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燕山告别
- 情满大三线:建筑工匠的情怀
- 王新生 魏建华 王添明
- 13011字
- 2021-04-28 17:31:23
在中国北方河北省的版图上,有一条神奇的山脉——燕山,它东起山海关,西至八达岭之西。这条呈东西走向并延绵一千多里的燕山,以雄性般的英姿跌宕起伏在华北平原。滦河则以雌性般的姿态紧紧地把燕山和冀中平原环抱在怀里,它们像一对恋人含情脉脉地穿越着古今时空,见证着无数英雄传奇。春秋战国时期,河北的南部属于赵国,北部属于燕国,燕、赵两国的国都在河北境内,为此人们把河北地区统称为燕赵大地,把河北人民统称为燕赵儿女。
数千年来,燕赵大地人杰地灵,燕赵豪杰在中国的浩瀚史籍中数不胜数,燕赵大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北京人”“山顶洞人”“黄帝”发迹于河北,商汤兴起于河北,冀州被誉为“九州之首”。翻开中国的历史,在古代、近代和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尤其是燕赵儿女,从古代到近代,再到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无数革命烈士和众多的英雄豪杰、先进模范等,他们谱写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事迹。
本书向广大读者呈献的是燕赵大地上的这支建筑队伍,奉命奔赴大西北三线建设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事迹。
令箭
通往前方的是一条宽阔而光明的大道!他们从此踏上了三线建设的征途,成为社会主义国防和地方建设的无名英雄!
在干部和工人眼里,赵卷章是个精干的“小巨人”,他的身板虽不怎么高,可头脑清醒,具有高超的组织领导才能,特别是他那引人注目的前额,充满智慧和力量,看上去与众不同。三十二岁时,他已成为唐山市建筑公司行政一把手,负责和总揽全公司的所有事务。他认为,作为肩负重任的男人,就不应该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应该忠于祖国,带领队伍去品尝激情的力量、生活的三味和人世的奥秘。
1965年春节过后,赵卷章作为公司主要负责人被上级通知去西安参加了一次特别会议。自从他走出国家建工部设在西安市的“西北管理局”的大门后,就多了一份沉思,少了一份话语。此时此刻,他心中藏着一道令箭,这道令箭实属秘密,而且是国家意义上的机密。几天来,他小心翼翼地咬紧牙关,在家人、单位和公司职工面前绝不泄露出去一个字。
阳春时节,当南去的大雁回到唐山这块土地上时,赵卷章的心情十分复杂。和那些回归的大雁恰恰相反,他要去很远很远的西北执行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天,赵卷章受邀赶往天津,与上级领导及同行业领导进行了一次工作交流,在返回公司的路上,他特意来到一座石匠桥上。他心中想,或许这是自己最后一次用双脚丈量故乡这块热土,不知不觉中他的步子越来越迟缓。仔仔细细地观察着路边的一草一木,让他心灵陶醉的正是眼前这般万山千岭百朵云,十花九树八成荫,七家六五四雁飞,三李二桃一片春。此刻,他只觉暖意融融,呼吸深处,枝枝叶叶总关情。家乡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正因为这一切,才让他在唐山这广阔的大地上奔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成了他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动力。
这是赵卷章到建筑公司工作后第二次来这里,因为石匠桥是工匠精神的发源地,是建筑人的高尚遗风。这里作为行业教育干部职工树立敬业精神的一个景点,有着建筑工人的历史传奇。他担心以后再没有机会来这里了,自己将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带着一千多号建筑工人迁移到祖国大西北去了。这是一个告别的时刻,这是和河北老家的告别,是和建筑同行的告别,也是和乡亲以及自己亲人的告别。目前,至少自己的家人和公司的职工都还不知道,到石匠桥以感悟的方式给自己播种力量,补充能量,寻找鼓舞自己奔向明天的勇气,让光明和希望鼓舞自己前行。站在石匠桥前,就像革命后代站在“西柏坡”一样,意义不在于景致,而在于播种一种高尚的情怀,传承一种伟大的精神,接受一次启发和教育。
赵卷章看到从桥缝隙长出的那两棵枫杨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先前的记忆。那是十多年前,赵卷章刚刚到公司工作不久,公司的一位领导把他带到石匠桥,讲述了一段感人的工匠故事,让赵卷章终生难忘。在每一次人生的重大转折前,赵卷章都要来到这里看看。
