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经
- 星贤
- 1332字
- 2020-06-25 10:46:36
第二十一章 道的传承
通行版本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古本合校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物,唯望唯沕。
沕呵!望呵!中有象呵。
望呵!沕呵!中有物呵。
幽呵!冥呵!其中有请呵。
其请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古本注释
请:古通“情”,情况。
顺:古通“训”,教诲。
众父:百姓之长,君王。
古本释义
大德的模样,只遵从道。
道这个东西,又远又深。
深啊!远啊!里面有景象啊。
远啊!深啊!里面有东西啊。
幽深啊!缥缈啊!其中有情况啊。
那情况很真实,其中有信息。
从现在至远古,其名声从没有失去,以教诲君王。
我为何知道君王该怎样呢?就是因为这个。
真经解读
上一章讲的是“绝学无忧”,可是当人们弃绝了无益的学问之后,又该如何去做呢?本章讲述的就是“绝学”之后人们该怎么办。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德即大德,也就是高层次的德,它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子说,大德只遵从道的法则。老子用短短八个字就把“道”与“德”的关系说清楚了。真正的大德,是只遵循道的,它是道的体现和延伸。一切背离道的德,都不是真正的德,都是不应该推崇的。比如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等等,都是人为制定的伪德,必须摒弃。“绝学”之后,人们所能遵循的就是德,而德所遵循的则是道,所以道德应该是人类最高的行为准则。
道之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
这是继第十四章之后第三次讲述什么是“道”,此处所讲的依然是“道体”。老子再次以“沕望”来进行描述——“道”看起来是非常深远的,并且在这种深邃悠远之中,似乎还有些景象,似乎还存在一些东西。
幽呵!冥呵!其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
在“道”的幽冥、深渺之中,有一些很特别的情况发生,而且那情况感觉很真实,其中还会有信息传递出来。没错,“道”中有信,老子写得很明白。古人没有高科技,照样能通天彻地,所依靠的就是这其中的信息。这些“道”中之信被古人所领悟,通过师徒口传心授,得以流传世间。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从现今到远古,“道”的名声从没有消失过。老子讲“其名不去”,指的是“道”的名声一直存在,但未必都是以“道”相称,他的确是不知其名的。“道”从远古一直流传下来,古圣先贤都是以它来教诲君王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并不是老子最早提出来的,而是自古有之。包括三皇五帝在内的中国古代君王应该都曾接受过“道”的教诲。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老子为何能如此自信地讲述君王治国之道呢?他在此给出了答案。因为老子作为大周朝守藏室的官员,非常了解“道”的传承。“道”在世间的传承,就是为了培养大德、指导圣王的。依道而行,唯道是从,才能以道治天下。
本章评述
以道治天下比以德治国更为根本、更为究竟,以德治国也是要唯道是从的。但德治似乎始终不能成为治国的主导方式,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单靠德治往往容易流于表象,并不能直指人心。而道治则是要直接从人的心性和思维方式上下功夫,弃绝所有对人类无益的知识和学问,以使人回归纯真的本性。可以想象,如果人人顺应自然,全民修道积德,那天下太平的日子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