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愈心理学:新编实用心理自助手册(案例应用版)
- 鲁芳
- 3322字
- 2020-08-26 13:49:49
第三节 警惕无助感的侵袭
一、案例
小夏是一名15岁的初中生,这段时间出现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记忆力下降的现象,自我评价低。更重要的是,小夏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由以前班级前二十名跌到了倒数第二,失去了学习积极性,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他也完不成。
据了解,小夏是独生子女,10岁时父母就离婚了,法院把他判给了爸爸,但实际上他一直都是和祖母一起生活,可以说父母对小夏的照顾是特别少的,而祖母也因为精力和能力有限,无法给予小夏良好的家庭教育。起初,小夏很上进,想通过努力学习,将来做一番事业,他曾想挤进班级前三名,但多次努力都失败了,最后就干脆破罐破摔,对老师和同学也十分不友好。
发现小夏的问题后,老师很重视,也把情况反映给了他的爸爸和祖母。小夏自己也感到特别苦恼,觉得生活和学习一点儿意思都没有。好在他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去了心理诊所,向心理医生求助。
心理医生认为,小夏因为家庭变故受到打击,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内心特别敏感,所以同学、老师的一些消极评价很容易使他产生挫败感,加上不断努力尝试之后失败的打击,久而久之,小夏就变得烦躁不安,自信心受挫,形成了“我不行,我很笨”之类的消极心理暗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一遇到困难就想要放弃,对目前的状态感到无助,想改变但又无力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会导致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此外,小夏的社会功能受损,表现为与人缺乏交流,喜欢独来独往,没有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同时伴有比较严重的习得性无助感,使得其提不起精神,感到自卑和压抑,轻度焦虑。小夏愿意求助心理医生,表明他还具备自知力,对内心的冲突感到痛苦,想改变现状但无能为力,因此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目前不愿意与人来往,一和人说话就开始脸红、紧张、悲观失落等,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心理医生确诊小夏患有习得性无助。
心理医生为小夏制订了一套方案,帮助他恢复自信心。具体的方案是:
采用认知疗法,为小夏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纠正其以往不合理的认知,让他尽快从无助和抑郁中走出来,消除烦躁、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彻底赶走无助,最终帮助小夏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完善其人格,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所在。
再用行为矫正疗法,让小夏在改变认知和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改变以往言行。行为矫正法是采用正负强化的奖惩手段来改变和重塑当事人日常生活中的特定行为的。针对小夏的情况,心理医生建议,老师或家长用口头奖励或物质奖励等方式鼓励、暗示他,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一段时间以后,小夏的情绪明显开始好转,精神状态也变好了,随着自信心的建立,小夏也很少再感到无助了。
二、警惕习得性无助感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以一群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做了一项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他把学生分成三组,先让第一组的学生听一种噪声,其间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使噪声停止;第二组的学生听的也是这种噪声,但他们可以在听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噪声停止;第三组学生作为参照组,没有听任何噪声。
一段时间之后,赛里格曼再让这三组学生分别参与第二轮实验。该轮实验的装置是一个“手指穿梭箱”,学生们可以通过把手放在“穿梭箱”的另一侧而让噪声停止。结果实验表明,第一组学生完全不懂得将手放在“穿梭箱”的另一侧,他们宁可一直听着噪声,也没有做任何尝试使其停止;而第二组学生和第三组学生就不同,他们懂得尝试并找到了使噪声停止的方法。
接下来,赛里格曼又设计了一个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学生把“ISOEN, DERRO”这一组字母进行排序,学生们要想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掌握34251的排列规律,可以组合成“NOISE ”和“ORDER”这两个英文单词。实验证明,在上一组实验中,已经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的第一组的学生,很难或者根本不能完成这项任务。