很久很久以前,在唐山附近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两个石匠。小石匠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没名没姓,从小被一个好心的石匠师傅收养,大家都叫他小石匠。小石匠打小就学成了一身好手艺。无论是盖房子、刻磨盘,还是造桥、修路,都是远近闻名的一把好手。小石匠不光手艺好,心眼儿也好,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十里八村的乡亲无论谁家遇到什么困难,小石匠都会挺身而出,伸手相助。一年年过去了,小石匠已经二十出头了,出落成了一个威武刚毅的男子汉。师傅在一次采石的时候不幸被山石砸伤,不久就死了,留下小石匠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后来,因小石匠和本村张员外的女儿晓兰一见钟情,但遭受了无数次磨难和坎坷。张员外给小石匠说:“你若能在三个月内建起一座桥,我就答应把晓兰嫁给你!”小石匠答应了张员外的条件,眼看这座三孔的石桥就要建成,张员外生怕小石匠成功,暗中使坏,故意让人偷换了桥的关键部位的几块石头,蓄意让桥的质量出现问题。这时,一场洪水暴发,石桥受到洪水威胁,小石匠发现了坏人暗中作梗,奋不顾身跳进水中用自己身体保护石桥,晓兰也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他们用生命捍卫了这座桥的安全。小石匠和晓兰牺牲后,从这座枫杨桥中间长出两棵枫杨树。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青年,就把这座桥称为“枫杨桥”和“爱情桥”。
这段工匠故事的传说,再次在赵卷章心中涌起波澜,他有意识地挺直身板,默默地望着枫杨桥中间的那两棵枫杨树。他用一个领导干部的忠诚,向党和公司全体职工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景,这个愿景也成为他心中的又一个秘密,他暂时不会让别人知道,他打算让时间去慢慢告诉人们。
燕山感怀
返回公司的路上,赵卷章一路走,一路看,曾经自己和同行们一起站在明代修建的长城上,寻找着秦代长城的痕迹。那时,大家弓腰低头,眼睛全部集中到长城的建筑材料上,虽然明代长城多用石条和青砖筑成,但均是在秦代长城基础上所建。秦代长城在平川多用夯土筑成,但在山地则多用石块和土石混筑。人们伸出厚实的手指,沿着城墙的青砖缝里勾的砖灰移动着,大脑已经穿越到燕国和先秦时期中国民间工匠与建筑石灰的传说。
燕山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与建筑用石灰的发源地。小时候赵卷章就听说过秦始皇修的万里长城。其实,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吞并的危险。为巩固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别国入侵。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砌的。为了抢时间,早日建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要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后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后,便吱吱作响,还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土还滋润,还有黏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勾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得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砌墙勾缝。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也仿照燕王的办法修起了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让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白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石灰,而且烧的石灰质量非常好,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上万年不变质。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家。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拨下金银,建了城,专供燕国人居住,这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石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
