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必读文言文精华品鉴
- 徐昌才
- 2977字
- 2021-03-09 14:33:18
选点深析探主旨
——荀子《劝学》赏读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品读《劝学》一文的比喻论证。文章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均是通过大量生活现象的列举和比喻来阐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来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从整体着眼,思考文章第二、三两段都是阐明学习的意义,内容和角度是否相同?一是内容不相同,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第二段中心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侧重阐述学习可以让人变得智慧、聪明,学问广博,可以让人变得品德高尚,行为正确。换句话说,学习可以改变人,提升人。第三段中心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侧重阐明君子天资禀赋并没比普通人强多少,只是他们善于凭借外界条件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人们也要向君子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弥补不足,达成目的。换句话说,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使人达到目的。两段综合起来,都是阐述学习的意义。二是角度不同,第二段从生活现象入手,以物设喻议论说理,启迪人心。第三段从生活经验入手,以人设喻议论说理,促人深思。
从局部来看,两段文字中的一些关键句子,需要拓展、引申,深化理解。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经过老师的培养,自己的努力学习,完全可以超越老师。叶圣陶有言“教师最大的成功是创造出超越自己的学生”,人们平常所说“师高弟子强”“教学相长”,诗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这些话语均是说明学习可以改变、提高自己,甚至超越别人和自己。“木直中绳,以为轮”是指直木经过火烤变得弯曲如轮,形态改变了,暗喻人经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直木变轮,不可逆转,暗喻人们通过学习,增长见闻,开阔眼界,提高能力,提升品德,不会回到原初愚昧无知的状态。关于“金就砺则利”,可以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比较,前者说明刀剑磨砺就会变得锋利无比,人经过学习就会变得思维敏捷,智慧通达;后者说明宝剑锋利来自不断磨砺,暗喻人要成功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与锻炼。都是比喻说理,都是以刀剑设喻,但是内容不一样。关于“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两句中的“绳”“规”都是木工使用的器具,墨线取直,圆规取圆,符合规矩,成方成圆。应了一句俗语“无规矩不成方圆”。告诉人们凡事要讲规矩,要守准则。做人也一样,得要遵守道德准则、法律法规。
第三自然段也有几个句子需要加深理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以“终日思考”与“须臾学习”对比,反衬学习的重要;当然,句中并没有否定思考的作用,实际上也暗含将思考与学习结合起来的意思。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有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人们要将思考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此句比较两种情况,“跂而望”高度有限,所见有限;“登高望”,提升高度,所见拓宽。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胸怀。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歌启示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想要站得高,看得远,就要勇敢攀登,积极进取。唐代诗人杜甫诗歌《望岳》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喊出了青年杜甫的人生的最强音,一定要登临绝顶,俯瞰众山,雄视天下。自信十足,豪情万丈,格局高远,气象恢宏。诗句亦可另作理解,奋勇攀登,无所畏惧,克服重重困难,将巍巍泰山踩在脚下,将雄心壮志挥洒云天。林则徐有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当代诗人汪国真有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又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孔子亦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些话语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无畏困难,勇往直前。“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此句说明顺风而呼,声音传播得快而远,让人听得清楚。曹雪芹《红楼梦》有诗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风筝飞得高而远,主要是凭借风力。
文章第三段主要意思就是说人们要善假于物,善于学习,这样可以弥补自身的局限与不足,达到目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当然还可以如此理解:没有漾漾春水的时候,“艨艟巨舰”只能搁浅沙滩;一旦春水暴涨,溪流激荡,“艨艟巨舰”就可以自由飘行。换句话说,“艨艟巨舰”完全凭借水力才能自由浮游、飘行。
研读第四自然段,该段主要谈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回答“怎样学习”的问题,呼应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一步,通读全段,可以看出全段分三层来说明学习的三种态度和方法:积累、坚持和专心。第一层说“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四组句子都是说“积累”;第二层说“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第三层说“专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两组句子都是说专心。这里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句子里面的句间关系,注意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第一层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说“积累”,构成正反对比论证。同时,前面“积土”“积水”两句比喻主要是引出“积善”句的正面结论,而“故”字则从反面总结积累的重要性。第二层说“坚持”,也是正反对比论证。其中“骐骥”句与“驽马”句对比;两组“锲”字句也是对比,层层递进。第三层说“专心”,“蚓”字句与“蟹”字句对比,突出专心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注意这段文字四字句、对偶句比较多的特点。
读文段,识文意,理思路。反过来,写文段(章),也要先确立文意,理顺思路,依序展开行文。读写文章都要具有这种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