实际上,习得性无助指的是有机体在经历过某种学习过程之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消极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上述案例中的小夏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根源。
一个人在经历过一系列挫败或打击之后,失去意志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消极面对生活。具体而言,一个患上习得性无助的人,通常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处理和思考问题:一是就个人而言,他们会将问题投射到自己身上,针对问题对自己进行内化;二是他们会把问题的影响扩展到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三是他们认为问题是不可改变的。由此一来,这种无助感就会慢慢侵蚀他们身体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席卷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件事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无助感,大凡有心理问题的人都会感到或深或浅的无助。事实上,针对无助感的治疗方法,除了上述案例中的认知疗法和行为矫正疗法之外,还需要有第三方的帮助。
文某是一个38岁的中年男人,身高1米79,体重120公斤,年近四十却一直没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加上长时间待业在家,妻子不满其不求上进,也在最近和文某离了婚,留下一个不到三岁的女儿与文某一起生活。家里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老母亲,母亲微薄的退休金根本不足以支撑家中越来越大的开销。文某一下子感觉到肩上的压力很大,这是他这三十多年来第一次感到无助,以前幽默、喜欢说笑的他也瞬间变得沉默寡言,整天喝酒、睡觉,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女儿有一次生病住院,文某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但只够住院费的三分之一。为了生活,为了女儿,文某在短暂的消沉之后不得不振作起来,四处打零工挣钱。
但文某一直很自卑,他虽然不算矮,可体重对他来说一直都是一个难以启齿的事情。在找工作时,也几乎都是因为体重的原因被拒绝。这一次,文某到街道职业介绍所去找工作,职业指导员见他走起路来一副憨憨的样子,忍不住想笑,但还是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和职业指导员说话时,文某总是小心翼翼,慢吞吞的,显得很不自信。当职业指导员让他填写一份《职业登记表》时,文某也是十分笨拙地看着那张纸,不敢抬头,眼神木讷。好不容易写完之后,职业指导员发现文某在表格上只是歪歪扭扭地写着自己的初中学历,关于求职意向和自身技能都是空白。
无奈,指导员只好亲自询问。文某粗声粗气地说自己什么脏活儿、累活儿都可以干,只要不嫌弃他胖,他一定会好好表现。同时,他还满眼泪花地说了家里的情况,希望得到一个工作的机会。
职业指导员见状,觉得文某很老实,但就是形象不好。不过,好在不久之后,文某所在的居委会就为其争取到了一份小区物业的垃圾分类和保洁工作。找到工作后的文某很开心,马上就开始上岗工作了。但是不久之后,文某提出了辞职,理由是自己一个人做两个人的活儿,实在憋屈。
职业指导员考虑到文某的情绪问题,就把他叫来谈心,询问他为何没干几天就不做了。文某摘下帽子,露出脏兮兮的脸和长长的头发说:“我其实也很想好好干,没有休息日也就算了,但他们总是欺负我,别人的活儿也让我做,我一赌气就不做了。我知道你们给我找这份工作不容易,但我……”说到这儿,文某再次低下头去,内心再次涌起一股深深的无助感。
职业指导员看出了文某的心思,他建议文某去理个发,换身衣服,挺起腰杆来,不要总是一副憨厚老实又自卑自怜的样子。文某听从了指导员的建议,没多久就又去面试了。这一次,文某像是换了个人似的,说话声音也高亢了,穿着打扮也整洁了,整个人更是精神了。面试中,文某凭借自己对工作的执着、热情和自信顺利通过了,在某停车场做保洁,用人单位对文某的工作表现也很满意。
一年之后,文某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自信,也感到了生活和工作的充实,深感过去的三十多年都被自己给浪费了,那缠绕了自己几十年的自卑感和无助感也逐渐消失了。文某打算今后自己做老板,开一家修车铺或者是洗车店,给今后女儿上学做准备。
在这则故事中,文某虽然有很深的自卑感和无助感,但迫于生计,他不得不从事劳动,在他人的帮助和工作的实践中,文某渐渐摆脱了无助,重新找到了自信。其实,身型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困扰,更不应该成为职业歧视的依据,只要当事人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自信起来,不要被无助感击垮,就一定会走上生活的正轨。
一个经常感到无力的人很容易患上习得性无助,警惕我们生活中的无助感,一旦发现就要及时调整心态,找到造成无助的原因,然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自己作出努力的同时,也需要得到他人的援助和支持,周围人应该给予关怀和照顾,帮助当事人从无助感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