燕山是河北境内神奇的山脉,这里不但有着几千年建筑业的丰功伟绩,而且还有着几千年勤劳善良的河北人的足迹和汗水,有着看不够的景色,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这里是河北人杰地灵的圣地。中国的万里长城之所以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盘亘静卧于燕山峻岭之间,是因为这里地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是秦代防御匈奴、明代防御蒙古骑兵的战略要地。它西起洋河,东至山海关,北接坝上高原、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西南以关沟与太行山相隔。其中,滦河切断此山,形成峡口——喜峰口,潮河切割形成古北口等,燕山贯通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依次是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
赵卷章居高临下地观望万里长城,天空中朵朵白云向他靠近,并从他头顶不断地掠过,似乎感受到从远到近的历史音乐为他传送着一种爱国的力量。蓝蓝的天空,像祖国宽广的土地,朵朵白云似无数风华少女,她们洁白得像一团团棉花,试探人们是否有诚意抓住自己而成为纺线织布的原料。他在河北唐山这座工业城市里虽已生活了半辈子,但身为党员干部,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
唐山是赵卷章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他对唐山有着一种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唐山是我国四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京津唐工业基地是以北京、天津、唐山为顶点的三角地带,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唐山市的重工业出名较早,最早的开滦煤矿1878年左右开始建设,这是清政府的国企,聘请了二十多名英国采矿专家,开采出来的煤炭经检验质量上乘,英国政府立即和清政府签订了买卖合同,他们准备全部采购开滦煤炭,经几次谈判,清政府答应对英国出口百分之五十。开滦煤属于烟煤,含硫、含磷、含煤焦油,几乎没有杂质,是优质的海轮、火车的燃料,并且也是工业、橡胶化工原料,因为清政府急需与英国建立供需关系,由英国为中国北洋水师建造巡洋舰和驱逐舰,开滦的煤炭正好供应北洋水师和北洋舰队,北洋大臣李鸿章十分清楚英国的工业实力,因此他和英国政府关系密切,有了煤炭就想方设法运出,当时的北洋水师军舰在烟台刘公岛军港,军舰装煤都需要到天津港,北洋政府当年准备了五百辆大马车运煤也供不应求,于是开滦煤矿的英国专家就建议修建铁路,初步设想从唐山开平修建一条到天津港的铁路,后经李鸿章奏请清政府批准,先修了一条唐胥铁路,全长只有十一公里。
唐山市还有许多在全国首创的工业产品。比如当年上海、天津这些沿海的开放城市,有许多宾馆、旅店都进口了德国、英国、法国的抽水马桶,唐山的第一个抽水马桶生产于1885年左右,据说,这开创了唐山卫浴陶瓷先河,成为唐山市五大工业支柱之一。唐山市的水泥,当年的“华新洋灰公司”生产的第一袋洋灰,引起了英国工程师的重视,据说标号之高,在亚洲水泥产品中首屈一指,后来在国家建设铁路、桥梁、水坝都指定唐山生产的“大桥牌”水泥,解放后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援建大桥的苏联专家指定使用“大桥牌”水泥。
值得一提的是唐山“南厂”(今唐山机车车辆厂),是我国生产火车头的工厂。唐山“南厂”始建于1881年,把一台洋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小火车头,全部拆开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人们都说唐山出的火车头有特色,四个轮子,后来解放战争中,第一台毛泽东号机车就出自唐山。
赵卷章就要告别唐山,就要把这支建筑队伍带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上千人的队伍迁移,诸多困难和艰巨任务等着自己,后面会遇到什么,这条路会走到何时?他不断地追问着自己,但无法马上得出答案,他能做的只有带着大家迎着吹响的号角往前冲!
河北第六建筑公司
公司就像是一艘船,它承载了所有职工的抱负。这艘船能够承载得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能够在众人面前落落大方地呈现出负重的历史责任,也无疑可以培养出一批批乘风破浪的精英!
