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读书之思:忙乱中的感悟与回归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可算是个热爱读书之人。

俞敏洪曾提及,他每次出差都会携带许多书籍,然而每次都无暇阅读,基本是背去又背回。朋友们因此讥笑他,觉得既愚蠢又滑稽,可他下次依旧照带不误。他认为身旁若无书,灵魂便会失去依傍。生活中虽有诸多事物值得挂怀,但有几本钟爱的书相伴,才能让内心充盈。我与他深有共鸣。虽说我读的书不及他多,但多年的习惯使我深知,唯有沉浸于阅读,才能让身心迅速舒缓,使灵魂觅得栖息之所。

可回首这一年多的时光,真正用心读过的书籍寥寥无几,而那些该读却被束之高阁的书却不在少数。在懊恼之余,不禁觉得自己好似叶公好龙,实在有愧于那自封的读书爱好者之名。

时间都消逝于何处?还未及深思,便已悄然溜走。

打开电脑浏览网页、观看影片时,不经意间一小时、一个上午或下午,乃至一整天便匆匆而逝;拿起讲义登上讲台,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一次大课、一周的课程就在这一呼一吸间转瞬即逝;借助 iPad或大屏手机阅读电子书、聆听有声书,在感受语言与文学魅力之际,时间也于眨眼闭眼间悄然滑过。

列举这些,能发觉尽管每日所参与之事皆与文字相关,可我深知这与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仍相去甚远。

曾有一度,我偏执地认定网络阅读乃是上佳之选。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让我深感自身的渺小,仿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电脑面前,个人所谓的知识渊博不过是笑谈罢了。我沉醉其中,肆意收集电子书籍,却对纸质书籍鲜有关注。往昔身为图书馆常客的我,如今所借书籍屡屡逾期。面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诧异的目光,我只能连连推诿,称自己太过忙碌,忘却了阅读,更遗忘了归还。遥想曾经一学期借阅超百本书的过往,如今恐怕只能在追悔中怀念了。

我也曾固执地认为,书之珍贵在于其蕴含的思想,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这本无错。但过度倾向于后者而疏离前者,总归有些不妥。不愿亲近纸质书籍,现在想来确实有些荒诞,背离了自己最初的读书初衷。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有个习惯,每逢邂逅精彩段落,要么摘抄,要么兴致盎然时尽情批注。但在网络上却难以随心批注,只能任由灵感渐渐消散。遗憾之余,我前往书店购得该书的纸质精装本,再次触碰那熟悉的优美文字,仿若畅饮美酒,沉醉于新书散发的墨香之中,心中满是快意。阅读时思绪肆意驰骋,或勾画,或批注,皆可随心所欲。读完后还洋洋洒洒写下数千字的读后感,而后再上网搜索他人撰写的同类文章加以对比,深感其中别有一番韵味。”

如今再次与这段文字相遇,不禁有些赧然,甚至怀疑是否真的出自自己之手。

平日确实忙碌,忙于本职工作,周旋于琐事俗情之中。但审视过往的足迹,发觉仅用一个“忙”字来解释太过敷衍。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因素占据主导。做事缺乏条理与规划,执行力度亦不足,长此以往,闲散成懒,慵懒成惰。该做之事未能及时完成,逐渐积压,终至积重难返。例如,曾有段时间我视电子书籍如珍宝,借助电驴或其他软件全力搜索,毫无节制地收集下载,却未及时分类整理。随着收集的书籍日益增多,内心愈发焦虑,最后干脆弃之不顾,将其压缩存入云盘,不再理会。这般盲目收集、贪多无厌,时间就在这些毫无意义的举动中悄然流逝。又如,沉迷国外大片之时,大把光阴耗费于剧情之中。激情过后,只觉收获甚微,空虚之感油然而生。诚然,影视源于经典书籍,但通过他人演绎所获取的间接经验,终究不如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所得那般丰厚。影视耗时颇多,剧情引人入胜却易使人深陷其中,一旦误入歧途,诸多事务便被耽搁。对此,我亦深感矛盾与纠结。

如今重新踏入图书馆,此次阅读的是《蒋勋说宋词》。在弥漫着书香的空间里,我仿佛能感知众多高贵灵魂的存在,它们默默守望,而我亦期望自身灵魂能得到升华。书无论是被视作人类成长的营养品,还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究只是一种载体。即便书籍堆积如山,倘若不能融入个人的生命历程,那便与废纸无异。生命的成长是个极为缓慢的过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不可取。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我需平心静气,不贪多,不恋广,一书未读完,绝不开启他书。读书若“贪多而不求精”实不可取,因贪多往往导致消化不良,精力分散,时光虚度,最终只落得两手空空,徒增烦恼与懊悔。

那些收集而来的大量电子书,其出发点虽无过错,但如今发觉在其上耗费了诸多时间,倒不如迷途知返。不妨将这些电子书暂且搁置,待闲暇之时,再慢慢整理分类,细细品味其中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