布《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针对小学、初中、高中、成人四个阶段分别设置了对自我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对成长与改变的重要性的认识、教育与职业关系的探索、对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的认识、理解和使用职业信息的技能、对责任和良好工作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工作与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职业规划9个维度的能力指标。以小学阶段职业规划维度为例,其对职业规划过程的认识的量化指标是“描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描述各种职业群所需要的不同技巧、制订开发出一份面对小学生的职业计划”。美国的高中也十分重视职业与技术教育,2016年曼哈顿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称纽约市400余所高中里有40%的高中生至少注册了一门职业与技术类课程。日本在20世纪末开始探索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1999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了《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报告,提出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已迫在眉睫,并提出从小学开始实施职业体验教育,其核心是开展职业观和劳动观的教育。报告还提出学科渗透、在社会或道德课中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场所体验、创建职业体验教育体验所等具体措施。德国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建立了紧密联系,职业教育渗透到小学到中学各阶段的学习中。德国政府规定在学生8年级时全部中学必须为每个学生开展职业体验课程,其目的是通过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潜力,从而形成稳定的职业倾向,以为下一阶段的职业教育作准备。据英国教育部官网2019年3月5日报道,英国教育大臣达米安·海因兹(Damian Hinds)宣布英国教育部将与各行业专业人士合作,在小学开设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争取在小学阶段全面覆盖职业教育。目前,英国已开展小学未来项目,并提供相应的课程以提高学生对未来的认知、职业憧憬和职业定位。根据青少年职业认知、探索、体验三种不同目标,韩国开发并实施了多种直接或间接的职业体验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学科体验型、演讲对话型、职业咨询型、现场参观型、现场职业体验型、职业实务体验型活动,为保证职业体验活动的顺利实施,教育部及各地区教育厅设立了自由学期制职业体验支援中心。

3.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研究结论与未来趋势

结合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内涵、特征与价值研究,根据已有文献,发现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有三大理论基础:一是实用主义理论。杜威(John.Dewey)曾指出,“职业给我们一个轴心,它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贯穿起来,使种种经验、事实和信息的细目彼此井井有条”。职业体验将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中建立了知识、生活与职业的联系。二是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借助情境,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构建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同化或顺应中优化认知结构。职业体验让中小学生的已有知识在真实或虚拟体验中得到内化或迁移,在活动与经验中建构新的知识和能力。三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提倡运用多元视角和形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以帮助学生不断地探索自我特长。中小学生在职业体验中能更客观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原动力。

在概念层次上,职业体验、生涯规划教育、职业体验教育是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上位概念,其又有不同的层次。第一层的是职业体验教育。职业体验是职业体验教育的行动路径。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的劳作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着手培养和训练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和手工技巧,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这种职业预备教育是为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态度教育。第二层次是生涯规划教育。职业体验是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内容。在职业体验和职业探索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了解职业、认识社会,从而有针对性地形成职业所需的素养,以为职业生涯做准备。三者中最高层次的概念是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是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职业体验馆开展职业模拟活动和基地实践活动,对学生按职业、行业或工种开展职业体验,能够让中小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工作的精细化要求,感悟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教育蕴含的工匠精神,在劳动体验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高瑜,黄廷美.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研究综述[J].当代职业教育,2019(5):40-46.

核心素养、职普融通、综合实践活动也为人们认识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提供了不同视角。《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健康生活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的综合表现。有学校通过制定参与目标体系与质量测评体系,开发“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活与职业规划”的测度量表,教师在课程研发方面目标更加明确,从原来的职业技能导向转化为以职业体验为方式、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更多地凸显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培养目标,同时将职业特点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同时,职业院校应在职普融通背景下,让中小学生在职业院校现场感受实训中心体现出的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工匠文化,通过职业陶冶引导中小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形成对职业的直观认识。此外,职业体验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体验活动的设计既要遵循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等原则,也要突出职业体验活动的关键要素,关照中小学生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未来,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研究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研究数量持续增加。经查阅文献发现,职业体验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文献相对较少。近年来,我国部分中小学校逐渐开展职业体验教育。从国际趋势和国家政策看,不论是发达国家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经验启示还是当前国家对普通高中、义务教育阶段职业体验的重视,可以预见的是,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研究数量会与日俱增。

二是实证研究不断加强。仅就搜集的文献资料看,已有研究主要涵盖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理论分析或经验总结。在教育学走向科学的道路上,实证研究将成为一种必要的途径,可以量化的实证研究会是重要的研究范式。

三是内容体系日趋健全。中小学生职业体验需要系统设计、协同互补。从研究内容看,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体系,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指导制度和指导机制研究,使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为中小学校和职业院校更有效益、更高质量开展职业体验提供方向引导和研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