1965年2月的一个清晨,一夜没有睡好觉的赵卷章,头脑昏沉,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到水龙头前,用水管子里的凉水洗脸,他发现凉水依然阻挡不住从鼻孔里流出的鼻血。他叫妻子给自己拿来一团棉花,撕下一块揉成团塞进鼻孔。屋漏又遭连夜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的老胃病又复发了,他又让妻子给自己送来治胃病的药。他吃完药站在窗户前,看着远方正在冒烟的烟囱,听见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一种压力和紧迫感油然而生。妻子给他端来一碗热汤挂面,他扭头看了一眼准备上前迎接,这时外面的汽车喇叭声又一次响起,他急忙端起碗来喝了两口热汤便匆匆向自己工作的单位奔去,心情难受的妻子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惶惶不安。
这几天,赵卷章带着病痛去了公司所在唐山市的几个施工大队,他先后和几个基层领导见面,首先询问和了解各大队的职工家属生活、身体状况以及各家孩子上学情况。他没有急于安排部署当前业务工作,而是重点了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和宣传工作动态。在和基层领导的谈话中,已经含蓄而郑重地暗示了作为河北省的建筑工程骨干企业,要以服从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随时有可能被调遣。很明显,他已经开始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进行动员和部署即将要全面落实的重大事情。而这些和赵卷章一道工作多年并且了解他的基层领导们也发现这位性格开朗、处事果断的公司一把手怎么变得含蓄起来,还有那么一点点让人捉摸不透。因为以前赵卷章每次来到各大队总有具体的工作安排和要求,而这次他下到基层,表情变得更加亲切,语言更加温暖和细腻,还有一点恋恋不舍的样子。一些敏感的大队领导总感觉他这次深入各队,不是下达任务,也不是检查工作,而是观察和掌握某种情况,他们从赵卷章书记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心里深深牵挂着这支建筑队伍,有些施工大队的领导和职工细心观察着公司的动向,期待着公司领导能给大家下达一个明确的施工任务。
累了一天的赵卷章,身体疲惫,想在办公室过夜。夜幕和安静的环境,让他突然想起自己的几个子女,大儿子赵利华只有十四岁,大女儿赵爱华十一岁,二女儿赵群英六岁,三女儿赵淑华才两岁。这些年来,为了公司的工程建设,自己很少回家,全靠妻子李桂芬操持着家务。正是因为平时自己经常在外跑东跑西,妻子在1957年不得不辞去固定的工作回家照顾孩子。他也很少和自己的儿女们一起吃饭,拉拉家常或者谈谈心,眼下马上就要离开他们了,应该回家看看孩子们。想到这里,他双手捂住胃离开单位赶回家,大女儿赵爱华看到父亲脸色苍白,一屁股坐在板凳上没有说话,就给父亲端来热水,父亲给女儿说自己在单位胃病发作虽然吃了药,但还在隐隐地疼。妻子李桂芬做了一碗米粥算是晚饭。这个时候,他带着病痛,感觉和家人待在一起十分温暖、珍贵,他不露声色地打量着妻子和几个儿女们的表情,发现他们一点也没察觉出什么来。家人发现他的精神状况不佳,便劝他躺在床上,但他躺下后翻来覆去,思前想后,往事一件一件地涌上心头。
解放初的唐山,方圆数百里,人们都知道,河北唐山有个工程建筑安装公司,这个公司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不断成长壮大。刚解放的渤海湾重工业城市唐山市,在1950年,挂牌成立了唐山市建筑工程局,局长张闻山,党委书记曹文。此时,赵卷章已经担任了建筑工程局的组织部长,那时,唐山建筑工程局和唐山市建筑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同挂在一个大门),在唐山市新市区的一个大院内办公。公司下设了三个工程段和一个木材加工厂。公司人员大部分来自转业、退伍军人,还有一部分是1952年1月招收的干部、职工,如王文清、陶文阁等,招收的职工大部分来自唐山地区的丰南、丰润、滦县、乐亭、玉田等。
1952年后,公司又招了一次工,建筑安装公司干部、职工总人数达到了四千多人。随后建筑安装公司先后参与建设了秦皇岛北戴河工人疗养院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干部疗养院等海滨工程,山海关铁路桥梁厂,唐山市陡河发电厂,唐山市钢铁公司、炼铁厂,唐山市铁道学院,唐山市矿冶学院,唐秦警备区司令部大院,唐山军分区、水库等工程建设。后来赵卷章被上级任命为公司常务副经理(兼任党委副书记),在此期间又参加了河北省宾馆(天津市当时为河北省会)工程建设。北京的十大重点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国家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图书馆等工程都由该公司参与建设,还有北京市的一些其他工程项目,如北京钢铁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十三陵、官厅水库等工程都有公司的贡献。
到了1957年,上级正式任命赵卷章担任公司经理(兼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这支队伍的职工总数达到了一万四千多人。自公司成立后,南至邯郸,北至承德,西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完成国家重点工程五十七项,其他工程两千多项,为河北省以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前后,由于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中央下令,大批当时从农村来的临时工被解雇,家属居住在农村的农业户口的职工也下放回农村,河北省六建公司此时的人数减至六千余人。公司的一批临时工全部回乡,如果没有那场自然灾害,这批临时工可能随时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
