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传书

他嘴里说着赔礼道歉,可无论是表情还是语气,都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

气得萧大人的面色一阵铁青。

而不远处,二皇子走了过来。

萧大人看着二皇子的面容,终究是没有忍住,冷笑一声抱了抱拳道:“二皇子好深的心计,先前下毒事件,二皇子被皇上责罚,我等还替二皇子向皇上求情,以免皇家内讧,让旁人看了笑话,可如今看来,倒是我等多事了,依二皇子之心机,当初的下毒事件是不是栽赃还不好说,说不定就是一出自导自演的苦肉计呢,也说不定。”

二皇子脸色一变。

萧大人很明显是把明理堂的事算到他头上了。

他不愿意背锅,却也不愿意承太子一党所谓的“情”,便冷声道:“萧大人误会了,当初萧大人等人明知道是父皇误会与我,觉得我在朝中势力太深,结党营私,在下毒事件时还故意站出来与我说情,更让父皇觉得我的手已经伸到太子党的内部,殊不知口蜜腹剑,早晚是会遭到报应的,这不,萧大人的报应就来了。”

“你!”

萧大人的脸色更加难看。

可是面对二皇子,却又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毕竟,他是君,他是臣。

身份高低还是有区别的。

可以明嘲暗讽,但真要是撕破脸了,对他也绝不会有好处。

是以,最后萧大人还是忍下去了。

只是意味不明的冷笑了一句,“今日二皇子幸灾乐祸,岂知他日不会祸临己身?咱们都不过是人家手上的棋子,我看您还是好自为这吧。”

说完,甩袖离去。

二皇子愣了愣,皱眉。

这个萧大人是疯了不成?

被人当人棋子的人是他,可不是自己。

他是尊贵的二皇子,堂堂中宫皇后嫡出,这世上又有谁敢把他当成棋子?

二皇子面色不愉。

贺大人见状,轻声笑道:“我看这萧家气数已尽,占着太子之位,竟然敢做出刺杀定王这样的事情,简直是胆大妄为,将皇上的颜面踩在脚下,皇上怎么会忍?定王又怎能容忍?”

二皇子皱起了眉头。

他心中其实有些疑惑,只是,这些疑惑只是一个模糊的念头,没有理出头绪,也不好说。

最终,只能淡淡的应了声是,算是将这件事揭过了。

京中的消息传得很快。

没过多久,就传到了谢玄的耳朵里。

彼此已经是他们出发的第八天了,一行人走到了洛阳关口,天气也渐渐凉了起来。

霜降和白露都给宋缨披上了厚厚的披风,谢承允和谢琳琅也在谢玄的要求下穿上了夹了棉的厚衣,几人没有分开乘坐马车,而是就窝在一辆马车上,边赶路边听宋缨讲故事。

两个孩子的故事瘾很大,这才没几天,就把整个西游记的故事听完了,这一次,宋缨给他们讲的是一百零八条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谢玄对这个故事比较有兴趣,期间听得很认真。

只是没过多久,流风就过来了,轻轻敲了下车窗,递进来一张纸条。

纸条是被卷成一个卷筒递进来的,一看就知道,是飞鸽传书。

宋缨饶是有些好奇,却也没有多打探。

一直等到谢玄看完了,他主动递过来,她才略微有些诧异的接过。

“这是什么?”

“你看看就知道了。”

谢玄并没有瞒她,毕竟上次关于刺客的事情,已经让他深刻的体会到,有些事情能不瞒就不瞒,免得后面解释起来,让两人距离拉远了不说,还容易生出误会。

谢玄也说不清自己是什么心思。

要说喜欢宋缨,心里是有点感觉的,只是身处他这个位置,要考虑的太多,再加上,龙符没有找到,他心里也很不安,朝中又有皇上对他心生忌惮。

他不知道如果让宋缨跟他在一起,对宋缨是好还是不好。

如今,只想等局势稳定后再说。

但是事无巨细不必瞒她,这一点却是他很确定的。

宋缨也不是那种从小养在闺阁的娇儿女,受不得半点风霜与惊吓的,相反,她比她自己了解的都还要更聪明,更坚强。

宋世濂对朝中人心谋划了解得不深,可是却将这个女儿养得极好。

这是谢玄最满意的一点。

宋缨看完以后,秀眉微蹙。

她抬头看向谢玄。

谢琳琅和谢承允知道他们有大人的事要谈,于是便让霜降姐姐和白露姐姐抱他们出去骑马了。

两个小家伙虽然才六岁,但已经有了自己的小马驹,只要骑得慢一点,骑上个把时辰不是问题。

事实上,他们也很喜欢骑马。

老是呆在马车里,有宋姨姨给他们讲故事,时间还算好打发,若是没有故事听了,那便如点火熬油,度日如年似的,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小孩子根本就坐不住。

所以,还不如去骑马。

谢玄并没有阻拦。

等两个孩子走后,马车里瞬间安静下来,仿佛就全是他们的空间。

谢玄深目看着宋缨。

宋缨皱眉道:“皇上这是什么意思?他想让你回京告御状?”

谢玄笑道:“宋姑娘冰雪聪明。”

宋缨有些脸红。

哪里是她冰雪聪明,实在是这张纸条上已经将朝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说明了,再加上她两世为人对皇帝的了解,自然就不难猜出,这一切都是皇帝的手笔。

她不好意思的笑道:“那王爷打算回去吗?”

谢玄看向窗外。

只见过了洛阳以后,外面就已经到了深秋。

越往北走,所见的景色就越是荒芜,即便是在盛世,路边还是有不少饿死或者病死的人,他们神情麻木的望着从官道上驶过的马车,眼中没有艳羡,也没有惊讶,有的只是仿佛死人一般的空洞。

谢玄的心情并不好。

这些年,皇帝一直久居宫中,而他行走在大江南北,看到的事和见到人的人都比皇上要多。

虽说如今的天下是君子垂拱而治,主要的治理班子还是一群士大夫,可谢玄并不觉得,这没有天家的责任。

他深目望着远方,并没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