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胡思乱想之六

截止目前,所写的书评和影评积累数十篇,我打算汇集成册,形成一个随笔集,暂时命名为《读书观影总相宜》。粗略统计,大概有数万字之多。当然距离一本书的要求尚显单薄,看来还要继续努力,遇到感兴趣的电影或书籍,欣赏之后,及时梳理相关内容和结构,捕捉稍纵即逝的感想,争取及时落实到文字上。否则,那些有价值的感想如同飘落的雪花一样,遇到阳光,转瞬即化。事后,再怎么设法提取令人心动的记忆,恢复心物相应、灵感萌发的刹那间,抓住心目中所涌现的境界,很难让情景再现。届时,再怎么懊恼,为时已晚。对此,苏东波有切身感受,他在诗中写到: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

关于书评之类,我每有感触习惯于传至“豆瓣”读书栏目,藉此平台可以和爱好同一本书的各界人士交流,这样不仅悦纳自己也能与他人分享一些见解,我觉得挺好。其实,一开始我把那个没有把豆瓣当会儿事,写下的文字也是时断时续,但是有了别人的点赞或留言,自己读着也感到温暖,也能增加无形的动力。目前,有的文学网站关停或转型,不能在那里遇到谈天说地的文友了,我这些年慢慢也变得慵懒,写的文字少了很多。豆瓣是个汇聚各方人士的平台,有不少高知相聚,读他们的文字有时候感到很受用。

关于影评之类,与书评相比,我留下的文字相对多一些。毕竟,观赏电影的时间相对集中,一般两三个小时即可完成对整个作品的全面了解,如果当时有所感想,直接写下只言片语,然后加以丰富。如果当时没有太多感想,或者觉得电影很一般,也就放弃对作品的思考,毕竟众多影视作品中能够让人怦然心动者多了,不纠结于某个烂片。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豆瓣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经过众多影迷评过的作品,得分很高,自然让人不忍错过。

回顾读过的书以及看过的电影,我觉得有很多只是泛泛而想,并没有真正为它们写下记录性的文字。这些作品一直在我心中储存着,我也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感想落实。不能像一些烂尾工程那样,刚开始轰轰烈烈,最后却惨淡退场。做事讲究的除了兴趣和爱好,我觉得还要有一些不懈的坚持存在。唯有坚持,方能完成树立的每个小目标,才能让内心获得暂时的宁静。

《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是由博卡·格德斯维特执导,罗宾·威廉姆斯、达里尔·沙巴拉等主演的喜剧片,于2009年8月2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高中老师兰斯的儿子凯尔叛逆,处处和他对着干,然而随着儿子的意外去世,兰斯的人生也发生了重大转折的故事。罗宾·威廉斯已经去了遥远的天国,他饰演的角色扔活跃在荧屏上,其中有《死亡诗社》中的基廷先生,还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的兰斯先生。

该片中,他出演的是高中教师,教的是诗歌远没有《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那么有才华。这是一个失败的老师,在家是位窝囊的父亲。尽管在学校任教,他籍籍无名,不被重视,但他擅长写作和恋爱。他的作品发表的远没有退稿的多,生活沉闷而无聊,还得养育一个儿子。儿子在他任教的学校上高中,外表阳光,内心却很龌龊,常爱看不良视频,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且还有自杀的倾向。作为少年,他不良行为发作时导致意外死亡。父亲卢卡斯悲痛万分,不想让儿子丢人的一面示人,于是人为的制造他上吊自杀的假象,而且代笔为儿子写了《自杀日记》,并把日记编辑成书。他没想到书出版后,让他一鸣惊人。书中内容感动了很多人,并且成了畅销书。卢卡斯作为死者父亲声名鹊起,让同事们都羡慕女友和他的关系更加甜蜜。以此为起点,他参加了电视节目,感动了更多的人。

毕竟炮制的这一切都是假的,卢卡斯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终于有一天他主动的把真相公之于众,结果换来的是女友的反目,同事的恶评,学生的嘲讽。电影接近尾声,他边走边脱衣服,直到最后差不多一丝不挂。他纵身一跃到游泳池里的一幕似乎昭示着,他要拒绝任何虚假,要以绝对的真实面对世界。

根据《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改编的国产电影《二手杰作》也挺好看,但是豆瓣评分有点差强人意,不到7分。

我得知此片还是搜索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有关的一些影评,很意外地了解到2023年国内国内移花接木也拍了同主题的喜剧片。看来,该片上映时,我还真没关注过,否则应该早就一睹为快了。

《二手杰作》由于和伟、郭麒麟、倪虹洁担纲,王子昭执导,宁浩监制,讲述的内容大致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类似。都是一个怀有作家梦的父亲,借助儿子出现变故,写出畅销书,一举成名。书中都是过分美化儿子,事实上都是谎话连篇,最后谎言被戳穿,父亲承受沉重的心里压力。只是,《二手杰作》中的儿子没有自杀成功,而是变成植物人后某一天苏醒过来,父亲为了把谎言继续圆下去,又创作了一本书。但是,书得不到认可,他把真相告诉世人,仍然无人相信,让他心力交瘁。

这部电影的剧情其实可以直接概括为“马寅波(于和伟饰)的作家梦”,讽刺的是这类人偏执于文艺创作,但自己水平一般。当然,故事中马墨(郭麒麟饰)平时被边缘化,学校的老师、同学看不上他,可是当他的书出版后,大家对他的态度出现180度翻转,这反应了社会上很势利的一面。由于社会上对热点人物的盲目追捧,催生了一系列怪现状。经过本土化改变之后,电影狠狠讽刺了文化圈的荒诞众生相。

该片在叙事手法上,导演通过一种荒诞的戏剧冲突赋予故事强大的动机,所以让故事后半段明显脱离了前期相对写实主义的手法,而是一种类似寓言式的疯狂叙事。这其实就陷入了一种类型化的叙事套路。作品整体上是一部非常标准的类型化创作:开篇交代人物困境;中间让人物实现梦想达到虚幻的巅峰,即让马寅波瞒天过海通过打造天才文学少年,实现名利双收;最后谎言被揭破,人物回到现实。这是标准的类型片套路,每一步几乎都能被预测到,实际上消减了作品的批判讽刺力度。

这部作品的父子设置上很有“佛”味,父亲陷入了文学梦的“执”,犯了佛家所言的“痴”,追名逐利,也就是一种“贪”。佛家又讲,万事皆是表象,是“色”,而世界的本质是“空”。父亲从无名之辈到风光作家,就是被“色”所惑。但是他的“儿子”是一个看起来很痴傻的人,代表“愚”,尚未得到“慧”,甚至因此被校长嫌弃智商低,要求其退学。可是实际上他的智商高于父亲马寅波,可谓大智若愚。他只是痴迷漂亮女同学,因此坠楼险些丧命。马寅波乘机伪造了遗书,编造儿子跳楼一说,在媒体推波助澜之下一下子成为社会焦点。这实际上是父亲对儿子身份的抢夺。这样的设定,既不是西方传统的弑父情结,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父子中父亲隐忍牺牲的形象。它构成了一种很新的哲学关系。可惜的是,作品并没有利用好这种哲学关系。如果说,创作者能把看起来痴傻的儿子当作被名利蒙眼的父亲的一面镜子,经由他来看透“色”的表象,认识到“空”的本质,那这种父子的哲学关系才是完整的,是发挥戏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