这支队伍在当地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些成绩离不开全公司上上下下干部、工人的共同努力,这支队伍是优秀的,领导班子是优秀的。赵卷章认为有了这两个优秀,就可以应对一切突发事件,完成上级交给的重要任务,眼下,他自己即将要和这支队伍接受国家三线建设的考验。
不久,上级通知赵卷章参加唐山市有关紧急会议。这次会上,他正式拿到了支援三线建设的通知,这个通知是带着密级等级的,实际上是一份调令,只限发至县、团级。之后发生的事,都是因为这份调令引起……
迎接调令 千钧一发
故土永远都是温存的,它不愿意焦灼是怕燃烧了依附它的生命,它不愿意冷却是怕热血在瞬间凝固。它对将要离别的壮士也依旧吐露着芬芳和温存,是期待着放飞建筑工人心灵之梦——
与这份调令有关的背景性原因,都来源于1964年——中国的眉头皱起一个结。由于1959年至1961年,中国遭遇了一场历史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灾害过去,对中国来说,还没有完全摆脱困境,虚弱的躯体亟待恢复,中国人民的这种期待没有如期出现,来自苏美战争的威胁让中国眉头不展。
在中国北边,中苏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益恶化,1964年在七千多公里边防线上,埋兵布阵并和美国遥相呼应,每时每刻威胁中国,从而导致了1969年的中苏边境冲突,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在中国南部,美国不断扩大侵越战争规模,矛头直指中国。1964年8月,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海战进一步扩大。美国抓住这一机会,悍然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使越南战争的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中越边境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一些中国军民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当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夸大与越南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一百二十五艘军舰和六百余架飞机,悍然对越南进行轰炸,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扩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这一年,国际局势动荡,战争因素急剧增长。美国扩大越南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台湾当局制造了多起紧张局势。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形势,国防安全已经成为头等大事。
毛主席密切地关注着美越战争的态势。8月6日清晨,他在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的声明稿上批示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这个行动指的是他骑马沿黄河考察的愿望。毛主席指示解放军总参谋部,提出如果发生美苏南北夹击情况下中国军队能对抗多少时间的问题。总参谋部的报告表示,只能支持两到三个月,原因是中国军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边境一线,很容易遭到破坏。总参谋部的报告引起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决心调整国民经济发展部署,不惜重金开展三线建设。
1964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毛主席要求全党把三线建设当作一件很重要、很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从此拉开帷幕。
1965年,三线建设全面而保密展开。同年4月,针对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的形势,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美国在越南采取扩大侵略的步骤,直接侵犯越南,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要加强备战。当时的判断是,战争会早打、大打,因此要抢时间、争速度,赶在战争爆发前尽快建设三线战略大后方。
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了一千一百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三线地区。祖国的各地各级三线建设指挥部都把抢时间、争速度放到了突出地位。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风尘仆仆,亲临偏僻、荒凉的不毛之地,上百万人的各种专业大军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西部,各种各样的建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西部,当时还采取“三边”原则,即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没有搞好总体设计就开始施工,中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得沉寂千年的西部沸腾起来,三线建设成为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战场。
时任唐山市建筑骨干企业一把手的赵卷章正式拿到上级有关三线建设的红头文件后,心里十分冷静和清楚,自己所处的公司在唐山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每次上级有重大行动都要拉出这支队伍冲锋陷阵,为实现全局性任务而独当一面。三线建设,是国家的大战略,上级决定拉出他们执行任务也在情理之中。但他首先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考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处理完公司正常工作,完成组建三线建设队伍的任务,并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家属思想政治工作等筹备事宜,总之他要做的工作太多了。他又一次彻夜难眠,只要闭上眼睛,往事就无法阻挡地涌上心头。想想自己经历的艰难曲折,有九死一生的惊险,也有取得成绩的骄傲和自豪。
赵卷章 1925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后划为南皮县),幼时家庭贫寒,通过私塾学习三年,后经恩师介绍,1941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六岁时,受沧县党组织的指派,担任县交通站站长,主要工作是传递情报,接送过往本地的党的干部,为八路军渤海军分区送医、送药,输送粮草,运输弹药等。他以小学教员的身份做掩护,暗中积极培养教育部分党的干部子女、军队牺牲的烈士的子女,使这些后代学习文化和接受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他所在的小学,由启蒙老师担任校长,为自己的成长和担任重要任务提供了保证。当时学校有学生一百多名,分头吃住在附近的农民家中,由党组织按人数拨给粮食补助,在外人的眼里,这些学生就是农民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掩护。
1943年的夏天,正是麦收的季节,赵卷章在送情报的路上,遇上了日本鬼子和汉奸清乡,他掏出了褡裢里的日式“王八盒子”,赶紧埋在一棵大树下,清乡的鬼子、汉奸本来打算放了他这位“小学教员”,结果有个汉奸从他褡裢里搜出两颗手枪子弹,硬说他是“八路”,立刻把他五花大绑起来,准备与这次清乡抓来的青年农民,一起送去日本当劳工。要是抓去当劳工,那必然是九死一生,就在这紧急关头,党组织得到消息,立刻来营救他。为拖延时间,他在鬼子和汉奸面前死不承认自己是“八路”,用果断的语调向鬼子和汉奸说:“子弹是路上捡来的。”但鬼子和汉奸还是把他关起来了。后经过组织营救,终于在被捕三天后获救,像这样的危险,他一生多次遇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祖国大地上一片欢腾,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赵卷章被任命为沧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后又被任命为组织部长。在此期间,他被国民党军队扣住,他掌握着全县二百多共产党员名单。赵卷章不卑不亢,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后经组织营救,又一次逃脱了敌人的魔掌。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京津战役结束后,赵卷章被送进设在保定的党校培养,地点在保定的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恰逢毛主席率领党中央从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毛主席当时的行军路线是沿着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地带前进,主要是避开平原大路,为防止国民党的飞机轰炸,路过保定时,党校为毛主席和党中央办事处人员准备了晚饭,招待了毛主席。赵卷章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和学员们一一握手,他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深感到党的光荣和伟大。党校的全体党员都带上武器为毛主席站岗,他们心里想,一定要让毛主席睡个好觉,党校学员安排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站了整整一夜。天亮了,党中央的进京纵队继续乘大卡车出发。大家惊奇地发现,毛主席乘坐的美式吉普不见了,后来才知道毛主席连夜登上了保定火车站的火车,早就从人民群众中间平安进了北京(国民党潜伏特务准备在车队进京路上偷袭的算盘彻底失败了)。每当想到这件事,他就竖起了大拇指说:“国民党蒋介石哪里是毛主席的对手,他们差远了!”
最难忘的是1959年,赵卷章参加了“全国群英大会”,会上又见到了毛主席,他和毛主席又一次握手,并且参加了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宴,和毛主席、周总理一起合影留念,这是他一生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他最高、最难忘的荣誉。
赵卷章和自己的爱妻李桂芬,1947年结婚,夫妻恩爱,相敬如宾。1951年,他们的大儿子赵利华出生。妻子贤惠善良,人人都竖大拇指,特别是女人们对这位李桂芬大姐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李桂芬又为赵卷章生了三个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让他最遗憾的是,由于从小闹革命,饥一顿、饱一顿,落下严重的胃病,除了吃点鱼和鸡蛋外,其他肉一吃就吐。抗日战争时期,遇上鬼子的大扫荡,他经常躲在地道里,三天两头吃不上任何食物,造成了严重的胃溃疡和肠炎,一直都在吃胃药,他的妻子在炒菜时都要把锅清洗干净,如果稍有一点荤油味,他都能尝出来,经常都是给他的菜做完后,再做全家人的饭菜。
不久,赵卷章就要带领一千多名干部职工告别家乡去那荒山大漠,一切苦累对他来说算不了什么,只有一件事让他和家人十分担忧,就是他得了一辈子的胃病。他虽为公司领导,但也是血肉之躯,远征西北,自己也有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更不用说公司那么多干部职工的思想波动。想到这里,他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要,任何一点消极情绪都会加大职工家属的思想波动。他只能忘掉自己,想着怎么发动公司领导和各队基层干部积极做好大家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好职工家属和子女工作,如何处理好当前的具体矛盾。时间分分秒秒走过,他就这么失眠和兴奋了一夜,天快亮时,朦朦胧胧地睡了一会就被汽车喇叭声唤醒去了单位。
1965年2月28日,2月的最后一天,公司的副经理刘殿臣(后改名为刘力)、一段工程技术员曹元章、工会干部陶文阁在河北省第一建筑公司礼堂参加河北省建工厅召开的施工企业经济工作经验交流会,当时会期安排三天,结果在3月2日会议结束前,时任河北省建工厅厅长的张建尧把河北省天津一建公司和唐山市建筑安装公司参加会议的人员全部留下,传达了一个调令,内容是:为了搞好我国“大三线”“小三线”建设,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加强战备,加强我国纵深防御,主要抵御苏联修正主义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同时防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威胁,毛主席说:“三线建设搞不上去,我睡不着觉。”
这份调令确定:“经河北省委和国家建工部研究决定,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签字批准,河北省唐山市建筑安装公司抽调600多名职工、河北省驻天津市一建公司抽调400多名职工共同组建成河北省第六建筑公司调往宁夏参加三线建设,同时明确赵卷章为此次调动总指挥”(建工部1965年29号文件,公司来宁的主要依据,河北省建工厅发文予以转发)。
从天津开会回来的同志向赵卷章汇报了会议精神,这些精神其实赵卷章早已知道,只是出于保密需要他没有说出口而已。他认为,天津会议后,三线建设的任务可以向公司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传达部署了。他决定连夜召开公司党委扩大会,主要研究了筹备和调遣事项,具体部署了此次调动人员发动、职工报名,确定以第一工程段、第三工程段(青年段)、机械运输队、综合加工厂四个单位为动员对象,自3月5日起,经过半个月的人员发动、外调、设备外运、材料运输,基本完成调动筹备工作。
公司会议决定,4月5日至10日,先遣队出发,确定驻地住宿及公司机关办公地点,争取于5月1日前(原调令要求六月底完成调动)第一批职工出发,最迟于5月底完成调动(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党委扩大会议后,新组建的河北省六建公司上上下下职工家属一片沸腾,心里的激动无法用语言形容。职工们从来没有出过这么远的门,公司家属也从来没有和职工离开这么远,祖祖辈辈在唐山生活工作,一下子要到边远地区工作,大家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面对这样的调遣大事自然激动不已,但也产生了一些思想波动。
1965年4月的一天,公司大礼堂内座无虚席,坐满了来自上级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和公司的各级领导干部及全体职工,住在公司家属院的职工家属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就在这个动员大会上,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范喜天传达了《河北省建工厅关于抽调职工队伍参加三线建设调令》,要求大家响应国家的号召,服从党的安排,踊跃参加三线建设,“调动方向为西北地区,此次借调时间为三至五年,完成任务后就调回河北省”。根据会议的安排,会后六建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公司的职工情况做了细致的调查和摸底,在调查和摸底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有关精神,作出了对其中一部分年老体弱的、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以及历史不清楚的不予调动的规定。
1965年4月,新组建的河北省六建公司党、政领导班子等组成人员为:公司党委书记、经理赵卷章,公司党委副书记赵福廷,公司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孙德仓,公司副经理王元(原河北省天津一建公司副经理),公司副总经理刘殿臣(后改名为刘力),党委办公室主任宋雨舟,党委宣传部部长范喜天,党委组织部长霍瑞林(兼),团委副书记韩奎,工会主席刘仲民。
1965年4月7日,河北省六建公司组建的先遣队正式出发,先遣队的领导由公司副总经理刘殿臣、党委副书记孙德仓、办公室副主任王文清、工会干部陶文阁等十二人组成,正式登上了赴三线建设的列车。
在后来的短短二十多天里,以赵卷章为首的河北省第六建筑公司奔赴三线建设宁夏的干部职工全部筹建完毕,他们在公司的统一组织和安排下,分期分批于4月底前到达宁夏的各个工程建设工地。在一千多名的河北建筑队伍中,绝大多数工人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离别亲人。出于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他们不想说得太多、听得太多、想得太多、看得太多,因为他们都怕自己被感动。建筑工人喜欢热闹,就是与工友们在一起过那种火热的集体生活,他们更喜欢看到所有的事情都以大团圆为结局,所以在他们的骨子里认为只要和工友们在一起,就是走到天涯海角都不会感到寂寞和失落,工人们的这种热情和思想境界最终成为一股投入三线建设的洪流。
就在大批建筑队伍出发的前一天,公司有几位工人家里出现了突发事件。其中有一位青年工人的外婆突然去世,给这位青年工人造成极大影响,他从小由外婆领大,与外婆有着深厚的感情,亲人去世,第二天建筑队伍就要出发了,是跟队伍走,还是留下安排外婆的后事?他非常痛苦和矛盾。在公司队伍出发的前一天,还有一位职工的儿子不慎发生车祸,造成粉碎性骨折住进了医院,这位职工的思想情绪极为急躁和不安。还有一位职工在跟随队伍出发前一天妻子急性胰腺炎发作需要住院开刀,情况十分危急,施工队伍就要出发。这几位职工家庭发生的事很快报到公司领导那里,赵卷章及时安排了有关部门出面帮助这些职工排忧解难,并建议这些职工可以晚走几天。当家庭突发事件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关键时候,这几位职工在极其痛苦的思想矛盾中选择了公司的利益而牺牲了个人的利益,他们最终服从大局,第二天全部跟随大部队按时出发,那位在出发前失去了外婆的青年工人在奔赴宁夏的火车上把泪水悄悄地洒了一路……
1965年的4月,对河北六建公司参加三线建设宁夏的职工和他们的家属来说,是一次生命的体验和考验。当一千多名建筑职工踏上月台,坐上火车离开家乡的一刻,大家的心情十分激动而明朗,激动的是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离开生活多年的故土和亲人有千言万语说不完,明朗的是听从调动,以大局为重,随时准备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搞建设坦荡无私,义无反顾。
当火车鸣笛的那一刻,河北故土上的垂柳婆娑相思,百灵鸟倾诉着衷肠,这列行驶的火车却载不动河北千余名乡亲们的牵挂。晨风道出了他们的珍重,鸣笛为他们挥手引航,走向远方的建筑职工们没有回首,渐行渐远,相互温情的目光寄予祝福,桃花盛开的烂漫,在他们脑海里回荡,是他们一生永恒的记忆。
河北,让成千上万的乡亲、国家建筑队伍的不舍与离别,皆化为一滴滴甘露,融入到祖国远方的那片炽热的大地上,虽然别了故乡,却依然滋润着祖国的另一方热土,赵卷章和他所带领的三线建设无名英雄们发出最后的心声:别了,燕山!别了,父母!别了,乡亲……